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规避误区,别让美丽乡村建设走偏——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2022/03/03  浏览量:   作者:王军 徐同心 何拥军  来源:中国老区网

  近年来,全国各地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重点部署,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日益改善、乡村面貌日新月异。笔者近年在政协调研、外出考察过程中,发现了一大批具有精深文化底蕴、浓厚乡村特色、独特地方个性的美丽乡村典型,比如,湖北英山县九龙口村打造四季花海乡村振兴先行区,湖北通山县石门村挖掘茶马古道驿站、楚王山红军遗址等兴建文旅度假区,江西武宁县长水村建成全国生态示范村,湖南岳阳县清水村构建高效种植业和生态休闲游旅游带,都极具特色、各领风骚,发展后劲十足、前景广阔。

  但是,在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中,各地也不同程度显现些许“败笔”,陷入“美丽”误区。对这些“败笔”给“美丽乡村建设”这幅宏伟画卷造成的点滴破坏,笔者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有的村品牌定位不准,淹没了乡村的好资源、好业态。少数乡村建设没有规划设计,或者从规划设计之初就与本地资源优势、文化特色结合不紧,对乡村的文化底蕴、建筑风格、优势资源、支撑产业缺乏准确的定位,缺乏统一品牌的打造,难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的品牌优势。

  有的村设计理念崇洋,冲淡了乡村的乡土味、烟火气。一些地方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同程度存在城市化、公园化、同质化、过度硬化等问题。有的照搬城市,高楼大厦拼“豪气”;有的模仿园林,亭台楼阁拼“雅气”;有的追求现代,钢管水泥拼“洋气”;有的盲目跟风,千村一面真“俗气”。而这些“豪气”“雅气”“洋气”“俗气”所冲淡的,正是农村最宝贵的“乡土味、烟火气”。

  有的村建设思路走偏,丢失了乡村的自然风、土文化。个别乡村大拆大建、集中迁建、整体重建,甚至挖山建园,追求“高大上”,对当地特色建筑风貌、传统文化缺乏保护和继承。建成的新村,失去了“依山就势、依山傍水、开门见山、推窗见田”的乡村自然风韵和传统文化元素,成为失去“灵魂”的躯壳。

  有的村重建设轻管理,浪费了乡村的新投入、新设施。随着乡村道路、亮化绿化、安全饮水、卫生保洁、垃圾清运、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项目的增多,后期管护任务越来越重,日常管护成本越来越高,但多数地方暂未列入财政预算,也未建成常态化管护队伍,一些公共设施前面建、后面坏,维修不及时,发挥作用十分有限。

  有的村重面子轻里子,削弱了乡村的产业化、大发展。一些乡村建设“重外观、轻发展”,对产业投入不足,没有做到内外兼修。项目资金主要用于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上,还有的只用于建围墙、房屋“穿衣戴帽”上。究其原因,主要是现有政策性投入总量有限,优先满足环境整治和配套设施建设,能立竿见影看到效果;若是投资到产业上,回报期长,短期见不到效益,显示不出业绩。

  为减少“败笔”,走出误区,建设“更”美丽的乡村,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从转变观念入手,校正美丽乡村的审美理念。克服乡村建设误区,须从审美观入手。特别是我们决策者、设计者和建设者,要懂得山区乡村建设“照抄城市不可取,农村风味才最美;模仿公园不可取,田园风光才最美;劈山建房不可取,绿水青山才最美;整齐划一不可取,因形就势才最美;钢管水泥不可取,就地取材才最美;只重外观不可取,三产融合才最美;千村一面不可取,百花齐放才最美”。

  二是从科学规划入手,做活美丽乡村的特色文章。美丽乡村建设中暴露的种种问题,其根子都在规划上。同质化、城市化、公园化问题,人文底蕴不足、特色品牌不响、产业支撑不强问题,都是必须通过实地勘察、充分调研,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要予以解决的。建议各地县级规划部门、乡村建设主体,不断强化规划意识,在因地制宜编制乡村建设规划上下硬功夫,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内修涵养、外展特色,点子群众出,本子专家拿,评审严把关”,确保在村庄规划中“融入资源优势,叫得响特色品牌;融入村史文化,理得顺传承脉络;融入乡土风情,记得住淡淡乡愁;融入产业项目,理得清致富思路;融入运营管理,看得见发展前景”,实现一村一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有千秋。

  三是从项目监管入手,提高美丽乡村的建设质效。依法依规严格监管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确保工程质量。严把项目建设资质关,杜绝招投标项目层层转包。严把项目竣工验收关,对资金使用规范、项目质效评价高的承建单位,保留投标资质,优先参与其它工程投标;对不按规划设计要求,擅自降低质量标准,工程质效评价不高,责令返工直至验收合格,对不合格承建单位依法吊销承建资质。

  四是从建章立制入手,形成美丽乡村的长效管护机制。美丽乡村建成后,建议各地政府统一发文,规范后期管护工作,形成常态化管护机制。实施“多员合一”,确保有人管理。将原有的村保洁员、养路员、护林员等一些公益岗位全部职责整合为一体,设立“乡村管护员”,由乡镇统一定岗定责,网格化管理,实现“卫生有人扫、山林有人管、河道有人查、公路有人养、村庄有人护、建房有人巡、村庄事务有人理”的管护目标。落实管护经费,确保有钱办事。县级财政按各村人口规模安排一定经费预算,用于各种管护费用的开支。健全管理机制,确保有章理事。建立乡村管护工作考核制度,实行绩效与工资挂钩;在村级建立环境理事会和文明理事会,实行村规民约管理,推进村民自治,实行农户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全面加强禁鞭限塑、婚丧喜庆等方面的规范化管理。

  五是从三产融合入手,强化美丽乡村建设的经济支撑。美丽乡村要产生效益,关键靠运营。要依托人文特色、绿色资源,大力引资引智,吸引能人回乡建设和运营美丽乡村,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和乡村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真正把乡村颜值带入市场,把乡村文化带入市场,把乡村特产带入市场,让美丽乡村通过网络等多元途径进军市场,转化为经济效益。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建立以土地要素为主的农村股份合作制,让一部分农民获得股权后安心从事二三产业,另一部分农民扩大土地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实现集体所有制与市场的深度融合,促进农民增收和集体经济的共同发展。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