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浏览量: 作者:杜思仪 陈诗衡 杨玉静 来源:中国老区网
河南省鄢陵县历史悠久,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据统计,鄢陵县辖12镇、384村,其中有10个革命老区镇、338个革命老区村,申报了6个党史教育基地,近年来,为响应中央一号文件,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的工作部署,鄢陵县各处革命老区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的工作部署,按照省老促会开展的“乡村振兴老区行”活动要求,7月10号,鄢陵县老区促进会开启了“筑梦寻光,点亮老区”返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马坊镇小组于7月17日前往马坊镇进行调研走访,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大学生们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大学生们详细了解老区村村内推进乡村建设情况,也看到了乡村发展的巨大潜力。
其中以鄢陵县马坊镇程岗村为代表,该地利用其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优势,紧随党的呼吁和号召,加强基础建设,集中发展集体经济,宣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发展革命文化传承,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近年来卓有成效,荣获“集体经济发展先进村”“‘五好’村(社区)党组织”“四星党支部”“市级卫生村”“民主法治村(社区)”“鄢陵最美村庄”等荣誉称号。马坊镇的乡村建设进程已迈入稳健发展阶段。
发展现状
(一)基础设施健全
近年来,马坊镇稳步推进项目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完善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来共新建厂房17座,硬化道路超1.8公里,安装路灯130余盏,部分村完善修建下水管道4000米,缓解了下雨积水和污水横流问题。建设社区运动角、村内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程岗大舞台等休闲娱乐场所,丰富居民日常生活。积极部署落实“厕所革命”,为乡村卫生体系的完善迈出坚实的一步。马坊镇是典型的农耕文化乡镇,为了推动移风易俗,强化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基层群众组织的治理作用,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抵制天价彩礼。稳步实施殡葬改革,通过广泛宣传,全镇移风易俗火化率持续保持在全县前列。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稳步提升。全面落实各项扶贫惠民政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决抵制产生规模性返贫现象。
(二)经济发展良好
马坊镇2023年生产总值30亿元,同比增长5.2%;全镇规模以上企业35家,其中工业33家。第一产业57980万元,同比增长0.36%;第二产业144395万元,同比增长7.5%;第三产业107625万元,同比增长6.1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559元,同比增长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2万元,同比增长1.1%,全镇经济活力彰显,群众收入稳步提高。
(三)文化活动丰富
马坊镇深入开展了群众喜闻乐见文化活动,举办趣味运动会、迎新春灯谜、义写春联、广场舞大赛、送戏下乡、戏迷擂台赛等活动60余次;申报了省非遗项目一个——筹音乐,该项目区有独特的文化优势,近年来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在全镇41个村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其中认领十星级文明户357户;开展孝善文化节12次,弘扬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展现马坊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今年以来,在马坊镇在全镇范围开展“马坊镇第一届‘马坊好人’”评选活动,通过评选选出16名近年来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涌现出来的“马坊好人”模范,并进行表彰和广泛宣传。通过学习宣传,弘扬树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开放创新的时代风貌,在全镇树起了道德标杆,造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尊老爱幼、文明诚信、团结友爱、崇德尚义、追求奉献的社会氛围,让“文明、健康、积极、向善”在马坊大地蔚然成风。
(四)发展文旅之路
近年来,马坊镇革命在遗址遗迹挖掘、保护和利用方面成效显著,加强老区红色文旅产业发展。结合现代科技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我们能够为未来创造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旅程,培养出更多热爱祖国、珍惜传统的新时代公民。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全年开展党委中心组学习12次、主题教育集体研讨9次,意识形态工作联席会议4次,专题党课50余次,党的创新理论进村庄、进学校宣讲39次,结合主题教育为群众办实事460余次。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挑战众多,产业经营有困难
当前,马坊镇正处于传统农耕文化向现代农耕文化的转型之际,部分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疫情影响、技术的落后、产品竞争力薄弱、人才的匮乏、创新能力不足、管理水平滞后、产业链的不完善导致原材料供应不稳定、生产环节协同困难、销售渠道受限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产业发展无法跟上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的步伐,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粗放型加工产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举步维艰,致使部分产业陷入破产的困境。如该镇优势产业桃园,因经营不佳导致销路不畅,同时缺乏深加工能力,无法最大程度地发挥种植优势,导致企业经营困难。
(二)资金紧缺,基础建设需加强
例如社区运动广场器材种类单一、数量少,且由于数量有限,居民使用时常需排队等待,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据镇内居民反映,居民饭后想去运动广场健身锻炼,但由于器材较少,想要使用的器材往往已经有人在使用,等待时间较长,往往达不到锻炼目的就到了回家的时间。
(三)遗址分散,不利于保护利用
老区红色资源较多,但过于分散,大多数地处偏远,很多乡村各自为战,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建议以市县为单位,统筹规划,整合分散的红色资源,修复遗址遗迹,完善标识,并与当地自然生态等旅游资源紧密结合,实现红色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旅游的统筹发展,擦亮河南革命精神红色名片。
(四)道路狭窄,公共交通不便利
随着乡村发展,交通状况对乡村经济和居民生活的影响日益凸显。首先,乡间道路普遍为4.5米宽,较为狭窄,两辆车交会时无法快速通过,限制了车辆通行速度和安全性,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其次,公共汽车线路覆盖不足,车次稀少,增加居民出行的时间成本,导致居民出行不便,降低居民出行效率。这一影响对村内老人尤为明显,村内一位老人因身体原因不便驾驶三轮、电动车等交通工具,家中孩子也因工作无法接送老人,于是老人在去县城内办事时选择乘坐公交车。老人早饭后开始等待公交车,等待了近一个小时才终于坐上公交车,办完事回家等车时亦是如此,因此原本一两个小时就能办好的事情硬是花费一整个上午的时间才办妥。其三,交通的阻隔,导致农副产品外运受阻,影响乡村经济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业发展受阻。
对策及建议
(一)企业政府联动,齐力发展进步
根据我们的调研,我们有以下看法:
1、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推动产业升级。
2、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
3、完善产业链,促进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加强产业集群建设,提高整体产业效率。
4、政府出台扶持政策,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5、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流程,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激发市场活力。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
据调查研究,我们列出以下措施:
1、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
2、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企业投资乡村基础设施项目,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和回报保障。
3、引导乡村自身发展产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将部分收益用于基础设施的改善。
4、还可以发动村民自愿捐款、出工出力,共同为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三)加大合作沟通,深化文旅之路
针对马坊镇的发展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促进各区域之间的合作,加强统筹规划,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制定全面、系统的保护利用方案,明确各遗址遗迹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2、将地理位置相近、文化内涵相关的遗址遗迹整合,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展示区域。
3、通过利用现代技术,如数字化等手段,整合分散的信息和资源,实现线上的集中展示和传播,加强对红色文旅之路的探索。
(四)调查居民需求,加宽乡村公路
根据马坊镇的实际情况,我们建议:
1、提升道路质量,规划并拓宽道路,可将道路两侧各加宽五十公分,以解决两车相遇时“会车难”的问题,提升乡间道路的舒适性与安全性。
2、规划、增加通过乡镇的公共汽车线路,调查居民有出行需要的主要时间段,优化运营时间,加快该时间段内的通车频率。
3、提供共享单车、共享电车等其他的绿色出行方式,让居民可以依据需要自行选择出行方式,节约出行时间,降低出行成本。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