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怎样激发内生动力?——河北省海兴县张常丰村探索乡村振兴的经验与启示

2022/05/30  浏览量:     来源:中国老区网

中国老区网(2020年10月29日)以《为老区腾飞插上金翅膀》为题,介绍了国家信访局副调研员、博士张巍婷在河北省海兴县张常丰村扑下身子、扛起责任、克服困难,带领老区群众发展特色农产品共同致富的事迹,同年12月该文参加由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主流媒体举办的《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评选,荣获全国脱贫攻坚优秀作品特等奖,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河北省委组织部以《为老区腾飞插上金翅膀》原文为基础,以驻村第一书记张巍婷事迹为原形,以《面花》为标题,拍摄了六集电视系列片《在希望的田野上》,今年4月中央组织部举办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评选,展现海兴张常丰老区村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获评全国党员教育优秀文艺片一等奖。中央组织部求要:各级党组织要用好党员教育成果,积极组织广大党员学习观看和交流研讨,要充分整合资源,多出精品力作。海兴县委高度重视,认为张常丰村是激发内生动力的典型,应深挖其典型示范意义和作用,于是组成以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国春为组长,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刘兴华和县老促会秘书长、《为老区腾飞插上金翅膀》的作者李兆新为成员的专题调研组,对张常丰村就 “怎样激发内生动力,探索乡村振兴的经验与启示”进行专项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历史与现实

张常丰村过去是个纯佃户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高,1938年萧华率八路军东进挺纵部队开辟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张常丰建立抗日村政权,这一带成为八路军一一五师第六旅活动的中心地带,中共冀鲁边区党委,北海银行印钞所就在张常丰村附近,当地群众为八路军筹集粮款、站岗放哨、广泛动员青壮年参军参战,该村的王玉山、王玉生、赵玉兑、刘金池、刘长亮等一大批优秀青年积极参战,血洒疆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张常丰为抗战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贡献。目前八路军住过的土坯房,参加支前的“小独轮车”都得以完整保留,妇女们至今保留着支前时手工纳千层底疙瘩布鞋的传统工艺,(已获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由于客观因素和自然条件限制,张常丰村2017年仍是全县建档立卡的重点贫困村,全村1508人,438户,贫困户达125户,是全县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村。该村地碱、水咸,村民一直靠传统种植为生,靠天吃饭,土地产量低,欠收风险大,群众生活贫困。村集体没有产业、没有收入,有时连电费都交不起。被列为历史上贡献大、牺牲大,当前发展困难大的老区“三大村”,成为市、县老促会重点帮扶的老区试点村。

二、做法与措施:

国家信访局于2018年5月派出副调研员张巍婷博士为党支部第一书记进驻张常丰村,她以激发内生动力为主线,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千方百计做好贫困村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组织工作,努力探索出一条脱贫攻坚的成功之路,带出了一支永不撤走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主力军。

扶意识,让“旧观念”换“新思想”。张常丰村为什么穷?张巍婷扶贫入驻后,就一户一户的走访调研,一夜一夜的汇总思考。她发现,群众穷在缺信息、缺技术,但首要的还是思想封闭,意识落后。要拔掉穷根,帮钱、帮物,不如帮他们换“思想”。张巍婷地跑到北京请来专家,培训村民。然而没有多少人愿意来听。苦海沿边交通不便,战争年代是成为革命根据地的优势,建设时期它却成为现代发展的洼地,而“观念”是堵看不见的墙,隔开了村子与外面的世界,也隔着张巍婷和村民的心。在村民看来,张常丰穷是天经地义:“辛苦大半年,一亩小麦收300斤,不吃不喝都卖了才300多块钱。“怎样才能让村民转变观念呢?“请进来”不行,她就 “走出去”。张巍婷自掏腰包带着村里26名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北京、浙江、西柏坡、唐山、正定等地学习参观。看到先进村庄住楼房乘轿车、村里建得像花园,种地全是机械化,党员干部开阔了眼界,心灵受到触动,都由衷的承认:“和人家比,咱确实要换思想了,要想办法发展了!”

扶路子,让“碱坷垃”产“金疙瘩”。求发展的思想有了,可发展的路子在哪儿呢?张巍婷深刻认识到“只有形成自己的产业,才能拔掉穷根” 。“张常丰村都是盐碱地,能有什么好产业?村干部们都为了难。在一次走访中,一位村民把新出锅的馒头塞给她吃,她咬一口,感觉真香,真筋道!一问才知,村里普遍种植的旱地小麦“大红芒”,因长在盐碱地里,不打农药、不浇水,自然生长,产量虽低,口感却非常好。张巍婷兴奋得像发现了宝贝:这不就是纯天然绿色食品吗?她请河北农科院专家化验小麦成分,钙、钾等元素及植物蛋白、面筋含量比普通小麦都要高。“这么好的东西不卖出去,太可惜了,越是大城市越能卖出高价钱!”。 一家家走访,一户户谈心,张巍婷发现村里的“宝贝”还真不少:代淑凤做的辣椒酱,亲朋邻里都爱吃;马玉娟压的面条,不加盐就很筋道;张常丰面食在当地有名,家家都会做好吃的面花、窝头……这不就是产业吗?只要组织起来把这些东西卖给城里人,还愁村民富不了?于是她帮村民改善生产加工环境,办理食品加工许可证。为了把张常丰特色产品做成品牌,他们提出“中国好面在海兴,海兴好面出常丰”的口号!一口气推出了以石磨面粉、面花、面条为特色的三“面”红旗,推出了以牛肉酱、辣椒酱、黑豆酱、芝磨酱为特色的四缸好“酱”,以及当地瓜果等为主的一系列不浇水的盐碱旱地特色农产品,并成功注册了“张常丰”牌商标。他们请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教群众面食造型艺术,“一团面”转眼间颜值大增。面粉还是那面粉,身价却翻了倍,老百姓都欢喜地说:“没想到咱盐土地的‘碱坷垃’真的能生产出‘金疙瘩’!”

扶技能,让“地摊货”成“网红品”。过去,村庄的农产品销路单一,基本是集贸市场摆摊出售,常常无人问津。要打破这种状况,必须从产品的研发、包装入手,搞好宣传,建立自己的网站。可这些都是陌生领域,群众都是门外汉,因看不到希望,所以不愿跟着干。为消除疑虑,她坚持自己先干,一点点实验,熟悉了再一次次手把手教授,带领群众开拓市场。他们一起学技术、学管理、学经营。张巍婷还特别要求大家必须讲诚信,树立品牌意识。她邀请专业团队对农产品设计包装,请来北京高校的学生,教会村民网上开店卖货;委托专业公司培训30余名村民开展网上直播销售,开通村“好人好面张常丰”抖音号,初步形成了近20种产品的电商产品矩阵。

张常丰村成功入驻淘宝网、邮乐网、融E购、人民优选等平台,列入国务院扶贫办等单位采购目录,举办了“中国工商银行融e购扶贫年货节—--张常丰专场消费扶贫活动”,开启了央企和部委联合消费扶贫的新模式。为特色农产品的远走高飞插上金翅膀。

扶人才,让“一人富”带“共同富”。张巍婷深深觉得,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打造一支永不撤离的扶贫队伍”,才能保证贫困村永久脱贫致富。

王金明夫妇是村里的普通农户,经济拮据,在村口刚开始经营熟食生意。一次家访时,张巍婷发现他之前在工艺美术厂做制版工作,由于家庭贫困无缘艺术梦想,就10多次到他家做工作,鼓励他发挥特长,做有艺术气息的面食面花。于是他尝试着用天然果蔬汁为色彩,用大红芒小麦为原料,制作了”小猪佩奇” 、“愤怒的小鸟“等特色果蔬面花。乡亲们亲切的称他们夫妻为“面花鸳鸯”。王金明激动地说,把个人爱好和致富结合起来很幸福。后来,张巍婷为他办了创业贷款,帮其成立面花鸳鸯工坊,为其作品申请获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王金明带领8户村民就业。

擅长做辣椒酱的“辣椒姐”代淑凤,把辣椒酱进行包装,放到商城上卖,每天都有人从网上下单买她的辣椒酱,每个月收入近万元。手工挂面加工户马玉娟,除了压面条、蒸面花,还负责盯网店的后台,成为村电商中心主任。“面条哥”齐福田全家4口总动员,改良制作的蔬菜挂面通过微商全部卖到了北京、吉林、云南,他高兴的说,这可是从前连想不敢想的事儿!”。还有 “黑麦大王”刘树海等10余户致富能手,不仅自己致富,还带动并影响了更多的村民致富。

张常丰成立专业合作社,让全部贫困农户都加入村合作社,使他们都能增加收入。2019年他们争取专项资金200万元,建起一座现代化石磨面粉加工厂。为盘活闲置土地,他们投资240万,建成占地100多亩的旱地蜜桃果树园,年产20万斤。并成功引入光伏发电项目。生态林下养鸡、养鹅、养野兔,百亩绽放的桃花园与整齐划一的光伏发电项目遥相辉映,让人看到了现代化农庄的希望。“张常丰”以面食文化为杠杆,撬动了村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张常丰人乐了,合作社成员在加工厂打工,不但每月都能领到工资,年底还有收益分红。全村人均年收入由过去的不足2000元增长到8050元。

扶精神,让“庄家人”上“大舞台”。在张巍婷的主持下,村里成立了由30人组成的合唱团,将破旧小学改建成村史馆,收集了村内80多件战争年代支前使用过的手推车、石磨、纺车等老农具,修建了以老区为特色的村史馆,这将成为乡村振兴和红色旅游的文化符号。

建设了以“留住乡愁”为主题的面食文化体验馆,开发乡村民宿旅游项目。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开展创建“美丽庭院”“文明家庭”活动,评“身边好人”、“好婆婆、好儿媳”,“晒家训、晒厅堂”。成立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开展经常性培训。村里还录制了张常丰版《我和我的祖国》.......

2019年,张常丰村第一次走出家门参加全国农产品展销会,村电商中心主任马玉娟,在齐鲁卫视出色地讲述张常丰特色农产品的形成发展故事。“张常丰”这些普通群众带着自己的特色农产品,还走上了央视《开门大吉》大舞台,通过多种艺术挖掘,“张常丰”特色产品不仅在央视主流媒体亮相,还让“张常丰”人在这个大舞台上尽展自己的人生光辉,实现自己的家庭梦想。

张常丰人在一次次见世面的同时,心态发生了明显改变,“我们不仅要富起来,还要活得精彩,更要有社会主义主人翁的胸怀!”如今走进张常丰,村容村貌干净整洁,干部群众精神抖擞,精神文化追求火热,志愿队伍达到100多人,扶危济困屡见不鲜。2020年春天,刚刚脱贫的村民,积极主动加入到抗疫工作中,开展农产品“义卖”,并把所得资金捐给湖北防控疫情一线工作人员。从接受帮助,到有能力帮助别人,村里的代大姐逢人便说:“谢谢扶贫工作队!谢谢党的扶贫好政策,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越来越有奔头。”

扶班子,让“软弱村”变“示范村”。“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村支部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张巍婷认为:“村民看党员,党员看支部,支部看书记。”她认真分析每一位村干部的特点,制定了村“两委”分工方案,明晰工作职责,制定“两委工作法”,要求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还把完成任务时限精确到点。她实行支部主题党日、党员积分制管理,采取民主评议党员、不合格党员处置等各种方法,把党员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成为推动村级发展的有生力量。加大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力度,培养优秀年轻人,改变了10多年没有发展新党员的状况,发展了新党员,储备了“两委”班子后备干部,选举产生由7名执委组成的新一届村妇联。村党支部各项工作得到了全面提升,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全县84个贫困村的第一书记和197个行政村的党支部书记先后到张常丰观摩学习。张常丰村摘掉软弱涣散村帽子,先后被评为“沧州市基层党建示范点” “河北省壮大村集体经济示范村” “河北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村”等。张巍婷先后荣获“沧州十大新闻人物” “河北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河北省脱贫攻坚贡献奖” “全国三八红旗手”,2020年11月又荣获由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三、 经验与启示:

只有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脱贫攻坚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第一书记张巍婷注重激发内生动力,着力帮助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同时努力改进扶贫工作方法,改变简单的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引导和教育广大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张巍婷激发内生动力的做法,提供出如下经验与启示。

把握正确方向,党的方针政策是指路明灯。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张常丰村的发展成就,是落地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一个创新探索。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出台《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张常丰村脱贫攻坚继而实施乡村振兴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决策的正确性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论述的科学性、准确性。

坚定信念,苦干实干是根本途径。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张巍婷着力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基于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本地的特色产业,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提升生产的规模效益和分工效益,积极推进生产的合作化和规模化建设。在流通环节上,努力构建稳定的供销渠道,充分发挥好电商的作用,大力发展订单生产。着力提升产品品质,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考验的是我们的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工作作风。张巍婷常常在村里一待就是数月,连母亲动手术,也无暇回京照顾。为节省网站运营资金,她自己当客服,盯网站,每天深夜12点睡觉,凌晨3点起床,一天只睡三个小时。因为害怕丢单子,在大卡车限行的情况下,她自己坐着敞蓬三轮车给沧州客户送面。正是这种“不破楼兰终不还”、“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才彻底改变了贫困村的面貌。

激发内生动力,群众是最大的力量源泉。张巍婷入村时所面对的是,基层组织人才匮乏,老龄化问题突出。但她拓宽识才“视角”,把识才辨才的“探头”下放到产业发展一线,让更多“田秀才”“土专家”“新农人”破土而出。坚持以“人岗相适”为准绳,实行“专业人才到专业岗位”“专业人才干专业事业”,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工作体制。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流程再造,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探索引得进、育得强、留得住、用得好的管人育人用人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驻村以来,张巍婷一年有350多天住在村里,把智障夫妇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作为北京来的高级知识分子,她从穿衣打扮、言谈举止各方面都向农民看齐,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创业,完全融入农民群众当中,与村的干部群众结下了深情厚谊,每到春节、中秋节,村民们都争着请她到自家里过节。过去村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村里的事你不懂”。现在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有事就找张书记!”。干部群众积极维护工作,有什么好思路好办法都积极提出建议,从开始一个人在努力,发展成一群人在奔跑,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开展。

农村稳方能天下安,农民富方能国家盛。只有坚持以产业为龙头、以人才为支撑、以集体经济为后盾,转“输血”为“造血”,才能切实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才能让“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成为每个乡村的生动图景,为希望的田野绘就收获的金色。

(李兆新、刘兴华执笔)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