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关于五常市革命老区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调研与思考

2023/04/10  浏览量:   作者:五常市老促会  来源:中国老区网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聚焦的核心。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民增收,是我们在乡村振兴中所不能回避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按照省和哈市老促会的要求,五常市老促会利用二个月的时间,对全市3个革命老区乡镇、9个行政村,近10年来的农民收入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形成了调查报告,仅供市委市政府决策时参考。

一、五常革命老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构成分析

近10年,五常革命老区农民收入结构有了一些变化。在调查的三个老区乡镇中,小山子镇2022年农村人均收入达到23,500元,比2012年增长34.2%,年增长3.5%左右;沙河子镇2022年农村人均收入达到26,799元,比2012年增长57%,年增长6%左右;向阳镇2022年农村人均收入达到18,900元,比2012年增长48%,年增长5%左右。由于3个乡镇土地面积、资源禀赋不同,形成了3个乡镇农民收入的偏差。小山子镇团结村2022年农村的人均收入实现了26,462元,比2012年增长59%,年增长在6%左右;沙河子镇双龙村2022年全村的人均收入实现了24,822元,比2012年增长67%,年增长7%左右;向阳镇齐船口村2022年全村的人均收入实现了14,700元,比2012年增长48%,年增长5%左右。通过调研得知,五常老区的农民收入结构大致可分为种植业收入、养殖业收入、外地务工收入、加工业收入和政策性补助性收入等。2012年至2022年10年的时间,老区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过去都认为农民主要的收入应该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现在五常老区小山子镇、沙河子镇和向阳镇的部分村屯农民收入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收入只能占50%左右。由于一些客观因素造成不平衡。小山子镇国庆村现有户籍人口1755人,耕地面积近4.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超过25亩(90%以上是水田),该村2022年农民收入为26,462元,其中种植业占79%,外出务工收入占9%,政策性补贴收入占12%;沙河子镇蛤拉河子村户籍人口为3458人,耕地面积为16,971亩,人均耕地不足4.9亩,该村2022年农民人均收入为23,366元,其中种植业占23.8%、,养殖业占0.9%,外出务工收入占70%,加工业收入占5%,政策性补助占3%;向阳镇建国村户籍人口为3016人,耕地面积为5504亩,人均耕地1.8亩,该村2022年农民人均收入为12,000元,其中种植业占20%,养殖业占5%,外出务工收入占60%,政策性补助占6%,加工业收入占9%。

二、五常革命老区农民持续增收典型

在调研3个乡镇、9个行政村,近10年来老区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的增加,除国家大政方针惠农政策全力支持“三农”发展的同时,乡镇村也都全力挖掘自身潜力,让拥有的全部资源都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在五常革命老区现已涌现出以下八类农民增收典型。

一是种植业典型。沙河子镇双龙村农民于喜文,经过10年来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兴办的家庭农场,种植水田面积已达1700亩,购置整个生产的现代化农机具9台套,投入达230万元,2022年由于市场行情好,纯收入达314万元,比2021年增长21.5%。在调研的3个乡镇,种植业在2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达到27家。

二是特色经济典型。向阳镇的平贝种植已超过500亩,由原来的房前屋后庭院经济向承包地上发展,经济效益是种植玉米的一倍,平贝收获后还可以种植秋菜。向阳镇宝山村的农民赵平成立的东宇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地栽木耳生产规模已发展到20万袋,年效益可达20万元;年生产黑木耳菌袋60万袋,年效益在260万元左右。沙河子镇蛤拉河子村农民周伟明的林下参种植超过30亩,该项目生产周期是15年,处于探索阶段。

三是劳务输出典型。调研的3个乡镇在家人口不到户籍人口的50%,由于个别村屯耕地面积少,年收益与外地发展不成比例,3个乡镇都有朝鲜族村,去韩国、日本及北上广的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如仅在沙河子镇就走出3000多青壮年劳力,有到北京搞喷绘的,有在上海、天津卖核桃(工艺品)、有到建三江种地的,年收益多的超50万元,少的也能挣到10万元。

四是养殖业典型。调研的3个乡镇都地处在山区、半山区,非常适宜养殖业的发展,3个乡镇黄牛饲养已经达到11,280头,而且出现了饲养百头以上的饲养大户7户。沙河子镇在林区兴办的林蛙养殖场达12个;农民于浩兴办的貂场,存栏已达1630只,年效益可达30万元。

五是文旅产业典型。向阳镇建国村农民王紫明利用小河里独特的资源优势,兴办旅游产业为繁荣乡村经济,扩大农产品知名度投入130万元,建立合作社,销售地方农副产品。沙河子镇历母山村,充分利用“历母山寺”佛学文化优势,做到“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六是现代营销典型。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的兴起,老区人民也在延伸农产品产业链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3个乡镇的水田种植面积已超过50万亩,没有大米加工厂的种田大户采取委托加工的方式生产精制包装大米,然后在自媒体平台,采取直播带货方式销售,仅此一举每亩水稻效益可增加20%。

七是集体经济实力增强典型。在调研的9个行政村中,有6个村集体经济有存款,如沙河子镇北沙河子村,近10年经过不断加强村级集体资源管理力度,在还清历史欠账之后,村集体账面还有近100万元存款。

八是精深加工典型。调研的9个村,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大米加工企业共有25家,年加工量都在3万吨以上,每家米业在旺季生产时用工都在30人左右。如向阳镇群富村有3家米业公司,旺季用工都在100人左右,该村农民仅在米业打工年收益都在20000元左右,有效的解决了该村人多地少、收入低的矛盾。

三、五常老区农民持续增收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研,影响五常革命老区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一是种植业收入占比仍然较高。大多数老区农民仍然把种植业作为收入主要来源,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增收困难加大,农业产业调整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遏制农业生产的发展空间、农民增收空间。二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化经营程度低。通过调研得知,3个乡镇、9个行政村中的龙头企业较少,虽然有合作社、家庭农场,但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三是缺乏科技的有力支撑。近10年来,虽然各种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得到应用,但由于科技支持农业的能力弱,在利用高新技术进行农产品深层次开发和综合利用上进展缓慢,形不成精品,农产品附加值低。

(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一是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服务水平较低。农民面对充满风险的市场只能凭经验、凭感觉做出相关的决定,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有些村干部认为,这样往往投入多、效益少,有时甚至连投资也难收回,增收更是无从说起。二是法律、科技、营销等中介组织不够健全。相关协会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好。三是农业技术人才匮乏。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与现代农业生产要求不相适应,阻碍了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导致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增收潜力发挥不出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老区农民综合素质较低。从调查情况来看,在家务农的老区农民大多数仅有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学习新知识、利用新知识的能力较弱,导致致富手段少、技能欠缺。由于农民文化程度低、经营投资理念落后、创业意识淡薄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一方面难以接受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致使大多数老区村屯仍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模式上;另一方面,制约了增收空间向更高层次发展。在劳动力转移方面,由于农村外出打工的农民在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上跟市场需求标准有明显差距,导致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本土,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越走越窄。

(四)城镇化实质性进展滞缓。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人口转移速度、效率以及非农产业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准。全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达35%,而我市调研的3个老区乡镇城镇化水平不足30%。城镇化水平不高,是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就业不充分的原因。城镇化水平不高且进程缓慢,导致农村人口、非农人口少,即农产品生产者多,纯消费者少,农产品消费市场容量小,形成严重的市场需求约束,影响农民增收;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挤占有限的土地,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了农民增收。

(五)土地流转机制滞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改革滞后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到目前为止,所调研3个乡镇,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没有形成,土地供求之间缺乏必要的中介组织,土地流转缓慢,流转层次较低,制约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降低了土地资本的增殖作用和农业整体效益,又弱化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得部分农民不愿放弃土地,以致成为城乡“两栖”流动就业的兼业农民。

(六)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尽管近10年,五常革命老区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按照国家千亿斤粮食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还有很多不足。小山子镇和向阳镇大多数耕地都处于山区、半山区,规模化农田较少,水田灌溉的一些支渠仍然是传统的“土壕”,渠系硬化、土地整理、农田道路硬化维修在这两个乡镇可谓迫在眉睫。

四、五常革命老区农民持续增收的七点建议

以创新发展激发“三农”活力,以协调发展补上“三农”短板,以绿色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以开放发展拓展“三农”空间,以共享发展增进农民福址。

(一)坚持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并重的原则,引导农民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中增收。一是以培育主导、特色产业为重点,促进老区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在抓好优质水稻、畜牧养殖等主导产业的同时,着力培育和壮大食用菌、五味子等特色产业。二是引导农民科技开发、生产要素开发和市场开发为重点,不断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三是以资金倾斜为重点,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本着对革命老区“高看一眼,厚爱三分”的原则,将现有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整理资金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捆绑使用、配套倾斜,重点向老区农业结构调整的乡镇村倾斜。

(二)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引导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增收。一是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应对市场需求,放低门槛,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如延长稻米加工产业链、山野菜保鲜加工等龙头企业。二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化程度。完善农产品市场网络和市场功能,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市场+龙头+基地+中介+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专业协会、中介组织和农民经济人队伍,使我市老区农产品参与全省、全国大市场流通,抢占省内外市场份额。三是完善土地经营制度,逐步形成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规模化经营。在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尊重农民的意愿,保护农民的利益,鼓励和支持农户之间进行转包、转让、互换等流转方式,使土地向种植大户和种田能手聚集,实现规模生产与经营。

(三)加强农民转产转业培训力度,引导农民从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中增收。一是加大培训力度。由市政府统一出资,把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定期或不定期培训有致富想法的农民,让老区农民靠知识受益得实惠。二是开展“订单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培训与扩大劳务输出相结合。三是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根据市域经济发展规划,不断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把老区小城镇建设作为城乡工农产业的连接点,作为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来抓,与兴建市场、发展商贸流通结合起来,与发展文旅产业结合起来,与发展农产品加工结合起来。

(四)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老区农民从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中增收。一是建立完善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体系。依托网络平台,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信息,完善市、乡、村农业信息网络,以“利农网”为依托,利用现代信息平台,开展网上招商、网上咨询、网上销售等服务。二是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要加快水稻新品种的选育,抓好新品种繁育基地建设,全面提升老区优势水稻的良种化水平。三是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进一步理顺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完善专业农技推广队伍,充分发挥农技人员的作用,确保农技人员到岗到位,职责不变。

(五)着力解决惠农资金问题,引导农民从加大农业投入中增收。一是不断加大政府投入。进一步加强革命老区公路、农网、水利、电信建设力度,为农民增收排忧解难,营造良好的增收环境。注重研究国务院出台的对革命老区扶持的相关政策,结合五常老区的实际,制定规划,努力争取有关部门资金投入的支持。二是增加农业信贷投入。充分运用信贷政策,引导老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金融部门要及时提供贷款,帮助解决老区农民增收和发展农业资金困难严重短缺问题,保障农民增收。三是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对山野菜加工、林蛙油生产加工和扩大食用菌种植等缺少资金的致富项目,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广泛吸纳社会有识之士投资兴业,扩大生产规模,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六)积极化解农村级债务,引导农民从减债解困中增收。在以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由于资金不足,个别老区村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现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是否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的障碍。要把化解乡村债务工作提升到是关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高度来重视。要通过清收债权,盘活集体存量资产和资源,加强新增耕地承包费的管理和增收节支等办法,积极化解乡村集体债务,增强乡村集体经济实力。

(七)以深化改革为重点,在推进社会保障体系上建设上增收。一是巩固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设。要不断加大革命老区卫生院的投入,改善卫生院的硬件设施,确保医疗房屋、医疗设备和人员“三配套”。同时提高农村基层卫生队伍素质,加强在职业务骨干的进修深造,建立市级医疗机构对口支援老区乡镇卫生院工作的考核机制,加强对农村卫生院的业务和技术指导,确保老区农民有病能够得到及时就诊。二是教育资金向老区倾斜。五常革命老区乡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全国抗日、解放战争做出过突出贡献。现在五常老区的村办小学已经全部撤并,而且老区的村屯距中心镇都较远,老区农民在孩子教育上投入较多,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重点向五常革命老区教育多投入,对老区困难家庭采取低保、临时救助等措施,减轻老区农民生活压力,增加老区农民收入。三是探索老区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办法。我们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时刻要把改善革命老区生产生活条件放在心上。调研座谈时,老区农民提出,能否也参照城镇居民养老方式,在交满15年保险费之后,60周岁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养老金待遇,解除老区农民后顾之忧,增加农民收入。四是集中打捆使用农村各项补贴资金。调研座谈时,老区村干部提出,2004年国家“一免两补”政策实施以来,取消了农业税,确实减轻了农民负担,但给种地农民发放的补贴起的作用不够明显,能否把这部分资金集中起来,由镇村统一规划集中使用,不断加大对镇村道路、农田和水利基础设施等改造力度,相信用不上五年,老区所有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都会有一个彻底的改变。五是不断提高粮食销售价格。近几年,国家对粮食收购价格在不断提高,充分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目前老区农民的收入50%以上还是靠粮食生产,因此要不断提高粮食的销售价格,才能使老区农民收入得到持续增长。

编辑:韩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