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紧贴时代主题 助推振兴发展 ——高港区口岸街道乡村振兴调查与思考

2022/03/03  浏览量:     

  近年来,口岸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抢抓机遇、狠抓落实,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根据“两在两同建新功,三比三争开新篇”主题活动的统一部署,我街道扶贫分会联合街道农业农村局组织对街道乡村振兴实施情况、需要解决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基本情况

  街道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强化责任担当,统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聚焦转型升级,农业的好势头更猛。推进粮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水稻机械化育秧面积(3亩以上连片育秧秧池面积)181.72亩,小麦机条播率达85%。徐庄村在市级“一村一品”申报成功的基础上继续申报全国“一村一品”。认证绿色优质农产品5家,新建水产养殖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1家。培育省级示范合作社1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家、绿色家庭农场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社3家。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提升工程,生产主体名录建档率、生产主体质量安全责任落实率、监管巡查率、省级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运行率、可追溯率均达100%。

  (二)聚焦全面整治,农村的新面貌更靓。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切实改善农村环境,补齐农村生态短板,让村民们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2020年以来,通过“无人机+大数据+铁脚板”的方式,对17个涉农村(社区)进行全域巡查,彻底整治卫生死角。开展“厕所革命”,拆除或改造旱厕1660座,新建(改扩建)农村公共厕所18座,农村地区公厕全覆盖。开展“污水革命”,建设污水终端处理装置14台,接入污水管网1030户。开展“垃圾革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率和无害化率均达100%。持续深化“两违”整治,实施“活水工程”,疏浚河道17条,新建桥梁1座、拆坝建涵7座。建立健全“五有”长效管护制度,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的行政村比例达到100%。

  (三)聚焦乡村治理,农村的文明风更浓。打造“三个平台”。道德文化讲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史馆,展示村庄历史,挖掘本土文化,激发拼搏奋进动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配备农家书屋、阅读室、文化长廊等,让农民群众种好自己的“文化庄稼”。培植“三支队伍”。乡贤宣讲团队,讲述乡村故事,助力乡村发展;志愿服务队伍,打造年轻志愿者群体,奉献爱心、传递温暖;本土文化队伍,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本土文化。坚持“三项活动”。群众评议活动,突出村民自治,化解邻里矛盾,涵养好民风;美德创评活动,营造文明氛围。典型培育活动,讲好“口岸故事”,感动“口岸干群”。

  (四)聚焦富民增收,农民的小康路更稳。以救助兜底为补充,强化脱贫成效,实现更高水平的“两不愁、三保障”。建立防返贫预警监测机制,完善动态监测和帮扶体系,做到提前预警、及时发现、及时救助。对特别困难的家庭和有经济困难的学生,除报区扶贫“三会”,通过“双百工程”实施救助外,遇有突发特困的家庭和学生,一经发现及时救助,2021年这类情况共帮助16起次。核实排查低收入人口超越医保政策预警线,排除返贫风险。全面落实粮食综合补贴惠农政策,切实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积极推进“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17个涉农村(社区)与企业联建。2021年街道20个村(社区)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同比增加2%,14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益达50万元以上。

  (五)聚焦干部建设,基层的领头雁更强。强化村居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通过两委换届,选举出一大批能力强、责任强、素质高、群众信得过的两委干部。充实村(居)年轻后备干部力量,建立人员、培养方向、培养成熟度等要素齐全的后备干部库。针对疫情防控期间发现的本领恐慌问题,加强党性教育、理论培训和技能提升,开展特色培训。坚持日常考察、任前考察、重点工作考察相结合,形成干部考察“体检”档案。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以实绩论英雄,深入实施双向交流、能上能下机制,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

  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我街道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局良好,取得初步成效。但乡村振兴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距离广大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受高港区城市规划建设影响,种养加产业都安置于高港东片区乡镇,农业重大项目建设联农带农能力弱。龙头企业数量少、辐射能力弱,五家龙头企业(1家省级,4家市级)部分效益不好,没有形成优势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规模经营主体尚未与农民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之间还缺乏有效衔接。村集体经济收入中农产品产值占比少,村级农业生产、农产品宣传活动少,“汊水河”大米、“泰港凤栖湖”西甜瓜知名度不高。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辖区内仅泰州市福兔面粉和祥瑞食品2家加工企业(老板为同一人),以初级产品供应为主,产业链条短,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支撑和带动地方农业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农产品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农产品新型流通业态发展也相对滞后,福兔等企业的“直播带货”效益不佳。引江社区、徐庄村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乡村产业新业态仍处于培育试点示范阶段,乡村旅游产品供给质量不高,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匮乏,同质化较为严重,缺乏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三)农村发展要素保障有待强化。农村人才紧缺问题仍然突出,留在农村务农的普遍年龄偏大、素质偏低,既缺少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经营管理、营销、电商、金融等人才,也缺少与乡村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本土实用技能人才。城乡要素流通壁垒未能打通,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还未放活条件下,现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既难以适应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需求,又面临较大的耕地保护压力。在城市优先、工业优先的发展理念下,城市和工业建设用地指标尚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乡村产业更加难以获得建设用地指标,导致乡村产业项目难以落地。

  (四)农民参与内生动力不足。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一些村民“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政府干、农民看”等现象依然存在。一些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不够,组织发动群众的方式方法陈旧,干部拍板多、农民声音少,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和主战作用不够。农村一些陈规陋习、封建迷信有所抬头,街头巷尾、店铺农家赌博现象存在。农村人情攀比、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现象突出,婚丧嫁娶讲排场、人际交往比阔气风气盛行。

  三、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建议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确保乡村振兴持续推进、逐年见效。

  (一)深化农村改革,让乡村“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规范有序流转农村集体资产,激活“沉睡”资源;探索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的多种模式,放活宅基地和农房使用权,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繁荣农村经济;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工作,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积极探索“政经分开”改革,明确村民委员会和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职责定位及关系。通过深化改革,不断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让农村的资产资源由“呆资产”变成“活资本”,以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二)大力发展产业,让乡村“旺”起来。用工业招商的理念和手段抓农业招商,大力引进高效设施农业、特色高端农副产品等项目。加强与在外能人的联系和沟通,吸引能人返乡,投资高效设施农业。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新型职业农民等新型主体,推动形成以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各类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的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存的农业经营新格局。做优特色农业文章,实施“一村一品”,推广集成、戴集螃蟹,新明、龙窝口龙虾,徐庄西甜瓜,引江葡萄、草莓和吴楼“汊水河”大米,提升优质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推进“电商增效”行动,打造田河、徐庄2个电商特色村。着力办好“丰收礼赞,水美柴墟”丰收旅游节,提高农业会展知名度。

  (三)抓好生态建设,让乡村“美”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要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以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改善和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建立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长效管护机制和公共厕所日常保洁制度,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建立化肥、农药监测点和绿色防控示范区,控制农用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提高药肥零差率配供率。推广秸秆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新技术,确保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100%,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禁烧禁抛难题。大力发展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乡村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的可持续模式,促进“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

  (四)健全治理体系,让乡村“稳”起来。“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社会治理体系中,乡村是最基本的单元,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引导村民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做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坚持自治为基,创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协商,发挥村民监督的作用,做到村里的事村民商量着办,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和最主要的依靠力量。坚持法治为本,把政府涉农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表达诉求、维护权益。坚持德治为先,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引导农民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创业致富。

  (五)巩固脱贫攻坚,让农民“富”起来。全面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摘四不摘”要求,继续精准发力,切实巩固脱贫成效。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守住防止返贫底线。实施“积能补钙”计划,以“三援三送”为抓手,援岗位、援培训、援创业,送扶贫政策、送致富信息、送科技书籍,努力提升贫困群体创业就业技能,补足其思想、知识之“钙”。建立贫困群体联系帮办制度,定期上门走访,立足“两户”(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实际需求,积极做好帮办服务。全面落实精准扶贫举措,继续下足绣花功夫,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精准性,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努力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

  (高港区扶贫“三会”口岸分会   高港区口岸街道农业农村局)

  

编辑:于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