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关于齐齐哈尔市“空巢村”现象的调研分析与工作建议

2022/06/08  浏览量:   作者:齐齐哈尔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来源:中国老区网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7区9县共有123个乡镇,1260个行政村,7330个自然屯。乡村户籍人口320.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2.1%;乡村常住人口188.57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6.36%。据市有关部门调查统计,目前全市出现空心化现象的村屯有6099个,其中空心率30%—50%的自然屯1979个,占自然村总数的26%;空心率50%以上的自然屯1993个,占自然屯总数的27%;季节性空心率20%以上的自然屯590个,占自然屯总数8%。
 

一、“空巢村”现象的原因分析

调查发现,“空心化”发生比较严重的,主要集中在社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一般村屯流出人口都在三分之二以上,多的高达80%多。据依安县老促会调查统计,全县11个老区村户籍人口总数25109人,而常住人口只有7494人,占户籍人口的29.8%,超70%大约17000人离乡离村。先锋乡四烈村有9个自然屯,常住人口只有430人,有2530人流出,占户籍人口2960人的85.5%。

对于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出,从宏观角度分析,是政策、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化外溢效应等多重因素共同叠加的必然结果。政策上,城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涉及民生领域的改革和不断深化,为农民工进城就业、参保、子女平等就学等提供了基本保障;经济上,我市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比较突出,城市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远高于农村,城市越来越有不断上升的吸纳劳动力要素市场;社会上,城乡之间各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别,城市人居、医疗、教育、文化等资源均优于农村,吸引农村人向往和选择城市生活。

从现实角度分析,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恰恰是现阶段存在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具体体现,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是当前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梳理和分析农村人口外流的直接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地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吸纳能力严重不足。对于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较偏远的村屯来说,土地耕种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克东县乾丰镇为例,人均耕地面积7亩左右,2021年土地耕种或流转每亩平均收入500—600元,即人均土地收入仅在4000元左右,难以实现收入预期与生活期盼,加上结婚、建房、养孩子、看病等诸多问题,仅靠农业生产劳动收入根本无力应对。我们在讷河、克东、甘南等县部分老区村走访调研了解到,绝大多数村屯二、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缺乏吸纳劳动力的要素市场,要想增加家庭收入,只能靠外出打工。

(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高,把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经营中解放了出来。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土地流转集中,大面积机械化作业和社会化服务,农村出现了劳动力和劳动时间“两个剩余”。特别是随着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涌现,全市近三分之二的耕地通过流转和托管方式集中在新的经营主体手中。比如克山县仁发合作社集中本村及周边村屯土地达20多万亩。通过流转和托管方式转移经营权的农户,普遍亩收益高于自我耕种。飞鹤乳业与依安县开展20万亩生态耕地托管合作,先锋乡在2021年流转出的6万亩耕地中,农户每亩收入就由原来的450元增加到800元。有了剩余时间,有了土地流向的更好保障,农民进城务工,多一条渠道增加家庭收入,就成为其必然选择。

(三)城市吸纳功能增强,农民进城生活意愿增强。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农民工,也接纳农民工,当前务工主力军已被称为“打工二代”,在第一代“打工人”的引领铺垫之下,已经融入当地社群。我们在克东县调研中了解到,仅克东蒲峪路、乾丰两镇在天津静海一地就有务工人员1500人之多,他们有稳定的岗位、较高的收入,其文化认知和生活方式已发生较大改变,约五成左右务工者已举家搬迁并居有定所,特别是有一定文化和一技之长的务工人员,已成为城市新型产业工人,已经不习惯本地农村旧有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基本不再返乡。除农民工进城务工生活之外,青年学生大学毕业之后,也大多选择城市生活,不管多难也不重新回归农村。据依安县老促会在11个老区村的调查统计,近五年有近180名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毕业,但几乎没有人回到原来的村里。

(四)追求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边进城陪读边打工。城市基础教育取消户籍限制后,农民家长让子女享受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意愿强烈。初步调查统计,这部分因学流向城市人口约占15%左右,部分因陪读暂时性在城市务工,也有部分为使子女长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而选择长久性居住在城市。
 

二、“空巢村”现象带来的影响

农村人口大量不断向城市迁徙,对于推动我国城镇化发展,促进人民群众生活高质量提升无疑产生重大作用。但因此引发了农村人口和乡村空间结构出现迅速更替和转变,进而导致的空心村、空心屯、空心户现象也同样带来一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一)乡村治理困难增多。

外流人员中首先流出的是有头脑、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导致不少村屯干部难选,出现乡镇干部兼职和一人兼任两个村书记现象;多数村民外流,导致村级民主管理形同虚设,村民会议难以召集;青壮劳动力严重缺乏,导致公共服务缺人管,公益事情缺人做,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乡村绿化美化等项目建设,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二)产生大量闲置资源。

人员外流甚至举家搬迁,并未造成名下耕地荒芜问题,但却出现房屋、宅基地、庭院菜园出现闲置荒芜现象。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实施脱贫攻坚战略,许多在享受到“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后,继续选择外出务工,维修改造的住房严重空置,宅基地等资源不能有效利用。据对依安县11个老区村的调查统计,现有空置住房895户、闲置宅基地313250平方米,如开发复垦可增加470多亩耕地。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些地方政府和部门投资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如休闲广场、健身器材、文化室等利用率极低,也存在闲置现象。

(三)常住人口老龄化严重。

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常住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调查统计,在现有农村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平均达30%左右,有的占比更高,如克东县玉岗镇忠良村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2978人,占常住人口7882人的37.7%。这些现居住在农村里的老年人,又以留守者居多。
 

三、应对“空巢村”现象的工作建议

中办、国办《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就是人力资源。我们在这次调研中感到,我市农民工开始出现由过去的大规模跨省流动为主,向以省内、市内、县内等域内流动为主趋势,也就是说,这些年来,以县城为重点的就近城镇化开始成为吸纳农民工的主体,这就为我市推进城镇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造了必要条件。在这种新的发展趋势下,我们应顺势而为,大力拓展县城发展空间,聚人力、聚人才、聚人气,加快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一)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提升就近就地就业。

城市融合发展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也是吸纳劳动力,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一是发展产业稳定就业。克东县飞鹤乳业十几年高质量发展,从牧场到工厂形成全产业链支柱产业,常年稳岗就业万人以上。二是上大项目拉动就业。投资超百亿元的阜丰玉米深加工项目落户昂昂溪区后,吸纳劳动力就业达4000多人,其中拉动昂昂溪本地就业人员就多达2000人。三是搞好园区带动就业。富裕县已建设形成的集粮食深加工到生物制药全产业链工业园区,带动周边乡镇常年就业人员达5000人以上。四是打造平台吸引就业。泰来县政府在县城倾力创建的云服务小镇,几年来已吸纳创业人才达3000余人。

(二)大力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吸引人才回流人力回归。

一是依托黑土地资源,与涉农企业联手发展生态农业。象依安县、克东县与飞鹤乳业联手,大面积发展生态有机玉米,打造出“北纬47”优质品牌,不仅让农民增收,也使土地流转家庭有业可就。二是挖掘自然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富裕县龙安桥镇小河村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建立芦苇加工生产基地,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及欧洲等国。克东县乾丰镇展望村利用本地土质优势,发展中草药种植达万亩,品种10余个,形成了本村的品牌特色。三是创造优惠环境,开展村企联合。在用地、用人、融资、税收等方面创造优惠条件,吸引相关企业和企业家到农村联合创业。讷河市勇进村就是与齐齐哈尔禹博公司联合,引进创业资金2000多万元,发展红色旅游、农产品加工、休闲度假、太阳能日光温室到等多个产业项目,本村内30多人常年在企业务工。四是利用体制机制优势,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村级自治组织和农村现行政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有利于志在农村的人才大展身手。甘南县中兴乡农民马常青是一个懂经济、善管理的本地农民,多年在外打拼后回乡创业,专营杂粮杂豆,最多年销售近万吨,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昂昂溪区榆树屯村民杨晓媛大学毕业后与同是大学生的丈夫返乡,同父母一起经营管理食用菌厂,短短三年时间使企业快速发展壮大,目前企业资产已超过千万元。

(三)打造生态美丽乡村,靠宜居环境留住人。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环保、宜居宜养已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我市有些自然条件好、建设发展比较快的地方,不仅没有出现人员大量外流,反而吸引外流人员回流,甚至引来城里人休闲暂住。因此,在做好空心屯改造和乡村发展建设规划的同时,应着力在美丽乡村建设上下功夫。一是抓好乡村环境治理。全面做好污染防治,倡导科学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切实保护干净环保的生活环境。二是抓好乡村的美化绿化。既要保护乡村的绿水青山,还要更多做好乡村的植绿和美化,靠乡村美丽既留人更留心。三是抓好乡村公共服务。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电商、养老及民政各类公共服务要同步发展和提升,为逐步实现居民化提供基本保障。四是抓好乡村的民主建设。要确立村民“乡村振兴主人翁”地位,保障村民民主权利,让村民在乡村治理中有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进而认同这里是我的家,我离不开这个家。

(四)科学有序撤并空心屯,推动解决人气不足和破败问题。

一是科学规划。结合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社区化趋势,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结合实际,考虑长远,合理布局,精心设点,突出片区化、中心化。借鉴推广富裕、泰来两县做法,有计划撤并空心屯,优化乡村布局。富裕县2018年以来,率先编制出村庄发展规划、土地整治项目指导意见,通过货币补偿、中心村自建、房屋置换、异地安置等四种方式,先后撤并39个自然屯,复垦耕地7100多亩。泰来县和平镇将全镇发展规划出四个片区,分别建立中部综合发展区,南部种植产业区、北部特色农业示范区,以及西部湿地旅游产业区,通过集体收储和优化利用的盘活方式,将闲置地以集体储备、复垦还耕、发展公益事业、产业开发、长远利用等五种方式进行再利用。二是协同联动。引导村民转变落后思想观念,增强大局意识、文明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按照一户一宅、房证统一原则,明晰产权关系。具体操作中,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充分保障村民的合理关切。涉及到的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协作,明确责任,形成上下联动,村民协力支持改造的良好局面。三是加大投入。改造空心屯,落实乡村新发展规划,需大量资金投入。首先要确保土地整理资金全部用于乡村发展改造。同时要积极申请改造资金,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帖现等政策工具,引导支持民间资金投入。比如,可让房地产开发商承担部分资金,将新建农民公寓的部分物业用房或尾房作为其收益;还可探索将改造中的拆迁和建设工程上升为公益性质风险投资项目,吸引开发商积极投资。

编辑:田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