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山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关于吉林大安盐碱地治理开发的调研报告

2024/08/20  浏览量:   作者:山西省老促会  来源:中国老区网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质量推进我国盐碱地研究治理开发的工作精神和部署,受中国乡村发展志愿者服务促进会邀请,2024年7月4日-6日,山西省老促会副会长冯改朵带领朔州市老促会主任王建英、应县老促会会长赵杰、朔城区农技中心副主任王少卿等一行4人,赴吉林省大安市参加吉林大安盐碱地治理开发调研观摩座谈会,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刘永富会长,以及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吉林、新疆、河北、山东各地市主管农业、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同志参会。调研组实地查看吉林硅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改性有机硅治理盐碱地情况、观摩大安重度盐碱地治理成果示范田,通过专题座谈与参会领导、农业院士、专家、学者、教授共同探索盐碱地治理技术模式、开发利用模式和商业运营新模式。具体情况如下:

一、大安盐碱地治理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大安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幅员面积 4879平方公里,下辖18个乡镇、5个街道,设有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36.2万。全市现有耕地333.75万亩、林地54.34万亩、草原(人工草地、天然草地)28.33万亩、湿地39.41万亩,尤其是未利用地面积达168.48万亩(其中盐碱地89.12万亩、其他草地和裸土地79.36万亩),占总幅员面积的23.02%。根据大安当前土地资源现状,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粮食安全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部署要求,结合县域实际,全力破解“土地、技术、供水、资金”等盐碱地治理难题。2016年以来,累计实施盐碱地治理项目11 个,新增水田 12.73万亩,年增产粮食1.55亿斤。

(二)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高位统筹”与“市县联动”相结合,有效破解土地整治问题。坚强领导是盐碱地改良的保障。大安市坚持高位统筹推进,构建“领导小组+指挥部+工作组+工作专班”四层联动推进机制,抓好“配套设施完善、招引政策落实、要素手续办理”等各项工作,特别是大安市被纳入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国家试点以来,切实形成全域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良好态势。2022年7月22日,在全国黑土地视频连线会议时,大安作为分会场,向全世界展示了大安做法,就是这次会议上,时任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同志郑重宣布要全力打造“大安模式”。2023年9月份,组织召开了白城市苏打盐碱地治理研讨会,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李天来到会作报告,到会专家57人,18人作了研讨报告,会议很及时很必要,为大安盐碱地改造好树立坚定信心,指引了方向,初步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大安模式。

二是坚持“市级规划”与“村级委托”相结合,有效破解后续衔接问题。规划是盐碱地改良的前提。近年来,大安市坚持市级统筹规划,全面摸清盐碱地等域内未利用地情况,包括生态条件、土壤质地、水资源匹配等,为后续开发利用打好基础。同时,由乡镇组织土地项目区所在村,广泛征求农民意见,同意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后,由主管部门列入项目储备库,市政府批准实施。主管部门组织实施项目申报和招投标,明确土地权属和使用经营期限,组织企业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壤改良、种植;项目验收合格后,组织开展地类变更、新增耕地入库。验收入库的新增耕地交回村集体或国有场站,按规定发包耕种,实现可持续种植。

三是坚持“水利工程”与“重点项目”相结合,有效破解用水瓶颈问题。水是盐碱地土壤改良的核心。近年来,大安市按照“以水定地”原则,累计投入资金29.41亿元,通过实施大安灌区、松原灌区大安龙海灌片等重大水利工程,为盐碱地治理提供地表水水源保障。目前,建成投用的大安灌区一期工程,可保障已开发利用的30.43万亩新增水田灌溉用水;松原灌区大安龙海灌片 01、02片区水利骨干工程已基本建成,规划灌溉面积 45.75万亩。同时,为保障国家试点(小西米片区)新增水田项目用水需求,正在积极推进总投资29.04亿元的大安灌区二期(一步)工程,预计2025年12月末完工,项目建成后可灌溉农田面积 13.43万亩,真正实现由“水瓶颈”向“水支撑”转变。

四是坚持“多种路径”与“比武打擂” 相结合,有效破解改良技术问题。技术是盐碱地改良的基础。自实施盐碱地治理以来,大安市相继与国内多家科研团队和企业进行合作,充分开展试验示范,通过“降碱、排盐、养地”措施,探索出方法过硬、技术成熟、效益更优,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碱地改良技术。尤其是依托吉林省自然资源厅大安盐碱地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基地,先后吸引10家国内一流科研团队,在基础条件相对一致的地块上进行“比武打擂”,基地实现当年治理、当年种植、当年见效,其中华清农业“脱硫石膏改良技术”、中科院东北地理研究所“磷石膏改良技术”、中科佰澳“硫酸铝改良技术”和河北硅谷肥业“有机硅调理技术”等4家企业技术最具代表性,最高亩产可达到528公斤。同时,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科研团队深度交流,成立了白城苏打盐碱地治理研究院,并举办中国 •白城苏打盐碱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讨会,共同交流苏打盐碱地治理之计,探询增粮稳粮之策,为盐碱地土壤改良提供宝贵经验和科技支撑。

五是坚持“政府投资”与“社会资本”相结合,有效破解资金不足问题。资金是盐碱地改良的根本。为系统实施盐碱地治理,让荒废盐碱地变成“米粮川”,采取引入社会资本和政府出资相结合的方式,全力解决治理资金难题。一方面,政府投资,企业出技。政府主要使用耕地开垦费或占补平衡、增减挂钩指标交易收益投资,企业仅负责土壤改良服务,验收后财政按服务协议支付费用。2016年以来,大安市以这种方式投资的盐碱地治理项目共计4个,总投资3.76亿元,新增耕地4.09万亩。另一方面,企业投资,政府奖补。大安市政府将田间工程、土壤改良等统一招投标发包,企业自筹资金建设、治理。验收通过并待新增耕地指标交易收益到位后,财政按照新增耕地评定等级给予企业定额奖补。2019年以来,我市共引进社会资本31.23亿元,实施盐碱地整治项目7个,新增耕地8.64万亩。

二、山西省盐碱地治理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

山西省盐碱地面积大、分布广,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显示,盐碱土壤总面积451.9万亩,主要分别在大同、朔州、忻州、晋中、吕梁、临汾、运城、太原等8市的52个县。其中,盐碱地面积大于20万亩的县有5个,分别是阳高(大同)、应县、山阴、朔城和怀仁,其中朔州市就占了4个,共有盐碱耕地167.9万亩,还有盐碱荒地12.34万亩。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特别是从80年代起,我省在盐碱地上开展了以降低地下水位为中心的“排盐改碱”工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截至2018年底,盐碱地面积已下降至410.35万亩。目前山西省盐碱地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针对每个区域、每种类型的盐碱地治理模式正不断取得新突破。

(2)亮点工作

一是开展国际合作,引进改良技术。由山西农业大学牵头,与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正式签订协议,就山西大同盆地盐碱地改良进行了为期5年的国际合作研究,合作项目“内陆干旱型盐碱地综合改良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共同研制开发出5种盐碱地化学改良剂,并建成了年产5万吨的盐碱地改良专用肥生产线,实现了产业化生产。项目研究成果迅速推广到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多个省份,彻底改造盐碱地5万亩,应用推广面积10万亩,辐射带动50万亩盐碱地改良。受商务部的委托,研究团队承担了我国对外援助阿尔及利亚盐渍土改良项目,让盐碱地改良的“山西方案”走向世界。

二是坚持种养结合,农牧融合发展。晋北地区是我国农牧交错带的核心区域,晋北地区所处的大同盆地,也是山西省盐碱地面积最大的区域,盐碱地占到全省的2/3。近年来,我们在山阴、怀仁、应县、天镇、浑源建成了5个盐碱地改良核心试验区和示范区,先后建成了核心试验区2000亩,核心示范区2万亩,进行各类田间试验25个,涉及作物15种,试验作物品种50多个,开展了不同改良材料和不同盐碱地改良剂改良效果试验,逐步形成了“盐碱地改良—种草养畜—粪肥还田—培肥土壤”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以山阴县为例,由朔州市骏宝宸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主体牵头,在当地盐碱地种植苜蓿等饲草喂牛,牛粪加工成有机肥料改良盐碱地,盐碱地再种植苜蓿以及相关杂粮作物,按照种养结合、农牧融合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农载牧、以牧促农的绿色循环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实现盐碱地增产30%到60%。

三是“以稻治碱”新模式,雁门关外“稻花香”。朔州市一带曾经自然条件恶劣、土地盐碱严重、农业生产落后,素有“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之说。2018年,朔城区引进了咱们吉林市永吉县的一位“能人”石云宝,开始带领当地村民在桑干河源头的神头泉域试种水稻,从最初的58亩试验田到现在全市达到5000亩,把昔日的“盐碱滩”变成了如今的“米粮川”,朔城区政府把水稻种植作为当地七大特色农业产业之一重点开发,亩均收益突破了4000元。从2021年开始,又探索引进了“稻蟹共生”立体种养新模式,并带动周边地市共同开展“以稻治碱”,实现了“以地适种”和“以种适地”两大盐碱地治理技术路线的双向奔赴,让“桑干河畔稻花香”成为雁门粮仓的新景象。

此外,运城永济市相继引进和成立广东海大集团、正大集团、永济硕成3家企业,在盐碱滩上的1000个拱棚内养殖南美白对虾,创建“南虾北养”千亩生态产业园,政企携手,开展盐碱地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三、存在问题

通过此次观摩学习交流,我们感触颇深,收获颇丰。大家一致认为,通过考察学习,学到了许多的宝贵经验,也看到了差距和不足。

一是面积大、分布广,改良治理难度大。山西省处于干旱、半干旱的中西部地区,全省盐碱土壤总面积451.9万亩,93%的面积集中分布于大同、忻州、晋中、运城四大盆地,其中大同盆地面积占62.98%。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桑干河、洋河、滹沱河、汾河、涑水河河谷平原的一级阶地低洼处,以及西部黄土高原山前交接洼地、河谷洼地。盐碱地分布广、盐碱化土壤类型较多、盐碱化程度不同,使得整个盐碱地改良治理难度较大。

二是综合投入不足,资金缺乏。盐碱地的改良治理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在盐碱地改造中,打井修渠、排碱清淤、增施土壤调理剂和有机肥等方面投资较大,农民难以承受。近年来,山西省盐碱地改良治理的主要形式仍是农民个人或企业、科研机构的小范围试验示范,零星分散改良治理,大面积改良治理能力不足、资金有限。

三是缺乏统一、长远规划,先进技术利用率较低。山西省盐碱地改良治理还缺乏统一长远规划,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已有的先进治理模式和改良技术推广应用。

四、下步工作建议

针对山西省盐碱地现状及成因,基本改良治理思路是遵循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盐碱化程度、不同气候水文条件等,将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化学措施等综合应用。

一是加强盐碱地耕地情况调查,建立盐碱耕地监测评价体系。通过调查摸清区域盐碱化发生原因、特点,在典型地块和重点区域合理、定量设置监测评价点,及时了解耕地盐碱化和耕地养分动态变化情况,建立健全盐碱耕地土壤动态监测和预警体系,为盐碱耕地的改良治理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二是加强资金和政策投入,强化各部门沟通协作。盐碱地改良治理是一项困难而长久的工作,需要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水利部门应加大灌区水利设施建设和监管的工作力度,确保水利设施灌排平衡,防治发生次生盐渍化;农业农村部门开展合理的试验示范,探索研究全省不同区域的盐碱地改良治理模式;发改、自然资源部门应加强对盐碱耕地的田间工程建设、土地平整治理、农田防护林建设等的支持力度;金融部门应扶持有能力的企业和个人改良治理盐碱耕地,对成型的盐碱地改良治理项目予以资金支持。各级各部门要积极沟通协作,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特点,推动山西省盐碱地综合治理工作。

三是积极探索开展山西种养结合的盐碱地综合治理模式。鼓励支撑各级各类科研机构和企业主体,培育抗盐碱水稻新品种、种植新模式、研制价格低效果好的土壤改良剂等。依托雁门关农牧交错带优势,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的治理模式,开发弱碱有机产品、养殖稻蟹、南美白对虾等特色产品,发展绿色循环农业。

下一步,我们要深入学习借鉴吉林大安重度盐碱地治理的技术模式和应用成果,对标国家盐碱地治理重大战略需求,探索盐碱地治理技术模式、开发利用模式和商业运营新模式。特别是依托产业技术研究院,全职引进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徐明岗为首席科学家,立足山西发展、面向产业需求、强化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重点开展矿区复垦与生态重建、土壤改良与地力提升、作物施肥与肥料研究、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研究推广工作,为我省生态环境产业化需求提供科技支撑,并努力建成国内一流的新型科研机构,进一步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