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1 浏览量: 作者:三明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来源:中国老区网
根据福建省老促会关于开展“乡村小而散”问题专题调研工作的部署,三明市老促会及时召开会议,学习传达省老促会“通知”和相关会议精神,在全面布置各县开展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省老促会调研要求和三明实际,重点布置建宁县、宁化县作深入调研。9月10—13日,省老促会执行会长梁晋阳、常务副会长翁若同、副秘书长陈荣星一行,在市老促会会长阎伟强、副会长兼秘书长陈生雄陪同下,到建宁县、宁化县开展 “乡村小而散”问题及乡村振兴工作调研。
调研组先后深入建宁县溪口镇高山村(收缩待定类)“乡村小而散”现场、溪口镇兰陵水库及金玛康养山庄农文旅项目,百姓名村-渠村(文化传承类、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跨村联建百家姓联村党群服务中心、张际亮主题公园,溪口镇勤建农机专业合作社、闽赣省际农机植保综合服务中心、枫元村乡村振兴、新时代文明实践馆、村史馆,均口镇富强石材有限公司绿色矿山建设,均口镇垅源村(收缩待定类),均口镇烟种连作产业服务中心,黄坊乡武调村(集聚提升类),实地察看庭院经济、闽之源建宁研学营地,溪源乡楚尾村(稳定改善类),烟种轮作示范片、楚上堡文旅公司小木屋、星空房民俗项目、水上游乐园项目、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笋制品展馆、长者食堂建设,明一国际生态高新科技园、先正达集团中国水稻种子供应链创新中心、种子产业园;宁化县水茜镇蕉坑村(文化传承类)、儒地村(文化传承类)、福建融胜禽业蛋鸡养殖基地等“跨村联建”阵地建设、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发展项目,曹坊镇曾家背村(收缩待定类)、下曹村(文化传承类)历史文化保护和红色旅游开发,城郊镇社背村(收缩待定类)、李七村(收缩待定类)村庄现状,城郊镇瓦庄村宁化谷物文创园建设项目现场,宁化县现代农业(薏米、河龙贡米)产业园、宁化食朴客家食村供应有限公司等地等调研,召开了三场座谈会,深入2个农户家庭走访。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三明市“乡村小而散”基本情况
三明地处福建西部,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总面积2.29万平方公里,辖1市2区8县,总人口287万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共有乡镇148个,其中人口少于5000人的乡镇有34个(明溪县2个,枫溪乡、夏坊乡),(清流县5个,温郊乡、田源乡、沙芜乡、余朋乡、里田乡),(宁化县2个,方田乡、河龙乡),(大田县4个,屏山乡、济阳乡、谢洋乡、前坪乡),(尤溪县1个,尤溪口镇),(沙县区2个,南霞乡、湖源乡),(将乐县6个,光明镇、漠源乡、万全乡安仁乡大源乡余坊乡),(泰宁县7个,下渠镇、新桥乡、上青乡、大田乡、梅口乡开善乡、大龙乡),(建宁县3个,黄坊乡、溪源乡、客坊乡),(永安市2个,上坪乡、罗坊乡),占乡镇总数的22%,比全省137个占乡镇总数的15%,多7个百分点;全市行政村1739个,人口少于500人的村171个(,占全市农村总数的9.8%,比全省4937个占全省农村总数的35,低25.2个百分点。其中,宁化县210个行政村中,常住人口少于500人的村达82个、占全县村总数39%;常住人口少于300人的村33个,占全县村总数16%;常住人口少于100人的村有4个(曹坊镇曾家背村、城郊镇李七村、城郊镇巫高村、济村乡吾家湖村)。建宁县常住人口少于500人的村2个(溪口镇高山村户籍人口404人,常住人口265人,溪源大岭村户籍人口443人,常住人口212人)。全市户籍人口不足500人的171个行政村中:常住人口200人及以上的86个、占50.3%;常住人口不足200人的85个、占49.7%(含少数民族村2个,历史文化村、传统村落5个),户籍人口29677人,主要分布在永安、将乐、沙县、尤溪、大田(500人以下村达42个)等县(市)。
二、造成“乡村小而散”的主要原因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引领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发展,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不懈奋斗,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同时,也客观存在着“乡村小而散”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是历史因素。远古时期,人们靠采集和狩猎生存,是没有村落的,游牧生活也不需要村落。只是农耕文明产生后,人们要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才诞生了村落。村落在其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发展出来一系列不可替代的功能。首先,乡村具有独特的生产与经济功能;其次,乡村具有生态与生活功能;其三,乡村具有文化与教化功能;第四,乡村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所以千百来乡村伴随着广大农民生生不息,得以长期存在。现有行政村布局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格局,规模小、数量多、布点散、实力弱。村镇规划滞后,多数小村资源匮乏且分散,村财薄弱,配套设施不完善。村级组织运转成本高,基层负担重;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公共服务水平低。
二是自然因素。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十分明显。平原地区聚落较为集中,规模较大,聚落住宅排列有序,形态多为团状;山区的居民多依山建筑居民点,高矮参差,成为一种山村或山区集镇。三明属福建内陆山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地形起伏大,平地狭小,缺少建造大村的地形条件,造成山区村落规模小而分散,但山区耕地零星分散,村落过大则距离耕地太远,对生产极为不便。特别是部分高海拔山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大量农村青壮年选择离开农村,也带走了大量妇女和儿童前往城镇地区就业、就学,人口流失严重,劳动力大量流失造成农房闲置、土地荒废,造成一大部分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边缘化,在家种田难以为继,进城就业已成为农民的普遍谋生渠道。
三是社会因素。影响村庄聚落的因素除自然地理环境外,还受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制约。如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政治、军事、宗教、交通等。此外,城乡二元制度。城市与农村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本应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可是我们长期以来的政策是优先发展城市,倡导农村支援城市,农业支援工业,出现严重的“剪刀差”,导致农村长期出于落后状态。还有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不断扩张。中国的城市化率2023年末达66.16%,这是西方国家经过几百年的缓慢发展才得到的成果,中国只用了几十年就走完了这条城市化之路。“欲速又达”的结果只能是牺牲农村,将农村一个个掏空,致使“乡村小而散”的现更加严重。此外,农村人口与空间分布变迁衍生出农村基层治理新问题。一是男性娶妻难。部分村庄适婚男性找不到对象,未婚群体庞大,影响基层稳定、安定。二是新生人口少。80、90后一代生育观念的转变,养育孩子社会成本提高,少生优生已成为社会生育观念的主流,农村劳动力增长后劲不足。
三、破解“乡村小而散”主要做法成效
历史告诉我们,乡村的存续与发展兴盛,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意义重大。社会现实告诉我们,只有认清乡村的独特价值所在,不断为乡村发展注入更多活力与动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国家已经注意到了农村衰落的现状。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工作的开展,可以看出政府对于农村问题的重视。如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已经取得重大胜利,可以预见诸如“乡村小而散”等其他乡村问题也会慢慢得到解决。三明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关注“乡村小而散”问题,并从各方面着手寻找破解的途径、办法和措施。
(一)以“跨村联建”为抓手,解决“乡村小而散”问题。认真落实习近平来闽来明考察重要指示精神、聚焦乡村规模小、空心化、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深化推进“跨村联建”。在不改变原有行政区划、村民自治主体的前提下,改变“单打独斗”思维,以地缘、人缘、产业等为联结点,以组建联村党组织为抓手,以发挥党组织引领和龙头经济实体的辐射带动作用为重点,打破区域界限,统筹区域资源,成立联建主村和周边村落的联村党组织,通过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推动区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取暖、共同发展。一是组织联建,打造“联建党总支+临时党支部+专项党小组+党员志愿服务队”综合管理模式,在各级党组织书记和班子成员的示范带动下,联建主村与周边乡村抱团聚力,解决区域性治理难题,提升区域治理效能。二是产业联动,各联村党委立足区域实际,创新发展模式,通过山水林田联管、产业项目联片、生态福利联享,盘活农村集体经济。三是民生联动,联建区域践行民生工程一盘棋思路,通过水管网改造、捆绑实施标准化幼儿园、畅通区域产业路等一批基础设施让村民共享联建便利。目前,“跨村联建”党建模式已广泛推广,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愿景”变成“实景”。此外,还有人才联育,确保富村穷村共同致富等等。如这次省老促会调研的溪口镇充分发挥百家姓联村党总支以强带弱、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作用,运用好领建村渠村的人缘、地缘优势,以及晚清爱国诗人“张际亮”故里这张名片,推动实现区域内产业联创、资源共享、集聚发展。百家姓联村党总支共有803户3288人109名党员,通过打造跨村联建推动资源要素整合,推动村集体经济“联创联增联带”。渠村、杉溪、高山三村联建,实现基础联建同转变:着眼民生工程建设,按照“一盘棋”理念整体推进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批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项目,让村民享受联建“红利”。向上争取总投资达1700万元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切实改善农田水利条件,推进耕地高效利用,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受益群众达3317人;全面进行人居环境改造及风貌管控提升。投资502万元,改建污水处理设施3个,铺设雨污管网15.5公里,有效地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宁化县开展“跨村联建”党总支25个,参与联建村97个,县级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实施蛟湖文旅小镇等产业联动23个,促进村与村之间资源互通共享、合作互惠共为。水茜镇蕉坑村、儒地村通过跨村联建,发挥党组织引领,以强带弱、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作用,推动林下三叶青示范种植,因制宜开发餐饮服务、农耕体验、文旅融合项目,实现绿色生态效益倍增。
(二)以现代科技为引挚,解决“乡村小而散”问题。
现代农业强调的是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合作社是农业生产者的理想组织形式。通过现代科技的运用和农业合作组织的建立,最大范围统筹农业技术、人才、机械设备、资金等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大大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如建宁县均口镇,从土地耕整、农资供应、集中育秧、机播机插、植保飞防、粮食烘干等项目应有尽有,全程机械化托管服务,统一定价,农户根据需求照单选择,节本增效的同时,还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宁化县城郊镇瓦庄村的宁化谷物文创园建设项目,从河龙贡米、薏米的种植、加工延伸到谷物产品交流研学展示乃至谷物酿造体验,拓展了旅游新业态,有利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对宁化“两米”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起到积极作用。
(三)以村庄分类为先导,解决“乡村小而散”问题。做好村庄分类工作是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乡村小而散”问题的具体措施。我市按照省委农办、省自然资源厅印发的《福建省村庄分类工作指南(试行)》(闽委农办(2024)4号)文件精神,立足实际,围绕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稳定改善、文化传承、民族团结、侨台赓续、收缩待定、搬迁撤并等类型认定标准,严格按照组织动员、基础调查、分析研判、审查报批、成果汇交等流程,扎实有序推进全市村庄分类工作。截止目前,全市11个县(市、区),共1739个建制村,村庄分类工作已全部完成。在各县(市、区)完成村庄分类工作基础上,全市划分为集聚提升类554个,城郊融合类151个,稳定改善类655个,文化传承类300个,民族团结类39个,侨台赓续9个、收缩待定类27个、搬迁撤并等类4个。
(四)以改善民生为目标,解决“乡村小而散”问题。
针对“乡村小而散”问题,我市各级政府一方面通过多次造福搬迁工程、灾后重建、库区移民、提高城镇化率、政府出台政策引导等多方面办法和举措,把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搬迁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另一方面九十年代以来,政府通过开展行政村、自然村“五通”工程,20户以上的自然村基本上都实现了通公路、通自来水、通电、通电话、通电视,生产生活条件都得到了很大改善。党和政府的关怀,大大增强了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问题与建议
“乡村小而散”制约着国家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实施,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实行撤并融合,可以减少行政运营成本,更好地实施公共服务,让乡村发展的更快更好。但是从这次调研的情况看,存在着四种观点:一是不须撒。现在农村包括一些“乡村小而散”的村庄,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好,一方水土可以养一方人,没有必要穷折腾,既浪费国家财力,又不受百姓欢迎。二是不愿撒。他们认为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繁衍生息,已深深扎根,故土难离,乡愁难忘。虽然现在人比较少,但房子、土地、人脉都在这里。三是不好撒。跨村联建解决了组织、产业、民生等一系列发展问题,但人还是在原地居住,土地、房子没有搬离,形式联实际没联。参加座谈会的7个联村书记还表示,撒并群众思想工作难做,村的县乡人大代表没有了,没有了话语权,他们表示还是不撒的好。四是有条件撒。有的村主干和村民提出,政府如果能在村民自已居住就近划拨一块更好的地方给他们建房安置,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愿意拆除自已的旧房子,让出原来的宅基地,支持撒并工作。
综上所述,根据调查情况和民情民意,解决“乡村小而散”问题应把握积极稳慎、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因村制宜的原则。
1、加强组织领导。对“乡村小而散”进行合并,首先组织机构合并要先行,以党组织整合为切入点,在保障在任村干部待遇不变的基础上,坚持以整合后的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推动建制村调整、合并,然后推进村委会等各类组织合并,形成合法有效的统一治理主体,再逐步引导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财政投入向中心村转移。要优先统筹考虑历史渊源、宗族血缘、地域相邻、文化相通、产业相近等因素,对500人以下的村庄进行合并。可根据难易程度,对一时合并有难度的村,可先采取跨村联建,通过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的方式逐步做好过渡、完善。
2、保护农民权益。坚持“一个统一、三个不变”原则(即政府统一规划,土地承包关系不变、上级转移支付及扶持政策不变、原村资源资产所属关系不变),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愿意搬。
3、坚持分类施策。坚持分类、分批推进。对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将保护与发展交融并行,推动文旅康养产业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脆弱,特别是水资源保护区,要加大力度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对自然灾害频发、不具备发展条件、人口大量外流村庄,应将废弃、闲置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边远、不宜耕种山地转为林地,统筹解决村民生计、生态保护等问题。对中心村,可实行“一户一宅”,节约用地,综合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和村庄自身发展需要,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总体建议是,一是对“小而散”的村庄在跨村联建、条件成熟、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宜并则并、宜撤则撤,有序搬迁、合理撤并。二是鉴于目前撒并小村难度大,是否考虑全省小乡镇多、行政运行成本高,且交通通讯管理方便,可以对条件成熟的小乡镇实行撒并。
以上报告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