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南安市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2024/06/12  浏览量:   作者:南安市老促会  来源:中国老区网

根据《福建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关于印发〈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专题调研方案〉的通知》(闽老促(2024)6号)文件精神及泉州市老促会的工作部署,南安市老促会组织人员深入老区乡镇、老区村调研,并走访市文体旅局、民政局、农业农村局和相关红色展馆等单位,了解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行政区划面积2036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3个街道、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常住人口153.1万,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全国唯一连续30年侨捐公益事业超亿元的县级市及全国首个实现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异地商会全覆盖的县级市,全力打造“石博天下、水暖万家,芯动全球、智领未来,海丝源头、成功故里”城市品牌。南安市是中央党史研究室认定“视同中央苏区”的县(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是国家发改委批准执行西部地区政策的县(市),被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列入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原中央苏区片区”。

全市现有老区镇8个,老区村134个,老区人口57万,各类革命活动场所三百多处,其中已完成革命遗址普查登记的77处,列入福建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5处,列入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处,列入各级党史教育基地9处,列入省级廉政教育基地1处。全市有2处老区、红色旅游区列入国家3A级旅游景区,1条红色旅游线路列入主题精品旅游线路,蓬华镇为老区镇被评为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金淘镇占石老区村被评为省级金牌旅游村。2023年,南安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768.2万人次,比增50.7%,国内旅游收入106.9亿元,比增62.2%,由于红色旅游团队规模小,群众游客少,多数为单位参观学习和学生研学游,全市红色场馆免收门票,所以红色旅游人数占比少于10%,红色旅游收入占比少于5%。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规划先行

一是强化领导。南安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老区建设纳入全市整体建设发展规划中,研究部署革命老区工作。历年来先后成立南安市苏区工作、泉州(南安)党性教育基地建设工作、革命老区发展史编纂等多个领导小组,统筹研究推进革命老区建设工作,进一步强化党委政府在老区工作中的领导。并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和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充实市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等领导小组成员,充分发挥领导小组作用。二是制定规划。在《南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红色文化列为南安十大文化体系进行打造,传承和传播红色文化和双拥文化。市政府制定《南安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2022-2036)》,将红色文化列入南安文化特色;将全市规划的四个文旅主题片区中,包含叶飞故里红色旅游区、红色革命遗址等红色资源;规划将叶飞故里红色旅游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提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将官桥岭兜村红色教育基地规划为重点优化建设14个特色项目之一,在南安市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内规划建设红色文化区;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燎原、山城、华美、岑兜四个老区村列入乡村振兴典范;红色爱国教育主题旅游列入十大主题旅游产品线,红色研学基地列入特色研学度假主题旅游产品线。三是政策支持。市政府出台《南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动文化体育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大力度推进文化体育和旅游融合。市文体旅局、市财政局出台《南安市大力推动文化体育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设立1亿元的文体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规划融合优化布局、资源转化打造品牌、多业融合丰富供给等方面着力,推进我市文体旅的深度融合发展。

(二)编纂史书、探访史迹

一是编纂革命史书。市老促会等部门精心收集整理南安革命历史资料,编纂修编出版《南安市革命老区发展史》《中共南安地下革命斗争简史》《中共南安地方史主要事件》《缅怀张极生、吴大群烈士专辑》《钟山魂》,编印《南安县城和平解放始末》《南安革命英烈》等革命史书,为红色文化遗存认定保护利用提供史实依据,为党史教育提供本地鲜活教材。二普查认定遗址。2019年,在全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全面普查党的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党史人物的故居、旧居、活动地,重要事件、重大战役战斗遗址,具有重要影响的革命烈士事迹发生地或墓地,能够反映重要历史活动、进程、思想、文化的各种遗迹等;2020—2022年,每年开展革命遗址普查补充登记。截至2022年9月,全市经普查登记在册的革命遗址77处,初步建立全市革命遗址项目库。目前已确定未列入革命文物红色文化遗存45个,初步建立全市未列入革命文物红色文化遗存基础数据库和项目储备库。三是探访革命史迹。市老促会等单位到同安区、晋江市、安溪县、永春县等地革命遗址以及本市的向阳乡卓庴村洋坪、丰州南安区委旧址、柳城西溪区委旧址、石井金南同机关旧址、洪濑晋南永工委机关旧址、洪濑福林洪河区工委旧址、官桥区委旧址、英都西峰支部旧址、诗山镇红星村湖南坪(中共诗山区委)等地探访革命史迹,搜集有关地下革命斗争史料,推进红色文化遗存挖掘保护工作。

(三)保护利用、建设场馆

一是保护修缮遗址。2018年以来,累计争取上级老区革命遗址修缮保护资金290万元,对泉州中心县委机关旧址、苦湖突围战遗址、西溪区委旧址、福庭武装暴动旧址等17处革命遗址进行修缮保护。市财政每年拨出30万元的老区建设专项资金,用于老区村的革命遗址修缮和扶持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大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建设,开展石井镇西福村“中共金南同县工委领导机关旧址”、丰州镇丰州社区“中共南安区委旧址”、洪濑镇福林村“中共洪河区工委旧址”、洪濑镇大洋村“晋南永县工委机关旧址”、柳城街道象山社区“中共西溪区(工)委旧址”保护修缮等革命遗址的保护修缮及以市政府名义树碑铭文工作。开展诗山镇社二村“山门战役遗址小广场”建设和“红军洞”保护修缮。二是建设红色场馆。在原有各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基础上,建设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泉州(南安)党员教育基地、李刚纪念馆、蓬华革命历史展示馆、苦湖突围战纪念碑、南安和平解放亭、中共洪濑区工委扬美革命展示馆、福庭革命暴动胜利纪念园、官桥成竹革命纪念地等红色场馆。三是申报红色基地。组织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泉州(南安)党员教育基地、李刚纪念馆等11个红色场馆申报中国老促会“老区精神教育基地”牌匾。其中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被中国老促会授予“老区精神教育基地”。

(四)强化宣传、完善设施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南安老区苏区宣传力度,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平台,继续讲好老区红色故事,强化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2011—2023年连续十三年被评为全国老区宣传工作一等奖,提高南安老区苏区知名度。加强红色旅游宣传,开展丰富文旅节庆活动,推出多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开展“重温红色记忆 绿色发展美好生活”文旅活动周、红色旅游答题闯关线上活动等营销活动,泉州华侨革命历史红色精品游、“忆往昔烽火岁月”红色精品游入选福建省百条红色旅游线路。我市眉山观山村和天柱山香草世界景区组成的“福建·泉州‘赏橙黄秋意 品乡愁古韵’之旅”入选“橙黄橘绿 乡村胜景” 2023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南安红色旅游品牌。二是完善基础设施。连续三年将建设乡镇游客服务中心补助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成15个乡镇游客服务中心。先后完成新建、改建旅游厕所44座,主要用于配套A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特色村、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等各类山地旅游企业。建成11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内部导览标识系统;先后投入300多万元设立82块旅游道路交通标识标牌。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完成叶飞故里红色旅游区至金淘S307连接线等旅游公路建设。

(五)红色旅游、融合发展

一是融合红色资源。在全市旅游规划建设中,将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区、红色革命遗址、老区乡村游等资源融入全市旅游发展中,一并规划,同步建设,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全市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8处,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处(九日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1处(五里桥),国家3A级旅游景区6处(灵应寺、凤山寺、天柱山香草世界、叶飞故里红色旅游区、郑成功文化旅游区、英良印象五号石材文化创意园)。1条红色旅游线路(“烽火岁月”红色文化研学游)列入全市9条主题精品旅游线路之一;全市共有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2个(蓬华老区镇、金淘镇),省级金牌旅游村3个(九都镇金圭村、金淘镇占石老区村、眉山乡观山村),泉州市旅游特色街区1个(燎原老区村“丰美燎原风尚艺术街区”),泉州市特色旅游村1个(蓬华山城老区村)。二是凸显教育功能。命名一批南安市红色文化旅游研学基地,全市77处革命遗址中列入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处,列入各级党史教育基地9处,列入省级廉政教育基地1处。打造叶飞故里红色旅游区、官桥岭兜村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机关旧址红色旅游区、眉山乡三凌村和蓬华镇山城村乡村旅游点等一系列红色旅游景区(点),并推出了打靶射击、重走长征路等红色旅游体验项目;举办红色文化旅游景点讲解员培训班,开设南安红色小讲堂等,赓续红色血脉。三是融合发展模式。积极探索革命遗址开发利用的新方式、新途径、新措施。“红色旅游+特色农业”模式,蓬华镇山城村整合安南永德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馆、红军礼堂等红色资源,建设综合馆,打造南安市第一批乡村党校,成为泉州市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场所。利用山地自然优势条件,种植发展蓬华脐橙特色产业,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品牌,蓬华镇也因此获评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红色旅游和特色农产品采摘游成为山城村的一大亮点。“红色旅游+闽南文化”模式,蓬华镇天柱山香草世界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华鼎岩景区即是宗教文化旅游区,也是红色革命遗迹;诗山镇把李刚纪念馆等红色文化结合到诗山凤山文化,通过南安(国际)凤山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促进海内外的旅游交流;叶飞故里红色旅游区,核心景区为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和叶飞将军故居,展示叶飞将军光辉的一生,也展现南安华侨文化。“红色旅游+体育健康”模式,我市充分发挥气候、山地户外运动条件优越的优势和“福建省奥运冠军之城”荣誉,积极推进体育康养与红色旅游的融合发展。官桥老区镇建设汽车场地越野全国精英挑战赛体育赛事品牌,推进官桥温泉童话小镇建设;印山国家森林康养基地,打造了一条浓缩版“长征路”,路长2.5公里,选取了14个长征重要节点,每个节点都图文并茂地展示长征真实事件,并通过模拟场景,让游客体验长征的重重难关。“战地文化+乡村振兴”模式,石井老区镇在成功文化的精神内核上,融合战地文化、华侨文化、高甲文化等,打造“文旅融合型”乡村振兴样板,努力使石井成为成功文化圣地,美丽乡村的振兴典范;英都镇石山老区村规划以军旅文化为主题,以乡村旅游为载体,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打造一个集红色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军旅主题特色村。

三、存在问题

(一)地理条件和基础设施问题

一是交通基础设施落后。革命老区村、革命遗址多地处山区或偏僻的地方,交通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现在基本通公路,但多数等级不高,路窄不能通大型车辆,个别角落公路还未硬化,红色旅游交通条件较差;个别有革命遗址的自然角落因条件太差已移民搬迁,公路已损坏或还未通公路,影响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二是配套设施不完善。有红色旅游资源的地方大都是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普遍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资金短缺等问题,在吃、住、行、娱、购、游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落后,跟不上旅游发展需要。

(二)公益事业和基层增收问题

一是管理体制不适应。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泉州(南安)党员教育基地管理机构是事业单位,其他红色旅游资源管理单位为乡镇、村,大多是村委会,这种管理体制在一定意义上束缚了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产品经营与开发,还没有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红色文化历史资源保护和开发机制。二是运营能力不足。现有的红色旅游景区点都是免费开放的,事业单位由财政承担的投入仅够勉强维持日常办公,村集体更没有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盈利项目几乎为空白。游客增加后,村集体没有增加收入,还需要加大场馆管理、运营成本和参观接待(如聘请讲解员、茶水等)等支出。另外,旅行社与红色旅游景区缺乏协调,景区的市场化运作能力较差。

(三)保护利用和群众利益问题

一是群众住房需求问题。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红色革命遗址除了一部分在乡村的寺庙、宗祠、祖厝以外,多数在当地村民房屋内活动,这部分旧房屋如确定为革命遗址或文物后,不能翻建,同时农村宅基地管理很严格,找新地建房非常困难,对旧房屋后代村民改善住房条件造成很大影响,部分村民不积极申报认定为革命遗址。二是房主的权益问题。一些革命遗址房屋的房主在乡镇、村做通思想工作后,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同意房屋作为革命遗址开展革命展陈等公益活动,有的房主不同意进行商业开发,如何有效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和确保群众权益问题是一个新的课题,要切实做细做实群众工作,在合理的开发利用建设中探索出一条新路。

(四)红色旅游和游客体验问题

一是旅游产品比较单一。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趋同化,形式限于静态展示,基本以展板、实物、纪念碑、塑像等形式为主,缺少创新性,使得一部分游客认为“红色景区都一个样”,进而产生了“游一当十”的心理,影响了红色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二是创新产品开发不够。一般人眼中,红色景点是被当作学习和感受革命精神的地方,景区缺乏游客的体验性、参与性与互动性的旅游项目,没有充分展示不同旧址的特定文化内涵,没有吸引游客参与的特色活动或演出,对游客难以产生震撼力与吸引力,呈现出中老年人多、青年人少、国内多、国外少的特点,客源市场有很大的局限性。

(五)要素保障和利益导向问题

一是红色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红色旧址缺少秀丽的山水风景,而且比较分散,还未形成连片保护开发的局面。全市闽南文化、华侨文化、成功文化、宗教文化众多,很多文化活动影响到海内外,但与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已建成15个乡镇游客服务中心还未真正发挥出作用,乡镇打包开发运营的旅游项目未形成。二是资金人才吸引力不强。由于红色旅游的微利性,景区的开发建设资金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再加上其高风险性使民间资本望而却步,导致红色旅游融资渠道狭窄,建设资金严重匮乏。红色旅游属于观光旅游,强调景区人文精神的传递与继承,且其特有的公益性决定了红色景点的门票不能太高,收益较低。与其他旅游景区相比,红色景区难以满足当下年轻消费群体多样化的需求,红色旅游发展空间受限,难以吸引创业资本和旅游人才加入。

四、工作建议

(一)统一领导多规合一

一是建立统一领导机制。红色遗址保护利用、旅游、乡村振兴等工作职责涉及多个部门,有多个市级领导小组抓工作落实。要建立全域旅游统一领导和沟通协调机制,把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纳入全域旅游,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全局工作中,统一领导,成立相应领导协调机构负责全市旅游业发展综合协调,统筹推进旅游综合改革。二是多规合一协调发展。要加强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规划,全面对接全域旅游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文化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规划,对红色旅游空间进行统筹布局,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红色旅游和全域旅游线路串联和产品联动,促进全域旅游共同发展与繁荣。

(二)分析资源合理开发

一是全面清查红色资源。2019年开展革命遗址普查登记工作后,每年都有革命遗址补充登记,是因为这项工作流程是基层组织申报,县级部门认定登记。由于基层积极性和群众意愿等多种原因,存在一些革命遗址没被认定登记。县级有关职能部门要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本地革命史料全面梳理,列出革命遗址初步清单,指导基层核实遗址的现状和产权人情况,建立革命遗址数据库,分类组织申报革命遗址认定登记和保护利用工作。二是找准定位合理开发。红色旅游开发要从实际出发,准确定位,根据全市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及产业发展方向,科学分析各地的文化产业(如海丝文化、侨乡文化、郑成功文化、红色文化、闽南文化等特色文化产业)、农业特色产业(如果林田园、花卉、茶等特色农业)、体育、工业、康养等产业优势,认清“红色旅游”在当地旅游资源中占有什么地位。“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而且连接成片的,可以把“红色旅游”作为主打形象;红色资源相对零星、单一的地方,就以其他特色产业为主,把红色资源融入发展,因地制宜地发展红色旅游。

(三)加强管理凸显“红色”

一是加强红色资源保护。红色文化历史资源与其他文化历史资源一样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红色文化历史资源产业化的前提,必须是能够保护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加强红色资源保护修缮利用,而不能用掠夺的方式搞破坏性开发。二是正向开发红色旅游。红色旅游是红色与旅游的结合,红色旅游必须突出其“红色”的内涵,旅游产品项目开发可以将红色旅游与体验式旅游结合,寓教于乐,使游客切身感受革命文化等先进文化的熏陶,但不能歪曲革命历史或过分娱乐化,从而违背了革命历史教育的初衷。三是促进基层群众增收。红色旅游目的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同时增加革命老区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在旅游开发中要保障村集体和村民的权益。村集体可以通过租赁、创办集体企业、招商开发等多种形式发展红色旅游增加收入,业主村民也可以通过分红和参加经营活动等增加收入。个别有改善住房条件的遗址业主,可以通过宅基地置换、规划新建房、参与集中建房的形式解决,保障村民的合理需求。

(四)融合发展产业联动

一是融合发展。要将红色旅游与当地历史文化脉络整合,与全域旅游融合,与特色产业融合,开发出适合现代旅游者需求的产品,将旅游从观光型转变为休闲型,把旅游活动从单纯的教育功能转变为全方位的体验。革命老区可以结合当地的青山绿水开展生态旅游;可以结合本地特色农业产业引入农业休闲游;可以结合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开展民俗风情游;可以充分发挥老区文化优势,深入挖掘历史人文和宗教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多业态文化体验产品;可以充分发挥地理气候、山地户外运动条件优越的优势积极推进体育康养与红色旅游的融合发展。二是创新产品。通过新媒体宣传红色旅游,如拍红色短剧、红色动漫、微电影、网络直播等宣传红色故事、红色景区,提高红色旅游知名度。创新红色旅游项目,设计出游客体验性、参与性高的,多重参观角度和逼真模拟场景的旅游产品。如:利用现代声像技术重现当年革命斗争场面;以戏剧、“郊野剧”等形式艺术化地展示革命场景;选择适当的历史片段,让游客参与其中进行体验等等。把红色旅游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如推出穿红军装、走红军路、唱红军歌、吃红米饭、听革命课(或看红军剧)等活动,使旅游过程动静结合、劳逸结合,有体验,有思考,使广大游客特别是青少年在旅游过程中接受红色教育。

(五)综合保障培育人才

一是加强要素保障。建立红色旅游市场化运作机制,规范经营行为,确保红色旅游真正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强化用地用林保障,合理安排旅游(包括红色旅游)用地用林的规模和布局。鼓励国有企业、知名旅游企业、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红色旅游项目,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吸引各种市场经济主体向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投资,以加快红色旅游发展步伐。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实施“景区最后一公里”工程,打通主要红色景区的旅游专线、景区之间连接公路和旅游环线断头路。打造功能复合型游客中心,配备一体化服务功能,包括旅游线路整合、旅游信息发布、旅游票务服务、旅游行业监管等。科学规划旅游厕所数量、等级与布局,完善旅游厕所设施。加强生态治理和城乡环境整治,建设美丽红色景区。健全旅游引导标识,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三是培育引进人才。创新旅游人才管理机制,建立旅游人才数据库,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旅游人才培养和引进。开展“校地”合作,采用“打工+旅行+创业”形式引进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就业创业。采用“定向培养+委托培养”形式,培育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建立一支由支持旅游事业、热心旅游公益人士组成的旅游志愿者队伍,鼓励开展旅游志愿服务。

编辑:韩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