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十堰市以老区精神的责任担当,保护水源地, 当好“守井人”,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

2024/01/02  浏览量:   作者:十堰市老促会 王锡智  来源:中国老区网

2023年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9周年纪念日,据官方公布的数据,9年累计调水超606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08亿,已成为沿线26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九年如一日,十堰市作为核心水源区,全市人民以革命老区素有的博大胸怀和奉献精神,以坚定不移的政治责任感,为一库碧水永续北送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迎来绿色低碳发展机遇期,绿水青山赋予了十堰快速发展的底色。

重拳出击,铁腕治污治出一片新天地

十堰境内有2400多条大小河流,全市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达153条。但由于过去受先发展后治理的思维模式影响,水资源治理与经济发展严重失调,如流经十堰城区的神定河、泗河、犟河、剑河、官山河,曾因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排成劣Ⅴ类水体,曾多次被各级媒体曝光。南水北调一期工程通水前后,十堰市下重手治理,关闭了“五河流域”10余家污染企业,建设排污截流管网70多公里,生态修复河道17公里。经过全流域、全方位治理,昔日鱼虾难觅的“五河”如今碧波荡漾,变成市民的生态亲水乐园,珍稀鸟类频现。近年,茅箭区在茅塔河流域还建起了11条脱氮沟,使河水中的“肥水变瘦”,有效地解决了河水被氮磷污染的危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蓝劲松说,“虽然‘五河’年入库总量不到丹江口水库蓄水量的1%,但我们用100%的努力开展系统治理,累计投入资金达300多亿元,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据了解,十堰市为保证南水北调水质安全,已累计关闭或转产污染比较严重的规模以上企业达560多家。郧西曾是全国黄姜种植第一大县,境内的天河、金钱河、仙河是汉江的支流,其流域拥有40多家黄姜加工企业,污染物排放触目惊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后,郧西县痛下决心一次性全部关闭,并全面推进“三河”流域生态建设。笔者在天河流域采访时看到,以美丽的天河为纽带,众多景点交相辉映,山水桥城相依相融。竹山县既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又是长江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地,近年来,该县投资8亿多元进行全域污水治理,到目前,全县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170座,实现了村村全覆盖,堵河流域水质居全市首位。

为了提高水质监测智能化、科学化水平,近年来,十堰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构建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在备受关注的神定河水源地建成了自动监测微站,一排设备紧密排列,数字面板上,信号指示灯交替闪烁,这些设备,除监测氨、氮、总磷等3项主要污染物指数以外,还可以监测 pH值、电导率、高锰酸盐、藻密度、叶绿素等11项指标。截至目前,十堰已累计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47个,正筹建的26个国控、省控、市控、县域跨界断面和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将极大地优化完善28个县域跨界断面、125个乡镇跨界断面水环境质量监测考核体系,实现全市重点考核断面水质自动监测全覆盖。

丹江口市采用先进的系统卫星搭载的传感器,接收水体表面或水下反射或发出的电磁波信号,并根据信号与水体之间的光谱特征关系,获取水体中的污染物质、水色、水质参数等信息,对入库主要河流水质状况进行监测,同时对丹江口水库疑似漂浮物进行监测。该市市域水库水质监测系统、重点排污企业监管系统等8大子系统全天候运转,实现了“空天地”全方位在线监控、在线调度、在线处置。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黄俊雄评价说,十堰市在流域单元、流域系统保护和一体化治理中先行先试,积累了宝贵经验,世界上通行的污水治理方法中,十堰市已经采用了26种,在污水处理效率和监管力度上非常有效,可以作为全国的典范。

河长监管,众志成城筑起护水防污铜墙铁壁

早在2017年,十堰市推行了市、县(市、区)乡(镇、街办)、村(社区)四级河长制,境内153条主要河流纳入其中,由各级主要负责人任河长,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方案》。这个方案提出了统筹河流管理和保护规划、确定河流保护名录、落实河流管护责任主体、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河流水系生态空间、加强水污染治理工作、加强水环境治理、推进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加强执法监管等9项任务。七年来,全市2811名河湖长,常态开展巡河巡湖,及时发现问题,限时督办整改。仅2023年,市级河湖长及联系部门巡河150多次,县级河湖长及联系部门巡河3367次,解决相关问题888个。现在,市内河流水环境水生态显著改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主要河流实现河畅、水清、鱼欢、岸绿、景美目标。

生态赋能,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

保护水源地,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十堰人民做出了巨大牺牲,但付出也获得了回报,十堰人民抓住历史机遇,在2.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治污、减排、保护水、利用水,恢复生态,推进绿色发展,人们山水相依、共生共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

为支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郧阳区先后经历了两次淹没、两次搬迁、三次移城。如今,管住斧头,守住山头,护好源头,不让一滴污水流进汉江,成为郧阳百姓的共识和誓言。他们后退靠山而居,苦战十年,林地、绿地、湿地、自然保护地、幸福生活地,到处是绿。龙韵村、卧龙岗、月亮湖公园、子胥湖公园、解放军青年林公园、南水北调主题公园(中华水园)、香菇小镇……城在公园中,公园漫江城,传神了一派画境,惊艳了蜂拥而至的游人。

当年靠黄姜撑起财政收入半边天的郧西县,关闭所有污染企业后,以水兴城,以水化文、以水兴旅,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县”,先后建成13家A级景区、56个美丽乡村示范点,火热的文旅浪潮,使郧西人更加富有和幸福。在这里,人们还可以充分感受七夕在中国,天河在郧西的浪漫色彩,感受七夕文化的强大魅力。可以说,郧西的每一处秀美风景、每一处自然风光,无不与“水”情景交融。

隆冬时节,行走在“诗经文化之乡”的千里房县,无处不弥漫着地道黄酒的芳香,这里的人民已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的农耕生活中摆脱出来,发掘黄酒文化,打造黄酒品牌。一捧糯米、一把酒曲,一桶清水,酿造出绝味美酒享誉神州,相关产业链年产值突破30亿。去年9月,该县举办的第五届诗经(黄酒)文化旅游节期间,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5亿元。除此以外,笔者看到该县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县建设项目突飞猛进,目前,占地6000亩的房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已入驻企业15家,年产值达300万元,税收突破15亿元。该县投入巨资修复的西关街,庄重大气,古色古香,吃、住、游、购一应俱全,成为全市双休游的重要打卡地,去年2 月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旅游休闲街区。竹山县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和“文体旅”深度融合,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女峰国家森林公园、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大百川森林公园美不胜收;堵河干流水电梯级开发形成的高峡平湖“五湖连珠”;万亩高山草甸、千峰山峦竞相争秀,形成了一幅幅壮美的堵河画廊。竹溪县大力发展水资源深加工产业,致力于打造“百亿水产业区”,引进国内知名企业投资建设功能饮料生产线,加强中药保健茶、果汁饮品等产品的开发,打造高端健康饮品供给基地,变“生态水”为“财富水”。去年11月,竹溪县同国内8家企业签约,项目总投资额达34.5亿元。

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既是革命老区十堰人民的政治责任,更是十堰人民谋求自身发展的迫切愿望。现在,全市人民正努力探索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的新路子,人们坚信,一个崭新的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将在十堰崛起。

编辑:韩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