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湖南省红色资源开发利用调研报告

2023/10/16  浏览量:   作者:湖南省老区办  来源:中国老区网

湖南是伟人故里、将帅之乡、红色热土、革命摇篮,是全国著名的老区省,红色资源十分丰富、革命文化底蕴深厚,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湖南“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如何挖掘、保护、传承、利用好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其在老区振兴发展上的特殊作用,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老区发展优势和成果,让老区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跟上全省、全国步伐,是时代赋予广大老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课题。自2023年4月主题教育启动以来,湖南省老区办围绕这一课题,深入部分老区市县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梳理报告如下。

位于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的红军长征通道转兵纪念馆
 

湖南红色资源总体情况

湖湘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历史悠久、门类齐全、分布广泛、形式多样。湖南是少数几个红色旅游资源景点多、门类齐全的省份之一。目前,湖南已查明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300余处、各种可移动革命文物40余万件(套)、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80余处,其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38个、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21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0个、革命博物馆纪念馆70家。有全国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59处、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311处,全省查明登记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700余处,革命文物资源总量和重要资源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全省14个市州都有红色资源分布,覆盖40多个县、1200多个乡镇。

湖南革命老根据地分布广泛、群星璀璨。从大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三湘大地革命浪潮汹涌澎湃,英雄的湖湘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了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相继爆发秋收起义、湘南起义、桑植起义、平江起义,形成了井冈山、湘赣、湘鄂赣、湘鄂西、湘鄂川黔五大革命根据地,当年其中心地带已包括(按当时行政区划名称)湖南省茶陵、酃县、平江、浏阳、湘潭、桑植等26县,还有一大批县、乡两级都建有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并坚持革命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湖南省有老区的县(市、区)110个。在湖南这片红色沃土上涌现无数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延安时期中共核心成员“五大书记”中,有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三名湖南人;中央军委正式公布的36位军事家中湘籍有15名,数量为全国之最;被授予中将以上军衔的湘籍开国将帅有73名,其中元帅3名、大将6名、上将19名、中将45名,位居全国第一。

湖南红色资源存量丰富、典型性强。全省革命纪念遗址遗迹中,全国知名的就有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平江起义纪念馆等,以及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桓、胡耀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居。湖南革命烈士墓、革命烈士纪念碑(亭)烈士纪念设施星罗棋布,有227处烈士陵园和县级以上英雄烈士纪念设施,还有众多县级及以下英雄烈士纪念设施,散葬烈士墓更是多如繁星。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等革命诗词诞生于湖南,《恰同学少年》《伟大的转折》《秋收起义》等红色影视剧、《浏阳河》《日出韶山东方红》《秋收暴动歌》《通道转兵组歌》等红色歌曲流传于湖南,《毛主席苗山播火种》《朱总司令在瑶寨苗乡》《半条被子》《陈树湘断肠明志》等红色故事发生在湖南。桂东沙田镇“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军规等红色制度文化,以及湖南革命先烈群体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心忧天下的担当精神,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等红色非物质文化资源熠熠生辉。

湖南红色资源特色鲜明、互补性强。湖南省较好实现了红色资源与自然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共生开发,形成了良好叠加效应。湘东有茶陵县革命纪念馆、何孟雄故居,也有炎帝陵、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脍炙人口的旅游资源;湘西既有贺龙故居、湘鄂川黔省革委会旧址等红色资源,又有湘西州博物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等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湘南有湘南起义红色旅游区与莽山国家森林公园相伴;湘北既有平江起义纪念馆、任弼时故居等众多红色旅游资源,又有岳阳楼、洞庭湖等著名的人文及自然资源;湘中有蔡和森纪念馆、锡矿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等红色资源与梅山、雪峰山等自然资源相伴。东西南北中“一盘棋”发展又各具特色,有益于形成“红绿蓝”的共生旅游发展格局,促进“红色资源+”融合发展。
 

湖南红色资源利用主要工作及成效

组织领导得到新加强。省委、省政府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省委主要领导多次调研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湘籍革命家军事家故居,省委常委会议多次研究部署相关工作,省政府与国家文物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省“两办”印发加强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遗迹建设管理系列文件,构建良性工作格局。各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召开全省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会议,印发《湖南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重点保障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文保资金优先用于革命文物保护项目,将革命文物工作与理论舆论、文化文明等有机结合,发布“湖南好人·最美革命文物保护传承者”榜单。联合开展潇湘红色资源保护公益诉讼专项行动,把“文物保护”纳入对市州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和重点工作绩效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纳入法治化轨道和绩效考评,加强监督执纪问责,强化刚性约束。

法规政策建设取得新突破。2021年7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湖南省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自2021年10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湖南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正式步入法治轨道。《条例》科学界定时间跨度资源类型,要求县级以上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分级分类原则对红色资源实施名录和标志标识管理;在发挥联席会议机制作用、规定实施名录管理、管理责任人制度和支持鼓励群众参与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范;对传承、利用作出了系统规范,要求注重发挥红色资源铸魂育人作用,体现了立法的创新性和引领性。此外,2022年7月湖南省政府办公厅还印发《“十四五”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7条针对性很强的支持老区发展政策举措。

保护传承取得新进展。实行系统化保护,近年完成革命文物保护项目585个,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两个项目入选“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全面铺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南段)建设,以“一园一线多馆”为示范,做到“一馆一事件、一址一主题”,见人见物见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标准化建设,2020年以来省级财政投入补助资金超过1200万元。推动革命文物数字化,运用三维全息、体感互动等技术,实现革命文物物质形态与数字形态融合融通;推进“互联网+革命文物”,开设云直播、云展览,对革命文物进行延伸式展示宣传。推出文艺和出版精品,建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领导小组,建立红色主题出版内容资源库,设立文化事业发展引导资金,加大专项扶持力度。聚焦青少年,建立校馆(基地)共建共享机制。

开发利用取得新成就。一是逐步实现红色资源更全更深更有序开发。在全省统一规划下,各乡村地区不断强化红色资源保护力度,致力于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旅游“火”起来、红色名片“亮”起来,为乡村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塑造了优势,进而有利于以线带面,促进乡村全面、深度振兴。二是持续完善政策支持保障。“十三五”以来,每年都争取中央对湖南省免费开放革命纪念馆的专项补助资金,通过财政经费保障制度设立红色文化保护专项资金,推动革命文物普查、修复、保护和利用以实现持续的资金投入,同时注重宣传工作,大力推广红色潇湘,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把革命文化资源变成鲜活思政教材,也使红色景点成为思政教育的生动课堂。三是不断创新展陈形式使红色资源“活”起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5G+视频应用、大数据等技术,探索开发“潇湘红”APP,推动“智慧文旅”不断上新,丰富的红色资源以VR剧场、AR景观等数字化形式呈现在大众眼前。不断推广“清廉湖南红色文旅”电子地图,省内众多红色景区、遗址遗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通过电子屏幕生动展现,有利于游客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在线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逐步探索形成的红色文化生产线、数字基因库和云上展馆,更是让宝贵的红色资源焕发新生。四是加快发展红色旅游带动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融合化、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理念,完善全省红色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细化各景区建设、服务、讲解标准,开发推广红色文创产品,打响“锦绣潇湘”红色旅游品牌。一些红色景区附近建成了一批党员党性体检基地和劳动体验基地,推动了当地产业发展。
 

湖南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短板问题

工作机制不顺,部门合力不足。红色文化保护利用责任主体是文化部门,而基层乡村振兴责任主体是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中,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分工不明确,权责不一致,且缺乏规划统筹,导致红色文化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融合不够。

基础设施薄弱,配套设施落后。以新化县为例,红色文化资源大都处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乡村,县财政收入又非常薄弱,交通、通讯、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不完善,很难留住参观者。

开发利用不深,内生动力不足。虽然红色资源丰富,但红色产业链发展不完整。仅仅依靠红色景区的开发,而缺乏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红色主题活动、教育培训等周边产业。在红色资源开发中缺乏创新,未能将红色文化与现代产业、技术有效融合,特别是在创意产业、数字化展示等方面缺乏突破性的尝试,无法将红色资源与当代社会的需求紧密连接,从而限制了其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导致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过于依赖财政,自我供血不足。全省红色资源大多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地内人员工资靠财政,景点维护靠拨款,忽视了红色文化的产业价值。开发利用投资渠道单一,单纯靠政府投资,没有充分结合农村产业发展引进民间资本,自我供血能力差。

群众参与不够,社会氛围不足。乡村红色文旅从业人员大都是当地农民,是老区红色产业发展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自身文化素质有限,缺乏红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认识和从业经验、无力拓展红色文创多元功能,这就导致农民群众对红色产业的参与度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乡村红色资源多维价值的实现。
 

发挥红色资源作用助推老区全面振兴的几点建议

健全体制机制,做好红色资源“管理”文章。首先,要建立责任机制,推动乡村地区按照“一级管一级、层层抓落实”原则,切实保证所制定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政策能够实施和落地;制定针对红色资源保护的具体化监督检查条例;建立红色资源保护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对基层部门中保护不力、工作失责的行为进行提醒、约谈,督促整改,同时将保护工作做得较好的乡村作为样板进行宣传,发挥其正向影响作用。其次,建立协同机制,注重红色资源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行“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大各主体之间联系配合与协调力度,整合各方力量,形成系统管理红色资源的内在优势;推动多方主体参与,建立起当地村委、村民小组、广大村民以及企业等共同参与的管理机制,明晰权责关系,建立健全利益分配和共享机制,集思广益管理好红色资源。再有,完善“法制为本、政策引导、金融扶持”的一体两翼保障机制,强化制度及资金保障,筹集推动红色资源管理所必需的活动经费、宣传经费、培训经费等,汇聚红色资源管理合力,逐步形成健全的红色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同时积极推动“红色资源管理立法”,从根本上强化红色资源管理的保障。最后,推动改革创新,完善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的激励机制、区域协作机制、成果共享机制、容错纠错机制等,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具体制度,形成严格化的执行机制,保证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在健全机制及系统制度的框架下有条不紊推进。综合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应在发挥红色旅游资源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突出红色资源独特性,带动周边产业发展,促进红色资源与产业深度融合;同时要注重创新保护开发模式,转变传统呈现方式,把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本地的经济社会建设结合起来,将高校和科研团队以及第三方机构纳入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中,建立红色资源产学研一体化管理协调机制。

强化宣传引导,做好红色资源“保护”文章。一方面,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提高思想认识,梳理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红色资源的意识,深挖红色资源的时代内涵。牢牢树立“保护第一、开发其次”的观念,坚持合理利用,促进持久发展,可使后代能够充分享受红色资源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更新思维观念,提高整体规划能力,提高红色资源保护的技术方式、保护维护修复技术和保护监测技术的水平,对各种红色资源进行数字化个性化处理,挖掘各自的独特价值,从而实现精准化保护。另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性扶持力度,积极推动红色资源全面系统的保护,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给予财政上的专项资金支持,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和专业的服务窗口,以此夯实红色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基础。地方政府要不断优化服务平台建设,在政策引导和广泛宣传方面下足功夫,引导乡村地区形成保护红色资源的广泛共识,将保护红色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施落地,引进专业化程度高的第三方机构合理评估红色资源并制定针对性的保护对策,将预防性保护和抢救性保护结合,确保其完整性和真实性,真正实现全方位和全覆盖保护。要做好红色资源“保护”文章,需以基层党组织为引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当地农民群众作为第一受众,同时充分调动乡村各主体积极性,形成保护红色资源的强大合力,在实践中逐渐构建起“强化保护意识、完善保护方案、规范保护行为、巩固保护效果”的保护体系。

切实用足用活,做好红色资源“利用”文章。一是创新传播内容和表现形式。利用大数据平台分析社会各阶层对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中平民化、生活化、乡土化的内容,用群众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新表述,将故事讲得具体、形象、生动。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传媒手段使红色资源活态化、立体化、大众化,扩大其可观感和受众面,实现其现代化传播。二是优化红色资源育人价值功能。要加强红色教育,并将新涌现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优秀事迹和形成的新精神纳入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广大青少年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的生力军,更好彰显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三是强化专业人才助力。要坚持政策引导、优化环境,探索引进经验丰富的专业运营团队,深度发掘并有效整合乡村红色资源,吸纳一批专家、学者、企业家、社会组织等将技术、信息带入乡村,搭建“招贤纳士”的服务平台和“专有人才库”,支持和鼓励当地红色旅游业、红色文创产业、民宿以及服务行业等相关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信息化服务商等开展中长期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训和实习基地。坚持“外引”与“内培”相结合。通过土地流转、拓宽投融资渠道、协调利益分配机制等方式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辅之以定期培训、专题讲座、派出学习等方式强化人才培养,实现人才本土化,支撑红色产业长远发展,激发利用好红色资源的内生动力。

编辑:孙晟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