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怎样有效衔接

——关于革命老区海兴县的调研报告

2023/04/28  浏览量:   作者:李兆新 刘兴华 杨凤瑞  来源:中国老区网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探索实践中,革命老区海兴县突出“到村带户、合作共赢”理念,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优化联结带户机制,让更多农户分享乡村产业振兴的收益。通过制定配套工作方案,全面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了“种养+”全面开花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了全县84个脱贫村特色产业覆盖率100%、全部建档立卡脱贫群众产业覆盖率100%,真正实现政府兴业、群众受益、村级发展、村企共赢、多方获利的特色产业发展目标,有效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了乡村振兴,做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成功入选人民网2022年全国乡村振兴创新案例。该案例是在全国各地入选的438个案例中,经过初核、展示、专家评议等环节,最终确定的80个优秀案例之一。根据沧州市委要求,海兴县委组成以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水杰为组长,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刘兴华和县老促会秘书长李兆新为成员的专题调研组,深入到海兴7个老区乡镇,就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专项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背景与形势

海兴,是全国革命老区县,1929年建党,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冀鲁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报社、银行、医院、兵工厂都在这里创建或驻扎,战争年代海兴老区人民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建设时期由于地处偏僻,土地盐碱,海兴又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提出的战略任务,海兴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临海、靠港、近京津,处于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与地理优势,海兴县于2017年11月摘掉戴了23年的国家级贫困县帽子,成为全国首批脱贫摘帽县。2018年9月全县84个贫困村全部实现出列。2020年10月剩余的134户280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海兴全县实现全面脱贫。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的起点,海兴步入全面乡村振兴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汇和过渡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准确理解有效衔接的丰富内涵,把有效衔接与平稳转型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长效机制(见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3月6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央提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既不是某个具体环节的对接,也不是一般性的工作安排,而是中央着眼于“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而作出的战略部署,其目标是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全面脱贫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要求和硬任务,乡村振兴则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战略举措。二者目标具有一致性,都指向实现共同富裕。而从保障工作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的角度看,一方面,脱贫攻坚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贫困乡村为对象,解决了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弥补了乡村振兴的最突出短板,将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接续战略,是对全面脱贫成果的巩固和扩展,有利于激发农民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形成稳定防贫的长效机制。

正如县委书记回永智所言:海兴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长期存在的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农业农村基础还比较薄弱;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防风险守底线任务还很繁重。具体表现为: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仍待改变。小规模、分散化、封闭式的自给型生产小农户较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小农意识使大多数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呈现割裂式、碎片性特点。有些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长久利益联结和良性合作,在市场化竞争中处于劣势。 2.产业结构亟待多元化、立体化融合发展。部分乡村产业处于低成本原始生产阶段,产品缺乏市场化营销手段和深加工品牌文化的价值赋予,农产品附加值低,多维立体化的产业结构仍待架构。 3.产业发展动力仍待转型升级。农村空心化比较严重,生产力老龄化,缺少创新型科技产业的推动,最新生产技术知识在乡村得不到即时更新和运用。 4.脱贫攻坚收官后,积贫积弱的特困群体可能导致后续发展不畅,甚至返贫仍可能发生,依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持续“输血”。仍需社会保障长期兜底。 有效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克服和解决上述制约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有效途径,使脱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已成为海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的当务之急。

二、探索与实践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海兴做了深入探索和大胆实践,其做法归纳为:

(一)以红色为领航,高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旗帜。高湾镇是海兴革命摇篮,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乡村干部当好“领头雁”。村党支部与村“两委”成员领办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党员带头入股作表率,把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组织周围,以“股”连心、连责、连利。走出一条“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发展路子。有效解决了农村“集体穷、产业弱、群众散”等难题。海兴县将党支部政治引领、合作社抱团发展、群众主观能动等要素有效融合,高质量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设,实现支部有作为、党员当先锋、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入,有效增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活力。

具体实施过程中,海兴县坚持多元化、差别化、精细化发展原则,因地制宜巧施策,择优选定7个老区乡镇14个老区村作为试点第一梯队,采用“一村一案”的方式量身打造产业发展规划,探索实行片区融合式发展。县有关部门积极主动作为,为老区村合作社提供启动资金和发展所需物资,并帮助村集体搭建抖音、淘宝等线上销售平台,把产品通过“云端”推向千家万户。前王文、尤东、北王等老区村以合作社为依托,为社员统购化肥、农药、养殖物资等,有效降低种植成本;蔡庄子老区村大力发展养殖产业,经营建设2000余亩初养水面、800余亩养虾大棚、200余亩市场;徐西北、苑堤头老区村“两委”以扶持项目资金入股成立合作社,吸引村民入股共同经营,做大做强兴村富民产业。辛集镇革命老区的渔网加工多为家庭式作坊,生产品种多,网机熟练工多,但分散零乱,不利管理。为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提升农村产业发展的新动力,一个在革命老区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的渔网加工厂在辛集镇苑堤头村建立,不仅安排周边老区村大批农民就业,每年还为合作社增收30万元。在此基础上,海兴县积极倡导组织村集体将村产业资金形成股份,委托投放县级帮扶产业开发平台------海兴县益民开发产业有限公司,进行统一建设、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获取收益。

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张水杰表示,“用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这把打开‘致富锁’的‘金钥匙’,着力吸纳本地致富能手、经济组织负责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入社。改变“单打独斗”的传统“小农经济”模式,直接对接市场,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提高了产品利润,用一件件得民心的实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二)构建新型经营体系,采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得力措施。脱贫攻坚离不开产业,推进乡村振兴更离不开产业。海兴县始终把农业产业转型与结构升级放在第一位,不断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海兴现代农业园区是全县倾力打造的革命老区试范样板项目,该项目规划总投资40.62亿元,占地8.2万亩,以打造“省内一流、独具特色、集农业生产、加工商贸、科研推广、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园区可安排近万人就业,并辐射带动周边6个乡镇5万余农民从事现代化农业生产。由于该项目成功转了型升了级,构建起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并入选国家农业PPP试点项目,使农业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在农业综合园区的带动下,为发展特色种植,海兴县因地制宜先在9个老区村实施了1514亩秋雪蜜桃、香酥梨等特色种植项目。依托秋雪蜜桃产业园,在张常丰村实施了“林下野兔养殖”试点项目,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使新型经营体系不断完善。

光伏发电产业具有一次投资受益年限长、经济效益好、见效快的特点,海兴县把光伏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采用“政府+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整合流转了1.5万亩盐碱地,建成年发电收益5亿元的光伏领跑基地项目,群众实现增收975万元,成为富民支柱产业。同时,引入协和、雄晖两家光伏企业集团,建成24个村级光伏发电站,年收益1100万元。

海兴共安排涉农整合资金5980.1万元,用于发展产业帮扶项目;安排产业资金7760万元,其中整合资金4950万元,回收、帮扶、盘活存量资金2810万元,与君乐宝集团合作,实施总投资1.3亿元、规模3000头的标准化奶牛养殖项目,标准化奶牛养殖项目设计年产鲜奶1万吨,鲜奶品质达欧盟标准。此外,标准化奶牛养殖项目每年需要2万吨以上的优质青贮饲料,可以带动玉米种植6000亩以上,帮助周边农户每亩增收50元以上。该项目的实施,与当地及周边农户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为青贮玉米等提供了可靠的销售渠道及较高的销售价位,可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养殖粪污全部达到能源化、资源化利用,预计年收益达1200万元。项目收益可保证脱贫村、脱贫户及易返贫致贫户15年稳定增收。

结合第一、第二产业优势,海兴还大力发展了特色生态旅游业,开发建设投资3亿元,占地1500亩的宠物小镇,小镇以农业+产业+文旅的综合发展模式,融合传统文化、休闲渔业和休闲农业,打造集宣教、购物、娱乐、住宿、体验等旅游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开发建设总投资2.5亿元,占地3170亩的小山AAAA级文旅景区,景区以特色种植体验、红色文化、科普研学等四大板块、12个景点带动特色民宿、农家乐等农村休闲娱乐产业,年客流量5万人次。促进了红色文化和乡村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吸引了游客消费,促进了创业增收。

在积极推进产业转型与结构升级过程中,加大创新型科技产业投资,大力引入现代科学技术、科技人才,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实现三大产业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和手段、组织模式、经营模式等即时更新换代,启动了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投入1500万元在全县84个脱贫村和500人以上的行政村普遍设立农村电商服务站,让电子商务与乡村产业融合,有效带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推进农村产业整体结构优化升级。使一二三产业在深度融合中相互促进,扩大了农产品生产规模,缩小了城镇和乡村发展差距。

为积极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海兴县制定出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研究咨询报告》,提出“产业兴旺”要三产融合,打造农村自身的产业体系,使农村经济从单一化转向产业化、规模化。对“生态宜居”不仅要求村庄的生态环境,也要求整个农业走绿色发展道路,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用“乡风文明”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在“治理有效”中加强和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制度,根据农村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效促进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三)制定“3+2”健康保障,打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根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搞好脱贫兜底与多元化乡村保障体系的衔接与整合。回应群众对乡村振兴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海兴在对脱贫人口梳理时,发现其中60%的人口都是因病致贫,沉重的医疗费用负担成为他们脱贫致富的重要制约因素。针对这一问题,海兴县创新推出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加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的“3+2”健康保障模式。

高标准制定三重保障:一是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待遇,对20类普通慢性病报销比例提高10%,对4类重症特殊病例报销90%,对住院起付线降低50%,对住院补偿提高10%,封顶线每人每年15万元。二是提高大病报销待遇。取消住院起付线,大病保险每人每年可达50万元。三是加大医疗救助:农村供养人员和低保家庭成员医疗不设起付线,合规费用100%救助;对慢性病,重大疾病在规定的比例超出部分再按90%救助,慢性病年度救助可达2万元;重大病可达20万元。高回报推出“两重保险”条款: 一是按每人每年300元购买医疗商业保险,群众住院每天100元住院补偿,对医保以外费用超500元的按70%报销,年度最高可补2万元;二是按每人每年300元购买意外保险,对发生意外造成残疾、身亡的,救助可达2万元;对因病死亡的,给予2500元丧葬补助。海兴大力实施人文关怀,在解决群众因病致贫返贫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辛集镇刘东村66岁的仝炳甫,因治疗妻子的乳腺癌,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靠务农维持生计的仝炳甫,不幸又患上了小肠间质瘤,这让已经脱贫的一家人再度陷入困境。实行“3+2”健康保障模式后,仝炳甫说:“这次住院,我的医药费4万元,各种保险报销后自己只花了3400元”。健康保障让广大群众真正感受到政策的实惠。普遍反映”以前生病因担心住院花钱多,小病拖着,大病忍着。如今,先看病后交钱,出院只掏自付的一部分费用,大大缓解了家庭困难。仝炳甫的身体恢复后,村里为他安排了公益岗位,他说,“党的政策就是好,不仅让我们看病无忧,还让我们生活有保证” 。

为实施好“3+2”健康保障模式,海兴县力图使各项医疗保障做到“一站式、一窗口”即时结算,实现了“6个100%”,即农村群众家庭医生签约率100%、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和资助率100%、大病保险参保率100%、医疗救助政策落实率100%,低保人员、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资助率100%,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建设达标率100%。全县实现了“拿药不出村,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做到了健康保障全覆盖。这一做法被权威专家称之为“海兴模式”,经验被推广。

(四) 实施“五个一批”就业,创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条件。如何将“保障式”脱贫与“开发式”振兴双管齐下?海兴县一方面坚持持续“输血”,一方面想法授之以渔,因人施策,开发其自身“造血”功能,对乡村中每一位深度贫困或特困户,根据每家每户不同情况,分析其是否存在从事一些简单劳动生产的能力,譬如进行一些农产品、手工产品晾晒、包装缝裁等轻加工或从事乡村旅游服务行业中清洁、安保等工作的能力,进行适合性安置。海兴县西曲河村50岁的韩振新, 4年前因一场车祸,14根肋骨骨折,因为治病家中欠下了10多万元的外债,如今只能干点轻活。于是他被鹏程商贸有限公司聘为门卫,每月都能领到2600块钱的“固定工资”。他高兴地说:“现在,日子过得好了,生活也有了奔头了” 。像韩振新一样,很多体弱伤残劳动力虽干不了重体力活,但也有一定的劳动能力。海兴县统筹光伏产业收益等资金,开发出保洁员、生态护林员等岗位,并通过将资金入股到像鹏程商贸等这样的龙头企业,再由企业吸纳伤残劳动力就业。

对于那些身体残障、智力健康的群体,海兴县通过技术培训和业务支持让他们熟练掌握应用电子商务实现增收,帮助他们在网上经销小商品和手工制品。海兴县郑龙洼村32岁的郑连鹏,由于先天身体残疾,从事工作很受限,但他很有经济头脑。一直通过手机销售海鲜。驻村工作队帮他申请了5万元的小额贷款,并协调村里20亩地的坑塘,让他改造成垂钓园来增加收入。小买卖越干越红火,“我春、夏、秋经营垂钓园,冬卖海鲜,一年可收入4万多元呢”,郑连鹏深有感触地说:“残疾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战胜困难的志气。等靠要没意思,周围的人也看不起。只有自己干,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

韩振新、郑连鹏只是实施“五个一批”就业的缩影。为使每个人都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承担乡村振兴中的责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在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践中,海兴县实施微小产业从业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就地务工吸纳一批、个人创业发展一批、劳务输出转移一批的“五个一批”就业工作机制,帮助弱势群体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一人就业,全家受益”。

由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海兴推动了各类资源要素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初步构建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解决了农村过去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走出了一条海兴特色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路,成为全国乡村振兴创新案例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进县。

三、体会与启示

海兴县在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衔接”思路、持续丰富“衔接”内涵,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进行了有益探索。这项探索凝聚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激励了干部担当作为,办好了群众共同致富的大事,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乡村振兴治理体系做出了努力,其体会与启示如下:

第一,党的统一領导,是实现組织有效衔接的根本保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了各级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第二,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实现工作机制有效衔接的物质基础。脱贫攻坚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效,最为关键的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工作体系,包括组织领导、驻村帮扶、资金投入、金融服务、社会参与、责任监督等。只有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这是实现工作机制有效衔接的物质基础。

第三,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实现资源有效衔接的根本。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对于三农问题,在要素配置上要优先满足,在资源条件上要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要优先安排,只有最大限度的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才有底气,乡村振兴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

编辑:韩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