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襄城县革命老区烟草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2024/11/22  浏览量:   作者:襄城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  来源:中国老区网

2024年,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开展“乡村振兴老区行”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开展使革命老区建设的更好,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为落实好省市老促会工作会议精神,襄城县老促会在会长王志民带领下,于2024年11月12日至15日深入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县烟草公司和颍阳镇(含颍阳烟站)、汾陈镇(含汾陈烟站和种烟大户)、王洛镇等部门和乡镇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对襄城县革命老区烟草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如有不妥,敬请批评指正。

一、悠久丰富厚重的烟草文化

文化是高质量发展之魂,是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泉。襄城县烟草种植历史悠久,明朝末年在“里川”引进烟草种植试种成功并在全县推广(当时是晒烟),距今有近400年历史。1913年,英美烟公司在襄城县颍桥区成功试种烤烟并迅速在周边推广种植。1914年,襄城县烤烟参加“旧金山万国商品博览会”获奖,襄城县烤烟名声大震,享誉中原,成为中国烟草烤烟三大发源地(河南襄城、山东淮坊、安徽凤阳)之一。素有“东方弗吉尼亚”之称。可以说襄城县种植烟草历史悠久,生态条件优越,文化底蕴深厚。

襄城县于1948年1月18日正式解放(1947年曾解放过,解放军大部队撤出后又被国民党反动派控制),并成立人民民主政府。新生的人民民主政府加强对全县烟草种植引领,整顿襄城县北关烟草市场。据1948年3月7日《人民日报》以“民主政府废除苛杂襄城烟业兴隆”为题报道:“豫中产烟名地襄城县,在民主政府废除苛杂,保护工商业政策下,全县已有同大、裕记等60多家烟行恢复营业,北关烟市场,烟包堆积如山,四乡卖烟农民挤塞道路。蒋匪统治该地时烟税率达60%,已超过现民主政府征收的一倍。此外各种苛杂,及沿途税卡敲诈勒索,更超过正税数倍。登记手续繁琐,烟包十天半月不能外运……所产烟叶是全国上品,一向远销上海等地……”。1948年7月28日,陈(赓)谢(富治)兵团驻防襄城县,司令部设在烟市场附近梅家大院。驻防一个多月期间帮助县人民民主政府对烤烟市场进行整顿。驻襄部队后勤部成立豫生祥商店负责烟叶收购,筹措军费用于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最后大决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1949年7月,豫生祥商店更名襄城县泰丰烟草公司。1950年7月又更名华中烟草公司(据说是中国烟草公司前身)。1958年8月7日,毛泽东主席惠临襄城县烟区视察,称赞“你们这里成了烟叶王国了”,从此“烟叶王国”成为襄城县代名词。毛主席“你们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啊!”的谆谆嘱托鼓舞激励一代代襄城儿女不断创出新辉煌。襄城烟草文化植入了红色基因,襄城烟草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绿是基调,黄是本色,红是升华)。六、七十年代襄城县烟草创出的“乔庄经验”“王洛经验”一度成为全国烟草种植学习的标杆。八十年代烟草种植25万亩,达到鼎盛时期,烟叶税成为襄城县主要税源,烟农收入的主要途经。2008年5月27日,襄城县成功申报“中国烟草文化之乡”“中国烟草文化研究基地”。

可以说,一部襄城烟草生产发展史,同时也是襄城烟草文化发展史。这也是襄城革命老区县烟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所在,力量源泉。

二、烟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

近年来,襄城烟草产业持续发展。2024年种植面积10.8万亩,收购数量30万担,烟叶税11093.15万元,烟农收入5.02亿元。与2021年相比,种植面积增加2.45万亩,增幅29%;收购数量增加10.09万担,增幅51%;烟叶税增加4074.5万元,增幅58%;烟农收入增加1.83亿元,增幅57%。襄城烟草产业焉何能够取得如此惊人的发展成就,主要源于如下几个方面。

(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持续发力。襄城县是革命老区县,是全国烟叶大县,是毛泽东主席亲自视察并赞誉的“烟叶王国”。多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一贯把抓好烟叶生产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提出的“两个更好”的着力点;作为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作为提振精神,克难攻坚,实现襄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县政府出台《襄城县“十四五”基本烟田建设和保护意见》,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省、市烟草公司的要求,将永久烟田建设纳入政府农业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之中,推动烟叶产业稳定发展,全县15个乡镇建立46万亩以上的永久烟田,集中建设以千亩村、万担乡为主的优质烟叶产区。2022年。襄城县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襄城县“一县一业”烤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发展目标,到2024年,全县烟叶种植面积14万亩,收购量36万单以上,烟农收入6亿元以上,烟叶税收1.3亿元;到2025年,全县发展烟叶种植面积15万亩;收购量40万单以上,烟农收入7亿元以上,烟叶税收力争实现1.6亿元。

为实现上述目标,县委县政府一是把目标细化成工作指标,分解下达到全县各乡镇,签订责任书,楔死责任,纳入业绩考核,促进工作开展。二是在烟草烟田预留、生产管理和烟叶收购等关键时期。召开政府与烟草部门联席会,结合实际情况,查找堵点,研究对策,补齐短板,解决问题,促进工作开展。

(二)加强工、商、研合作,推进烤烟基地单元建设。加强工、商、研合作,推进烟叶基地单元建设是推进襄城县烟草产业大规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襄城烟草在上级政策支持下,围绕“浓香烟叶名牌龙头县”和“以襄城县为中心的许昌烟叶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大力开展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建设,坚持提升质量信誉,以满足工业需求为导向,全面提高烟叶工作水平,品牌规模效益持续提升。被国家烟草专卖局确定为全国首批32个现代烟草农业整县推进试点县之一,先后与上烟集团、河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吉林中烟等四家工业公司共建成特色优质基地单元5个,实现了全县基地单元全覆盖。近几年来,随着浓香品牌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贵州中烟、四川中烟、福建中烟等工业公司也在襄城县建立优质烟原料基地,工商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全县万亩以上乡镇达到7个,千亩村18个。全县形成了以王洛镇、汾陈镇、紫云镇、库庄镇为核心烟区,以十里铺镇、颍阳镇、双庙乡、范湖乡、姜庄乡、麦岭镇、山头店镇、颍回镇为重点烟区的区域布局。每个基地单元设置一个现代化烟叶工作站,配套五条或六条收购线,实现基地单元全覆盖。同时与河南农大、郑州烟草研究院、许昌烟草所等科研院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了商业技术人员全面承包,工业技术人员全程驻点,技术依托单位搞好技术指导,全面参与基地单元建设与管理工作,为提升基地单元建设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生产组织形式,实现生产要素高度融合。襄城县以高标准现代烟草产业园为引领,县乡村三级烟叶示范区为支撑,按照“现代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农艺农机融合、示范带动有力、质量效益显著”的要求,以种烟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为种植主体,完善烟田水利、道路、育苗、烘烤等基础设施,建立基本烟田三年可持续轮作制度,坚持以烟为主多元发展,利用烟田休闲和调茬期,种植小麦、大豆、油菜(苔菜)、谷子、芝麻、红薯、胡萝卜等粮食经济作物,提高烟农土地综合收入,确保烟区产业综合体规划一片、流转一片、建设一片、稳定一片、发展一片,形成相对固定的“烟叶+粮食经济作物”种植模式。

(四)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备足硬件发展条件。近几年襄城县积极争取烟草行业政策支持,统筹使用高标准农田、烟草发展基金、衔接资金等涉农资金项目,以“烟田、烟水、烟路、烟机、烟险、育苗工场、烘烤工场、烟站”八配套为重点,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烟叶生产整体条件。烟路、烟水实现两个百分之百。截至2024年,建设烟田道路264条,长度680.4公里,覆盖率100%;建造提灌站8处、沟渠12条,长度33.68公里、管网28条,长度42.17公里,建造机井2465眼,覆盖率100%。持续推进新烟站建设和老烟站、仓库维修改造,3个烟站顺利通过国家标准化烟站验收,省级烟叶品种试验站在襄城县落地。在烤房建设方面,襄城县作为全省烟叶烤房“电代煤”试点,在确保烟农利益不受损,产业发展不萎缩,产品质量不降低,替代措施可持续的基础上,克服一切困难,全力推进实施“电代煤”工作。自2020年以来,全县共建设电能烤房7383座,2024年全县建设1410座,其中改建110座,新建1300座,现有电能烤房可满足14万亩以上烟叶烤能需求。

(五)加强科学技术研发落实和科研成果应用,为烟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近几年来,襄城县成功发布《一种简易蚜茧蜂繁育棚》《一种简易释放蚜茧蜂成蜂僵蚜网箱》《一种智能装盘播种机限位装置》《一种烟草裸种播种器》《一种生物质燃烧机出料装置》5项实用新型专利,已成功申请并公开公告《一种烟草裸种播种器及方法》《烤烟上六片烟叶的种植方法及肥料》《一种提高烟叶钾含量的肥料管理方法》《一种高成活率烟蚜茧蜂繁育、放蜂法》《一种用于降低烟叶中氯离子含量的土壤调节液及其施用方法》5项发明专利;参与的《全国烟草有害生物调查研究》获中国烟草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密集烤房高效节能技术试验研究》和《多行可调多功能液压烟草中耕培土机的研制》获河南省科技厅科学技术成果。同时,开展多项重点技术推广,累计推广筛选优良品种23万亩,确保产区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累计推广绿肥掩青等土壤保育技术8万亩,优化了农田土壤质地,改善了作物生产环境;累计推广全程机械化生产3000亩,亩用工量由26个减少到10个以下,用工投入减少近1000元;累计推广绿色防控技术30万亩以上,保障产区生产安全、生态安全和作物质量安全;2021年至2024年累计推广“上六片”烟叶开发生产15余万亩,收购“上六片”烟叶近10.8万担,保障了优质原料供给,实现了助农增收。培育无毒壮苗82.68万盘,推广轮作倒茬10.34万亩,建立三级示范田141块、面积1.2万余亩,打造500亩以上连片示范田9个,有效带动全县生产关键技术落实;2024年上六片落实初选烟田5.1万亩、烟农596户,最大化保障“上六片”基础资源量,收购上六片烟叶3.2万担;出台《2024年烟叶生产投入实施意见》,每周印发《烟叶大田管理重点工作及技术要点》,全环节指导烟农生产,从源头保障襄城烟叶质量信誉。

(六)规范烟叶收购。自2015年起,由市烟草公司对烟叶进行统一经营管理。2016年起,烟叶收购执行专业化分级、散烟收购,执行分级、收购、贮藏、运输及标识等工作标准,确保烟叶收购、调拨过程中的烟叶质量和安全。执行对标对样收购,严格执行上级下达的收购规范,满足工业对烟叶的质量要求。2024年襄城县烟草公司规范收购流程、收购行为,增强计划的严肃性,严把“等级纯度”质量关,统一等级执行标准,严格对样收购,在烟叶收购环节全程实行“烟叶质量责任事件”管理制,严格实行质量事件责任追溯追究,有效解决影响烟叶信誉的“三混”问题,对非烟物质零容忍,全面提升襄城烟叶质量信誉,维护了烟农合法利益。

三、烟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襄城烤烟历经百余年的发展沉淀,加之领袖的亲临视察,襄城烟草声誉日隆,已经成为全县人民生产生活中的一部分。改革开放40多年来,襄城烤烟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烟草发展历程的浓缩,有过辉煌的历史也有过惨痛的教训。近多年来,襄城县大力实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襄城烟草实现了跨越发展。但是发展是襄城烟草产业永恒的话题,如何实现襄城烟草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也正是一代代襄城人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面向未来,正视问题,在发展中克服问题,不断提升襄城烟草的发展动力。

随着烟草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襄城烟草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土地质量下降。3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追求粮食高产,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的现状导致污染退化的土壤范围不断扩大,土壤质量恶化加剧。主要表现在为:长期超量化肥、农药盲目使用,特别是除草剂无序使用,生产废弃物污染等,造成土壤、环境污染;土壤板结、养分失衡、次生盐渍化、连作障碍、重金属污染等土壤健康问题日益突显;地力下降,高产变中、低产,甚至绝产。

(二)烟田规划的布局和落实存在差距。一些种烟乡、种烟村,在烟叶发展上,不能根据全县烟叶发展规划布局,落实烟田规划,导致基本烟田保护不够,土地流转不到位,烟粮轮作机制不健全,优质烟田存在存量不能持续发展。同时,烟粮种植比较收益下降。

(三)土地流转、土地轮作不到位。乡、村政府组织力度不够,烟农自行流转困难。土地流转分散、专业化烟农土地储备不够。没有很好的实行以烟为主的土地轮作制,没有做到合理轮作、用养结合、以地养地,反复连作,造成病害严重,影响产量质量,影响烟农收益和发展积极性。

(四)烟叶生产基础条件存在短板。近年来,由于气候异常的原因,造成极端天气频发,旱涝急转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的常态。突出表现在排涝系统滞后,沟渠不通,河流不畅。在2024年暴雨灾害中,部分烟田因地势较低,烟田积水无法及时有效排出,造成烟田受灾,据统计测算,全县受雨涝灾害影响面积两万余亩,烟叶减产约8.2万担。

(五)从业队伍青黄不接。主要表现在新型职业烟农培育较为滞后,烟农流失和老龄化趋势逐步加剧。调查分析,生产环节为烟农提供服务的季节工年龄55周岁以上占80%,最大用工年龄超过了70岁,生产高峰期用工难问题依然突出。务工人员缺乏、年龄偏大、人员结构男女比例失调、出现用工荒、用工风险逐年增大等。

(六)设施配套发展不够均衡。受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自然生态条件变化、烟区动态发展等多重因素影响,原有配套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需要,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新发展烟区,烟炕、烟水、烟路、烟机等总量不足、配套设施不够均衡。如局部烤房存在余缺差异问题,不能满足烟叶正常生产需求。

(七)机械化发展不均衡,存在短板和弱项。烟叶生产机械化作业,主要是在育苗、机耕机耙、施肥起垄、覆膜培土、烘烤、拔杆等环节上,而移栽、植保、采收等环节用工量大、劳动强度高,却缺乏农机具配套,仍然以传统人工作业为主,亩均用工量高达20个左右,严重增加用工成本。

(八)烟叶生产关键措施落实不到位。随着种植户均规模的不断增加,关键环节机械化缺失(如:移栽、采收等环节),加之用工风险的增大,规模化种植关键技术落实不到位,造成管理风险进一步增加。主要表现在:关键环节管理措施不到位;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不科学;成熟采收烘烤技术把握不到位;烘烤损失较大等诸多因素。

(九)风险保障能力不足。受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影响,近年来烟叶种植存在一定风险,但农业政策性保险却不能发挥较强支撑作用,这便导致经营受挫烟农动摇种烟信心,影响襄城烟叶生产持续高质量发展。

(十)烟草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力度不大。专业人士较少,宣传队伍不足,宣传氛围不浓。烟草文化设施保护相对滞后,育人功能发挥有待提高。

四、烟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机制。充分发挥县纯作烟发展指挥部对烟叶产业发展的统筹引领作用,通过强化领导机制,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推进烟叶产业做大做强,实现烟农增收、财政增税、企业盈利。推进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要通过机制运作,加强问题检测,跟进解决对策,强化执行力度,消除隐患萌芽,降低损失度,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襄成烟叶高质量发展。

(二)要注重发挥政策扶持的激励机制。要加大奖补力度,对种烟大户进行奖补,促进烟叶产业持续发展。要将乡镇年度烤烟产业发展纳入全县年度经济社会目标考核,并做到奖惩兑现。同时通过出台奖励措施引导外出务工的烟草生产能手回归烟草生产队伍,以缓解目前襄城烟草生产人员出现的青黄不接。

(三)强化技能培训。要坚持“多层次、分环节、常态化”培训原则,建立完善培训体系,聘请县内外专家和技术能手,对县乡烟叶产业组织管理队伍及后备力量,要对村组干部和职业烟农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培训,提升科技兴烟技能和组织管理水平。

(四)优化发展环境。建议县乡两级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烟叶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大力支持烟草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同时要注重调整乡镇之间的关系,化解矛盾,为全县烟草产业做大做强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进一步抓好水利建设。要立足长远,着眼现实,搞好水利建设规划和实施,提高抗灾能力。特别是要抓好排涝工程建设,未雨绸缪,降低因涝造成的灾害损失。

(六)要重视发挥襄城烟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襄城烟草文化是襄城烟草事业的根和魂,无时无刻不支撑和引领襄城烟叶产业的振兴与发展。襄城人民反抗英美烟公司的斗争、陈赓大将在襄整顿烟市的动人故事、特别是毛主席视察襄城烟区给与襄城人的厚望,都是襄城烟草产业振兴的精神支柱,也是老区精神支柱,因此襄城烟草事业发展必须注重传承和发展襄城烟草历史文化。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这是指导我县烟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实施乡村振兴,建设幸福美丽乡村,业兴则民富。烟草产业是我县特色优势产业,积淀厚重的烟草文化是支撑我县烟草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要以建设现代烟草产业集群为重点,围绕“一园三基地”建设,传承百年烟草文化之魂,彰显百年浓香特色品牌,推动襄城革命老区烟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把襄城革命老区建设的更好,使老区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幸福!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