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8 浏览量: 作者:射阳县乡村发展协会四明分会会长 许如超 来源:中国老区网
今年来,江苏省射阳县乡村发展协会四明分会组织调查小组,对镇6个“银发经济”体及参与发展的中老年人进行了调查,共同感到发展乡村“银发经济”,是农村产业发展的又一趋势,符合中老年群体的利益需求,是农村积极应对老龄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乡村“银发经济”的由来
射阳县四明镇现有60岁以上人口19000多人,占全镇总人口的26%,他们原是乡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可是过了50、60岁后,特别是土地流转后,这些人没事做,很空虚。归纳起来有五点反应:一是还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找不着事做,闲得慌,有人患上“闲劳病”。二是失去收入来源,除国家发的每月100多元养老金外,养老钱基本落在儿女身上,有部分中老年人生活出现新的困难。三是常聚一起议论家长李短,闲事生非现象有所抬头。四是迷恋麻将、扑克,赌玩成风。五是参与宗教活动人员增多。为改变这一状况,发挥中老年人的余热,四明镇党委、政府鼓励企业、个人组织中老年人,发展投资小、见效快的来料加工企业,这些中老年人创造出来的经济效益,人们形象地称为“银发经济”。主要经营模式是,由创办人将外地工厂需要手工制作的原材料或半成品拿回来,分发给中老年人,按照工厂的要求加工成产品,回送到工厂,中老年人在家里为工厂“远程”服务。也有人创办外包服务公司,建厂房、置设备,让中老年人进厂生产。全镇先后引进足球线加工、足球缝制、医用足套、卫生用品、服装、玩具、电子、包装袋等十多个门类来料加工业务。赵其龙引进的足球制线,李旭东引进的足球缝制,常年有近千名中老人参加制线、缝球,每人年收入3万多元。目前,全镇共发展各类来料加工企业62家,有4000多位中老年人在其中就业,“银发经济”总收入超亿元。“银发经济”发展起来后,有一半以上的中老年人,有业可就,有技可施,有钱可挣,这些加工服务项目办在家门口,干活方便,受到中老年群体的欢迎。
二、发展“银发经济”的意义
从农村中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来看,多数人还没到丧失劳动能力的养老阶段,不愿意闲在家里。四明镇发展“银发经济”的实践,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有着明显的现实意义。
1、发展“银发经济”是“以劳养老”的好路子。对于没有多少养老金的中老年人来说,向儿女要钱养老都有难言之隐,有的还成了村里的困难户。自从发展“银发经济”以后,一般中老年人都找到适合自己身体的活儿,天天有收入,再也不为养老发愁,有的老两口,一年还余2万多元。手头有钱,自由自便,十分开心。从中看出,哪里有“银发经济”,哪里就有中老年人的欢声笑语。
2、发展“银发经济”是“健身延年”的好项目。农村中老年人闲的时间久了,不但手脚不灵活,脑子也不太灵活,有人小病不断,衰老明显加快。有了手工活做,手常动,脑常用,起到了很好的健身作用,觉也好睡了,小病也没了。加上每天都有收入,越做越有精神,充分说明,中老年人聚在一起有活做,有话说,对促进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很有好处。
3、发展“银发经济”是“摒弃恶习”的好做法。中老年人由于没事可做,有的人爱上了打麻将,有的则去“斗地主”,赌资虽然不大,但也有人把自己吃饭的钱输光了;有的则爱闲聊,坐下来就说张家长李家短,惹事生非,给乡村带来不好的风气。发展“银发经济”,组织中老年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让他们走出赌场,远离是非之地,大家都过上积极向上的生活,民风更加淳朴,社会更加和谐。
4、发展“银发经济”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好举措。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动员一部分中老年人创办小微企业,就是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四明镇原农业助理赵其龙退休后,组织120多位中老年人参加手工制作缝制足球的线,按时发放工资,十年如一日。邵尖村原村干部孙如亚退休后,创办了日用卫生品加工厂,组织20多名中老年人进厂生产,经济收入可观。李尖村党支部书记李以春,办起玩具加工厂,组织100多中老年人做玩具,不但增加老人收入,还带动人们观念更新。实践证明,每创办一个“银发经济”企业,乡村振兴就多一份力量。
三、发展“银发经济”的建议
发展“银发经济”,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符合中老年群体的利益需求,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一剂良药。为把“银发经济”做好做实,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1、成立发展“银发经济”领导组织。目前的“银发经济”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自发的经济组织,其特点是小而散,来料加工业务不够稳定。主要是组织化程度低。建议政府既要抓大项目,又要抓“小芝麻”。成立发展“银发经济”组织机构,将“银发经济”列入促进乡村振兴工作计划,让“银发经济”有序发展壮大,由组织机构牵头,帮助引进加工业务,帮助组织人员生产,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把养老产业做大、做强、做实,让来料加工的业务更加稳定,吸引更多的中老年人加入发展“银发经济”队伍,既增加中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又为促进乡村振兴发挥余力。
2、加强“银发经济”的服务管理。让农村中老年人参加来料加工等生产活动,是现代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态势,一是可以减少大量的在厂人员,二是可以压降较高的生产成本,三是可以把农村大量的中老年劳力资源利用起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但从目前成立的来料加工企业来看,一家一户小作坊的多,不便于管理,而且来料加工的产品部分是易燃易爆物品,很不安全。政府通过协调可以把农村闲置的学校、停产的企业、空闲的仓库等场所,租赁给加工企业,作为发展“银发经济”的专用场地。完善安全设施,确保生产安全。组织镇村医务人员定期到企业帮助老人进行健康检查、宣传防病保健知识。对身体状况不好的人员,及时动员停工并送医院治疗。
3、在“银发经济”企业中建立长者食堂。组织起来的“银发企业”,是老人居多的地方,其中有不少是“空巢”老人,回家吃饭是个不小的难题。政府如果把长者食堂办到企业,这些老人平时不用买菜,不用做饭,既能按时吃到可口饭菜,又节省了时间,减少了麻烦,可以放开手脚为企业做事,把企业作为他们养老、开心的地方。这也是乡村振兴一道亮丽的风景。
4、督促“银发企业”把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到位。防止少数企业和创办人拖欠工资,镇、村要安排专人督查,一方面加强《劳动法》的宣传,提高企业负责人保护老年人权益的意识,自觉发放中老年人的工资。另一方面,走入老年人当中调查,掌握实际情况,把问题解决在第一时间,让中老年人劳有所得。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