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3 浏览量: 作者:德化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来源:中国老区网
根据《福建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关于开展“乡村小而散”问题专题调研,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通知》要求,近日,我县老促会驻会人员组成的调研组,采取走访相关部门和“小而散”乡村,开展走村入户、座谈交流、查找资料等多种方式,深入剖析我县“乡村小而散”的基本现状,全面了解新一轮村庄分类工作情况,总结我县近年来推行的党建引领跨镇联建机制,破解“乡村小而散”取得的成效,全力打造山区县乡村振兴的德化样板,努力推进我县老区乡村全面振兴发展。
一、我县“乡村小而散”基本现状
德化县地处福建中部,是典型的山区县,也是福建省25个一类老区县,辖18个乡镇、222个行政村(社区),其中老区乡镇13个、老区村145个。土地总面积2232.1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273万亩,占总面积的81.6%;耕地面积186168亩,占总面积的5.6%,人均耕地0.62亩。林地面积268万亩,森林覆盖率73.7%,森林蓄积量2103万立方米。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共有家庭户114613户,集体户3286户;户籍人口35.49万,常住人口为332148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46626人,占全县14.04%。人口少于5000的乡镇有13个,占乡镇总数的72.22%,其中老区乡镇8个,占比 44.44%。在此次村庄分类的191个建制村中,人口少于500人的村庄涉及17个乡镇159个村,占比83.24%,其中:老区村87个,占比45.54%;8个老区乡镇有85个,占其村数的94.44%。
二、“乡村小而散”的成因分析及变化趋势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县针对山区县立地条件差、产业基础薄弱、整体发展突破难等问题,通过实施“小县大城关”发展模式,率先撬开城镇化大门。随着“大城关”战略深入推进,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青少年进城入学,城区集聚了三分之二劳动力、经济总量、税收和95%的中小学生,城镇化率达78.8%,农村“空心化”和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凸显,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短板之一。主要表现:
(一)人口“空弱化”,留守老人问题突出。一是乡村人口逐年下降。全县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59496人,占78.1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72652人,仅占21.87%。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66376人、而乡村人口减少12095人,比重下降8.63个百分点。二是乡村以60周岁以上老年人为主。13个乡镇常住人口为33244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5474人,占比46.55%,占全县60岁及以上人口的72.96%。比如,春美乡常住人口2414人,现有60周岁以上留守老人有1412人,占比58.49%,全县最高;大铭乡占比51.78%,国宝乡占比50.14%。三是乡村人口稀疏分散。159个“小而散”村,有123个村常住人口在200人以下,占77.36%,其中53个村不足百人。如大铭乡、杨梅乡各7个村各占5个村,其中大铭乡3个村仅50人左右。四是乡村老年人经济普遍困难。2022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21元,同比增长6.5% ,但收入仍不及城镇居民的半数。其主要收入来源是家庭种养业,还有在外务工子女的经济支持。这些留守老年人长期吃苦耐劳,营养缺失,身体机能日趋下降,健康状况较差;加上居住较分散,出行不便,娱乐活动少、情感缺失、精神匮乏。
(二)产业“空心化”,资源闲置浪费严重。一是抛荒撂荒严重。因地处丘陵山区,耕地大部分为梯田,且分布在海拔300米-1500米之间,最大坡度甚至达50度以上,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困难;留守老年劳动力有限,而第1代农民工也只有少部分农忙回去耕作,第2代以后已经基本不会种地了,很难再回归农村,造成耕作面积萎缩将日趋严重。比如,赤水镇耕地总面积为12038.42亩,抛荒撂荒的耕地近3000亩,占四分之一。二是农房闲置严重。农村住房长期闲置的问题比较突出,偏远山村占农房总数50%以上,多数在县城务工的群众已购置房产或租房,逢年过节或老家世事有的才回去小住;部分常年空置的农房年久失修,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有的老旧祖厝多户共有,产权不清,也易引发纠纷。
(三)服务“空壳化”,教育医疗保障弱化。一是村级组织经济薄弱。部分村级组织规模小,159个“小而散”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在30万元以下有101个,占三分之一,百万以上的村仅17个占比8.9%,多数村在上级拨补的基础上集体收入才能勉强达20万元;机构运转较为困难,服务半径增大,基本公共服务较为滞后。二是教育方面,大部分学龄子女随父母进城,近80%镇村小学闲置,基本无村级幼儿园。我县16个农村乡镇,9个乡镇中心小学都是因为没有学生而自然撤并。7个有乡镇小学的除三班、盖德2个乡镇外,国宝、上涌和葛坑3个乡镇中心小学的学生都仅有二三十人,而水口、春美中心小学的学生只是个位数。三是医疗方面,农村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缺乏、乡村医生待遇差(按服务年限及地域差别,各级给予最高补贴不足600元),留守群体的社会救助缺失严重。四是生活不便。快递公司因成本问题,无法进村入户,农村商超、小卖部、农资销售点等不足,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生活用品十分不便。
(四)文化“空虚化”,传统工艺后继乏人。农村青年纷纷进城,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越来越弱、群体越来越小,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形式的传承逐渐淡化、甚至消亡。比如,据传明永乐年间,杨梅乡云溪村就有正月表演纸狮、纸龙的风俗,2007年云溪剪纸工艺已被列入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今面临无人继承的窘境。此外,部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古建筑和红色文化遗址修缮保护不够,比如一些乡土建筑、古桥、历史水利设施等资源还未充分挖掘。
三、科学研判“村庄分类”
我县按照“遵循规律,把握趋势;县域统筹、城乡一体;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因地制宜,把握差异;系统衔接,强化应用”五个基本原则,通过全面研究分析村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结合村庄下一步发展方向,综合社情民意,精准确定村庄定位和分类,完成“两表、多图、一库、一报告”。全县159个“小而散”建制村被划分为6种类型,其主要3种类型分别是稳定改善(63个)、集聚提升(45个)、文化传承(42个),共150个、占比94.34%,其余9个村为城郊融合、民族团结、侨台赓续类村庄各3个,此次并没有确定收缩待定和搬迁撤并类型村庄。在精准分类的基础上,为“小而散”乡村因地制宜、分类引导、精准施策、分类推进提供决策依据,只有走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才能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
四、探索“跨镇联建”的实践与成效
为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我县审时度势,从群众需求和乡村振兴出发,按照“党建引领、协同协作、共建共享”的总体思路,全面推行“跨镇联建”工作机制,走出了一条山区县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路子,入选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激励县,在今年全省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其主要做法:
(一)组织联建“为本”,党建引领“凝聚力”。针对乡村人口稀疏分散、资源闲置浪费等现状,德化县以党建凝聚发展合力,引导镇村党组织联建共建,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凝聚社会价值共识、提振鼓舞民心与组织动员的政治引领力,筑牢乡村治理堡垒。一是跨镇式组团。在不改变原有行政划分和自治主体的情况下,按照地域相近、产业相似、人文互通等不同条件,将14个非城区乡镇划分为东部片、西南片和西北片3个片区,每个片区由1个乡镇作为牵头单位,推进“区域一体化、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旅游一条线、水系一条脉”“五个一”工程,推动组织聚合、资源整合、产业融合。二是高位推动。在县委统一领导下,安排3名党员县领导挂钩联系联建工作,指导3大片区分别成立功能型党委,建立定期调度机制,统筹片区联建工作,将“组织力”转化为“生产力”。三是基层组织联动。针对80%村“两委”、90%村主干生活在城关的实际,提升全员坐班、驻城返村、轮值坐班3种服务管理模式,督促1100多名村干部“动起来、跑起来、干起来”。
(二)协同协作“为要”,抱团共赢促发展。针对产业融合度不高、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村“空心化”等问题,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独特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农产资源,支持片区协同协作,夯实内生发展动力。一是汇聚“大招商”合力。建立片区联合招商队伍,定期组团走出去招商,变“单兵战斗”为“集群作战”,去年签约项目54个,总投资227.4亿元、增长62.7%。县里制定“飞地招商、利益分成”政策,让联合招商乡镇共享财税成果。二是做强“土特产”文章。以“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为纽带,培育发展大铭生姜、德化梨、德化黄花菜、淮山、油茶等强村富民产业。全县18个乡镇共种植生姜约2万亩,仅大铭乡就有760多户农户种植生姜约2500亩,产量可达3500多吨。加快发展稻田养鱼等绿色农业,在上涌镇拥有超万亩优质稻、8000多亩德化梨和全省最大的娃娃鱼养殖基地。创新乡村资源整村预流转机制,铺开农优产品展销中心建设,推广“德化农优”区域品牌,培育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3个、数量全市县域最多,获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整体推进试点县。特别是正在建设总投资20亿元的中国供销智慧农文旅博览园,努力打造全球农旅产品贸易集散地及游览展销中心。三是深化“农文旅”融合。围绕“凤凰展翅一体两翼”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德化县积极引导各乡镇跨区组团、资源共享、协同协作,实现“以旅兴农、农旅融合”。比如,国宝乡佛岭村以云龙谷创4A级景区和创建“海丝文化游学基地”发展乡村旅游。围绕打造东中西三条精品线(东线山水休闲、中线陶瓷文化和西线康养度假)等布局旅游项目,支持片区联合举办旅游节庆活动,现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7个,连续两年获评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
(三)共建共享“为基”,增进民生福祉。统筹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下沉乡村,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一是让环境更美。平均每年投入5000万元,连续7年推广“一清二整三美化”,创新城乡环卫一体化,由县属国企统一开展生活垃圾处置、村容村貌整治等,获评省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建设“一县一溪一特色”田园风光示范项目3个,打造风光带、发展带、示范带。二是让服务更优。为有效解决乡村留守高龄老人服务少、就医看病难等问题,德化县依托“党建+”邻里中心,将网格化服务、爱心幸福城系列活动与跨镇联建有机融合,提升乡村服务水平,创新社会治理路径。支持跨村联建94个“党建+”邻里中心和288个邻里服务站,提前实现“十四五”全覆盖目标,引导邻里中心向周边群众开放,提供爱心食堂、巡回医疗、免费寄递等服务,打造爱心幸福城。三是让治理更实。率先建立县级综治中心并实体化运行,大力推广网格化管理服务“一张网”,推进邻里中心、综治中心、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融合共建试点,连续五轮获评全省第一批平安县。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