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兰西县老区农民持续增收情况的调研与思考

2023/05/23  浏览量:   作者:兰西县老促会 王亚义  来源:中国老区网

当前农民收入增长所面临的严峻困难,已成为制约老区乡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一大障碍。面对老区农民增收难的困惑,找准农民持续增收难的原因,制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是新时代急需回答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先后到10个老区村进行调研,采取入户调查、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问卷等形式,详细了解兰西县老区农民增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兰西县老区农民增收基本情况

根据2022年收入形势分析,全年兰西县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总体态势呈现“四增一平”即家庭经营收入增、劳务与工资性收入增、转移性收入增、财产性收入增,农民负担平。我们解剖两个村,如:平山镇复兴村10年来农民收入以7%左右的比例递增:2013年人均收入为6500元;2014年人均收入6950元;2015年人均收入为7430元;2016年人均收入为7950元;2017年人均收入为8500元;2018年人均收入为9090元;2019年人均收入为9810元;2020年人均收入10300元;2021年人均收入为10800元;2022年人均收入为11400元。农民(按户计算)收入构成及比例:种植业收入占人均收入的50%左右,其中:瓜菜收入占种植业收入的30%;杂粮瓜菜收入占种植业的40%;特色种植(中草药、水稻)收入占种植业的30%。养殖业收入占人均收入的25%左右。

其中:黄牛收入占养殖业收入的20%;家禽收入占养殖业收入的20%;生猪收入占养殖业的60%。个体私营经济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15%左右。劳务输出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10%左右(青壮年农民人均收入占劳务收入的100%)。全村全口径总收入构成:以2022年为例,全村总收入为5174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为2210万元,占总收入的42%;养殖业收入为934万元,占总收入的18%;劳务输出收入为1500万元,占总收入的29%;个体和营经济、加工业收入为300万元,占总收入的6.5%;政策补助性(低保、粮、地、油补)收入为200万元,占总收入的4%;村集体收入为30万元,占总收入的0.5%。

再如:奋斗镇春岭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构成对比分析,2012年,全村农民收入3452万元,人均收入5800元。2022年,全村农民总收入6798万元,两项收入的对比分析,2022年的农民总收入,人均收入对比2012年的农民总收入,人均收入分别增长3346万元、4200元。2022年农民总收入6898万元,来自种植业总收放2548万元;来自养殖业1000万元;来自外地务工收入3200万元;来自其他方面的收入50万元;政策性补助收入100万元左右。通过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收入占比较大的,首先是外出劳务收入,2022年全村有近1300人次外出务工,年平均每人收入都在25000元左右,全年总收入达3200多万元,居农民收入占比之首,已成为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其次是种植业收入,全村农民种植业收入为2548万元,仅占农民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多一点。虽然近些年来粮食价格在不断上涨,但粮食产量上升幅度不是很大,加之必须的生产资料价格在逐年上涨,导致种植业成本增高,农民普遍对种植业的积极性在减退。来自养殖业的收入,全村农民收入近千万元,占农民收入的五分之一左右。由于近几年养殖业市场价格不断上扬,农民对养殖业的积极性在不断增高,仅调查15户养殖大户,年收入就达800多万元。来自其他方面的收入(包括小酒坊、小油坊等小型米面加工的收入、小型农机具修理)50万元,来自文旅业、集体经济,和来自农民财产性收入、政策性补助收入等100万元左右。

二、老区乡村值得总结推广的做法

2021年以来,为加快推进产业振兴,兰西县委提出了“一园”引领(国家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园),“五子”支撑(菜篮子、肉案子、奶瓶子、米袋子、花园子)的产业发展思路,按照这一思路,老区村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采取各种行之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的办法,加快推进了一大批乡村产业发展。

(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高质量推进产业振兴。一是突出地域特色。各老区乡村结合本地实情和特色,积极制定完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兰西镇黄崖子村享誉“中华德善第一村”之美誉,坐落社拉哈山下、呼兰河岸边,依山傍水,几年来,通过“党建引领、红色领航”,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行绿色发展,有力推进了老区脱贫乡村振兴。采取“红色十美丽乡村建设”、“红色十乡村旅游”、“红色十集体经济”、“红色十庭院经济”等模式,推动红色名村建设,促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绽放美丽乡村的振兴图景,使永久村的“黄崖子”成为了“龙江100个最值得去的地方”。2018年8月, 黄崖子民俗旅游文化村被评为“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国家“AAA”级景区。2020年7月9日,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去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打造了全国民俗旅游文化靓丽名片。每年接待省内外慕名而来的游客(含外国人)20多万人次,全村民俗旅游产业收入达1000余万元,村集积累上百万元,村民人均收入比前10年翻10番,贫困发生率降至为零。二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产品是各乡村共同抓手,已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双堡村的王家油坊屯和富河村的楊俊屯分获兰西县菜园开发利用专业屯一等奖,奖金3万元,“蔬”写了致富好日子。兰西县围绕“一户一园”、“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和“半亩小菜园,三五千块钱”的目标,打造了“小菜园”种出“大效益”的蔬菜发展模式。2022年,全县小菜园专业村发展到47个,占105个行政村总数的44.8%,参与农民总户数达到7100户,面积达到5080亩,纯效益超过2000万元。兰西“小菜园”的经验作法,得到了国家、省、市的高度评价。红光镇义发村,塑造产业融合新品牌,培育绿色发展“硬核力”,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把农民富在产业链上、把党组织强在产业链上,全村“七大产业”强势推进,初步形成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典型小康村,集体积累31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比2015年增长5倍,成为兰西县“四有”基层党组织的一面鲜艳旗帜,荣获“实绩突出的党组织”、“文明村标兵”、市级“老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先进村”,其经验入选《黑龙江省老区乡村振兴发展典型经验汇编》。三是发挥典型示范效应。培养树立农业园区十贫困妇女、合作社十贫困妇女、生态旅游十贫困妇女、工艺美术十贫困妇女、电商十贫困妇女、小园田十贫困妇女、特色种植十贫困妇女等各类典型58个,县电台、电视台在“兰西人的致富经”栏目中连续播出,一些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典型引领闯出多条致富路”的做法,县老促会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

(二)突出规模养殖,做强畜禽产业促增收。坚持以发展养殖专业村、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场)为重点,积极抓好产业化建设、标准化建设等综合措施的落实,促进了整体运行质量的全面提高。老区村猪、牛、羊、禽、兔饲养量增多,畜牧业已成为农民重要经济增长点。全县现有大型肉牛养殖企业3家,全县肉牛饲养量超过13万头,大辉牧业现存栏奶牛3900头,带动脱贫户900余户;肉鸡养殖场发展到12家,累计获得收益带动资金900余万元。

(三)积极引导农民推行土地托管,农民收入得到大幅提高。各乡村实行合作社或企业承包土地规模经营,农民进入合作社或企业打工形式,富河村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托”出一片新天地,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7月,经营范围包括一般项目:农业机械服务;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加工、运输、贮藏及其他相关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农民成员占成员总数比例100%。总投资2800万元,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厂库棚面积3000平方米,办公室660平方米,农机具173台(套)。烘干粮食设备两套,烘干能力600吨/天。现有的农机具作业能力达到12万亩。2022年合作社托管面积达到了8.86万亩,涵盖临江8个村,同时辐射其他两个乡镇。托管服务费每亩320元。经测算,农民传统种植成本都在每亩370元左右,托管种植费用每亩320元,这样算起来,每亩地降低种植成本约50元,托管企业通过良种引进、科学种植、增加植保等方式亩增产100~200斤,按增产150斤、每斤玉米0.9元计算,仅此两项每亩就让农民增收195元。合作社每年支付劳务费350万元左右,其中长期雇佣农机手32人,每人每年5万元,劳务收入160万元;聘用经纪人和短期农机手40人,支出90万元;雇佣临时工100人左右,雇佣费100万元左右。实施土地托管,解放了很多劳动力,这些人外出打工或经商,每个家庭收入都能增加2万元左右。合作社通过集中采购农资,大机械大规模作业,亩成本290元左右。企业成本每亩创收30元,2022年合作社土地托管纯收入约265.8万元。

此外,老区村在其它收入方面也有长足发展。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持续增长。充分利用省市县帮扶的机遇,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全县开展脱贫劳动力技能培训18期,844名脱贫劳动力增加了就业技能本领。大搞劳务输出,狠抓工资性收入,今年老区乡村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3000人,劳务收入过亿元。全县脱贫人口和监测帮扶对象就业务工总人数达到3606人,工资性收入实现3627.7万元。二是财产性收入比重增大。隨着今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扩大15万亩,10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5万多亩,亩均承包费1000一1500元。三是转移性收入逐年增长。粮食直补面积扩大,义发村耕地地力保护费每亩56.72元x27660亩,大豆248元x823亩,水稻每亩86元x147亩,玉米26990亩x38元。五保户每户月584元,低保户每月152元,残疾人每人每月80元,3级以下1一2级每月100元,60岁以上社保每人每月108元。全县低保脱贫人口10004人,有4776名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中的老年人享受高龄津贴待遇,评定残疾人持证567人,其中贫困人口和监测对象新鉴定69人,60岁以上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养老保险5371人亨受待遇,实现了应享尽享。

三、老区农民持续增收存在的问题

兰西县老区农民收入稳定上升,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当前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畜禽产品价格上涨和劳务输出、私营个体经济等,其他新兴增长点不多,农民增收的空间变小,增收的难度加大,分析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一是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景气,必然制约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继而影响农民就业创业,导致工资性收入增长困难。二是物价水平仍处高位,继续推动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很大程度影响了农产品数量增加,价格上涨和农业补贴提高的效应,三是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幅趋缓,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制约了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推进。

(二)农村出现了“农民老龄化、农业副业化”的不良倾向。青壮年多数出外打工,在家务农的多是妇女和老人,许多农民不是为谋利而经营,而是为保险去种植,把种地视为失去城市工作之后的退路,农业在部分家庭成了一种辅助性的活动,等于打工的副业。由于农村留守劳动力素质问题,农民自主创业的难度增大。

(三)农业产业经营水平偏低。兰西县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工冷藏能力较弱,产品档次较低,初级加工多技含量低、附加增值增效不明显,企业与农户基地之间联接机制较为,没有真正形成规范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制约了主导产业的扩张和链条的延伸,影响了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四)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科技的进步,单纯的“勤奋耐劳”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当前企业高素质技术工人的需求量逐年上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兰西县加大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力度,但从投入的资金和开展的素质教育来看,还有一定的差距,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高产业的技术含量的进一步转移,也影响着传统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效益的增加,影响着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

(五)生产要素对农村发展约束加剧。一是资金制约。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农民创业所需资金更加困难,农民贷款难度大,成本高,金融支农的作用远未发挥。二是土地制约。农业适度规模推进不快。大量外出劳动力仍兼业经营土地,小规模土地经营方式长期存在,种植业效益难度大幅度提高。三是劳动力制约。大量劳动力转移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制约农业效益的提升。

四、几点建议

(一)大力实施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猫准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确立主导产业,对新奇特蔬菜实行恢复性种植。从而形成兰西县的特色产业和出口创汇基地,同时扩大常规蔬菜面积。二是实施品种、技术、知识三大更新工程,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是品种更新,引进和培育优、新、特品种。三是推行标准化、无公害栽培技术。对农产品生产,要严格按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使产品达到无公害要求,提高品质,增加效益。

(二)培育具有深加工和强幅射能力的农产品加工推荐营销龙头企业。应着力培育具有深加工和强幅射能力的龙头企业,以此为突破口提升兰西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以强带弱,以一带百,先富帮后富,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户采取订单生产和保护价收购的利益联结方式开展生产,做大做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突出兰西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特色,走出符合兰西县农村实际增收新路子。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辟兰西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出路:一是加快农村多种经营和民营企业的发展,促使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力从事多种经营和民营企业。二是组织劳务输出,让更多的兰西县农民外出经商办厂,从事建筑、服务,或打工挣钱。三是加快县城区及9个建制镇建设,让农村劳动力到县城和镇驻地找到合适的就业门路。通过合理转移劳动力,形成三个三分之一的格局:即三之一从事农业生产,三分之一从事多种经营,三分之一经商或外出打工。实现上述目标,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引领农民共同发家致富。结合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一步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农民专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工作,切实解决农民在就业和生产经营中缺信息、缺销路、缺保障等问题,增强现代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促使农产品在流通环节增值,增加农民收入。

(五)加强土地流转。在不改变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让农民自愿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或者以其他的形式组织农民自主成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比家庭经营更高形式、更大规模的农场经营模式,可以跨组、跨村或跨镇联合.吸纳农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让农民以自愿入股的创建农民合作金融组织。解决农民有劳力、有技术、门路、无发展资金的现实问题。

(六)发挥新乡贤作用。产业项目的投资要按市场化运作,鼓励引导民间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每一个村都有乡贤,通过乡贤们的人脉、资源,对接产业项目,吸引产业资金回归乡村。

编辑:白雨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