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发挥规模效应促进城乡融合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品牌

——关于黄州区环幸福水库和美乡村示范片区的调研报告

2024/11/14  浏览量:   作者:黄州区老促会 李忠厚  来源:中国老区网

2024年10月,按照黄冈市老促会部署要求,黄州区老促会围绕“促进城乡融合,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主题,成立调研专班,通过实地查看、座谈走访等形式,深入黄州区环幸福水库和美乡村示范片区2个乡镇5个村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建设成效

(一)基本情况

黄州区环幸福水库和美乡村示范片包括陈策楼镇六庙村、杜家林村、古楼园村和陶店乡幸福村、砂子岗村共5个村,其中幸福村、杜家林村、古楼园村被省财政厅授予省级美丽乡村典型示范村。该示范片总面积17.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706人;离黄冈市区15公里,距武汉市区60公里、黄州站4公里、黄冈东站5公里、鄂州花湖国际机场20公里。襟连大广高速、黄鄂高速、黄州高速、G106国道和城东公路。该片区处于乡村旅游资源密集区,十公里范围内有陈潭秋故居、十里荷塘、月季花基地、巴河等有影响的景区景点,周边联动效应极强。

(二)建设成效

一是高起点定位,打造了“幸福渔歌、诗画湖田”品牌。突出各村资源特色和民俗风情,追忆红色年代,传承水库精神,弘扬新时代渔文化内涵,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为基础,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推进宜居宜业,促进经济发展。立足幸福村“湖北鱼苗孵化第一村”优势,紧抓渔业生产发展、渔民增收等关键环节,实现规模化繁殖、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渔业综合效益,联农带农增收致富。做活“水文章”,以“碧道+”“水美乡村+”“水库+”等模式,发展碧道产业带、滨水生态乐园、滨水体育运动、滨水田园康养、优质水产品等绿色水经济新业态,使渔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了“幸福渔歌、诗画湖田”的和美乡村品牌。

二是高标准规划,形成了“一环三区链五湾”格局。编制示范片5个村和美乡村规划和实用性多规合一规划,做美“点”、串好“线”、连成“片”。突出“红绿”融合,对幸福水库开展库区水污染防护治理、环幸福水库湾组风貌提升,以“渔”为媒,链接示范片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绿色文化、幸福文化等,策划渔IP形象,精心打造了示范片标识系统,打造了“一环三区链五湾”格局。建成“幸福鱼一家”漂流成长为故事线,打造戏台广场、如鱼得水、活力驿站、相濡以沫四大休闲驿站的“幸福渔歌碧道环”;建成以幸福村、杜家林村为主体,建设渔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创新现代渔业发展的“现代渔业集聚区”;以砂子岗村、六庙村为主体,结合乡村田园综合体、湿地环境景观,发展鄂东休闲渔村的“休闲渔村示范区”;以古楼园村乡村文化为抓手,传承地域文脉,丰富发展内涵的“文创渔村聚集区”,实现“五湾串珠成链,共谱时代渔歌”。

三是高质量发展,推出了“和美乡村、水美乡村”样板。立足三产融合,打造“一村一品”。幸福村、杜家林村建成水产养殖和水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产业聚集地,重点建设了水产品交易中心、电商中心、淡水鱼类博物馆、鱼苗孵化项目、淡水鱼及农产品加工展销中心、幸福服务驿站和研学展示窗口;砂子岗村、六庙村依托幸福怡景田园综合体的旅游基础,景村融合,互融共建,实现渔业发展、“渔”休闲旅游互融共振,修缮完善乡村传统文化、乡村旅游接待设施,改善休闲渔业发展的道路交通、公共服务、宜居村湾基础,培育和孵化一批渔风情民宿、开发一批休闲农副产品、保护一片幸福湿地景观;古楼园村将红色革命文化和古楼文化植入,盘活闲置土地,有效营造本村独有的红色渔村风情,利用村周边、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庭院内外等场地,见缝插针绿化美化。

四是高效益发挥,形成了经济、社会、生态、示范联动效应。结合共同缔造,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以环幸福水库为切口,在绿水生态、绿水碧道、绿水文旅、绿水共富、绿水生金五大方面,进行生态修复、利用水元素,打造和美乡村“水”亮点,连接起乡村集体经营的“触角”。以“合作社+企业+供销社+信用社+技术(农技+智慧+人才)”的“五位一体”利益联结模式,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采购、农机服务、产品销售、金融贷款、技术支持等一条龙服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打造城乡供应链一体化平台。整合公交、物流、邮政、电商等资源,建立以公共配送中心为枢纽、以客货邮综合服务中心为节点、以线路公交和物流班车为纽带、以镇村组综合服务点为末端的农村寄递物流服务体系,提高农产品配送效率,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实现经济发展稳健,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生态平衡和生态效益绿色环保,树立了和美乡村建设标杆。

二、主要经验与存在不足

(一)主要经验

一是以高位推进为抓手,形成强大合力。成立示范片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区委副书记、区长任组长,区直相关部门和乡镇主要领导为组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财政局,积极做好计划安排、监督指导、考核验收等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是以出台政策为引领,整合资源合理利用。编制《环幸福水库乡村振兴示范片建设规划》《黄州区环幸福水库乡村振兴及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出台《黄州区财政局关于印发<黄冈市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以奖代补”项目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关于转发<湖北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等奖补扶持政策。统筹整合省级、区级资金及社会资本,总投资52182万元,其中省级财政奖补资金4000万元、区级财政资金3000万元、统筹资金8482万元、引入社会资本投资36700万元用于和美乡村建设。

三是以共同缔造为基础,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坚持以农民为主体,把“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贯穿和美乡村示范片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与坚持党建引领基层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形式多样文明创建、平安法治和谐稳定、群众齐心共同缔造等相结合,广泛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与示范片规划、建设、管理、评价,确保充分吸纳群众意见、充分发挥群众力量、群众认可建设成果,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是以统筹调度为杠杆,凝聚力量有序推进。统一调度,统筹兼顾,严守耕地底线,集中力量办大事,做好绩效目标设置、审核、批复、调整、绩效监控、自评及结果应用。依托区农村财政管理中心和乡镇财政所,建立“乡镇日常监督+区级定期抽查”立体监督体系,严格资金专款专用,常态化督促建设进度,提升资金使用绩效。强化人才支撑,吸引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引导社会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向试点片区聚集。实施“村银共建”,完善基础设施,确保运营通畅。强化督查机制,坚持现场指导,拓展关键链条,确保有序推进。

(二)存在不足

一是红色引领意识不强。有的村红色引领发展意识不强,忽略了红色引领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古楼园村,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1位,其中还有黄冈县临时苏维埃政府主席赵洁清,这些红色人物事迹就没有挖掘出来。有的村“两委”和村干部工作主动性不强,比如杜家林村,就是推一把就动一把。大都是怕背债,存在“懒软散”和“等靠要”的思想,缺乏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不高。

二是乡村经济基础薄弱。乡村存在老龄化、空心化和村集体空壳化、瘪壳化。这五个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村级经济薄弱,这也是全区普遍现象。年轻人都宁愿外出打工,不愿意留在家乡,特别是有一技之长的村民,外出务工的更多。尤其是闲置的土地等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加上乡村产业缺乏人才、资金支撑,块头小、规模小,科技化、现代化程度低,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附加值低,除幸福村的渔业发展有一定规模以外,其余的大都是“作坊式”小打小闹的,不成气候,更难成特色,招商引资有难度,使产业产品叫不响,这五个村的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都发展缓慢。

三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完善。乡村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道路和管网破损、水利设施陈旧、老化等都制约了乡村的发展。比如杜家林村到古楼园村,除了环幸福水库这条路,其他道路破损严重。乡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比如陈策楼镇原来每个村都有小学,现在中学和小学一起也只有七八百学生,许多农村孩子想方设法到城里学校就读,乡村卫生室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有的两三个村才有一个卫生室,文化活动形式不丰富,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

四是乡村治理体系不够健全。有的村乡村治理主体“村两委”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宣传力度不大、普法教育不深入、宣传形式单一,这五个村都是在法律宣传月搞下宣传,平时宣传得少,村民参与度不高;“五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不够健全,“七会理事”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除幸福村、六庙村稍微好点外,其余三个村还存在不足,其实这在全区116个村来说,也是大多数如此。乡村治理现代化、智能化、科技化程度不高,道路摄像头存在盲点。

三、对策与建议

(一)要补齐短板,夯实和美乡村底盘。

一是要坚持党建引领,弘扬老区精神。要增强红色引领发展意识,深刻认识红色引领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把具有为民情怀、开拓精神的优秀青年吸收到村两委班子来。片区五个村里有名有姓的烈士有36位,要深入挖掘赵洁清、还有幸福村担任过区委书记的刘华甫、区长张鄂东等红色人物事迹的丰富内涵,厚重片区红色文化底蕴。

二是要结合共同缔造,完善基础设施。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参与到和美乡村建设中来,可以采取政府补助、项目资助、群众协助的方式,对杜家林村到六庙村等损毁的道路、巴河提水泵站等水利设施及建设中破损的污水管网等进行修缮整治。

三是要大力招商引资,壮大集体经济。坚持“红绿”融合发展理念,严守耕地红线的同时,大力整治土地撂荒,有效利用闲置土地等资源,结合片区幸福水库水资源、环幸福水库土地资源禀赋,整片科学统筹,谋划项目,在推进“能人回乡”的同时,敢于走出去,引进来,跑省进京,争资立项,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使外出人员、资金回流。

四是要“五治合一”,完善治理体系。加强乡村红色教育、德育教育和建设,引导村民自觉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让“七会理事”真正理事,结合“户外党校”“百姓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和“十星级文明户”等文明创建,树立良好的村风民风。

(二)要整合资源,树立和美乡村品牌。

一是要整合水资源。基于区域内资源集聚优势及现状基础建设条件,围绕幸福水库,做活“水文章”,推进“碧道+”“水美乡村+”“水库+”等模式,在环水库的周边,大力种植银杏等经济林、橘园、桃园、葡萄园等水果,成为环幸福周边的碧道产业带和滨水生态乐园,在水库边建设水上运动设备设施,开发滨水体育运动项目,在环幸福水库周边建设滨水田园康养项目,发展优质水产品等绿色水经济新业态。

二是要整合土地资源。用活用足乡村“一亩三分地”资源,打破行政乡镇、行政村界线,六庙村、砂子岗村和古楼园村,地理位置相互毗连,地貌地质条件相同,要通过整合或流转,进行整体开发。围绕讲好“水故事”、写好“水文章”、扩大“水影响”,整体打造幸福村、杜家林村,实现“护一湖春水、串两岸碧道、道五湾风情、塑幸福品牌”目标。积极探索生态、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径与新模式,通过“治水、治村、治产”,将和美乡村示范片打造渔文旅融合发展的和美乡村品牌。

三是整合人才、资金资源。要完善优惠政策,引进人才、资金、项目等资源,让人才、资金、项目向片区聚集。比如杜家林村的张青,他成立的公司在黄石开发矿产,也涉及了其他行业,他的资金实力雄厚,可以引进适合片区的项目建设,借船出海。

(三)要完善机制,巩固和美乡村成果。

一是要完善长效机制。黄州区、陈策楼镇和陶店乡以及片区五个村四级都要建立一套标本兼治的长效管理机制,对现行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通过各村相互参观、定期开展拉练,进行比学赶帮超;塆组相互学习,主动见贤思齐,提高村民建设湾组、改善环境的思想意识;党员带头示范,做好日常管理,以党员示范引导村民自觉维护来之不易的和美乡村建设成果。

二是要压紧压实责任。要进一步明确区、乡镇、村、组的职责,分工负责,层层压紧压实责任,签订责任状和承诺书,建立“四包一”和群众门前“三包”机制,做到知责、明责、履责,并制定奖惩措施,确保各项管理机制和措施落实到位,落地见效。

三是要坚持督办问责。要落实好长效机制,并将村规民约上升到具有约束性的规章制度。坚持追责问责,并通过奖励、曝光等方式引导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参与公共事务管理,避免出现公共基础设施有人建、没人管,前面建、后面坏和公共环境卫生边治理、边污染的现象,杜绝“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怪圈,不断巩固乡村建设成果。

(四)要推广经验,打造和美乡村标杆。

一是要充分发挥示范片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片区基本条件、功能布局、主导产业、机制体制建设,切实起到“抓点、成线、促面”作用,推动片区设施现代化、产业多元化、方式绿色化、开放常态化,不断扩大示范片辐射引领范围。

二是要推广和美乡村示范片经验。组织全区各村到示范片参观学习,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原则,结合各村实际,编制实用性多规合一的规划,形成各村自己的格局,比如沿巴河和城东公路的村就要利用水陆交通资源,发展生态产业;沿黄上公路的村,除发展现有的生态农业产业外,做好仓储物流等产业;沿团黄公路的村做好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等。同时,结合共同缔造,充分发挥和调动群众积极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在全区营造“人人出力、个个参与”和美乡村的氛围。

三是要打造和美乡村新标杆。在和美乡村建设中,以打造2.0版和美乡村为目标,要充分利用我区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红色特色资源,将传承和弘扬“潭秋精神”作为“红绿”融合发展的主色调。加强黄州城区人才、资金、技术和公共服务资源与各乡镇、村高度融合,做好做活“红绿”融合发展文章,形成以“红绿”融合发展促进“农文旅商体康”全面发展的格局。以和美乡村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促进黄州“主城崛起”和“三城”建设,实现黄州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使黄州城乡融合发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叫响黄冈、冲出全省、迈向全国!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