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关于蕲春县乡村振兴工作有关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2/09/21  浏览量:   作者:蕲春县老促会 孙锦  来源:中国老区网

蕲春地处湖北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版图面积2398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办)和2个省级开发区,564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103万人。是全国1599个革命老区县之一,也是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医圣故里、王府胜地、教授名县、中国艾都、红色蕲春。根据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和省、市老促会有关文件精神,我们最近对蕲春境内青石镇龙溪村,向桥乡王塝村,檀林镇槐树村、河东村,张塝镇马踏石村、横路村,蕲州镇韦庄村、席盘石村,漕河镇铁山村、飞跃村,就蕲春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领域有关政策执行情况及效果分析进行专题调研,并会同县乡村振兴局对全县近年来的乡村振兴情况作深入的了解,现向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和省、市老促会及蕲春县委、县政府领导汇报如下:

一、基本作法和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蕲春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级有关乡村振兴工作的文件精神,突出“高”字,立求落实,采取了一些得力措施,取得了五个方面的成效。

(一)高规格举办定点帮扶培训。7月19日至23日,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指导帮助下,蕲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成功举办了全国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示范培训班活动。进一步学习贯彻2022年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2022年1号文件精神,深刻领会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此次培训共有中直单位103家167人,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洪天云、省委副书记李荣灿、招商局集团董事党委副书记王宏出席培训活动。集中观摩了招商局(蕲春)产业促进中心、中农华威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李时珍医药集团、招商局·大屋幸福新村、漕河镇铁山村、湖北赛尚服饰集团等6个现场点。通过培训班,充分展现了蕲春县近年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成效和特色,得到了国家乡村振兴局和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进一步扩大了蕲春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高站位推进驻点帮扶工作。2022年,省直单位对口蕲春县定点帮扶单位围绕扎实做好蕲春“三农”工作、推动蕲春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倾力帮扶,多措并举,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五大振兴”全面推进,“10+1”联合帮扶行动作用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一是靠前谋划。科学制定帮扶计划,印发《2022年省直单位定点帮扶蕲春县和省内区域协作工作要点》,积极发挥各帮扶单位在经济、医疗、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创新开展“10+1”联合行动,打造工作品牌,提升帮扶质效。二是深入调研。4月24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雪荣同志率先示范,赴省广电局驻点村漕河镇飞跃村、南航湖北分公司驻点村彭思镇余凉村、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驻点村管窑镇寒婆岭村和中农华威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招商局蕲春产业促进中心实地调研,详细了解村产权制度改革、集体经济发展、产业建设以及蕲春经济社会发展、省直单位定点帮扶工作开展情况。省直各帮扶单位相关领导亲自参与、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定点帮扶、驻村帮扶工作,下沉到一线,走访调研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农民增收、驻村帮扶等情况,用心用情助力乡村振兴。三是主动对接。省直各帮扶单位在实施好各自驻村帮扶项目的同时,竭尽所能,借智引力,帮助县、镇、村积极谋划一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务实高效的帮扶项目。开年来,先后在彭思镇余凉村、杨寨村等地召开3次驻村工作队长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省关于乡村振兴工作会议精神和有关部署,交流驻村工作经验,及时查缺补漏、提高工作质效。四是多点发力。省直各帮扶单位发挥行业优势,在帮扶深度上用力,在帮扶广度上拓能,在帮扶举措上出新,在产业发展、就业培训、文化交流、组织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多点发力。国家能源集团湖北公司上半年就采购蕲春农副产品104万元,省直帮扶单位和区域协作地区共计采购193.6万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8.3%。

(三)高标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始终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首要任务,坚决守住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全力做好有效衔接。一是抓好政策落实。聚力抓好“两不愁三保障”政策落实,全县义务教育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农村困难群众医保待遇依规落实率均达到100%,全县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存量危房改造全部完成。1-6月发放社会救助资金9745万元,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二是做好就业帮扶。大力开发县内就地就近就业岗位,截止8月中旬,全县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外出务工70762人;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场线上线下招聘会17场次,累计入场企业80家,提供就业岗位3654个,助力企业招工2477人,推荐就业率达90%。三是开展动态监测。制定出台《蕲春县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大排查的实施方案》。上半年,组织对全县所有农户住房安全、饮水安全进行一次拉网式大排查,累计排查49315户,新增纳入监测对象279户1055人。对动态调整后监测户2674户8861人(其中:已消除风险点2163户6951人;风险点未消除511户1910人)建立了行业部门监测预警协作机制和“一户一策”帮扶台账。四是实施样板创建。按照“人员机构健全、档案资料齐全、系统数据清晰、项目管理规范、否决事项清零、监测机制完善、驻村工作扎实、村庄环境整洁”的标准,开展巩固脱贫成果样板镇样板村创建活动。先后挖掘赤东镇和张榜镇巩固脱贫成果样板经验,并推广到全县,有力夯实了巩固脱贫成果工作基础。五是加强项目管理。按照把握“项目规划的严肃性、建设程序的合理性、时间节点的紧迫性、资金拨付的及时性、资产管护的责任性”五性原则,加强衔接项目资金管理。今年共谋划衔接资金项目119个,资金量3.52亿元。截止8月底,中央衔接资金已拨付1.1亿元,占比71.8%,省级衔接资金已拨付5920万元,占比80%,市级衔接资金已拨付270万元,占比71.7%,县级配套9165万元,占比75%。六是持续扶贫搬迁。围绕“短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长期靠教育”的思路举措,为227个集中安置点和75个分散安置点配套水、路、电、网等基础设施。上半年,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37人次,为搬迁户提供就业服务向有关企业推介2932人。全县集中安置区配套建设产业项目248个,其中123个市场主体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804人,31个特色产业基地带动帮扶易迁户472户。

(四)高规划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对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全力推进“五大振兴”。一是推进产业振兴。立足“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深入实施104个农业产业化项目,粮食总产量稳定在9亿斤以上。集全县之力,高昂蕲艾产业龙头,打造“中国艾都”,着力发展优质稻、生态畜禽、茶叶、菜籽油、淡水小龙虾、油茶等“一超多强”的“1+6”重点农业产业链,七大重点产业链年总产值突破200亿元。槐树村持续抓两茶(茶叶、油茶)兴村。河东村引进人才建成140亩石斛基地富民。马踏石村把发展“羊肚菌”和“虾稻养植”作为全村支柱产业,带动农民致富。横路村发展463亩大棚蔬菜,成为蕲春“菜篮子”龙头企业。韦庄村发展400亩苗木基地,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席盘石村全力打造蕲艾种植、加工专业村,成为全村农民收入主要来源。铁山村传承石器蕲艾产品深加工传统工艺,打造蕲艾精品。飞跃村集中全村耕地发展桑葚产业。龙溪村发展白茶800亩,成为高端白茶专业村。王塝村发展蕲艾、油茶、桃子三大绿色产业,兴村富民。二是推进人才振兴。去年以来,全县已公开招聘乡村教师、基层卫生人员357人。开展易返贫致贫人员等重点就业群体职业技能培训64期,培训8778人。大力实施李时珍健康人才工程,新建专家工作站6个,省级人才创新创业平台11家,为全市之最。培训高素质青年农民、乡土能人、民间技艺传承人等2400多名,培养蕲艾种植“土专家”“田秀才”2600余名。三是推进文化振兴。投入资金2000万元,完成了全县乡镇文化站改造工程,建成“五个一”标准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427个,建有文体广场468个,百姓舞台22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6处。积极开展文明创建,组织开展“文明家庭”“致富能手”“敬老好儿媳”“十星级文明户”“乡贤能人”等评选活动。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占比53.2%,全省县域文明指数测评全市排名第2位。四是推进生态振兴。持续开展“雷霆行动”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违法排污企业整治3个专项整治工作,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部达到时序进度要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1.78%,连续2年空气质量改善提升幅度排名全市第一。重点水域水质达标率100%,成为国家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县,被授予“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完成2730户户厕改造任务,行政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率达到90%以上;全县459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规模养殖场全部完成整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6.97%。五是推进组织振兴。加强对换届后乡镇党委班子优化建设,乡镇党委班子中35岁以下占40.6%、研究生学历占13%。选派驻村工作队325个、驻村第一书记348名,共有1079名机关干部扎根乡村。县、镇两级对2198名村党组织书记和“两委”成员全员开展任职培训。村级集体经济缓步提升,村村经营性收入有望超过5万元,74个新型集体经济试点村有望达到村均17万元,42个“消薄”攻坚村有望达到村均8.5万元。稳步推进村级债务化解,10万元以下非经营性债务共18个村已全部化解清零。全面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 “一村一警(辅警)”,李山村被授予“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五)高质量做好后评估考核答卷。蕲春县坚持集中力量、集中精力、集中要素,扎实做好后评估工作。一是全面部署。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后评估工作,谋划早、部署实、方案细。出台《关于开展创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样板镇(村)的实施方案》,同时对标对表评估要求,科学把握考核体系,印发《2022年度蕲春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任务分解责任清单》,先后召开动员会、推进会4次。二是全员参与。坚持后评估工作领导包村、干部包户、责任到人,党政一把手靠前指挥、分管领导下沉主抓,建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周调度制,实行时间倒算、任务倒排、安排到周、落实到天,做到落实责任无盲区、布置任务到具体人。三是全时督办。县纪委、“两办”采取日常督查、专项督查、联合督查及抽查暗访等形式,倒逼各级干部责任上肩,努力提高脱贫群众认可度和满意度。已组织开展3轮督办检查,印发通报2期。

二、突出特色和呈现的亮点

全县上下坚持“特色+示范,实干+方法、成果+成效”,在创新上做文章,形成了“五个一”的工作特色和亮点:

(一)“一项监测机制”,确保从根本上预防返贫问题。建立健全了县、镇、村上下联动机制,成立由乡村振兴局、民政局、残联、住建局、医保局等13家部门组成的防返贫动态监测领导小组,优化监测程序,采取农户申请、部门预警、基层干部排查、县级比对的基础程序,每年5月份定期开展集中排查,实行常态化预警和定期排查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收到了好的效果。

(二)“一项推介行动”,有效促进脱贫人口就业增收。以开展“百企兴百村”行动为载体,紧紧扭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大力开展脱贫人口就业稳岗工作。上半年,组织开展专场线上线下招聘会,达成了就业意向2623人。精准对接用工企业需求,截至7月底,利用31家帮扶车间吸纳脱贫人口(监测对象)428人在家门口就业。统筹安排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脱贫人口劳动力6853人就业,为脱贫人口增收创造条件。

(三)“一项创建活动”,全面推广脱贫成果样板落实。开展巩固脱贫成果样板镇、样板村创建活动。3月初,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开展创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样板镇(村)实施方案》,制定了村级后评估迎检资料模板,由审定的26个样板村对照模板完善村级后评估迎检资料。4月1日、15日,县政府先后在赤东镇和张榜镇组织召开了创建后评估样板镇、样板村现场会,大力推广巩固脱贫成果样板经验。5月份召开全县动员会进一步落实。6—8月进行了三轮督办,其中横车镇样板镇标准最高。最近,漕河镇铁山村、蕲州镇韦庄村、檀林镇槐树村、张塝镇马踏石村被列入省财政厅2022年度美丽乡村典型示范村。通过一系列创建活动,夯实了巩固脱贫成果工作基础。

(四)“一项两遗调查”,加快老区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蕲春县老促会一年多来,集中力量,积极协调,对全县300多处重点革命遗址遗迹进行了全面摸底和实地调查,写出了《关于蕲春县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和利用情况的调查报告》,编写了蕲春县遗址遗迹资料汇编《红色经典》。对部分红色遗址遗迹也采取了保护性抢救措施。著名的高山铺战役遗址的高山村,高山铺战役总指挥旧址胡凉亭村、高山铺战役后方医院旧址花园村,三个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起点高、投入大、进度快、效果好。张体学纪念馆、董毓华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蕲州红色革命纪念馆、梁桂华烈士纪念馆等进行了重建和扩建。李山村、棠树岭村、许山村、会龙池村、河铺村、边街村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发展红色产业,建设绿色基地,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成为乡村振兴的闪光点。

(五)“一项共同缔造”,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示范片区。深入推进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五共”模式,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按照“有产业基地、有致富带头人、有群众基础、有历史人文底蕴”的“四有”标准,以文化挖掘、产业融合、多村连片打造为突破口,以共享“蕲水”一根纽带,围绕三条线路(红色旅游公路、沿江一级公路和蕲北山区乡村公路),采用“核心驱动、样板带动的联动示范”模式,打造好以蕲州示范片为核心驱动,样板带动彭思+管窑联合示范片、赤东+八里湖联合示范片的“蓝”色美丽乡村示范区;以漕河示范片为核心驱动,样板带动横车示范片、刘河示范片、株林示范片的“红”色休闲观光示范区;以大同示范片为核心驱动,样板带动张塝+向桥联合示范片、狮子示范片、青石示范片、檀林示范片的“绿”色森林康养示范区。全面提升蕲春“三色”经济大发展、大繁荣。

三、存在困难和遇到的问题

我们在深入基层调研座谈中,既注重总结成绩经验,也了解到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基础还不够牢固。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初具规模的产业产品单一,销售市场不稳。特色产业规模不大,品质不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还有一些产业基地,管理不善,弃业荒废。传统农业未能与大市场进行有效对接, 农产品的深加工附加值不能得到充分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不足, 品牌建设力度不够, 产业布局较为分散, 缺少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农副产品申请“三品一标”程序复杂、费用高,不利于打通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农民在低端产业投入大、收入少,产业发展效益近一两年来大幅度下降。

(二)“三类人员”致贫压力大。受疫情和干旱气候的双重影响,农民不仅外出务工难度大,而且种植和养殖收入也在减少,产业增收效益又不佳;加上种植面积减少,粮食产量不断下降,经济作物出产少、价格低、销售难,直接导致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人员”存在致贫返贫风险。“两不愁三保障”标准风险也在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普遍脆弱,帮难解困能力有限。

(三)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农村基础建设不均衡,大部分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多数乡镇和村反映最突出的就是水利灌溉问题, 水利系统不健全, 灌溉成本高, 制约了农村产业发展,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产业兴村的目标不相适应。农村公路损坏严重,水、电、气、教育、文化和网络依然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大型节假日时,还存在区域性、时段性供应不足、不畅的问题,亟需提档升级。

(四)乡村振兴缺实用人才。农村产业的发展提升与需要匹配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已经形成“剪刀差”。农村大部分能人都在外务工经商,“领头雁”式的乡土人才、致富带头人稀缺。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乡村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出现失衡,留守在乡村的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儿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难以推广和应用。基层农技队伍知识严重老化, 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梯次结构不合理现象普遍。人才回乡没有形成热潮,专业人才、技术型人才引进困难。

(五)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农业种植模式,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增收难,土地抛荒严重,农户参与乡村振兴和进入产业发展合作组织的热情不高。一些职能部门在执行政策上偏严偏紧,人为阻碍了农村产业发展,挫伤了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例如,有的村在原停产的老企业继续办厂,有关部门要求重新审批办证;有的村想兴办桑葚酒厂,两年多一直得不到审批,导致桑葚果每年浪费三万多斤。引进的一些企业老板追求高利润,无限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和务工人员工资,农民得到的实惠不多。少数贫困户吃惯了“救济粮”, 花惯了“便宜钱”, 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 “等靠要”现象仍然存在。

四、几点思考和提出的建议

乡村振兴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既有工作中的问题,也有政策性的问题,经过认真分析和思考,特提出五点建议:

(一)加强农业核心产业扶持发展。蕲艾产业是我县特色支柱产业,也是湖北省核心农产品品牌产业。建议省、市在产品开发、生产加工、技能培训、市场对接等方面给与支持,在蕲春建立试验基地。同时,针对地方核心产业,县委、县政府也要出台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项目支持上继续给予更多的、持续的支持,加大对蕲春大健康产业的推介力度,打造国家级“中国艾都”大品牌。争取省委、省政府对“蕲春艾灸师”劳务品牌发展给予支持,主动对接国家人社部将蕲艾保健灸疗职业资格纳入国家职业工种目录,并制定职业标准,确定等级层次。

(二)加大乡村振兴资金投入力度。建议中央和省、市、县加大衔接资金拨付力度,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支出,加大大项目申报、立项、审批力度,发展乡村经济。请求省、市进一步加大对蕲春县劳动就业创业补助力度。同时,有重点有计划的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前几年安排项目资金较少的村,加大投入,更好地完善农村路网、电网、水网,建设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全县农村平衡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三)建立乡村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建议中央和省、市层面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鼓励社会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和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律师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投身乡村振兴事业,鼓励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千方百计让管理人才下乡、技术人才下乡、创业人才下乡、营销人才下乡,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回流。探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招募一批特聘农技员,大力培养“留得住”、“靠得住”的乡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加强新农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文化、纪律法制、科技知识教育,以适应农村新形势的需要。

(四)拓展农村集体经济增长空间。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是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村组干部工资补充、“几大员”工资、突发事件应对、村级办公正常运转支出和村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经济基础。要在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创造有利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破除条条框框,促进集体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农村集体资源,使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每年都有实质性提升。同时要探索建立和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管理和再分配的方法和制度,管好用好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体现集体公有制的优越性。

(五)乡村振兴需要宽松发展环境。乡村振兴是系统工程。要想长期发展,必须要有产业作支撑;要想高效发展,必须要有人才作支撑;要想稳定发展,必须要有机制作保障;要想持续发展,必须要有政策作保障。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支持乡村振兴,创造有利于乡村振兴的好环境。特别是在项目资金扶持上要向基层倾斜,在土地资源管理、林地管理、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灵活掌握政策,防止“红线”过度,造成基本农田“红线”上山、生态林管理“红线”下地,搞“一刀切”,制约和阻碍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各职能部门要多服务,少设卡;多扶持,少收费,为乡村振兴鸣锣开道,保驾护航,真心实意为我县乡村振兴作出新贡献。

编辑:白雨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