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关于淮闸村乡村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07/11  浏览量:   作者:淮安市淮阴区王家营街道老促会  来源:中国老区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些年来,淮安市淮阴区王家营街道淮闸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调动广大村民积极性,灵活用好上级政策,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推动集体经济持续增收,党建引领不断加强,基层治理成效彰显,村民生活越来越好,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高。近日,王家营街道老促会深入淮闸村,组织调研座谈,开展走访调查,详细了解该村的村情实际、村民收入、社会治理及集体经济等情况,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淮闸村基本情况

淮闸村位于淮阴区王家营街道西北部,早期为淮阴县杨庄乡政府所在地,著名的三十孔大闸坐落于此。境内有淮沭河等众多河流,绿化植被保护良好。辖区面积2.4平方公里,设7个村民小组,有村民940户2942人,其中常住人口1640人左右,现有党员86名。全村共有耕地2300亩,特色产业为藕虾共养。境内有一所社区医院杨庄卫生院,另有杨庄小学及幼儿园两所公办学校。

近些年来,淮闸村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聚精会神抓党建、群策群力谋发展,一心一意促稳定,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党建引领不断加强。

作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红网连心行动”试点村,该村依据“党建引领、红网连心、多元共治”网格化治理模式,推动党建网格和社会治理网格“双网融合”,7个网格构建起“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工作格局。认真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党的纪律学习教育,不断淬炼党员干部党性修养。重视党员发展工作,近两年发展党员2人,还有1人被列为入党积子。充分发挥“五老”作用,积极开展扶困助学促发展工作。

社会治理更有成效。

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淮闸村演绎生动实践。认真开展大走访、大起底活动,用好“双提双知”工作法,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仅2023年12月,该村70名网格员走访群众1600余人次,帮助群众代办事项140余次,解决群众困难80余个,化解群众矛盾55起。近三年来,该村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实现零赴省进京上访,2021年被评为“淮安市文明村”、2022年被评为“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集体经济持续增加。

围绕公共空间治理,村里收回土地713.05亩,通过对外发包,实现集体增收35万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华源变压器厂落户村内,新引进国良莲藕种植家庭农场一个,持续为富民增收发力。该村近三年来集体经济收入分别为32.6万元、36.6万元、69.4万元,实现“三年增”目标,2021年获区乡村振兴考核第一等次、2023年获区乡村振兴考核一类村荣誉称号。

兴办实事赢得赞誉。

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2021年投入18万元对境内202县道沿线村民房屋外立面进行整体美化提升。积极推进“厕所革命”,今年对26座旱厕进行改造。投入12.2万元,硬化建设占地4亩的活动广场,配备各类体育健身器材12个。落实好民政便民各项政策,做到低保应保尽保,贫困应扶尽扶。2023年新办、发放尊老金12人,参与改造居家养老实施5户,办理退役军人优待证53人次。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该村由于受地处偏僻、人均耕地面积少、产业发展乏力等因素影响,离实现“强富美高”新农村的美好愿景还有较大距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主要面临如下一些问题。

(一)村“两委”班子还需加强。

现有的“两委”班子团结奋进,但年龄老化、文化层次不高,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规划意识和紧跟时代促发展的创新精神还不够,用新模式发展现代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念和能力还不强,象淮泗村“小李书记”这样的人才还要着力引进和培养。

(二)村民增收的路径方式单一。

莲藕与虾类共养是一些农户的特色产业,但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有更多村民仅仅依靠几亩薄地从事“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生产,家庭收入难以获得大幅度增加。城郊村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来,电商带货、民宿经济等还是口中传说,与现实相距甚远。

(三)美丽乡村建设任重道远。

淮闸村的基础设施有一定的基础,但多已年久老化,破损严重,维修无力,村容观感较差。居民们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待积极引导,不乱扔乱抛、实现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机制仍要健全。倡导乡风文明进家庭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何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落细落实还值得研究。

(四)“双培双带”工作还要强化。

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党员和党组织在带动群众共同发展中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要积极争取上级党组织支持,筛选人才、选定产业、找到路径,做好“嫁接”和培养工作,以示范引领带动村民发家致富。

三、推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策制宜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基本原则,淮闸村的发展要找准定位,寻到良方,久久为功。

(一)做好发展规划。

淮闸村不同于面积狭小的城市社区,有土地、有水域、有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增收潜力巨大。在上级党委政府支持下,可邀请专业机构,依据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总规,结合境内地形地貌、河网河流、民居房屋、道路桥梁、产业层次、劳动力结构、集市商超等现状,全面详细地绘制一张发展蓝图,通过多轮论证商讨,予以固化。然后,找准路径找到人,分步实施,有序推进,通过3—5年努力,将民富、村强、景美、宜居的城郊新农村展现在众人面前。

(二)扩大增收路径。

村集体增收要靠招商引资,提供优质周到服务,形成税收分成。要用好空间治理整出的土地,更新产业层级,提高土地使用效益。村民增收要在发展传统藕虾共育基础上,更新品种和养殖方式,探索使用新技术,提高产出率。依托现有土地发展高效农业,在新品种水果、时令蔬菜种植上做文章。通过启动民房改造、打造五河口—淮沭河大堤美景游览区、研制鲜活鱼虾水产品新做法等,发展民宿餐饮旅游经济。利用淮闸天天有集市特点,制售绿豆饼、鱼锅贴等特色手工食品。利用电商平台,开发生产售卖草鸡蛋、新鲜鱼虾等地方特色农产品。组织专业公司,将装潢能工巧匠等组织起来到城区工厂、工地承揽工程,实现多元增收。

(三)构建文明乡风。

大力推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活动,通过文艺演出、村民道德讲堂、观影、“好婆婆”“好儿媳”评选、礼赞好人等活动,聚民心、顺民意、助民乐、解民忧。围绕离婚率走高、漫天彩礼、单亲留守儿童教育难等热点问题想办法、动脑筋,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好。继续发挥“红网连心”作用,做到心中有民、肩上有责、眼中有光、脚下有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党群议事会、基层矛调室作用,将一切上访的可能化解在当地,保持“零上访”先进村的亮丽名片。

(四)打造美丽家园。

宜居宜业,群众才有获得感。“村两委”班子要围绕境内路桥、墙面、绿化、河流、店招店牌、垃圾处理设施等进行全面排查,找准可能导致“脏乱差”的痛点和堵点,全面维修和整治。要利用上级政策,多方筹集资金,对村民旱厕进行彻底改造,对破损道路进行及时修补,对下水道和河流进行全面疏通,对村民房屋立面进行统一粉刷并清理整治小广告,对村民房前屋后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进行规范清理,通过上述一些措施,让道路宽畅、让污水流畅、让村貌通畅、让观感舒畅,让淮闸村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