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防范规模性返贫的“紫阳探索”

2022/01/11  浏览量:     来源:中国老区网

  有效防范和化解规模性返贫风险、及时实现贫困人口动态清零,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2020年2月2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全省整县脱贫摘帽名单,紫阳县名列其中。在取得重大胜利面前,紫阳县委县政府没有如释重负的感慨,反而在相继召开的全县表彰大会和工作研判会上念起了“紧箍咒”,在坚持“四个不摘”工作机制保障下,开始了防范规模性返贫的“紫阳探索”。

  

  一、把握县情,摸清致贫的主要“症结”

  安康市北为秦岭,南为大巴山,山地约占92.5%,丘陵约占5.7%,川道平坝仅占1.8%,就全省比较,秦巴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贫困状况与关中和陕北差别很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的方法、路径不同。而位于安康市南端的紫阳,更是崇山峻岭,沟壑纵横,称之“岩邑”,是秦巴山区最具代表性的县份。自然灾害频发,是紫阳人民致贫、返贫的主要“症结”。

  此外,该县地处国家主体功能区限制开发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川陕革命老区“四区叠加”的核心区域。脱贫摘帽前,紫阳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深度贫困县,是陕西自然条件最恶劣、脱贫攻坚任务最重、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刚刚脱贫摘帽后的2021年8—9月,又遭受严重的暴雨洪水袭击,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

  面对防不胜防的自然灾害,面对部分脱贫人口的收入水平比较低或者收入中对政策性补助依赖较高、脱贫质量不够稳定,以及不可控制因素影响等原因,脱贫人口仍存在返贫风险;部分低收入人口也因为遭受外部冲击等原因而致贫的一连串问题,紫阳县委、县政府从宣告“整县脱贫摘帽”那天起,就以“四个不摘”的工作力度,紧密锣鼓地谋划建立“防范规模性返贫监测机制”。当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指导意见》、陕西省出台《关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意见》后,又立即修订完善了适用于本县实际的工作机制。

  

  监测机构迅速厘清了全县防返贫监测情况:该县辖17个镇、176个行政村(含1个农村社区)、1255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33.4万人。截止2021年11月中旬,紫阳县共有脱贫户39636户131438人,监测对象2715户9349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787户2723人、边缘易致贫户1070户3474人、突发严重困难户858户3252人。

  二、以史为鉴,聚焦监测灾异致贫诱因

  “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在紫阳工作的广大干部因自然灾害频发而常常食不甘味,睡不安寝,苦就苦在防汛、防旱、防冻和抢险救灾工作上。

  根据史料记载分析:从1512年置紫阳县到2021年,该县共发生各种较大自然灾害154次,平均每3.3年一次。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到2021年,平均1.4年发生一次。其中46次重、特大洪灾的分布是:明清每28.5年1次;民国每4.6年1次;1949至2021年24次,每3年1次。仅2000至2021年以来,先后发生“7.13”“7.18”“9.4”等三次特大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超过4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小气候状况日趋恶劣,冰雹和暴雨次数急剧增加;水灾和旱灾发生的频率几乎相近。

  紫阳县坡地多,平地少,农业生产落后,农产品商品性不强,只有茶叶才是全县的农业支柱产业。全县有茶园25.28万亩,茶企业410家,有12万人从事茶叶种植、加工和销售。但是,该县在春分前后易受“倒春寒”天气影响,茶树冻伤,造成减产、品质下降,茶农收益大打折扣。监测和应对冷冻灾害返贫不可轻视。

  再者,监测和应对新冠疫情影响,也成为紫阳防返贫的一项新任务。该县有8万余人常年在外务工,约占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外出务工人员中,大多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从事修脚行业。受新冠疫情影响,足浴店的生意不如2020年以前火爆。如在湖北务工的3000多名修脚工待业半年无收入,规模性返贫风险急剧增加。而紫阳因生态环保要求高,距离中心城市远,难以引进劳动密集型的大企业入驻。

  三、明确对策,切实解决监测到的问题

  紫阳县在防范规模性返贫工作中,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用脱贫攻坚的力度对“八个一批”脱贫成果进行“复炉”式巩固,让监测到的问题都得到切实解决,有序地推进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衔接。

  (一)让“四个不摘”弦不松。一是在全市率先挂牌成立县乡村振兴局,继续压实县、镇、村“三级书记”主体责任;成立乡村振兴工作团,县级领导担任团长、副团长,镇党委书记和镇长担任责任团长,做到“摘帽不摘责任”;二是结合中省市要求,制定《产业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实施方案》等11个专项实施方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政策汇编》印发到帮扶干部和农户,做到“摘帽不摘政策”;三是健全常态化驻村帮扶机制,向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乡村振兴示范村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共开展业务培训6000余人次,做到“摘帽不摘帮扶”;四是印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问责办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督查核实机制》《干部驻村帮扶工作考核办法》《重点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选派管理办法》,做到“摘帽不摘监管”。

  (二)保持监测工作“零误差”。该县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止返贫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年初印发《关于全面落实预警监测和帮扶工作的通知》,对标省上要求及时调整完善,印发《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夯实县、镇、村和部门责任,筑牢宣传动员、网格排查、数据比对三道防线。投资280万元,设立县级防止返贫保险基金,最大限度防范化解因灾、因学、因病返贫风险。

  (三)加快灾后重建“稳民心”。灾情发生后,紫阳举全县之力,迅速补齐“两不愁三保障”及恢复基础设施。安排自然灾害补助资金720万元、社会捐赠资金400万元用于受灾群众临时安置;县政府下达恢复重建交通、饮水、堤防、供电、通讯等项目资金,加快修复基础设施;对1503户房屋倒塌、损毁形成危房和位于地灾洪灾隐患点的群众及时安置入住,消化本镇存量房安置为主、县城存量房选房安置为辅”的原则,结合群众意愿妥善进行安置;迅速恢复农业生产和农业设施;兑现农业保险理赔953.9万元。

  (四)培育产业就业“稳增收”。该县汲取人为破坏的历史教训,严把“限制开发”关口,趟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培育形成了以茶叶为主多业为辅的“产业—企业—就业”并驾齐驱、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把“八个一批”脱贫成果的巩固拓展紧密地联系起来。2021年茶产量达到9523吨,鲜叶产值23.5亿元,人均收入4930元。全县已培育规上茶企28家,其中中国“茶叶百强企业”1家,农业农村部国家龙头企业1家。除粮食种植面积58.61万亩之外,经济林种植总规模达到156万余亩;年出栏生猪12.2万头,发展养鱼1220亩、养鸡76万羽、养牛6659头、养羊97584头。全县有市级农业园区8个,县级园区24个。在集体经济方面,县财政向175个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注入资产收益扶贫资金3.35亿元,带动1.05万户脱贫户增收。全县建有近6万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帮扶“实名制”台账,因人因户提供技能培训、岗位联系、包车专送、补贴交通费等服务措施,帮助劳动力实现就业;对接产业发展、企业需求,订单定向组织实施修脚足疗、家政月嫂等五大免费技能培训,2021年培训贫困劳动力3485人次。紫阳在全国30多个省市开办足疗门店9000余家,带动1.8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全县共开发公益性岗位6793个,落实公益性岗位补贴资金2524.69万元;发展新社区工厂86家,吸纳就业2336人。

  (五)政府与社会合力“保增收”。县政府在资金保障方面,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47326万元,完成计划整合规模127.45%;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库,下达项目405个,安排资金37131万元。在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方面,持续深化苏陕协作,到位协作资金1.6亿元,安排项目59个;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落实72家企业参与结对帮扶72个村;开展消费帮扶,建成专馆42家、投放专柜10个,设置专区36个,通过直播带货、爱心助销、扶贫“832”平台等形式,累计销售紫阳富硒特产2.62亿元;强化金融支撑,2021年新增发放脱贫小额信贷3344户15915.2万元,支持脱贫群众发展产业和创业就业;建立县镇村三级电商运营服务体系,快递进村全覆盖。

  (六)排查整改监管“促拓展”。紫阳县委县政府力求把每项工作做实做好,对上级督查从不敷衍搪塞,而是以监测为明镜,坚持主动排查、限期整改、强化监管,力促成果拓展。在搬迁后扶方面,全县139个安置点社区组织全覆盖,16个800人以上安置点派驻了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开展“六心”幸福社区和100户以上安置点“星级”社区创建,86家新社区工厂吸纳群众就业2336人;130个现代农业园区带动73个社区941户脱贫户3763人通过园区务工、土地流转、订单收购等方式稳定增收。落实资金8405.2万元完成后续扶持项目22个。在风险排查方面,先后组织开展了“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回头看专项行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半年集中排查、“我为群众办实事”到村“六查”,入户“六问”行动、拉网式敲门大排查4次,覆盖了全县所有农户和所有行政村。在问题整改方面,对各级反馈问题分门别类制定整改方案,出台“当下改”的管用举措,建立“长久立”的长效机制,做到整改一个问题、解决同类问题,实现风险彻底消除。在资产监管方面,对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19.56亿元2870个项目,制定了《紫阳县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办法》,落实监管主体责任,实行县镇村三级资产台账管理,建立了长效管护机制,确保资产无闲置,全部发挥作用。

  四、经验启示,防规模性返贫任重道远

  紫阳县防止规模性返贫工作探索,形成了“三个三”防返贫监测和帮扶长效机制。

  (一)建立三项工作机制。一是层级负责的保障机制。压牢夯实县、镇、村三级书记责任,为强化预警监测帮扶、守牢守好防贫底线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分工明确的协作机制,《关于全面落实预警监测和帮扶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县乡村振兴局和各成员单位预警监测和帮扶工作责任。三是奖罚严明的督考机制,通过《问责办法》《督查核实机制》,实行预警监测和帮扶工作“红黄蓝”三单管理,把预警监测和帮扶工作落实情况作为督查核实重点,让督查督办、过程监管和问责问效一体化。

  (二)夯实三个主体责任。一是县级统筹联动主体责任。县乡村振兴局牵头负责全县防返贫预警监测,通过沟通协调和工作联动,审定拟纳入和拟消除风险监测对象;行业部门负责处置落实帮扶需求、跟踪问效和限期销号。二是镇村监测帮扶主体责任。负责排查收集返贫致贫风险户信息,通过研判和初审,具体落实帮扶措施;镇集中对风险点、帮扶措施、帮扶责任人履行职责及风险消除等关键环节进行会审。三是村、社双线管理主体责任。对易地搬迁社区和安置点的脱贫户及“三类人群”实行双线联系管理。建立互联互通共商共帮机制,确保群众遇事有人管,风险有人帮。确保监测无盲点、帮扶无漏洞。

  (三)筑牢三道网底防线。一是采取院落会议、宣传单、微信等方式广泛宣传预警监测和帮扶政策、标准和程序,提高农户知晓率,能够主动申报求助信息。二是以村“两委”为主体,村民组长、包组联户干部为网格员,是统计易返贫致贫问题前沿,是特困人员权益得到保障的侦查员。三是筑牢数据比对防线,县乡村振兴局与行业部门负责每月一次的数据信息比对筛查,比对涵盖与“两不愁三保障”重要指标息息相关的部门,发现重点风险问题,及时反馈到镇、村,及时化解消除隐患风险。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防止规模性返贫,在紫阳工作的广大干部深感任重道远,有益的探索才刚刚起步,“赶考”还在路上。

  (紫阳县乡村振兴局 哈红黎)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