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关于铁锋区开发利用老区红色资源助推特色旅游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03/25  浏览量:     来源:中国老区网

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有着光荣的红色历史,现存重要红色遗址遗迹17个,红色教育场馆8个,发生重要历史事件5个、历史人物22人,3个遗址遗迹挂牌重点保护,这些厚重“红色”文化成为辉映老区发展最重要资源。

“地下军事情报站”为国际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31年11月,中共党员苏子元受苏联远东红旗军司令部派遣,创建齐齐哈尔第一个地下军事情报站,辐射哈尔滨、沈阳、扎赉诺尔等地组建情报网,发展情报员30多人,开辟了六条交通路线。1933年4月,中共党员张永兴、张克兴受共产国际第四科派遣,到齐齐哈尔创建共产国际情报站,在海拉尔、公主岭、白城等地发展情报员20多人,提供重要军事情报560余份。

“北满执委部”点燃北满抗日的烈火。1941年7月,抗联三支队宣传科长王耀钧在齐齐哈尔发起成立秘密爱国抗日组织,组建8个情报小组,发展情报员百余人,搜集日伪情报,输送抗日物资,选拔护送赴苏人员,在齐齐哈尔人民自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历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西满烈士陵园承载了铁锋老区厚重历史。陵园1948年4月落成,毛泽东、朱德等题词,是东北解放区第一座革命烈士陵园,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弘扬老区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示范基地”。

一、特色旅游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全区“农业围绕旅游干、农村围着旅游变,农民围着旅游转”,开发利用老区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旅游,让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经济优势变资本。

⒈扭住老区红色旅游发展关键点。发挥毗邻扎龙保护区优势,在“龙江最早农村党支部”、老区胡屯村,翻建早期革命者“葛瑞林故居”;在中国环保烈士第一人徐秀娟家乡、老区扎龙村,兴建“徐秀娟故居”,建设铁锋区扎龙生态文明教育展示馆,新建铁锋区区史馆,打造集铁锋传承弘扬老区精神、党员活动、文化交流于一体文化精神新地标,重温了老区时代发展印记,生动诠释“老区精神”。

⒉打造老区冰雪经济新增长点。开展铁锋区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激发冬季文旅活力,查罕诺村由村集体与村民组建旅游公司,对接100余个旅游团,冬捕节已连续举办了八届。深挖冰雪民俗文化,打造集休闲娱乐、运动、养生、度假为一体的四季旅游目的地,不仅能观赏到神奇壮观冬捕,北国奇观冰雪文化,更有丰富多彩冰雪趣味运动会、文艺演出、萨满祭祀、头鱼拍卖、农副产品展销等系列体验活动,游客还可品尝特色美食,感受渔猎文化魅力,享受冬捕人欢鱼跃、银鳞耀日、鱼腾冰湖快乐。

⒊找准红色文旅融合“切入点”。红色文化、民俗文化融合发展,是展示老区高质量发展重要的窗口,成为弘扬老区精神鲜活的载体,推动老区持续提升内生增长动能。

一是保护利用并重,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开展老区史料抢救征集,深挖红色故事产生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编印《铁锋革命老区》《铁锋文史故事》《大美扎龙 可爱家乡》丛书,编写“红枪会”等故事,让党领导地下武装重新发出红色历史璀璨荣光;挖掘整理抗联英烈张文藻事迹,众多读者怀着崇敬心情探访英烈故里,聆听峥嵘岁月中一段段炙热往事。

二是学习推进并行,让红色基因“亮起来”。老区遗址故居挂牌保护,纳入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翻建“葛瑞林故居”,通过图片资料展现其传奇一生,成为党史教育、红色熏陶的阵地。开展助力乡村振兴,打造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成立促农专班,通过建强红色堡垒、打造红色引擎,红色精神辐射带动作用被进一步激活。

三是宣传教育并举,让红色精神“焕发出来”。培养红色宣讲员、导游员,打捞红色记忆,让红色印记“走出”尘埃。充分发挥“红色故事会”、老区精神宣讲员作用,讲好老区故事,推出4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成为弘扬老区精神、休闲娱乐及社会实践“打卡地”。

四是挖掘传承并进,让散落民俗文化“绽放出来”。举办民俗艺术展、歌舞、品尝美食等,让满族文化传承与特色旅游融合发展。组建满族秧歌队、小乐队、歌舞队,彰显满族文明及文化魅力。每年举办铁锋区满族文化旅游节,建立扎龙湖满族文化展览馆,将满族“八大怪”挖掘整理为“三十怪”,推出满族风情大餐、满族八大碗、稷子米饭、鲫鱼汤,吸引游客品尝别具特色满族风味,进一步激活优秀民族文化生命力。

二、特色旅游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双赢

⒈带动了多产业发展。旅馆、餐饮、交通、娱乐、零售业等发展,提升了区域经济水平。查罕诺村30多家“农家院”,扎龙村10余处满族特色民宿小院,37户180多名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行列,年纯收入20余万元,饭店14家,年接待游客1万多人次,餐饮日接待能力1000人、住宿500人。全区现有A级以上景区6处,农家乐、民宿等120余家,2023年全区旅游累计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带动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万多元。

⒉增加了就业机会。去年,哈拉乌苏村利用30亩荒地,引进“卜奎云鹤”经营露营地项目,日接待游客500人,村当年增收6万元,解决村民就业30人,今年预计增收30万元。胡屯村开办“食赏农家院”,65户村民集约种植绿色有机蔬菜。扎龙湖度假村开发30余种采摘、生态菜园、垂钓等旅游项目,年接待游客8万多人次,提供就业岗位50多个。查罕诺村周边小菜园蔬菜供不应求,仅此一项户均增收5000多元。

⒊资源得到重新配置。扎龙村利用老区红色资源发展特色旅游,2023年增收163万元。其中:湿地观光游船20万元,门票40万元,停车场80万元,龙湖水产养殖和旅游开发15万元,休闲垂钓场4.5万元,“露营”基地3.5万元。查罕诺村开发集水面垂钓、观光、餐饮、体育文化为一体的水上公园旅游,增设儿童乐园、花岛等娱乐项目,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较上一年同比增长5%,村增收50万元。

三、特色旅游取得的经验与启示

把握旅游消费增长新机遇,依托老区资源发展特色旅游,全面打造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旅游重点村,铁锋特色旅游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⒈高水准推动,全面盘活老区旅游资源。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老区遗址遗迹挖掘保护利用工作,积极申报省级一区四村革命老区,编制老区重要遗址遗迹名录、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名录,建设及翻建革命烈士故居、“龙江最早农村党支部遗址”,对“地下军事情报站”等三处遗址遗迹挂牌重点保护,普集老区资源,为发展红色旅游奠定了基础。

⒉高样板打造,全面提升特色旅游景点内涵。启动红色资源旅游建设项目,让一处处红色遗址遗迹成为特色旅游支点。“红太阳博物馆”“徐秀娟故居”“庐山公园”“万亩花海”“千倾稻田画”“露营基地”串珠连线,为特色旅游注入了鲜活血液。为“西满烈士陵园”授予“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教育示范基地”牌匾,修建“王文英烈士纪念雕像”,创建“徐秀娟烈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红色文化成为铁锋旅游新靓点。

⒊高创新营销,全面提升特色旅游知名度。线上线下结合,大力宣传铁锋特色旅游资源。铁旅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账号发布软文资讯,总阅读量近百万次,视频点赞近万次。市电视台、“齐齐哈尔日报”“鹤城晚报”深入报道“铁锋旅游”信息,火车站、客运站、机场候机(客)厅投放媒体广告,提高了文旅知名度和影响力。

启示一:发展特色旅游要有大格局。旅游是关联度较高产业,理念需不断创新,旅游业已不单纯是旅游服务业下的综合性产业,而是包含服务、地产、制造业等综合性产业,景区建设、设施投入是早期的,服务游客才是长久的,不断满足旅游者需求,补上旅游产业“短板”,发挥瞬间打动力量,才能吸引更多旅游者。

启示二:加大精品特色旅游体系建设。推进旅游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由单一性产品向综合性产品转变,打造以“观鹤游”为引领,“红色游”“湿地游”“温泉游”“满族风情游”等相互交融套餐,构建完整特色旅游产业链条,才能不断提升旅游产品质量。

启示三:优化特色旅游发展环境。实施“湿地风光”保护工程,以秀美湿地风光为特色、以厚重老区红色文化为底蕴的铁锋原生态风貌,对原景区进行深度开发和包装,建成红色休闲娱乐旅游度假区。随着城市化生活节奏变快,人们对大自然的追求欲望越来越强,根据游客消费特点,设计开发产品和服务,才能不断提供个性化服务。

启示四:突出区位和具有鲜明的特色。铁锋毗邻扎龙自然保护区,以回归自然为主题,融入老区红色文化内涵,把齐扎沿线建成集温泉康养、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避暑养生为一体综合型全域旅游区。并且旅游业是永续可利用并能带动其它产业综合开发,以旅游带动铁锋经济发展。

四、发展特色旅游存在的问题

⒈原生态完整性显现不足。城市快节奏生活拉动了旅游业,随之餐饮、住宿、加工、购物等业兴起,创办休闲度假村、农家院;建露营基地、野外宿营地;搞特色采摘、湿地垂钓、风情美食等,提高了市场占有率。但一味照葫芦画瓢,你办什么我跟什么,景点差异化不明显,导致本地特色挖掘开发利用不足,特色旅游“缺特色”,必然降低竞争力。

⒉红色旅游品味尚待提升。红色文化是学习感受革命精神的地方,仅停留在参观浏览上,未达到学习历史、接受教育,振奋精神的目的,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⒊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新业态亟待调整。特色旅游需要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政府组织引导、社会各方配合,助推一、二、三产可持续发展。目前, 一些资源未向旅游市场自由流动, 围绕旅游促发展意识不强,农民参与特色旅游热情没得到充分调动。

⒋民俗文化利用价值还不高。民俗文化是漫长岁月沉积下来的丰富经验与财富,民俗文化资源欠挖掘,农民传承民俗文化积极性不高,致使民俗产业没“火”起来,传统文化没“活”起来。

五、助推特色旅游意见和建议

推动特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应以保护原生态完整性为重点,提升红色旅游品味为前提,调整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为突破口,提高民俗文化利用价值为目标,不断将特色旅游潜力转化为特色旅游消费活力。

⒈在不断挖掘利用原生态上下功夫。原生态挖掘利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景点没有原汁原味特色,就不能招徕游客,发挥其功能和效益。旅游需求多样化,开发建设能反映本地独具特征旅游资源和产品是发展的方向。把保持资源原真性作为首要任务,杜绝盲目建设,千景一面只是东施效颦,姹紫嫣红方显其美,原生态功能才能持续提升。

⒉在不断提升红色旅游品味上做文章。丰富红色旅游体验文化内涵和体验形式,举办红色旅游系列活动,促进红色资源共享、流量互助。创建“秀娟花开”党建品牌,汲取徐秀娟故居精神营养和资源优势,让秀娟精神永远开花。运用3D、3R、AI等先进技术,增加沉浸式体验场景及文化演艺,原真性还原红色故事、红色遗迹、英雄人物,让游客对红色文旅项目从心动变行动、过客变常客,释放乘数效应和倍增作用。

⒊在不断调整产业协同发展新业态上务实功。构建产业联动、乡村特色旅游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业态, 政府加强协调领导,扩大消费市场发展空间。各部门积极参与,提供支持服务,为产业发展打造新热点。发挥湿地优势,制定区域定位发展计划,开发“扎龙鲫鱼”“扎龙湿地河蟹”“满家鱼干”“扎龙水蟞”“满乡粘豆包”“扎龙雁鹅”等土特产品随手礼,依托特色文化旅游促增收。

⒋在不断提高民俗文化利用价值上寻突破。根据满族村特点,举办满族文化旅游节、满族民俗文体大会,设计文化旅游体验线路,挖掘民俗文化内涵,打造民俗旅游品牌,打造满族风情一条街,互动参与,游客在穿满服、住土炕、品尝“八大碗”,感受满俗文化旅游趣味性和观赏性体验中,增加民俗文化认识和了解,打造出独具魅力的铁锋特色旅游。

(齐齐哈尔市铁锋区老促会    山佐利)

编辑:韩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