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8 浏览量: 作者:鲁爱霖 来源:中国老区网
江苏省东台市是“天仙配”传说发祥地,而在东台市东台镇华灶村,口口相传着一个与“天仙配”有关的“仙豆”的故事:传说七仙女当年被逼告别董永、回归天庭时,忽然想起光顾着织锦替董永赎身,忘了从天庭带来的“仙豆”种,手忙脚乱中将“仙豆”抛向人间,正好落在了华灶村境内,百姓不知究竟:“何来豆?”随着时光的变迁,“何来豆”变成了“荷兰豆”。于是,荷兰豆在华灶农户的田间地头、拾边隙地有了容身之处,最终形成家家种、户户植的格局。
近日,笔者慕名来到华灶村,就该村荷兰豆产业发展做了一番调查。
一、“薹豆豆”现状分析
华灶村是个以粮食和特经作物种植的村,全村7000多亩耕地,除75%种植粮食以外,种植荷兰豆、薹菜、扁豆的面积达450亩,年产薹菜350吨、荷兰豆400吨、扁豆730吨。全村800多户农户中,从事“薹豆豆”种植的有600多户,他们当中80%以上为“留守老人”,平均年龄达69岁,年龄最大的袁林香已超过90岁。
华灶村种植荷兰豆起源于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头脑灵活的华灶后生纷纷瞅准外面的世界,走出家门淘金创业,他们的父母则成了“留守老人”。
1997年左右,“闲居”的老人们不安于“坐享其成”,享受儿女在外打拼的成果,他们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动起了脑筋:既然家家都有种植荷兰豆的经验,不如想办法把这“豆的产业”做大,既活动筋骨,也增加收入,做到了老有所为,自食其力。于是,他们中一些人一改零星种植模式,把责任田全都种起了荷兰豆。
然而,几年的种植下来,老人们发现,荷兰豆虽能挣一点钱,但豆行间一米左右的土地空着似乎有点可惜,正好村里引进了薹菜品种,头脑活络的老人便将菜种撒向了“被荒废”的行间土地,更有甚者,在荷兰豆旁栽上了扁豆苗。如此一来,形成了每年10月播种,来年春节后菜薹上市,4月下旬菜薹扫尾,荷兰豆“闪亮登场”,两个月左右荷兰豆拉藤清田,扁豆再次“亮相”的“薹豆豆”“你方唱罢我登场”上市模式。
华灶“薹豆豆”名声一下子叫响,外地客商纷至沓来,但“薹豆豆”的特殊性使华灶“薹豆豆”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临近的头灶、南沈灶、富安、唐洋等镇农户闻讯纷纷效仿,加入了“薹豆豆”循环种植队伍,种植面积逐步扩大。
而“薹豆豆”巨大的市场需求也衍生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2008年,村民严光智首先挂牌,成立了“东台市东台镇华灶瓜果蔬菜专业合作社”,紧接着,缪龙官、吴兵、严国成等5位村民也举起了“集中收购”的大旗。他们将收购的触角伸向兄弟镇村,他们在兄弟镇村发展下线、设立收购点,以严光智等为中心的农民经纪人从业人员目前已达百余人。从每年春节后薹菜上市开始,华灶人在本村及各地设立的收购点总是人头攒动,车水马龙,一辆辆满载“薹豆豆”的卡车,从各收购点源源不断驶往浙江、上海、安徽、山东、苏锡常等省内外市场,以及脱水加工厂。他们每年外运的“薹豆豆”都近亿吨,在拓宽东台农产品销售市场、为农户带来销售便利的同时,也获得颇为丰厚的经济回报。
荷兰豆、薹菜、扁豆作为时令蔬菜,以其鲜嫩爽口、极少或不施农药的特点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有着较大的市场空间和经济回报,据了解,今年春节后的近2个月,华灶农民经纪人严光智,仅薹菜一项就实现开票销售1500万元。虽早过了上市初期,目前处于旺盛期的荷兰豆每斤收购价仍达到8元。而无需太多的技术含量,“薹豆豆”更适合农村老年人种植。
村里曾算过一笔账,仅“薹豆豆”一项,就能为华灶和周边镇村农户及农民经纪人带来数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二、“薹豆豆”存在短板
然而,在华灶村的调查中,笔者也发现了“薹豆豆”种植存在着这样的短板。
1、无论是荷兰豆、薹菜还是扁豆,它们都具有极强的特殊性和时效性,成熟期必须天天采摘,用农户的话说“采的越勤长的越快、结的越多”。而如果采摘不及时,哪怕耽搁短短一天,也会失去市场。
2、华灶村从事“薹豆豆”种植的大多为老年人,“老俩口”模式难以招架日复一日、起早带晚的采摘、运输、售卖。
3、上述原因导致“薹豆豆”种植面积难以扩大。据了解,华灶村种植“薹豆豆”的农户,大多“小打小闹”,零星种植,最大种植面积的只有3亩,采摘时节,老俩口不得不以100元一天的价格请来七、八名帮工帮忙,其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三、“薹豆豆”对策探讨
华灶村“薹豆豆”求大于供的现状让人唏嘘不已。
如何实现“薹豆豆”利益最大化?笔者有这样的几点思考。
1、农村流转的土地往往用于粮食种植,能否启发一些种粮大户辟出部分耕地种植如“薹豆豆”之类的特经作物?
2、“薹豆豆”模式让华灶基本实现四季有豆,镇村可出台激励政策,吸引外出淘金的本地能人回乡创业,扩大种植规模,打造“薹豆豆”特色村,形成一村一品。
3、组织本村有种植“薹豆豆”经验的老年人,本着志愿的原则,去往大户、能人承包田块打工,结合身体健康状况,实行灵活就业。
编辑:白雨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