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关于革命老区兰西县复兴村农民持续增收情况调研与思考的报告

2023/06/01  浏览量:   作者:兰西县平山镇老促会 胡恩涛  来源:中国老区网

复兴村位于平山镇政府所在地,距兰西县城20公里,东邻海兴村,南接合兴村,西靠前兴村,北与民兴村、伟兴村相毗邻。安兰公路穿境而过,是平山镇政治、经济、商贸、交通、文化中心。

全村幅员面积 14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7 万亩,草原面积363亩,林地610亩。2个自然屯,9个村民小组,1046户(非农业户 177 户),现有 4400 口人(非农业人口708)。复兴村属于平原型,系偏碱性黑钙土,种植业以玉米、大豆、为主,杂粮、瓜菜为辅。

一、农民收入主要构成分析

(一)10年来农民收入以7%左右的比例递增:

①2013年人均收入为6500元;②2014年人均收入6950元;③2015年人均收入为7430元;④2016年人均收入为7950元;⑤2017年人均收入为8500元;⑥2018年人均收入为9090元;⑦2019年人均收入为9810元;⑧2020年人均收入10300元;⑨2021年人均收入为10800元;⑩2022年人均收入为11400元。

(二)农民(按户计算)收入构成及比例:

1、种植业收入占人均收入的50%左右。①瓜菜收入占种植业收入的30%;②杂粮瓜菜收入占种植业的40%;③特色种植(中草药、水稻)收入占种植业的30%。

2、养殖业收入占人均收入的25%左右。①黄牛收入占养殖业收入的20%;②家禽收入占养殖业收入的20%;③生猪收入占养殖业的60%。

3、个体私营经济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15%左右。

4、劳务输出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60%左右(青壮年农民人均收入占劳务收入的100%)。

(三)全村全口径总收入构成

以2022年为例,全村总收入为5174万元。其中:

1、种植业收入为2210万元,占总收入的42%;

2、养殖业收入为934万元,占总收入的18%;

3、劳务输出收入为1500万元,占总收入的29%;

4、个体和营经济、加工业收入为300万元,占总收入的6.5%;

5、政策补助性(低保、粮、地、油补)收入为200万元,占总收入的4%;

6、村集体收入为30万元,占总收入的0.5%。

二、农民持续增收的典型经验

在“专”字上下功夫,用力打造生猪养猪专业合作社。2020年,复兴村“两委”班子,先后两次组织养猪大户赴外地参观学习现代化生猪饲养经验后,扶持养猪大户李树林建起了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640平方米的养殖小区。先后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发酵床、隔栏圈、地热炕、保温箱等高科技含量的基础设施。动员130多个养猪户入驻养殖小区,入社农民户均收入超万元。

在“精”字上做文章,着力强化农副产品深加工。2018年“田秀才”董连生,围绕工业大麻主导产业的发展,引导30多农户种大麻,在河北省惠民大麻集团公司引进加工企资金,辟建了 100吨短麻麻条的汉麻精纺纤维生产项目,实现了汉麻产品的精细加工。不仅解决了30多户农民1036亩汉麻的销售问题,实现销售收入175万元,而且还安置了40余名农民就业。2020年至现在因疫情原因,产品滞销,农民放弃了大麻种植。

在“特”字上用力气,大力发展特色种植。老村干部郑殿春到吉林走亲属串门,瞄准了饲养鹌鹑市场的发展前景,动员头脑灵活的表侄返乡青年徐福楠饲养鹌鹑,他在吉林引进可繁成鹌鹑5000多对,年存栏1万多只,预计今年可销售鹌鹑蛋收入10余万元。在徐福楠的帮衬下,目前,26名返乡农民工走上了鹌鹑养殖发展之路。2019年,王青饲养鸵鸟100余只,出栏50余只,年增收10万多元。

在“牛”字上展成效,全力谋划创建养牛大村。复兴村坚持了“借船出海、借梯高蹬、引回外财、撬活内力”的发展牧业之路。为把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书记王恩龙到禾畅黑养牛场考察肉牛产业。黑牛育肥后,屠宰每斤肉可售50多元,每头成牛可创利润2万多元。2018年,此项目落户复兴村,成为肉牛养殖基础。2019年他动员王小田、葛世录2名青年农民创办的肉牛养殖场,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4000平方米,年入栏黄牛100头,种植青贮玉米30多亩,建设青贮池3座。拉动百户农民发展肉牛养殖业。

在“才”字上动真情,努力打造一支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复兴村,100多名在外地务工的成功人才(“土专家”“小老板”“小能人”),返乡创业,成为个体工商户,打造了饮食业、洗浴业、理发、照像一条街;生产资料、农药、种子化肥一条街;汽车修理、废品收购、水泥制品、日杂百货一条街;蔬菜批发、肉类鲜鱼、生猪屠宰、白酒加工一条街;歌厅、打字复印、快递、药店、婚礼司仪一条街。日销售额50多万元,盘活了资产,促进了村民消费,活跃了第三产业,成为兰西西北乡镇商贸集散地。

三、农民持续增收存在的问题

一是老区村基础设施还有短板。老区村的交通、通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仍然比较突出。老区村虽实现通村路硬化,但存在路面宽度不够问题。田间农田路不适应大机械运转,制约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是老区乡村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目前,农业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大而不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水平不高。乡村经济“散、弱、小”,无龙头企业带动,绝大多数农产品缺乏精深加工,农产品附加值低、效益不高,导致农村富裕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出现了“空心”屯,农村留下来的“老弱残”,多元经济增收成为空谈。

三是人才制约老区村农民增收。老区村规上企业规模小,且主要以传统行业为主,科技型企业比重更低,加之企业创新氛围不够浓厚,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足,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意愿不高。懂农业、会管理的“新农人”队伍尚未形成。

四是老区村农业产业缺乏品牌意识,产品质量不过关。农产品从源头开始,就大量的施用化肥、农药,原来的有机农产品逐渐消失,粮、果、菜生产被化学药品控制;存在重产量,轻质量,习惯于早熟早卖,甚至采取喷化学药汁,催熟催色,抢市场,买高价;同时忽视品牌效益,缺乏进入高端市场的竞争和出口创汇的能力。

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建议

(一)延伸“绿色农业”产业链。全力打造富硒小米、富硒蔬菜产业示范园区。将优、新、绿三大元素植入农民持续增收的工作全局,让“富硒”产业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金钥匙”,走出一条特色富硒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二)加强“品牌农业”集群建设。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扶持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业”,加快培育乡村手工艺品和农村土特产品品牌,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依托农业科技部门培育和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企业集群,拉动农民持续增收。

(三)强化“设施农业”服务功能。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向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延伸。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品种范围,加强政策引导和对老区村的资金扶持,农产品深加工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中,加大引导特色加工业、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力度,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街接。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推广农超、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在城市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

(四)提高“科技农业”覆盖率。增强老区村干部群众内生动力和守正创新功能。一是大力宣传老区精神,激发老区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二是“招才引智”,留守现有人才,招收外地人才,保住本地乡土人才,提高“复合型人才”覆盖率。三是提升老区劳动力素质,要强化现代劳动技能培训,以农业现代生产技能、实用务工经商技术、岗位使用技术培训为重点,提升老区村农民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和自身经营产业的能力。

编辑:白雨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