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关于青冈县老区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2023/05/19  浏览量:   作者:青冈县老促会  来源:中国老区网

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蓝图,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坚持不懈解决三农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促进青冈县老区全面振兴发展,按照省市老促会工作要求,结合青冈县老区村实际,县、乡镇、村联动,深入实地,认真开展了关于青冈县老区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如下:

一、农民收入的主要构成分析

1、青冈县老区农民收入增长情况

通过对青冈县老区村整村及农户抽样调查发现,2022年全县老区村农民总收入2.793亿元,人均收入18700元,高于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个百分点。老区村人均收入是2012年的2.73倍,增幅173%,年均增长率为10.6%。其中2016至2020年增幅较大,年均递增13%。期间主要是由于精准扶贫政策的全力推进落实。老区村产业集约发展,增收动力强劲,基础建设加强,发展能力提升,公益事业进步,民生日益改善,保障体系不断健全。2020至2022年,由于受到新冠疫情严重冲击,劳务收入大幅减少,老区农民收入增幅有所回落,2022年较2021年增长仅为7.1%。

2、农民收入基本构成

2022年全县老区村农民总收入2.793亿元,其中种植业收入0.950亿元,占比34%;养殖业收入0.726亿元,占比26%;务工收入0.698亿元,占比25%;加工业收入0.168亿元,占比6%;财产性收入0.112亿元,占比4%;政策补助收入0.084亿元,占比3%;其他收入占比2%。数据显示,种植业、养殖业、劳务输出占绝对优势,三业收入达到了总收入85%以上,基本呈现了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势态。

在种植业收入中,土地自营收入占比68%,土地发包收入占比24%,合作经营收入占比8%。由于惠农政策稳步推进,设施农业占比不断提升。老区村实施了“千亿斤粮田间工程”、“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建设,土地产出率不断提高,效益显著增加。目前,老区东郊村温室大棚覆盖率达到了80%,初步实现了发展设施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奋斗目标。2022年,全县老区村棚室蔬菜、裸地蔬菜、鲜食玉米、汉麻等特色经济作物占到了老区总耕地面积的20%,逐步扭转了大田作物一统天下的历史局面。

在养殖业收入中,肉牛和生猪养殖平分秋色,各自引领老区村养殖收入的半壁江山。

3、不同收入群体分布

通过抽样调查,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县老区村农民人均收入18700元,其中人均收入低于平均水平7171人,占总人口48%,人均收入高于平均水平7769人,占总人口52%。人均收入1万元以下人口占比16%,人均收入1-3万元人口占比70%,人均收入高于3万元人口占比14%。简言之,中等收入群体占绝大多数,低收入与高收入群体占比基本相同。

4、精准脱贫人口增收情况

调查发现,收入较低群体增收缓慢。在低收入群体中,主要构成是精准脱贫的人口,特点是老弱病残。他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低保、五保、产业分红、土地流转等国家政策性补贴保障。提升此类群体收入,完全依靠政策调节,由于老龄化程度高,比重大,此群体增收难度较大。

二、农民持续增收的典型经验

近年来,特别是精准脱贫向乡村振兴过渡时期,老区村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增收致富先进典型,选择几例,共同研讨。

1、多渠道增收典型户

潘井辉是青冈镇东郊村农民,56岁,家里6口人。现有蔬菜大棚3栋,节能温室2栋,大型农机局3台套,小型装修公司1家,总资产达到100万元。潘井辉家庭年收入超过30万元,人均收入超过了5万元。

发展棚室蔬菜种植。东郊村是青冈县革命老区村,地处县城东部,城乡结合,原本土地短缺,资源匮乏,加之征地原因,潘井辉家只剩6亩地。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效益,是潘井辉必须面对的课题。2014年初,潘井辉拆解部分资金,建起一个占地1.2亩的蔬菜大棚,早春种植小菜收入2000多元,二茬种植油豆角又收入3000多元。牛刀小试后,2015年他又建起了2栋蔬菜大棚,大棚总收入超过了2万元。一鼓作气,当年秋潘井辉再次筹资5万元,又建造了2栋节能温室,仅有的6亩土地全部实现了设施农业、保护地栽培种植。为了科学种植,提质增收,每年在筹备蔬菜种植之际,潘井辉都会查看周边棚室蔬菜种植情况,并到县城种子商店进行调研,把握种植信息,调整种植品种,研究错峰种植。潘井辉还乐于收看“每日农经”、“三农信息联播”、“致富经”等栏目,经常参加种植技术培训,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增长致富本领。每年潘井辉棚室种植收入8万多元,实现了发展设施农业,依靠科技致富的愿望。在他的引带下,东郊村有60多户农民大力发展棚室化蔬菜生产,该村已成为棚室蔬菜主产区,不断丰富了城乡菜篮子。

进军农机服务领域。2017年,潘井辉投入资金40多万元,购置旋耕机、精量点播机、自动收割机等大型农机具3台套。为周边村镇种植大田的农户提供农机服务,每年机耕10000多亩,收入20多万元。

开办装潢公司。潘井辉还成立了一家小型装潢公司,与人合作,冬闲时节为城乡居民装修房屋,年纯收入也超过了5万元。

2、产业富民典型村

产业是经济发展之本,老区民政镇保安村发挥优势潜能,优化产业结构,选准产业项目,大力发展高效益、规模化、绿色特色产业,快速拉动了经济发展,实现了产业兴旺强村富民的发展目标。

实施光伏发电产业。依托光伏发电扶贫项目,争取建设指标2.15兆瓦,引进投资一千多万元。在8个自然屯安装光伏发电设备460多组。农户年增收20多万元,村集体年增收20多万元。

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引进金甫达肉牛养殖,投资6000多万元,建设3万平方米养殖厂区,养殖可繁母牛2000头。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引带全村80多户养殖肉牛300多头,户均养牛增收10000多元。成立永茂生猪繁育养殖合作社,养殖场区占地7600平方米,年可出栏生猪3000头。合作社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方式,与黑龙江长林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合作,长期签订购销合同,作为其养殖基地。近年来保安村养殖育肥猪、种猪年均收入300多万元,已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生猪出口备案养殖小区。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发展特色种植加工。依托万德福黏玉米加工厂和保安村鲜食玉米加工厂,流转土地3200亩,连片种植黏玉米。农民高于市场价格流转土地后,又可以到玉米加工厂打工,实现了流转土地、就近务工双增收。依托全县旱麻产业,成立景录旱麻合作社。流转土地3000亩,集约种植旱麻、大豆等经济油料作物,村集体、农户、合作社都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规模养殖典型户

卢全是老区德胜镇荣花村村民,经过十几年努力打拼,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成为全村养牛致富带头人。

初次培训得启蒙。2013年,卢全参加了县乡镇村共同举办的农业技术培训班。他听讲入神,一心朴实地瞄准了发展养殖致富之路。2014年,在镇党委、村委会帮助下,贷款6万元,购买可繁殖母牛5头,经过3年辛勤养殖,存栏达到了21头,年纯收入5万多元,快速实现了脱贫致富。

刻苦钻研再起航。在养殖实践中,卢全四处拜师学艺,并通过报纸、上网等多种途径,不断学习了解养殖咨询。每逢科技下乡活动,他逢场必到,严寒酷暑,雪雨无阻。凭着不服输的精神,再次扩大了养殖规模。2017年申请扶贫小额贴息贷款20万元,购买育肥牛30头,经过精心饲养,年纯收入超过了15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能手。

服务乡邻赢尊重。在卢全的带动下,全村很多农民都开始大力发展养殖业。由于卢全养殖技术过硬,为人很好,成了炙手可热的大忙人。现在,卢全每天都帮助各养殖户讲解养殖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养殖经验,帮助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全村养殖5头以上养牛户达到40多户,存栏300多头,户均增收2万多元。

卢全用自己的辛劳和智慧,带领大家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在黑土地上谱写一曲动人的赞歌。

以上三个事迹,是老区增收致富的典型代表。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依托土地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合作生产经营,提高科技含量,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民稳步增收、农业提质增效、农村发展变革的必然选择。

三、农民持续增收存在的问题

老区农村普遍存在缺少资金、技术、人才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任重道远。

1、农村人口流失严重,老龄化日趋显现

长期以来,农村学生陆续升学外地就业,青壮年农民不断外出务工或经商,青冈县老区村常驻人口大幅减少,个别自然屯落甚至出现了空巢现象。爷爷奶奶一边侍弄土地,一边照看留守儿童,是老区村农业生产生活新常态。主要劳动力严重缺失,乡村振兴主体缺位,是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因素。

2、增收产业较少,龙头拉动不强

2019年以前,全县5个革命老区村,有3个贫困村。由于缺少启动资金,自身无力发展龙头企业规模经营。只有保安村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其他4个老区村基本没有促进农民增收立村产业,缺少精深加工产业链条,无法获取农副产品附加收益,严重阻碍农民增收步伐。

3、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

整体来讲,农民合作组织较少,合作经营进程缓慢,合作组织经营水平较低,没能很好发挥合作规模效益。绝大多数农民还是沿袭了包产到户、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生产力水平较低,难以形成规模优势。虽然一些大宗农产品国家保护价收购,但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受国际粮食价格影响,国内粮食价格波动较大,近年来相继出现了玉米、水稻、大豆等粮贱伤农的情况,打击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为农民持续增收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4、土地流转难度大

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方式。但有些农户观念陈旧,裹足不前。导致有些村屯无法实现大农机规模作业,阻碍了高效农业发展。流转土地,规模经营实质上存在着政府引导土地资源效益扩大化和农民生存保障方式之间的矛盾。部分农民仍然依靠土地赖以生存,在土地以外其他生活保障方式尚未建立,流转土地农民与经营主体利益尚未统一的情况下,来自于农民的制约将会长期存在。

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发展立村产业

抓住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乡村振兴、革命老区转移支付、壮大村集体经济等各项惠农资金,优先发展老区村产业项目,力争3年时间,实现老区村产业项目全覆盖。保安村要大力发展黏玉米、汉麻、肉牛、生猪产业;荣花村要大力发展玉米压片、大豆购销产业;通河村要大力发展水稻科学种植、精深加工产业;宏伟村要大力发展绿色杂粮产业;东郊村要大力发展棚室蔬菜产业,种植优良品种,打造特色品牌。为了促进老区村产业健康发展,要引进商贸流通人才,构建电商网络平台。努力实现“种得出来、加工得好、卖得出去”的产业发展模式,壮大产业集群,增强造血功能。

2、建立长效机制,完善政策扶持

实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健全政策保障。整合职能部门项目资金,重点向新型经营主体、规模经营地块倾斜,不断改善优化农田设施条件,提高增产增效能力。特别要加大对家庭农场、种田大户及合作社的农机补贴力度,使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推进其优先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通过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积极投身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支持规模经营参加现代农业保险,降低自然和市场风险。提供资金、技术及信息支持,引导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及新兴产业,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努力实现多元增收。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提高养老、低保、五保补助标准,防止发生返贫。

3、推广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技武装、以现代管理理念和方式组织经营、生产效率达到一定先进水平、具备规模效益优势的高效农业。现代农业必须以先进科技作为支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要在当地党委、政府及多种农业服务机构的支持下,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扩大联合收割机、免耕机、精量点播机作业面积,着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和品牌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升级。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比重,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大力推广棚室栽培、测土配方施肥、节水滴灌等实用技术,使先进农业科技真正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4、推进合作经营,强化组织管理

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是连接市场与农户的重要载体,担负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城乡经济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推进各类合作经营方式,强化政策引导,建立发展机制,加大补贴额度,使政策支持资金与合作经营主体发展建设资金有机结合,激发合作经营活力,壮大合作经营规模。鼓励分散耕种农民以土地入股、代耕等多种模式参加合作组织。强化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规范管理。要通过企业化运作、标准化生产、制度化管理,科学化设计,有效化监管,不断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提升。正确处理合作分红与扩大再生产之间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努力实现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社员稳定增收的良好局面。

5、培育新型农民,发挥主体作用

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是培育新型农民。农民知识化是农业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的前提,人的因素至关重要,不可替代。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认真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建立多渠道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育大批视野开阔,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增强致富本领,不断充实农村人才队伍,引导他们创办领办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使他们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土地流转、集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过程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6、强化村级职能,做好服务引领

基层班子肩负着引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庄严使命。调研中发现,基层组织领导作用强、党员干部示范引带好的老区村,农民收入和集体收入都较高。要注重培养各类能人加入基层党组织,优化基层党组织结构,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基层党组织不仅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更应转变观念,真诚服务,为农民增收做好保障。努力探索、大胆实践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之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积极主动招商引资,建设示范服务基地,领办创办各种经济合作组织,不但做给大家看,而且带着大家干,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乡村振兴新征程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编辑:韩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