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宁德市老区乡村振兴情况调研报告

2022/09/05  浏览量:   作者:宁德市老促会 宁德市老区办  来源:中国老区网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市《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以及宁德市《关于支持老区基点行政村乡村振兴七条措施》,进一步加快宁德市老区乡村振兴步伐,市老区办与市老促会成立调研组于2022年6月15日至6月29日通过实地走访和实地座谈等形式,深入9个县(市、区)、18个老区村调研近年来老区乡村振兴工作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宁德市辖9县(市、区)126个乡村(街道),2347个村(居)委会,其中老区村1896个(其中老区基点行政村161个),老区人口、耕地分别占全市总数的82%以上。老区是我市的主要市情,也是一大政治优势,老区的发展尤其是乡村振兴发展事关全市发展大局。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区发展,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大扶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关于做好革命老区脱贫奔小康工作的实施意见》《宁德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持续加大财政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发展。2021年6月,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支持老区基点行政村乡村振兴的七条措施》。《措施》实施一年来,我市老区基点行政村基础设施、产业振兴、民生保障、人居环境整治、村集体经济收入、红色旅游、人才振兴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为走好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增添动力。

二、主要做法

(一)抢抓政策机遇,蓄积老区发展的源头活水。紧跟时政热点,健全市县两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调整充实乡村振兴工作队伍,持续实施乡村振兴“十大行动”,统筹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实。从战略思路的考量到各项政策的实施,再到真金白银的扶持,激发出了老区攻坚拔寨的无限潜能。如,福安市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出台了《福安市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年至今共下达各级老区建设专项补助资金2652万元,助力253个老区村重点项目建设。目前,福安市61个老区基点行政村已建设美丽乡村36个,建成文化中心30个、农民公园2个,农民文化家园和农民文化广场各1个,改善了老区人居环境,提高老区人民幸福感。目前,福安市、寿宁县、霞浦县分别出台了支持老区基点行政村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有效推进老区乡村振兴。

(二)补齐发展短板,提高老区人民的发展红利。全域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农村供电可靠率达99.9%,寿宁县下党乡入选全国首批数字乡村。创新推广“互助孝老食堂”,覆盖407个村居(其中已建成孝老食堂的老区基点行政村52个),解决9000多名空巢老人吃饭难题,经验做法入选第三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打通交通动脉,市交通局印发《关于推进老区基点村路网建设的实施方案》(宁交规〔2021〕22 号),进一步明确农村路网建设目标任务,细化责任分工。截至目前,推动16个老区基点行政村 83公里通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农村公路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更打开了老区群众的致富之门,激发了产业活力。如,屏南县双溪镇岩后村地处5A级景区白水洋风景区内,景区观光道到山顶村庄的最后3.2公里公路修建成了大难题。经多方努力,2020年8月,岩后村通村公路主体工程完工,彻底改变村民出行方式、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三)深化产业培育,壮大老区乡村的主导产业。推动产业振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思路,我市突出做强做优做大茶业、蔬菜、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畜牧业、渔业、林竹花卉和乡村旅游“8+1”特色产业,进一步拓宽老区群众增收渠道。在全省率先制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激励办法,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新模式,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相对薄弱村”实现“清零”,全市161个老区基点行政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10-20万元的村110个,占69.18%;收入20-50万元的村30个,占18.87%;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19个,占11.95%(其中蕉城区洪口乡金山村和福安市溪柄镇甲浦村已撤销行政村建制,未列入统计,但仍享受老区基点行政村优惠政策)。如,寿宁县调优产业结构,以硒锌康养旅游、茶叶、林下经济、名优水果、食用菌等“1+4”产业为主攻方向,打造“下乡的味道”农产品公共品牌,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又如,福鼎白茶品牌价值突破50亿元,连续12年入选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福鼎白茶大数据溯源平台正式运行,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白茶)产业园,获评科技兴茶富民典型县。龙头企业倍增发展,新增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9家,六妙白茶、闽威实业跻身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品品香茶业、闽威实业分别荣获省政府质量奖和提名奖。再如,古田县大力发展以食用菌、果蔬为主的“2+N”特色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2021年食用菌全产业链产值220亿元。

(四)盘活红色资源,释放红色文旅的潜能价值。用活红色资源,积极争取13个村列入中央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发挥2600万元中央财政资金撬动作用,统筹整合各类资源,着力打造红色美丽村庄。依托我市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以“红色+绿+蓝+古+畲”等多元形式,策划推出“闽东之光红色文化体验游”等10条红色旅游主题精品线路。斜滩镇车岭古道等6个景点景区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百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11条线路入选全省百条红色旅游线路。创新推出百集《主播带你游》栏目,包括《苏家山乡村迪士尼》等多期涉及老区村节目,宣传推介我市红色旅游、民俗风情、乡村旅游等,全网播放量超6000万人次,被列为福建省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专项扶持项目。特别是:周宁县近年来累计投入10亿元实施旅游配套项目近40个,累计创建“中国鲤鱼文化之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国家级及以上旅游品牌31个、省市级旅游品牌38个。其中,周宁县苏家山村依托苏氏休闲农业基地、苏家山美丽乡村建设,推出集观光、休闲、食宿于一体的“苏家山美丽乡村一日游”特色服务项目。2021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提供就业岗位60个,实现旅游收益800万元。霞浦县大力宣传老区精神,进一步提升了霞浦老区在全国的知名度。2019年以来,在《今日老区》平台推荐刊发霞浦老区稿件8630多篇,《红土地》发表文章46篇,《中国老区网》发表文章110篇。

(五)加强人才引育,营造支持老区的浓厚氛围。人才资源下沉,通过“引、育、用、留”等措施,选优配强乡村振兴“领头羊”,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在2021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中,坚持抓班子、强堡垒、带队伍、夯基础,圆满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仅41.6岁,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占74.9%,“一肩挑”比例达100%;深化能人回引工程,返乡能人1400多名,为老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新鲜血液”。深化“导师帮带制”试点工作,因村制宜精准匹配“成长导师”,常态化开展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指导员等选派工作,选派644名第六批驻村第一书记(其中省派65名、市派35名、县派544名)和405名乡村振兴指导员驻村服务,实现161个老区基点行政村驻村帮扶全覆盖,为推动驻点村基层党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工作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三、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老区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老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原因,老区的发展仍不平衡,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老区乡村基础设施还有短板。宁德市老区村多位于边远山区,经济基础薄弱,交通、通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仍然比较突出。多数老区基点行政村虽完成水泥路硬化任务,但普遍存在路面宽度不够问题,目前乡镇到村公路路面宽度小于等于4.5米的村107个,总里程约499公里,难以满足农村发展需要。如,柘荣县黄柏乡城区至倒流水村公路全长16公里,连接11个行政村7000多人口。但该公路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等级低、弯道多,路面宽度仅3.5米,经过30多年的运行,路面破损严重,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目前计划将黄柏至倒流水公路分三期建设,但是受因乡村财力限制,资金缺口近3000万元,公路拓建困难重重。

(二)老区乡村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目前,宁德市总体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农业大而不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水平不高;绝大多数乡村经济以“散、弱、小”为主,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绝大多数农产品缺乏精深加工,农产品产生的效益不高,导致农村富裕劳动力背井离乡,村里只留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村子演变成“空心村”。

(三)老区乡村振兴要素保障不足。乡村发展不同程度面临供地难问题,乡村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往往受制于永久基本农田、生态红线等因素而无法布局。部分乡村土地流转收益不高,群众参与流转的积极性也不高,影响项目落地。同时,乡村振兴社会资本投入不足,发展不同程度存在资金难题。

(四)人才招引制约老区乡村振兴。老区乡村规上企业规模小,且主要以传统行业为主,科技型企业比重低,创新氛围不够浓厚,无法满足优秀人才的发展需求。同时,老区县地处山区,发展空间有限,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足,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意愿不高。

四、建议意见

(一)凝聚各方力量,点燃老区发展“强引擎”。一要深化挂钩帮扶。推行市领导和党政机关挂钩帮扶老区村机制,定目标、定任务、定时限,形成市领导和市直单位挂钩帮扶老区村,乡村振兴指导员和驻村第一书记等各方力量向老区基点行政村倾斜,提升老区村振兴格局。二要突出资源倾斜。发改、农林水、交通运输、卫健、民政、文旅等重点部门应结合自身职能,制定倾斜支持老区村发展工作方案和任务清单,形成导向引领、凝聚合力工作局面。三要动员社会参与。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在项目、资金、科技等方面向老区注入,深化“阳光1+1牵手计划”,让更多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参与老区村建设。四要加大配套资金投入。市、县两级要在财政资金投放上向老区村倾斜,加大配套资金投入,支持老区村发展特色产业;挂钩村、造福工程等项目优先安排老区村,推动老区整体跨越发展。

(二)紧扣产业振兴,释放老区发展“新活力”。一要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制定老区乡村振兴系列激励措施,搭建能人返乡、企业兴乡和市民下乡平台,吸引各类人才投入乡村振兴主战场。以市场为导向,乡村资源、特色产业为依托,抓龙头、建基地、带农户,通过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因地制宜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二要大力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支持条件成熟的老区村,依托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和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加强旅游开发帮扶,培育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并进行推广,加快建设一批美丽乡村、创客小镇、文旅小镇,推动乡村旅游加快发展。

(三)夯实基础建设,跑出老区发展“加速度”。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类专项资金和补助资金规模,加快完善老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全面推进高质量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特别是要对老区公路建设给予更大政策倾斜和照顾,加快推进老区村改扩建通村公路,形成较为通畅的交通网络,为老区发展红色旅游、农村电商、种植养殖等产业创造更好基础条件。二要加大社会保障投入。以让老区人民共享发展红利为根本出发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老区倾斜。提高老区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快老区农村幸福院、孝老食堂建设;重视老区村教育、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养乡村医生,支持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服务,解决老区村群众看病难问题。

(四)强化政策续航,注入老区发展“高动能”。一要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发改、财政部分门要牵头研究政策、对接上级,对国家、省级支持老区发展的项目及资金作统一梳理,将指导意见及项目清单分配给相关部门,督促这些部门积极向上争项目,尽可能多地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对我市老区的支持。二要持续加大财政投入。把扶持老区村项目建设优先列入政府预算盘子,不断提高市级配套补助资金额度,确保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老区建设专项资金全部用于支持老区乡村振兴。三要更加重视人才培养。出台老区村人才培养政策,加大老区村各类人才培养力度,重点培养老区村管理人才、文化人才、产业人才、社会治理人才;同时,用政策措施引导支持一批老区乡贤“回归”,为老区振兴发展注入“智慧动能”。

编辑:周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