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发展家庭农场 助推乡村振兴

——射阳县乡村发展协会经开区办事处帮扶家庭农场发展的情况调查

2024/09/13  浏览量:   作者:刘向东 唐建亚 王文富  来源:中国老区网

至2019年底,江苏省射阳县扶贫开发协会经开区分会累计帮扶686个建档立卡户(1529个人口)成功甩掉“贫困户”帽子。随着脱贫攻坚使命的完成,分会更名为县乡村发展协会经开区办事处后,迅速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促进乡村振兴上来,大力推进家庭农场建设,不到五年时间累计牵头培植了109个规模经营家庭农场,全区人均纯收入2021年17404元、2022年18518元、2023年19404元,三年连登三个新台阶,成功探索出了基层乡村发展协会发挥职能的现实路径。

一、顺时应变快转型,聚焦聚力推进家庭农场建设

经开区办事处顺应农业生产集成度变高、经营主体变强的新趋势,顺势而为推进各类家庭农场建设,总体呈现四个特点:

一是农场规模越来越大。至2024年夏收结束,全区以种植业为主的家庭农场单体百亩以上的57家,其中:单体500亩以上的21个,千亩以上的12个,最大的达3500亩。以养殖业为主的规模家庭农场达49户,其中,百头以上规模的生猪养猪户42户,最多的存栏生猪500头;5000只以上的家禽养殖家庭农场4家,最多的一家蛋鸭存栏达13000只;对虾、大闸蟹等特水养殖类农场3家,规模大多在200亩左右。园艺花卉类家庭农场2家,面积达1100亩。

二是经营业态越来越多。2019年前,该区家庭农场经营项目主要为传统的稻麦种植、畜禽养殖两大类。目前细分业态有种植、养殖、加工、服务四大类近20个。其中,新增加的稻田养蟹种养结合类家庭农场16个、总面积约1万亩,还有农产品购销和加工为主的家庭农场(合作社)6个,农机服务类的家庭农场(合作社)2个,手工类家庭农场1家。此外,园艺花卉经营类农场包括花卉苗木、园艺施工、工艺品编织等专业分工,总体呈现多品种、跨业态、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三是带富能力越来越强。村民除了获得承包地流转收入,还有2000多名劳动力就近到家庭农场做季节工,按协议日工资不低于200元,年人均收入约2万元。规模较小的种养专业户挂靠规模家庭农场,产品搭车销售、同质同价,同比效益提高近5%。家庭农场的兴起,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据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该区就有36890名农业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年综合收入较前提高了5倍多。

四是产品销路越来越广。原来的家庭农场规模较小,产品主要在当地消化。规模扩大后,稻米类家庭农场成为中国名牌产品射阳大米集团重要的生产基地,生产的“射阳大米”主要供应上海、南京、杭州、温州等地大型超市,年销量2万多吨。南美白对虾、红膏大闸蟹等水产品远销云南和“两广”,年销售近4000吨;生猪、肉鸭、家鹅等畜禽类产品正常销往沪宁、北京等地。富洋苗木合作社还搭建了“富洋苗木花卉合作社网站”,在拼多多、淘宝开设网店线上营销,占总销量近四成。

二、顺势而为巧引导,一户一策培植家庭农场发展

经开区办事处注意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因势利导帮助小户变大户、大户办农场、农场上规模。

一是立足于聚,做大粮食种植规模。经开区有 17个农业村,原有7万农村人口,耕种8万9千亩农田。随着农村劳动力逐渐进企入城,区办事处及时动员和帮助有扩大种植规模意向的大户流转整合土地,推动农田面积变零为整、农场规模小田变大,先后帮助洋南村村俞文忠、陈洋村蔡闯、新条村夏正海、凤鸣村吴立忠、双丰李德富和李端飞等6个经营大户累计流转土地6000多亩,建成6个千亩级的家庭农场,其中,吴立忠的家庭农场经营面积历经多次流转集聚,目前已达3500亩,成为最大的一家。

二是着力于引,提升畜禽养殖品质。经开区原有畜禽养殖户有3200户,大部分散养的是常规品种。办事处采取组织参观、赠送信息资料等办法,先后引导善于接受新技术的20个生猪养殖场试养生长周期较短、品质高的瘦肉型的“大约克夏猪”,2023年42个规模养猪场都饲养了这个品种。办事处还实施“扶大带小”行动,组织规模养殖场与零散养殖户结对共建,先后有5个养猪专业户、7个养鹅专业户就近与大型养殖场结对,实行标准化养殖、一体化销售,有效保证了畜禽产品的品质。

三是着眼于美,增加苗木园艺品种。经开区富阳社区和桃园村有传统的果树栽种历史。随着环境美化对苗木花卉需求的持续“升温”,加上当地河道整治等工程建设,对工程绿化苗木的需求不断增加。区办事处及时掌握有关信息,指导富洋园艺场针对市场变化新需求,新上海桐、花揪、红杜鹃等10多个工程绿化常用品种,目前,该园艺场的景观树木和花卉品种已从原来的五大类37种增加到七大类45种,面积达扩大了500亩。

四是致力于高,提升草编工艺档次。该区桃园村是全县唯一的民族村,草编工艺远近闻名,产品曾出口俄罗斯。2021年办事处专门邀请徐州草编专家前来对32名少数民族草编骨干进行“手把手”培训,经考核有两人的工艺水平达到师傅级别。她们巧妙地把射阳农民画、剪纸等工艺融入草编中,开发出时尚与自然有机融合的系列装饰品和日用品,产品工艺档次、时尚程度大幅提升,上半年销售额89万元,增长34.8%,从业人员人均增收3500元。

三、顺应需求多帮扶,尽心尽力服务家庭农场运营

经开区办事处发挥人头熟、联系广的优势,围绕家庭农场发展最迫切的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

一是协调土地流转。发展家庭农场离不开土地流转,而跨村流转又离不开熟悉村情的办事处协调。对不愿流出土地的农户,办事处和农场经营主体登门耐心细致做思想工作,对担心租金不能如期兑付的主动提供担保,对要求到农场务工的优先安排,对坚决不愿流转土地的协商调剂置换。村民得到保证、看到实惠后,土地流转工作变得顺利起来,2021年以来,办事处先后帮助农场主流转土地6000多亩。

二是协调技术保障。随着家庭农场规模的扩大,农场主遇到了技术瓶颈。办事处主动对接县、区农机、兽医等技术服务单位,为家庭农场提供技术保障,并建立微信群提供即时服务。在办事处协调下,近三年来,有关技术服务单位共为相关农场主开展12场专题技术培训,到田头、圈舍、塘口开展现场服务58人次,为各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协调农机服务。水稻小麦收种时节,大型农机具特别紧张,家庭农场自备农机和固定业务渠道满足不了抢收抢种的突击需求。办事处主动对接县农机服务中心,协调调配大型机械帮助抢收抢种;在稻麦拨节孕穗等病虫害防治关键期,联系县植保中心调配无人机突击喷洒农药,有效解决家庭农场的农机服务季节性紧张问题。

四是协调用工培训。家庭农场现有的用工,往往难以适应机械化耕作要求。办事处与县农技部门合作,组织开展与无人机、收割机、烘干机等作业相关的技能培训4期,近200名村民培训后成为家庭农场的“正式工”,解决了农场“用工荒”。此外,还针对园区企业用工需求,与人社部门对接,累计为1460名村民开展“菜单式”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成功“洗脚上岸”,成为园区企业优先用工的“香饽饽”。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