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镇江有条件打造中药材特色优势主导产业

2024/08/02  浏览量:   作者: 镇江市老区开发促进会 扶贫开发协会 老区扶贫基金会  来源:中国老区网

一、发展中药材产业正当其时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医药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先后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法》《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医药事业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命安全和健康质量,有效应对多种健康挑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成为我国成功抗疫的亮点,中医药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原创科学和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优势;中医药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已传播到196个国家和地区,中药类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大幅增长。江苏省镇江市市委市政府为推进“健康镇江”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强市战略,今年初也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医药事业迎来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春天。

二、中药材种养殖具有较好基础

镇江的地形地貌及气候特点,孕育了丰富的野生中草药资源,李时珍《本草纲目》收录的茅山药材就达380多种;同时人工驯化栽培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江苏省道地药材的主产地。由于中药材是最早实行市场化经营的商品,故其产量、价格受市场供求影响很大,尽管如此,因中药材的种植养殖收益总体上好于大田作物,所以,镇江仍自发种植养殖有8000亩左右的面积(表

1)。据不完全调查,全市8个市、区中有7个种植有中药材,

表1:镇江市中药材种植养殖情况调查统计表

市、区 面积(亩) 产量(吨) 产值(万元) 销路(吨)
    自产
自销
药企
收购
药材
经纪
鲜货 干货
丹阳 2557 189.34 1271.5 5887.4 125.84 1046 101.5
句容 4229 2209 358.2 1442 428 591 400
扬中 305 842.5 7.95 566 800.2   7.75
丹徒 530 240.4 30.552 377.5 3.552 42 9
京口 90 94 12.5 108.75 5 15 2.5
新区 50            
高新 265 2.5 9.25 40.3   11.75  
合计 8026 3577.74 1689.952 8421.95 1362.592 1705.75 520.75

分布于19个镇26个村的27家生产单位,其中有17家农民合作社,4个家庭农场,6家农业企业,种植有35 个植物品种,养殖着2个动物(昆虫)品种和1个微生物品种,已经形成效益的面积为6607亩,平均亩均收益12747元。从种养殖品种看,百亩以上的植物品种有18个,养殖品种有2个,其中,300亩以上的就有10个品种,亩均收益在万元以上的有7个品种(表2),300亩以上规模种养殖品种占总面积的62.8%(表3)。此

表2:规模种养殖亩均效益万元以上的药材品种

药材品种 面积
(亩)
产值
(万元)
亩均效益
(元)
主产地
黄精 250 281.25 11250 丹徒宝堰南宫村、
京口工业园区左湖村
铁皮石斛 100 110 11000 丹徒世业先锋村、
谷阳湖马村
茅苍术 100 150 15000 句容茅山风景区方山茶场
凌霄花 100 120 12000 句容天王镇袁巷村
杜仲 135 325 24074 丹阳市胡桥林场
地鳖虫 74 4350 587838 丹阳市皇塘镇鹤溪村、滕村
水蛭 130 460 35385 扬中市八桥镇长胜村
合计 889 5796.25 65199.66 镇江市辖三市两区九镇十村

外,丹徒荣炳、句容茅宝和茅山人家等每年收购野生葛根300吨左右,原料价值近1000万元,系列产品价值在3000—5000万元;属于药食兼用的果桑面积在5000亩左右,亩产值5000—10000元;银杏面积5120亩,挂果150亩,产量57吨,实现产值40.78万元;句容岩藤农场、得撒豆腐村、伏热花海等地还种植有牡丹,制作花茶和精油等产品;丹徒上党种植有紫苏,高资养殖有风头白鸭等;全市甲鱼(龟)养殖1500亩左右,产量约470吨,产值2800余万元。综上测算,全市中药材包括药食两用动植物种养殖面积近2万亩,总产值在1.5亿元左右。中药材种养殖总体呈现专业化、基地化、规范化特征。

表:3:镇江市300亩以上中药材品种种植养殖情况表

药材品种 面积(亩) 产量(吨) 产值(万元) 销 路(吨) 主要生产地
鲜货 干货 自产
自销
药企
收购
药材
经纪
石见穿 730 15 150 410   165   丹阳延陵柳茹村、丹徒高资巫岗村
苏白菊 440 147 43 270 66 40 4 丹阳延陵柳茹村、杏虎村;句容天王金山村、袁巷村;镇江新区大路东岳村
白花蛇舌草 740   250 207   250   丹阳延陵柳茹村
半枝莲 620   380 446   380   丹阳市延陵柳茹村
芍药 320 250 4 6   254   句容市后白镇槐道村;天王镇袁巷村
苕药 500 400   160     400 句容华阳街道钱家边唐家自然村
吴茱萸 300 80 15 60 5 10   句容市茅管方山茶场;天王镇袁巷村
栀子 650 430 153 156 3 150   句容市茅管方山茶场;天王镇袁巷村
薄荷 400 550 100 200   100   句容天王镇袁巷村
掌叶格盆子 340   10.2 200 200     句容茅山镇前陵村
合计 5040 1872 1105.2 2115 274 1349 404 两市一区八镇十村

三、中药及生物制药产业初具规模

我市主要中药制剂和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有8家(表4),其中中药制剂企业6家,中药饮片企业2家,其中1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因关键岗位人员变动、市场销售滑坡等因素,已于今年3月递交了停产报告;1家制剂企业因厂房搬迁,中药制剂品种尚在转移研究中未组织生产。2021年全市中药制剂、饮片生产企业销售额约14亿元,常年正常生产制剂品种49个,中药饮片580种。中药制药产业已经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与此同时,一批利用动植物、微生物为原料深度开发的生物制药企业也在迅

表4:镇江市主要中药企业生产情况

企业
名称
药材年用量(公斤) 药材成本
(万元)
2021年产值(万元) 设计产能(万元) “十四五”规划(万元)
707 462994.4 1458.49 6409.2 38000 28000
厚生 250156 667.8 1536.9 11114 135000
吉贝尔 114400 319.18 2900 10700 19600
中兴 179137 360.63 19005 20670 39108
恒新 9930 58.95 119.64 1200 2000
华洪 411000 2342.0 27500 30000 200000
苏南 750805 1388.38 4126 33820 37202
合计 2178422.4 6595.43 61596.74 145504 460910

速成长。比如,江苏耐雀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就是一家致力于天然产物开发和利用的新型生物科技企业,主要从事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研究、生产销售及相关技术服务,已经成功开发上市苦参素等7个新药产品,取得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证书并通过技术鉴定的新药产品达十余个。已经开发出各种天然产物活性成分数十个,申请新药发明专利30余项。具有年产200吨的天然产物原料药的生产能力,已经成功生产出天然甜味剂系列、美白系列、天然精油系列产品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镇江天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牧乐维他为代表的50余个饲料添加剂产品、70余个兽药产品,开发成功了以“强普生”和“强普素”为代表的用天然物制造的绿色兽药和饲料添加剂,他们以关爱动物健康来关爱人类健康,为促进有机食品生产的大力发展积极努力。

四、中药材产加销经营体系初步形成

由表1和表3看出,镇江中药材种植主要集中在茅山丘陵地区,已经形成了丹阳市万仕诚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句容怡康园家庭农场、江苏茅山道地药材科技公司、句容澳升覆盆子科技开发公司等专业种植企业,品种多样,技术规范,并配套有烘干、分拣、初加工能力,具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和抗市场风险能力;从加工能力看,仅在调查统计的7家企业,药材年用量就达到2178吨(表4),包括生物制药企业所用原料药材就更多;从销售渠道看,药企收购的总体上占47.5%,自产自销的占37%,但自产自销的主要是分散种植、药食两用、且以食为主的产品,从300亩以上规模种养殖品种看,药企收购的占66.6%,我市最大的药材收购企业是丹阳华洪药业,他们以生产中药饮片为主,品种多达500多种;最大的药材经纪是句容康泰中药材合作社,他们与深圳、苏州制药企业有稳定的供货关系,收购来自句容、金坛、溧阳、溧水、宜兴等茅山地区的中药材,并与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也有广泛的联系。因此,目前全市中药材实行订单生产的占63%以上,产加销一条龙生产体系初步形成。

五、中药材产学研合作成果初显

江苏大学药学院科研力量雄厚,在中药品质评价与药用资源开发利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中药新型释药系统、中药炮制与中药饮片质量控制等四个研究方向形成了鲜明特色。在中药质量标准化、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品种整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及中药新药开发等方面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尤其在珍稀濒危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面研究独具特色。对我市特有、民间长期使用、确有疗效的金蝉花进行新食品原料和中药创新资源开发研究;对桑叶开展品质评价、品质形成的科学内涵、活性成分的生源解析和代谢调控及降血糖药品和保健品的开发利用等方面研究,提高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科研成果丰硕。天然保肝药物及其制剂创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中药制剂与质量创新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高效提取纯化蚕桑活性物质的技术攻关和开发、难溶性药物制剂创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药食同源活性成分高效筛选及利用关键技术研究、药食两用资源保护与开发等四项成果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濒危道地中药材茅苍术种质资源保护、创新及应用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他们成功建立了超低温脱毒太子参种苗快繁体系,使太子参脱毒率98%以上,成功率80%以上;建立了茅苍术种质保护及创新技术,优选培育了稳定的茅苍术新品种,研制了组培新品种的保存技术及野生抚育技术,缓解了茅苍术资源濒危问题;制定了茅苍术栽培技术标准操作规范(SOP),与江苏茅山地道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茅苍术种植示范基地已被列为国家中药材(茅苍术)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提出了有机防控概念,探索了白及、太子参、石斛、灵菊七等林药复合经营技术,构建了中草药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他们开发的桑叶多糖、桑茶等保健食品已在企业产业化推广。通过技术开发、成果转让、共建技术平台、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多种形式,与吉贝尔药业、中兴药业、七〇七天然制药等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依托商务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批准成立的“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技术研究中心”,制订行业标准《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和《道地药材标准》,研究完成了“薄荷、桑叶、桑枝、桑白皮、桑椹、苍耳子、僵蚕、覆盆子、槲寄生、竹节参”10种药材的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完成了“苏薄荷”“亳桑皮”两种道地药材标准。制定了省农学会团体标准《金蝉花质量标准》,为金蝉花的质量评价、综合利用以及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是我国蚕桑领域的权威性研究机构,在桑蚕与桑树品种选育、栽桑、养蚕技术等方面具有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成果,在丹徒高资、世业、江心洲、京口新民洲、句容茅山、丹阳云阳等地建有成果转化基地,形成了果酒、桑叶茶、桑黄、桑葚干等系列产品。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有600m2种苗繁殖基地(组培中心),开展了黄精种苗组培快繁研究,实现年产120万株铁皮石斛或白及种苗;在江苏农博园建有中药材种质资源圃,从茅山及周边地区收集明党参、茅苍术、白头翁、黄精、老鸦辨、白及等中药材资源 38种,开展艾草的农艺性状调查及种子繁殖研究,开展了茅苍术、白头翁种苗繁殖研究;建立了中药材设施栽培基地,对中药材茅苍术、白头翁、铁皮石斛、白及、射干等品种进行种苗繁育、设施栽培技术开发与品种示范,培育射干种苗60余万株;设有中药材林下立体种植示范基地,开展了白及、铁皮石斛等药用植物林下生态近野生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他们与句容茅管马埂村、江苏茅山道地中药材科技公司、句容市园林管理中心、句容市春茂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圣福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为他们提供中药材种苗繁殖和种植技术支撑。

六、发展中药材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1、加强野生中药材种质资源的保护。由于中草药原生环境

的变化,野生资源在逐渐消失,茅苍术等野生品种濒临灭绝,抢救、保护野生药材资源迫在眉睫。建议,在野生资源相对集中的茅山、宝华山、南山建立保护区,人大常委会要制定保护条例,同时,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南山农艺有限公司等有一定技术实力和种质资源基础的单位,建立中药材种质资源圃,负责对野生药材资源收集整理、性状调查、评价和保存。

2、规范建立中药材种养殖生产基地。目前,我市的中药材生产总体上处于小、散、乱的自发种植状态,技术不规范、标准不统一,主产地不突出,基础设施不配套,建议,在不占用耕地、不占用基本农田、特别是不占用粮田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我市低山丘陵、沿江圩区不同土壤、水资源和幼林、疏林地及经济林果空间资源,合理布局中药材种养殖基地,制定《镇江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据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资料,我市现有森林药材面积2145亩,产值5480万元,平均亩效益达到2.55万元。但疏林地(树木郁闭度≥0.1、<0.2的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圃等林地2019年底三调面积78.82万亩,可种植桑树、胡椒、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园地面积4.36万亩,可调整养殖坑塘6.66万亩,可见,规范扩大建立中药材种养殖生产基地空间很大,如果实行林药复合经营,即使利用其中1/3的面积,也有30万亩,具备打造镇江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基础。

3、设立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目前,我市的现代农业园区主要集中在粮油和茶果,对提升粮油、茶果科技、产业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中药材产业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缺乏科技平台,缺乏政策支持,缺乏资金扶持,处于无主管部门状态。为此建议,在中药材种养殖主要集中区—句容茅山风景区、天王、茅山镇一带,以茅山风景区管委会为主体,组建以中药材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将邻近镇药材基地有效组织起来,统一制定园区规划,明确各片区主栽品种,加大标准药田、烘干冷藏、机械采收等基础设施配套力度,强化校企合作、科技支撑,加强品牌建设,特别要抓好名优道地中药材品牌创建,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或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标志,力争将茅苍术、金蝉花、黄精、明党参等培育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中药材品牌,参照GAP标准化种植要求,实行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品牌化运作,产业化经营。

4、大力发展中药和生物制药企业。调查发现,制约我市中药、生物制药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方面:一是土地瓶颈。大部分药企的现有厂房及配套设施的产能受土地制约,无法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建,现有厂房及设施设备已远远满足不了发展的要求;二是人才匮乏。受镇江区域条件、企业规模、规划发展等因素影响,药学、制药工程、生物制药等高端人才引进不够;三是后劲不足。企业缺乏科技力量,经费不足,新品研发水平较低;四是政策支持不力。政府对中药和生物制药企业的关注度不够、投入较少、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建议,政府要把中药和生物制药作为我市的重要产业来抓,制定专门规划,在国家级开发区组建中药和生物制药产业园区,推动中医药领域的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入驻产业园区,引进道地药材提取、分离、纯化等先进技术开发以中药材为基源的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相关产品,提高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土地、科技、税收、人才、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完善固废处理机制,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支持现有企业增产扩能,壮大生产规模和实力,培育中药制药龙头企业。可以预测,如果建立30万亩中药材种养殖基地,以亩产值5000元计(现有森林药材亩产值的1/5),种养殖原料产值可达15亿元;以华洪药业为例,他们收购药材原料生产中药饮片,增值11倍多 (表4),30万亩药材原料产出中药饮片产值为165亿元;又以苏南药业为例,他们主要从中药饮片厂采购原料,生产中成药,增值约3倍,则30万亩原料产出中成药产值就达495亿元;如果用生物技术提取天然活性成分生产生物制品,其增值将是数十倍乃至上百倍,比如,苏南制药以白蚁为原料,仅生产白驹胶囊(尚未纯化活性成分)就增值48倍。根据我市现有中药和生物制药基础,只要各方形成合力,政策支持到位,到2030年形成百亿级中药、生物制药产业应当是可能的。

5、推动形成中药材产加销一体化。目前,我市中药材产加销基本脱节,本地药企所用原料多半采自外地,本地原料又多销往外地,药企制成品同样多数销往外地,徒增采购、销售成本。建议,政府制定相关政策,除本地不能满足的野生药材资源和非本地道地药材外,鼓励药企就地建立药材种养殖基地,实行订单生产,保价收购,同时建立保险机制,防范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强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采取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奖补扶持、技术指导等措施,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做大做优做强道地药材和大宗适生药材。鼓励本地医药公司和医院,在同质同价条件下,优先集中采购本地药企产品,降低采购成本,让利于民,减轻患者用药负担。推动本地中药材产加销一体化。

6、强化中药材产学研用合作。我市中药产业科研实力雄厚,成果丰硕,但产学研用合作不够紧密,成果转化相对较少,生产与科研基本脱节。建议,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加快建立以需求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更多先进科技成果在镇江转化。科技、农业农村、自规(林业)、工信等部门建立产学研(成果)合作信息共享平台,为生产基地和制药企业提供成果清单和技术支持,方便高校、科研院所了解基地、企业的技术需求;对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实行双向激励,调动成果、技术供需双方研用积极性,特别重视基地、企业侧的鼓励,增强他们应用新技术、新成果的动力,让基地、企业主动寻求高校、科研院所人才、技术支持,发挥“揭榜挂帅”制度优势,科研立项更多向解决生产一线技术难题倾斜。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优势,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建立中药材良种繁育、种苗繁殖基地。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中药生产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7、建立健全中药材产业跨部门协调协作机制。中药材产业至今在我市无确定的主管部门,它涉及发改、工信、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与规划(林业)、卫生与健康(中医药)、文化与旅游、市场监督、财政、科技、商务、金融等单位,建议,在市委或市政府建立高位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制定发展规划,研究中医药传承创新、高质量发展重大问题,促进形成部门合力,在项目审批、土地供应、资金支持、人才引进、信息服务、科技支撑、成果转化、品牌建设等方面制定政策,支持中药产业发展,力争中药产业“十四五”初具规模,2030年成为我市优势主导产业。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