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1933年:“生产战线上的模范区”

——寻访长汀县大同镇红卫村的红色印迹

2022/12/27  浏览量:   作者:王坚  来源:中国老区网

众所周知,闽西苏区历史上,上杭县的才溪区一直称为“第一个模范区”,长汀县的红坊区(今涂坊镇)称为“第二个模范区”。这源自1933年6月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对全面建设成绩突出的才溪、红坊两区的表彰奖励,当时《红色中华》报曾刊登专题报道,同时发出号召“创造十百个象才溪、红坊一样的模范区”。

然而,同一年的12月11日,除才溪、红坊外,福建省苏维埃政府还颁奖表彰了兆征县的大埔区(即今长汀县大同镇的红卫、大埔、东街等一带)等六个“生产战线上的模范区”。这一史实却并不为后人熟知。一次偶然的田野采访,揭开了尘封近90年的秘密。

汀江岸边的光荣亭

2022年9月的一天,72岁的长汀县大同镇红卫村村民王兆明老人来电说:“我们红卫村是原苏区长汀县大埔区委、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当年也是赫赫有名的模范区。听老一辈人说,1933年12月,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下达表彰通令的当年,大埔区就在汀江岸边的‘大坝哩’建造了一座六角亭,亭内悬挂了由省苏颁发的光荣匾。我们小时候放牛,经常在亭子里避雨、躲日晒。1956年,由于汀江洪水泛滥,建在河坝边缘的光荣亭和亭子里的光荣匾都被大水冲没了。直到2004年,长汀县职业中专学校在红卫村辖区内(原附城中学校区)建校,才在‘大坝哩’原址重建了一座六角亭。但是,原来的光荣匾不知下落了。

王兆明(左二)讲述大坝哩光荣亭的往事

“我们村里的赖金鳌曾在大埔区苏维埃政府军事部工作,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赖金鳌被组织留下在当地坚持游击斗争,后来在战斗中被俘,家中花了很多大洋才保释出狱。为了偿还借款,赖金鳌无奈替人当壮丁,参加国民党部队,在孟良崮战斗中被人民解放军收编。得知赖金鳌是老苏区干部,部队特地安排他在炊事班买菜。新中国成立后,赖金鳌退伍回乡,担任老墓塅村的第一任村长。赖金鳌因为家中失火,曾在我家借住。当年亲口对我们说,光荣亭是兆征县苏维埃政府组织建造的,他本人亲身参与建亭工作。村里的老苏区干部谢代盛等人,生前也证实他们参加了这项任务。”

笔者查阅相关史料,1933年前后,为了防止国民党飞机对长汀城的轰炸,福建省委、福建军区和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曾迁移到城郊的东街、大埔等村庄办公。刘少奇、叶剑英、张鼎丞等主要领导都曾在大埔区工作生活过一段时间。在这些高级领导干部的具体指导下,大埔区的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应在情理之中。

光荣匾赠给大埔模范区

为了核实王兆明老人提供的情况,笔者辗转联系上杭县才溪乡调查纪念馆负责人李维泉,得知在才溪纪念馆中,也有一块复制的1933年12月11日福建省苏维埃政府颁发的光荣匾。匾中文字记述:

“今年的春耕夏收运动中,在苏维埃政府正确的领导之下,经过广大群众的劳动热情,确获了很大的成绩,一般地增加了一成五到二成的收获。这是给予战争在特质上的帮助和群众生活上的改善有着很大的意义。省苏为着发扬这一成绩开展冬耕运动准备明年春耕,特给予才溪、通贤、红坊、洋亨、大埔、新桥六个生产战线上的模范区光荣奖励。

1933年12月11日福建省苏维埃政府颁发给大埔区的光荣匾(同款)

奖励:一、全区群众一致动员起来!二、为增加生产而斗争!三、提早了春耕加犁、加耙、加肥料!四、用最好的田播种最好的种子!五、整顿了水利消灭了荒田!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妇女参加生产,标志着生产战线上的女英雄!七、生产战线上的模范儿童团,努力牧牛、看水、捡肥!八、春耕运动中战斗的动员,扩大红军,优待军属!九、春耕运动中发扬了阶级互助精神!(注:武装保护边区耕种!多下种子帮助边区!自带犁牛帮助耕种!)十、生产战线上的模范区万岁!”

光荣匾的落款为“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时间为“公历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十一日 奖”。从表彰文字中可以看出,同时受到奖励的共有六个模范区,其中隶属上杭县的有“才溪、通贤”两个区,隶属长汀县的有“红坊、洋享”二区,隶属兆征县的有“大埔、新桥”二区。

原大埔区苏主席赖荣光的回忆

关于大埔区被福建省苏表彰为“生产战线上的模范区”的史实,在开国大校、原大埔区苏维埃政府主席赖荣光的回忆文章《夜打灯笼》中也被重点提及。

“1933年,我在福建省兆征县大埔区苏维埃政府当劳动部长。四月初,闽西根据地调整区域划分,经区苏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表决,选举我当了大埔区苏主席。”“当时,福建省苏维埃政府设在大埔区大埔乡,张鼎丞同志在这里工作期间,经常到群众家里嘘寒问暖,对大埔区的情况很熟悉。”“区苏维埃政府过的是集体生活,从区主席、区委书记、部长到炊事员,一律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天每人十到十二小两米、五分钱的菜金,从来不搞什么请客送礼、酒菜、客饭。张鼎丞同志每次下来都和我们吃同样的饭菜,按规定付钱粮。县里的主席或书记下来检查、布置工作,也从来不加菜,生活上没有半点特殊照顾。每个人都自备一个小草袋子,里面装上米,把米放在锅里煮,炊事员给每人打一碗菜,端着就吃起来。菜里缺油少盐,很少有肉,但大家吃得又香又甜。”

“由于全区干部发扬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带领群众积极努力工作,这年大埔区的农业生产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全区粮食产量增长了二成以上,被评为闽西红色模范区。在九月份(应为12月)召开的大埔区苏维埃政府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张鼎丞同志代表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向大会赠送了一面金字木匾。这块木匾有2米多长、1米多宽,周围用彩绸装饰,上面写着九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生产战线上的模范区”。

《红色中华》报道的权威解读

1933年12月20日《红色中华》第126期第3版以《生产战线上的模范区》为题专题报道了这一历史事件:“才溪通贤区全体妇女热烈垦荒/红坊洋享区大部消灭荒田荒地/新桥大埔区猛烈增加麦子收成/在战争动员中各区都是好模范”。

报道中记载:“福建省今年的春夏秋耕运动,由于共产党和苏维埃正确的领导,得到很大的成绩,尤其模范的才溪(通贤在内)和红坊(洋享在内)能在战斗的春耕夏耕,得着更光荣的成绩,其次新桥大埔也得到好的结果,因此,福建省苏认为目前正是粉碎敌人五次“围剿”、争取战争全部胜利的决战中,更加须要开展经济战线的进攻,大批扩大红军,保证红军物质上的给养,改善工农的生活,应给予才溪、红坊、新桥、大埔四区的光荣奖励,发扬这一光荣到各区乡,从此奖励动员中,加紧冬耕准备春耕的运动。”报道中还强调了奖励标准和召开授奖大会的时间:“……新桥、大埔二区,今年麦子收成特别好,春耕、夏耕的收成亦得着很大成绩……应各奖以光荣牌及种子等。”“以上四区授奖大会,决定于十二月十一日在当地各区应开完”。从中可知,自1933年6月《红色中华》广泛号召“创造十百个象才溪、红坊一样的模范区”后,半年后的12月,省苏又表彰奖励了新涌现出的四个新模范区。这就是当年红星村的光荣亭和光荣匾的真实来历。

穿越时空,当年的红色“模范区”,已成为今天老区乡村振兴、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鲜活教材。伫立在红卫村“大坝哩”重建的光荣亭下,谛听着母亲河汀江日夜奔流的流水声,遥想苏区时期的大埔区田园肥沃、麦浪翻滚,苏区军民意气风发、胼手胝足建设红色家园的动人场景,令人心潮激荡。

编辑:韩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