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4 浏览量: 作者:山东省费县老促会 宋振昕 王琼 来源:中国老区网
山东省费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总面积1660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现有381个行政村、34个城市社区,93万人。是孔子布学之地,素有“圣人化行之邦、贤人钟毓之地”之称,是著名的大青山突围战发生地、蜚声海内外的《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是全国著名的沂蒙山老革命根据地的核区区域。
脱贫攻坚成效
费县扎实推进产业扶贫项目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行业扶贫政策落实和社会协同攻坚,全县147个贫困村、6.3万贫困人口全部如期实现摘帽脱贫,谱写了尽锐出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精彩乐章。
2016年9月,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在费县召开;2017年7月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到费县专题调研;2018年9月,费县脱贫攻坚“五个覆盖”、小康路上“一个不少”做法被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列为全国基层改革创新优秀案例;2020年10月14日,费县彩票公益金项目建设管理被国务院扶贫办主办的中国减贫发展智库论坛列为经典案例并结集出版,费县扶贫工作受到国家肯定性批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先后4次报道费县脱贫攻坚工作。2020年11月,省脱贫攻坚验收组到费县开展实地验收工作,对费县的脱贫攻坚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圆满通过脱贫攻坚实地验收。
构建“三项机制”,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
费县把“不让一人掉队”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构建了组织领导、资金保障、督察考核三项机制,稳步推进村增收、户脱贫。
健全组织领导,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安排27名县级领导干部包乡镇,246名省、市、县第一书记包村,4810名干部包户,县乡设置扶贫专干,扶贫工作重点村成立驻村工作队,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实行县委常委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推进会议部署安排、扶贫专干例会调度推进工作制度。健全资金保障机制,构建“3+4”农村社会治理保障体系,每年投入“4个5000万”,分别用于保障农村基层班子运转,保障农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保障城乡环卫一体化投入和保障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特困群众救助、孝心养老基金三件民生实事落实。健全督察考核机制,实行扶贫办、督考办、纪委监察委“三级督办”制度,每级督办只反馈督办一次,县督考办对转办的事项,先行扣除该单位相应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分数,再进行立项督办,县纪委监委对转办的事项不再督办,直接启动追责问责程序。
费县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人施法,“独具一格”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中央彩票公益金等项目。
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
费县是全省20个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县区之一,“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就地实施扶贫,不但成本高,而且很容易返贫,难以取得持久效果,只有通过易地搬迁,挪穷窝、断穷根,才能实现根本性脱贫。费县陆续推进了大田庄乡、梁邱镇、马庄镇、朱田镇、石井镇、新庄镇、费城街道等7个乡镇(街道)17个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实际搬迁规模为2581户774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83户3008人,占全省总任务的1/5、全市总任务的60%。
梁邱镇的东河口村地处许家崖水库上游,自然生态脆弱,生存环境恶劣。几个自然村距离较远,群众分散居住,房屋简陋,基础设施难以配套,扶贫成本巨大。面对现实,只有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生存发展条件。
但是,东河口作为库区村,已经先后3次从低处向高处搬迁,每搬一次,贫困一次,导致群众的搬迁意愿不强,好多群众对搬迁甚至产生了反感情绪。没有群众的支持,想要易地搬迁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凝聚共识,费县组织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到兰陵、莒南等县扶贫搬迁社区参观学习,帮助他们开拓眼界,感受到社区建设带来的巨变。同时通过政策宣传和思想动员,帮助群众了解上级优惠政策,算清“购房、生态环境、子孙、医疗、收入、生活”六笔账,让群众明白能够在不花钱或者少花钱的基础上快速改变生活条件,保证搬迁让群众能承受、搬得起、不负债,惠当前,利长远。针对搬迁意愿不强的群众,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干部利用晚上时间,多次走进贫困户家中,通过说“亲情话”,建“亲友网”,拉家常、讲道理,真正解除担心和忧虑。第一书记派驻单位还发挥优势,协调市建筑设计院专家免费进行勘察设计,制定了分三期逐步实施的万人社区发展规划,并在村内设置大型宣传牌,让群众看到希望。针对拆迁补偿、低保补助、户型面积等关键问题,全部公示征求意见,做到公开公正,让群众增强信心。就这样,在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干部的“苦口婆心”的思想动员下,群众的搬迁意愿被调动起来了,对搬入新房充满了希望。
为打造经得起检验、群众满意的新型社区,费县立足当地环境因素,把握关键因素,突出打造三大亮点。质量进度并重,选出群众代表作为工程监督员,严把工程质量关。同时,层层压实责任,定期召开每周工作例会、专题推进会,及时反馈工作推进情况,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干部群众两年的努力,总投资1亿多元,建设了梁邱镇瑞和家园社区,建设安置房420套,含1栋3层社区服务中心,安置了东河口村和小南庄村贫困户和随迁户。
群众稳定下来了,但还没富起来,这成了又一块“心病”。费县又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本着“资金变资产,资产拉动产业,产业带动贫困户”的模式,积极整合扶贫协作援助资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库区移民资金等近4000万元,在瑞和家园社区附近规划建设了4.2万平方米的扶贫产业园全部投产后,每年可实现利润4500余万元,税收800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有效解决了瑞和家园社区搬迁群众的后续就业问题,为贫困户整体稳定脱贫和增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梁邱镇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央彩票公益金打通致富路
费县多次争取实施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提升了乡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扶贫效益,使彩票公益金路真正成为了群众的致富奔康之路。2014年项目获得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并代表山东省接受国务院扶贫办绩效考核,获得全国第一名。2017年7月,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到费县专题调研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对费县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马庄镇位于费县县城东南20公里处,属纯青石山区,山峦棋布,人多地少,山多水缺,裸岩占总面积的60%以上。“远看青山羊,近看是石廊,细看石夹缝里还有点地瓜秧”,曾是这里地形地貌的真实写照。这里山高坡陡上山的羊肠小道“一个轮的靠抬着,两个轮的靠扛着。”交通极其不便。老百姓日常所需的产品运不进来,生产的农产品也运不出去。
“要想富先修路”已成为镇里群众的最大梦想。2015年,中央确定在沂蒙革命老区实施彩票公益金项目后,马庄镇被列入项目扶持范围。项目区群山环绕、地形复杂,建设施工难度很大,费县组织乡镇召开沿途村村两委会议,通过大喇叭广泛宣传,发放明白纸7千余份,在村宣传栏对各村成立的领导小组和质量监督小组及占用的土地、树木进行公示;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吸纳村民全程参与项目的组织、实施、监督及后续管理。费县大力发扬新时代的沂蒙精神,开山劈石,铺基建路。山路狭窄、没有路眼,边坡垂直高度大,规划人员、机械、人力一起上,放炮开山100余处;地势陡峭,缺水少电,资金紧张,镇村自筹资金270万元整修了路基,群众自愿提供土地不要补偿,在山区硬生生辟出了一条生产致富路。
这条彩票公益金路起于马庄镇牛角峪村,在群山与丘陵之间自西向东蜿延42.3公里,最终止于长丰庄村,项目总投资1178.77万元,涉及14个行政村,覆盖重点贫困村10个,近2万人受益,其中贫困人口6879人。
马庄镇彩票公益金道路是扶贫路、致富路、旅游路,更是通往老百姓心坎的民心路。这条路将马庄镇11万亩核桃园实现东接西连,成为一个整体,新发展核桃6万余亩,带动项目区核桃品种改良1万余亩,新增大枣种植面积0.5万余亩,金银花0.3万余亩,提升优质桃、杏基地4万余亩,人均增收800元左右,收入增幅远远高于本地平均水平,提高了村民栽植核桃的积极性,促进了核桃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真正成为了群众的致富奔小康之路。
依托彩票公益金路,马庄镇累计培育核桃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30家、核桃联合社1家、家庭农场26家、现代农业发展公司6家、核桃种植专业大户106家。围绕彩票公益金路沿线,还开发了千年流苏、传统村落、精品山村、核桃小镇等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不仅提升了万亩核桃园的知名度,群众通过开办农家乐、售卖农产品等方式也增加了旅游收入。道路带动产业,让老百姓的日子蒸蒸日上。2003年,马庄镇大寨村里的光棍数量一度达到71人,被戏称为“光棍村”,彩票公益金路的修建一举改变了这种现状。一方面,道路一通百通,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另一方面,交通方便后,外村的姑娘也愿意嫁过来了。
2016年,马庄镇彩票公益金路代表山东省接受国务院扶贫办绩效考评,获得全国第一名。2020年4月份,马庄镇项目区“国家核桃全产业链发展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被列入第十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2021年费县又积极协调争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资金5000万元,其他资金1078万元,在马庄镇打造费县“流苏核韵”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围绕“五大振兴”实施推进,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做到“五个坚持”,努力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
这样的致富路,费县在2016年又继续在梁邱镇许家崖库区进行了组织实施,总投资5872.17万元,硬化生产53.039公里,覆盖梁邱镇10个贫困村。建设连接桥8座,拦河坝工程多处,将库区10个村连为一体,彻底解决了库区村路难走、水难用的问题,项目区由“山重水复”变“柳暗花明”。群众种植的粮食、林果菜等经济作物大幅增产,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农副产品加工、流通更加便利快捷。群众人均增收1800元左右,增幅远远高于本地平均水平,项目区群众迈上脱贫致富阳光大道。
脱贫攻坚是一场伟大的初心工程、民生工程,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这几年,费县干部群众在沂蒙精神的滋养下,传承红色精神,汲取前进力量,一起栉风沐雨、苦干真干,一起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一起迎接挑战、经受考验。所幸的是经过这几年的洗礼和磨练,塑造出了知感恩、能奋斗的群众队伍,也淬炼出了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攻坚、特别能创优的沂蒙党员干部形象。有为费县乡村教育事业振兴做出杰出贡献的校长张贵州,有带领马庄镇核桃峪村民脱贫致富的省派第一书记金栋,有让费城街道新刘庄村美丽富裕的省派第一书记陈建兵,还有扶贫脱贫带头人、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费县手绣传承人卞成飞,“代理妈妈”王箴等等……。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程中,“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不断释放出耀眼的光芒,成为攻坚克难、凝聚力量的精神动力,指引着老区人民走好脱贫攻坚长征路,并最终取得全面胜利。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费县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主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按照“五年过渡期”要求,费县一手抓巩固拓展、一手抓衔接推进,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衔接振兴成效明显。
2021年以来共投入6.78亿元在马庄镇、东蒙镇、胡阳镇、上冶镇建设一个乡村振兴示范区和三个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推进区以现代农业为核心引领,着力在产业培育、乡村善治、民生福祉三个方面实现全面突破,建设过程中,注重与片区建设、特色产业、金融助力相结合。
2021年7月,费县“流苏核韵”乡村振兴示范区被列为全国首批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试点,获得5000万元中央专项补助资金。按照“一核、一带、一区”规划思路,用足用活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5000万元,整合撬动其他各类资金共计1.9亿余元,强力推进“流苏核韵”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建设,项目区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益经营,示范带动新时代革命老区乡村全面振兴。费县“流苏核韵”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情况在全国终期评估中获得A等次;费县胡阳镇“胡阳喜柿”衔接推进区(兴胜村)在全市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议中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按照“四不摘”要求,费县将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沂蒙老区的乡村振兴持续接力。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