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走出产业发展的沼泽

——来自一个“帮扶工程”联系村的报告

2022/06/21  浏览量:   作者:大悟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帅宝庆  来源:中国老区网

乡村振兴的目标,在于乡村重新成为有人活动的空间,而乡村产业又是人们活动的主导载体,故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是其产业的振兴。基于这一认识,本文解剖一个行政村产业状况,试图探究村级产业发展路径,期于产业振兴有所裨益。

大悟县东新乡沙河村,是县老促会“百村千户帮扶工程”的一个联系村,交通相对便利,耕地相对充足,水源相对较好,是农产业禀赋相对较好村。2017年脱贫出列,乡村振兴拉开序幕后,村两委把产业振兴作为第一要着,付诸艰苦努力,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就实践情况看,村级产业战场犹如一片沼泽,人们“深一脚、浅一脚”,走的不够稳健。
        一、产业发展透视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了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产业发展的愿景与路子的探索勾画了振兴的前景,基本条件的创造与环境的改善奠定了振兴的基础。

——新型农村产业渐渐兴起,增收渠道得以拓宽。建设了跨村集体产业。乡政府统筹6村融资,总投入600万元的光伏项目在该村建成,村集体年获6万元的收益分配。产生了农业机械大户。村民李亚军拥有各种农耕机械8台套,常年服务于本地及周边数村。培植了特种产业农户。全村10多个农户先后发展常规农业以外的种养业,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农户吴启万种植油茶20亩,茶叶10亩,药材8亩,养蜂20箱;李仁行等6个农户种植苗木、花卉10多亩。尝试了第三产业发展。沿着“农旅融合”思路,李安福等五股东投资数十万元创办“农家乐”,为村级休闲旅游业作了一项铺垫和有益尝试。

——新型经营主体正在发育,发展模式得以探索。成立了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21户,网络带动50多户养殖商品牛、商品猪、山羊和家禽,出现6个养殖大户。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集中流转连片土地近4000亩,涉及10个小组328个农户。2021年始,村“两委”成员相约建立合作组织,耕种4亩闲置土地,试图示范种田并核算生产成本。合作社的运作效益,更多的是进行了经营方式、生产要素及资源整合的探索,使一些传统产业得以赓续,进入佳境尚有过程。

——乡村基本条件日趋改善,产业基础得以夯筑。修建了包括鄂豫皖红色旅游路连接线和通村主干道、通组支干道的公共道路,居户相对集中的自然村实现了道路硬化,村内形成通畅的道路交通网络,打通了村内物资运输的大关节;部分河道和塘堰等水利设施得到维修,农业生产的灌溉条件有所维持和改善;电网、电信、宽带的覆盖基本满足村级产业发展需要,产业信息的对流不成问题。

村级产业振兴有了良好开端,但与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主体目标要求有相当差距,实现真正意义的产业振兴,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规模产业破题不畅。2015年冬,引进外地老板流转土地3039亩,建设赏花与采果并用的桃树基地。一年后因资金链断裂、管理不善、市场不好而难以维继,不能支付土地流转金,造成诸多矛盾。为求稳定,县新能公司行二次流转,间作油茶,又因干旱严重,成活率很低。并且,二次流转后,与原基地关系难以了断,后续开发进退维谷。与此并进的在不宜种植农作物的冲垄田建设连片水产基地,又因基本农田保护规定而终止。规模开发陷入尴尬境地。

——传统产业萎缩低迷。沙河村传统产业为农业种植和家禽养殖,二十世纪末前,占去农村收入的半壁江山,之后渐渐萎缩,低迷不振,遍地庄稼、鸡犬相闻的景象不复存在。常年水稻、小麦主粮种植面积不足300亩,其它作物不足100亩,养殖家禽家畜的农户不到10%。传统农业似乎只是部分村民“怀旧的一份念想”,点缀山乡阡陌之间。

——经营主体活力不强。以种养为主要内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发育不充分,理念不先进,管理不科学,产品乏特色,因而辐射效应不强,带动效率不高。基于生产成本与原味农副产品来源的考虑和限制,一些产品失去“原字号”味道,市场竞争力不强。例如,有的乡村“土家禽”,可能是“土品种”,但用的不是“土饲料”,入市后造成声誉的负面影响。就“合作”的层面考察,更多的是“头人”单枪匹马,“空壳”头衔。

——产业资源利用不足 。就村级产业运作发展来看,大量的资源闲置浪费,与乡村振兴之本旨、产业振兴之本原、基本建设之本意不协调。就劳力资源利用看,全村常年在家有劳动能力的约400人,除去带孩子、理家务的精力,人平应有2—3亩的耕种力量,但实际耕种量不足1亩/人。就土地资源利用看,全村耕地、山场确权面积各约5800亩,人平各约2.2亩,而耕地种植总面积不到7%,山场除些许放牧外,少有生产利用。就公共资源利用看,通村组道路少有农用机械运营,塘堰储水少有用于灌溉,宽带网络少有用于产业联络。

       二、沼泽情势剖析

沙河村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推进中出现的境况,在老区乡村中具一定的代表性。究其内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比较效益低下是根本矛盾。相较其他产业和行业,农业的投入产出率和效益都是很低的,“务农一年不如务工一月”是不争的事实。算账表明,耕种土地日工收入在100元以下。原村支部书记李伟民,2020年耕种一类水田2.5亩,机耕费300元,机收费350元,种子费180元,肥料费160元,换工栽秧招待费300元,上述基本费用1290元,管理用工8个标准工日,按120元/日计算,投入960元,总投入2250元。收获稻谷1100公斤,国库收购2.6元/公斤,毛收入2860元,纯收入610元,投入产出率27.11%。老农夫们表示,用家养耕牛整地,种植上好水田和旱地,日工收入分别不过100元和30元。投入产出的不对称性,严重挫伤生产的积极性。

2、鸟兽危害猖獗是突出问题。野生动物保护与农业生产的矛盾日益突出,出现动物与人争食的状况,种而无收的现象普遍存在。鸟类在播种和苗期首先造成损害,补种护苗花费大量精力。尤以野猪危害为重,作物成熟期频繁出没,造成毁灭性打击。据统计,周边地区猪口密度达2.3头/平方公里以上,它们一改过去夜间活动的习性为昼夜下田,甚至发生野猪与庄稼守护者对峙事件。在原本种植者少的情势下,种不敌害在所不免。欲种不能,造成山区农产业萎缩加剧。

3、管理制度产生的转型藩篱。一则,基本农田保护规定限制了产业结构调整,多种经营受制。在上述危害严重的情况下,被迫进行诸如水产品、中药材等非粮生产又不能成行,有的已投入生产而被废止,造成更多的资源浪费。养牛大户李亚军信心满满,意欲兴建牛棚扩大规模,却在选址用地上大费周折不能成事,只得放弃。再则,土地承包确权到户制约了基本资源盘活,土地流转维艰。一些农户原本“不靠土地依然好过日子”,但依然被作为“命根子”,有了绝对的自主权,甚至在流转时“荒地为金”,设置道道门槛,增加了大量的“行政成本”。一些经营主体勉强建成基地后,又因流转费用高和后续矛盾半途而废。

4、产品市场对接是最大症结。山区乡村,农产品的销路是困绕农户的又一难题,接轨大市场的通道很难打开,“提篮小卖”有了“卖钱”而无工钱,是谓种了愁收,收了愁卖,步步见难。贫困户王道文接受精准扶贫支持养鸡200只,饲养3年愁销路,2021年底,村两委干部出手促销方得脱手。同年夏季,基地鲜桃丰收,满园果子少人问津,无奈之下依托网红带销,但效果不好,入不敷出,规模开发再生创伤。

5、人才技术匮乏是关键问题。有能力的青壮年劳力基本离开本土,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营销人才、领军人才严重匮乏,是农村的一个通病,也是乡村产业沼泽的关键问题。沙河村在家有劳动能力者,熟悉常规种植业全程生产技术的不足20%,甚至能看懂和使用农药配比的不过50%,会管理、会营销、能领军者更是廖廖无几。生产凭经验,随意性很大,市场碰运气,走到哪里是哪里。例如鲜桃基地经营,无技术人员专管,无市场营销方案,无产品过剩预案,是陷于困境的根因。

        三、产业振兴思考

山区农业尚未建成现代化,而小农产业却被“边缘”化,形成产业的“苍白”,与乡村振兴的设计与步伐不协调,这是沙河村给我们的印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是乡村的基调,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是乡村的本色,白云深处有人家,是其婉约的音符。人们背井离乡固然可以挣得更多的收入,但还是憧憬家门口的产业。走出乡村产业的沼泽,使乡村重新成为有人活动的空间,需在现代化农业的推进中用好权益之计。

1、多途径提高乡村农业的比较效益。山区乡村,建成现代化农业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推进中循序渐进,支持包括小农产业在内的多种形式产业发展,使得田中生禾,山上生木,水中生鱼,人有所事,产业兴旺起来,山村灵动起来。政策层面充分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上层设计以村级产业为基点,规划实施兼顾小农产业,让山区乡村农业成为粮食主产区的有效补充,为国家粮食安全多一份保障。

——提高产品收购价格。进一步提高粮食、油料等农产品国库收购价格,使农业与他业的比较收益差距有较大缩减。

——改革农业补贴办法。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以实际产品量落实农业补贴。由国家公职人员对生产进行网格化统计,核定生产地块,核定产品数量,核定补贴金额,让农业补贴落实到真正的农业生产者,从而提高种田的积极性和吸引力。

——加大灾害补偿力度。进一步完善推行农业保险政策,理赔底线补齐实际损失,参照上述办法管理保险标的。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农资投入成本,从农资生产源头上考虑和把握其价格,加大生产资料的市场调节和管控力度。

——减少农业劳动投入。解决农业的根本出路问题。加快研发生产适合山区的小型农业机械,继续实施此类购机补贴,提高机械化程度。打通生产的最后“五十米”。扩大生产用电覆盖面,生产用电安装到水源边;延伸生产机耕路,主通道至区域,分通道至地块。

2、想办法减少小农产业的鸟兽灾害。充分考虑生态平衡,在生产中保护,在保护中生产,鸟兽灾害纳入农业保险。推广、支持农户在生产区域安装声光鸟兽驱赶器,使鸟兽不敢下田;尝试在野猪栖息地投放食物,探索山林种植生命力强大的野生野猪食材,使其不再出山。针对野猪存量严重失衡,已成严重灾害的情况,探索尝试限制繁育办法,抑或施行有计划、合法度的捕杀行动。

3、出实招盘活农业产业的土地资源。鉴于农村土地利用率低和流转中出现的问题,完善关于提高土地农产业利用率的相关政策。重申和强调土地国有资产、集体所有,确权内容是经营使用权,负载的内容是农业生产,消除土地闲置而流转却难于推进的现象。

——努力消减耕地资源浪费。加大土地利用的政策执行力度,以经济杠杆撬动土地活力,促进产业发展。对长期抛荒而又不同意合法有效流转者,严格执行收取抛荒费政策,严格限制享受有关农业补贴。

——因地制宜利用农业土地。农业土地的农业用途,因地理而异,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因时势而异,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对一些不宜种植作物的“基本农田”,允许在不破坏地力和主体结构前提下进行非粮生产。

——细化量化土地流转政策。分类明确土地流转费和补偿标准,鼓励能人大户等经营主体合法流转土地,实行地规模开发,集约经营,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

——充分考虑土地流转效能。深入进行可行性、必要性研究,特别注重产业定位、市场定位及流转开发实力和能力,确保行稳致远,实现双赢,力避造成双重伤害,引发社会矛盾。

——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着实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政策体系,推动城市骨干企业、先进经营模式和现代科技手段服务乡村产业。鼓励支持城镇非农人员返乡转包农户土地,利用集体闲散土地资源,创办示范农业、带动农业。消除一些农户城镇人口搞农业是抢农业资源、端“两个饭碗”的心理隔膜,创造城乡融合的良好环境,消减土地资源占而不用、种而低效的现象。

4、下硬功培植乡村产业的人才资源。村级人才匮乏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更是村级产业振兴的核心矛盾,相较扶贫攻坚,产业振兴对于人才的渴望更为急切,必须花气力解决这一问题。

——以组织振兴拉动人才振兴。选拔才德兼备、识人善任的人担任两委主职,选择有文化、懂技术、爱农业的人进村两委班子,选派懂经营管理、有农业技术、爱农业农村的干部任第一书记,使村级组织成为产业发展的领军队伍。

——以学习培训培植乡土人才。建议政府建立乡村农业人才培育专项基金,为人才振兴提供物质保障。选送有前途、有志向的年轻人到农业院校学习深造,培养发展产业的领军人;组织青年农民接受农业技术培训,参加实地考察,提高科学务农的能力,培养发展产业的带头人。

——以招募引进丰富乡村人才。研究出台村级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保障来得了,稳得住。鼓励支持热爱农村的有志之士到乡村领办、引办企业,带动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成长;招商引进规模开发项目时,重点考虑项目团队的人才技术力量,通过项目开发引进人才。

编辑:周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