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金湖县金北街道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调研报告

2024/08/13  浏览量:   作者:金湖县金北街道老促会 沈玉波 郭正华  来源:中国老区网

金北街道位于江苏省金湖县城北部,与县城仅隔淮河入江水道。全街道共有15个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为38572人,6-14周岁以下少年儿童5173人,常年在外务工劳动力达1.6万人。由于金湖长期以来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出现了较低生育率,人口呈现负增长趋势,加上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儿童出生率极低,2023年全年仅出生152人,街道少年儿童中就有留守儿82人。根据逐年统计,2016年全街道留守儿童人数为118人,2017年为132人,2018年为144人,2022年为120人,2023年82人,2024年85人,约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数40%。留守儿童正处在人格完善的关键期,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社会化的进程,甚至将来的发展等。在留守儿童所有问题中,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重中之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其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2021年发布的《乡村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指出,25.2%的乡村儿童存在抑郁风险,其中留守儿童的抑郁检出率和焦虑水平均高于非留守儿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做好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关心关爱服务。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是提升留守儿童心理素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1、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据调查,有30%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的比例;而不想学习和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和3个百分点。留守儿童缺乏所需要的学习辅导:有68%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有58% 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因而,如果留守儿童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很低。留守儿童刘某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在爷爷奶奶的陪伴成长。由于他的父母都外出务工,平时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加之爷爷、奶奶年纪大,体弱多病,该生在学习、生活上欠自觉性与主动性,上课老打不起精神,注意力老是不能集中。而平时的作业不想做、懒得做,特别是当作业过多时,就会故意将作业放在家里不按时批改或者是只做一部分,其他的说忘记做了或者说没听清楚作业做什么等等以此为借口。实际上是怕动笔、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加上没有人约束,一心想随心所欲地玩。最后造成了成绩不理想,

2、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不好仅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个方面,更让人担忧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心理问题。从个性特征上看,留守儿童常常会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的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自己。留守儿童张某某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不愿与同学、老师交流,课堂上几乎从不发言,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他会的问题,也不敢回答,自卑心理严重。偶尔也流露出想和同学们交往的思想,但显得不知所措,跟同学相处困难,所以无论是上学还是放学,还是在其他地方,始终都是他自己一个人,身边没有其他同学。

3、性格明显缺陷。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留守儿童刘洋性格内向,不大与同学们交往,上课发言不够积极,作业是经常不完成的,偶尔还会在课堂上睡觉。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是一位较为典型、略带问题倾向的留守儿童。 程某是老师学生公认的调皮捣蛋的学生。爸爸去广东打工,妈妈虽然在家,但是无法管教他。小小年纪就敢和妈妈顶嘴、打架。他平时经常做些小偷小摸的事情,思想特别差。学习上更令老师头疼。他上课总是管不住自己,甚至要钻到桌子底下去做小动作。他平时作业马马虎虎,潦潦草草,而且速度较慢,总是拖拖拉拉,经常有不完成现象。课间的他特别淘气,总是像架战斗机一样横冲直撞,还要去惹是生非。老师批评他,马上认错。可事后,却忘得一干二净。

4、道德发展出现危机。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外出打工的父母亲对留在家乡的子女要求过低,很多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聪明,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再加上多数农民工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有的中小学对于留守儿童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使得这些孩子缺乏教育和约束,他(她)们受到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得这些留守儿童道德准则下降,常常干出一些有悖于基本道德规范的事情来。如有的打群架、偷盗等等。

5、价值扭曲。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极大地妨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6、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变化,留守儿童问题现在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互联网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大规模使用,几乎没有门槛,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的冲击。根据我们的调查,100%的留守儿童过度使用手机,节假日几乎离开手。

二、原因分析

1、缺失的家庭教育

我们街道留守儿童中,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达53%,同母亲居住的比例达27%,同爸爸居住的占14%,还有 6%的留守儿童同其他亲属同住。负责监管孩子的爷爷奶奶,根本无法对被监管人——孙子、孙女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监管的情况下,出现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的状况,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孙辈的监护仅仅从物质生活方面予以满足,留守儿童也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种以物质的满足代替精神上的安抚,家庭教育缺失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不健康。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缺乏起码的父爱母爱。缺少情感教育和心理关怀,没有倾述和求助的对象,容易引发多种心理疾病。他们与外界接触甚少,表现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长期如此,孩子的情感交流、人际关系、人格发展必然会出现障碍。留守儿童倪某某乱花钱,吃零食,说脏话,打同伴,“拿”同学东西。当有人检举出他的不良的行为时他老以仇恨的目光以待,紧握着两个拳头,还老找借口或话题回绝。

2、不足的学校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在缺乏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学校教育不足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较差,留守儿童由于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导致他们上课思想抛锚,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教师在正常教学情况下对他们又缺乏格外的关注,从而产生厌学情绪,于是他们逃学,旷课。二是有的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他们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初中毕业纷纷离校外出,走上了漫漫打工路。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开校园。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往往长辈或代管者监管不力或管理失控,因此这些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时,学校难以和家长及时交流沟通,无法形成教育合力。

3、匮乏的社会教育

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各界也采取了很多的应对措施,政府虽然组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担任留守儿童的爱心爸爸或爱心妈妈,也将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放到了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上,但留守儿童的规模过于庞大,而且时间漫长,而所谓爱心爸爸、爱心妈妈制的实践仅仅流于形式,并不能取得长期意义上的实效。

三、思考与建议

留守儿童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而且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由于这一队伍的不断扩大,问题将会愈加突出。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只有从政策上、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

1、首先,开展摸排调查,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数据库。为精确获取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数据,政府部门可与高校、社工组织、心理咨询中心等合作成立专业团队,全面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需求。高校大学生可与社工、志愿者结对组成调查小组,通过入户访谈、询问校方等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大规模、精细化的心理健康现状与需求调研。在获取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相关数据的基础上,由政府统计部门牵头设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数据库。在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可将相关数据提供给社会关爱服务者,以便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关爱服务方案。注重家庭教育

2、政府主导 织牢心理健康关爱责任网。构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保护网,应坚持“预防为主,群防群控”的原则。要建立完善的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体制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实现心理健康关爱服务进一步聚焦困境儿童。

在具体实施上,应将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工作纳入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得到全面的关注和支持。一方面,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提高家长、教师和社会公众对困境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建立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干预服务,帮助困境儿童解决心理问题。

应推动信息技术在儿童心理健康关爱工作中的应用。建立科普性的儿童心理健康关爱平台和重点关注群体台账,为困境儿童提供免费可得的心理健康筛查、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云服务,方便儿童及其家庭随时获取心理支持。通过可视化数据监测,及时向学校和家长发出预警,提醒其提早发现儿童心理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还可构建区域儿童精神心理问题筛查和诊治网,打造各专业力量共同参与、相互转接的预防、诊疗、康复共同体。

3、学校尽责,搭建心理健康照护服务网。

(1)营造和谐氛围,改善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全面创新。教师在积极学习、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同时,要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自卑心理问题,教师可以从环境入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其创造全新的发展空间,帮助其健康成长。教师要重视教学氛围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在环境上、情感上对其进行引导,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消除负面情绪。留守儿童的自卑多来源于生活和学习两大方面,教师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组织“夸夸会”活动,通过相互夸奖、相互认可的方式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对于得到较多鼓励和表扬的留守儿童,教师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标准,发现自身的长处,承认自身的不足,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对于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中表现较差的留守儿童,教师要强调扬长避短,从生活自理能力、日常交际等角度鼓励留守儿童。教师还可以组织周期性的评比活动,结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特点、生活习惯培养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对留守儿童实施全方位的心理疏导,通过激励式教育营造和谐氛围,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注重习惯培养,转变留守儿童的厌学心理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实施:一方面,培养留守儿童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良好品质;另一方面,培养留守儿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使其以更为乐观的态度迎接未来的生活。但是,从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表现来看,情感的缺失、对于自我价值的否定使其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厌学心理,对于教学活动的抵触情绪较为明显,导致其不愿意参与教学活动,甚至对社交活动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封闭自我。教师要依据留守儿童自我封闭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转变留守儿童的厌学心理,对其进行合理引导,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可以从习惯培养入手,帮助留守儿童形成热爱生活、珍惜时间的良好思想意识,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可以协助留守儿童制作周末活动时间表,对留守儿童的日常活动、学习进行针对性指导。在周末活动时间表的引导下,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活动过程和活动内容进行适当干预,通过留守儿童之间的相互交流逐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由此可见,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其形成自强、自律的优秀品质,有助于解决其厌学心理

(3)组织多样活动,扩大留守儿童的交往范围

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重视社交关系的建立、独立人格的培养,给予留守儿童被认可、被重视的满足感,消除留守儿童的自我否定和自我封闭问题,这样才能引导其健康成长。针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育人要求,教师要尝试在实施教学工作时建立多元化活动机制,加强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情感互动,增加人文关怀,让留守儿童以更为积极的情感迎接挑战。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调动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为留守儿童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新的环境。

(4)整合多方力量,落实留守儿童的情感引导。
        
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了了解相关信息的全新渠道,在帮助留守儿童获取学习资源的同时,进一步满足了留守儿童的信息需求。基于多方资源开展情感引导,让留守儿童正视自己、正视生活,可以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教师要尝试利用正能量故事、人文故事教育留守儿童,加强对其心理健康意识的引导,推动其全面进步。一方面,为留守儿童推荐健康成长的教育故事,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和社会意识,要求留守儿童父母尝试掌握多元化信息平台的应用方法,搜集有利于留守儿童道德意识和情感意识发展的教育资源,帮助留守儿童形成对错、是非等基本观念,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另一方面,加强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通过“交心会”“谈话会”等方式与留守儿童互动,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心理疏导、集体观影活动等方式消除留守儿童与环境之间的隔阂问题,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建立沟通、娱乐、育人多元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通过情感上的引导、方法上的创新,为留守儿童的成长提供全新的环境。

3、增强社会教育力量

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保护网,建立完善的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体制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实现心理健康关爱服务进一步聚焦困境儿童。在具体实施上,应将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工作纳入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得到全面的关注和支持。一方面,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提高家长、教师和社会公众对困境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建立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干预服务,帮助困境儿童解决心理问题。当地政府、妇联、村委会应与学校加强协调,通过板报、专栏、标语、发放材料等形式广泛宣传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目的、意义和作用,共同营造全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留守儿童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社会问题,研究和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是我们迈向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课题研究工作意义重大,我们相信有全社会的关注和广泛参与,一定能使打工族后代的教育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