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解决空巢村的建议与思考

2022/02/28  浏览量:     来源:中国老区网

  空巢原是个代名词,现已是农村村屯的真实写照。据我们调研走过的一些村,普遍反映,由于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使如今很多村,只有留守老人。由于空巢村的出现,显得农村人气不足,致使密集型产业出现季节性的用工难。当今要实施乡村振兴的衔接,没有强有力的人力支撑是难以奏效的。如:前进镇在册的人口33000人,而现在常住人口只有8800人;海兴镇在册人口35000人,现实住人口只有8812人,18--40岁的略略无几。双录乡双龙村在册人口2071人,现在常住人口仅300人。由此可见,农村的人员外出务工、人才流失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 没有“乡村人才振兴”,难以实现各业的兴旺。

  一,空巢村出现主要原因

  在五年的脱贫攻坚中,农民外出打工潮的兴起为一些贫困户的脱贫起到了历史性的重要作用,而在农村已解决绝对贫困的今天,仍然有大量年轻农民的继续外流,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无承包田户。1997年农村土地二轮承包执行生不添,死不去的稳定原则,而1998年后出生的农村人口,现在不仅自己没有承包田,而他的配偶子女都没有谋生存的土地,为了生存,只好离家打工。

  2、由于农业实现全部机械化。 实行土地适度规模、托管经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普及与发展,土地全部出租、托管、合同一签几年。东林镇有两个村,种田的只有3-4户,却承包了村里农户的全部土地。一些有土地的农户也不再为自己有限的土地唱“四季歌”。解放出这批劳动力为再增加家庭收入,进行常年或季节打工。

  3、无业可就。乡村基本没有加工企业和稳产的产业,市里有点企业规模较小。就业门路较窄,致使农民在本地无业可就。逼迫无奈走上了外出务工之路 。

  4、产业发展单一。多数乡村还是以经营粮豆为主,有点特色产业规模不大,吸纳劳动力有限。过去,海伦的畜牧业曾一度是支撑市域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由于乳粉厂、冷冻厂、屠宰厂的牵引,畜牧业发展遍及全市,成为全省奶黄牛养殖先进县。现在拉动畜牧业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一个没有,致使一大批养殖户养殖无望,悲惨下岗。奶牛奶羊基本绝迹;号称每年养殖大鹅200万只的籽鹅之乡,因无有龙头企业牵动,受到和依赖客商的原字号收购,价格波动较大,使养鹅户的效益严重受挫。由原来的靠养殖就业的农民,变为常年外出的打工仔。

  5、生死比例失衡。在调查中发现,村里新增人口越来越少,而逝去的人逐年增多。东林镇东方红村去年一年逝去12人。新添婴儿两个,这也是村里人员逐渐减少的一个因素。

  6、出去的多,回来的少。现在有的村300户人家,出去户有200户,剩下的100户中,百分之九十是老弱病残,并都是靠国家救济的低保户。一些身体健壮的50-60岁的妇女大部分都到市里陪孙子、孙女读书。不仅村里青壮年劳力少,乡镇学校的学生也逐年下滑。东林镇新建一个幼儿园,教职员工20多人,而入园的孩子仅有4个。由于农民无地可种,乡村无业可就,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和复员军人很少回到村里。如此下去,实在令人担忧。

  二、改变空巢村的几点建议

  基于上述原因,使村屯常驻人口日益减少,老弱病及低保户,独守空房,只能看家望门。村级人才危机,村里选配年轻干部越来越难。人气不旺,乡村难以振兴。要解决空巢村,目前看难度较大,有些问题不能一挥而就,必须解决产业和就业两个根本问题。也就是经常讲的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

  1、不换思想就换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各级领导干部要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要从重农业转到大力发展加工业上来。重新叫响招商引资,大上企业的发展战略,为乡村振兴解决农民的就业岗位。要加大兴办乡村企业力度,营造创办企业的良好氛围,在项目堆里考察干部,提拔重用干部,以企业论英雄,为农民就近就业搭建就业舞台。要大上市级龙头企业,尤其是科技含量高、规模大、链条长的大项目,大企业。特别是畜产品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模式,重绘支撑市域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这是解决强市、兴村、富民的重要出路。

  2、 以乡村事业感召人。 大胆使用新农人,让他们当主角、挑重担、展魄力、创大业,最大限度发挥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使他们享受做事的成就感。海北镇是个龙头企业已形成群体的重镇。现有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4家,粮豆收购企业50多家,这些企业的牵头人 都是年轻人,企业日益发展,解决当地百姓400余人就近就业。

  3、以新型职业培育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及特色产业,让他们有业可就,以此培育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使其开创农业就业新前景,激发广大新农人的职业自豪感。海北镇海伦鹏翔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是个不到40岁的年轻人,在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将他的原收购企业转型为大豆精加工企业。本人注册资本为300万元,设备投资3900万元,是大豆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外贸易经营企业。年加工大豆50000吨,除确保海北镇年产30000吨大豆全部加工增值外,加工其他乡镇大豆20000余吨,加工生产豆油10000吨,年创产值1.8亿元。同时解决了50多人的就地就业。海北镇西安村、福民乡众福村,大力发展村级红色旅游产业,办起上百家农家乐及服务于旅游业的采摘园等产业。较好地解决了本村人员就近就业,保持了村屯人员的稳定。

  4、以乡情乡愁留住人。以乡情乡愁为纽带感动和凝聚各方人才支持乡村建设,将乡情乡愁真正转化为热爱家乡、感恩家乡、回报家乡的实际行动,增强乡村人才的归属感。有多年在外打工的人员,不仅自己经济上获得了实惠、有的在外地当了某企业的老板 ,而且还建立了有一定影响的人脉关系。发挥这些人的正能量,必然会给家乡的乡村振兴带来人才与资金的支撑。海兴镇,海兴村的高向秋原在山东寿光发展蔬菜产业,有了经济实力和技术后,回乡发展大辣椒产业,一举成为远近闻名的“辣椒女王”,成为率领农民致富的领头雁,连续两届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前进镇光荣村支部书记张建军是个复员军人,本乡到外地打工,就是村里党员们感到他是个人才,能为家乡百姓造福,选他为村支部书记。他不负众望,带领全村百姓,在扶贫攻坚中,依靠地缘优势,年年登台阶,使村民们安居乐业。把一个不享受扶贫项目资金的村,一跃变为先进的新农村。

   5、以优越待遇激励人。人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待遇留人首先需要解决好新农人的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后顾之忧,让新农人潜心务农。农产品需求弹性较小,正外部性大,这就要求给农业以更多的保护和扶持, 让他们有更多生存安全感和物质获得感。联发镇的百兴村、共合镇增产村、东林镇东方红村。这些村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率先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村级各项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别具一格,使本村村民安居乐业。这些村不仅有朝气,更有人气,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

   (黑龙江省海伦市老促会)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