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5 浏览量: 作者: 紫阳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方万华 来源:中国老区网
一、正确认识红色基因、红色文化与老区精神
红色基因是一种社会科学概念,不是生物学概念,是指革命精神的传承。红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和引领未来。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强自立、坚持梦想、勇往直前。是坚如磐石的信仰在人生路上最真实的精神体现。
红色文化,是对应于红色基因精神体现的内涵与外延的本质表象。比如抗战时期,中共安康地委书记刘文彬、地委委员刘华等人的家庭条件相对优越,却在读书时就选择了加入中国共产党,又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历经艰险发展壮大安康地区的党组织、领导全地区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5月,当设立在紫阳县芭蕉口国民小学校的地委机关遭到破坏后,他们丝毫不减继续革命的锐气。这就是对党信仰的基因被融入了他们的血脉。他们在安康地区包括在芭蕉口的一切活动和留下的踪迹,就是红色文化资源。如安康地委左龙会议旧址、芭蕉口地委机关遗址、领导师生春游在观音寨题写的藏头诗词,就是教育人鼓舞人的红色文化。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批准中宣部提炼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老区精神”,其内容是:“爱党信党、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顽强斗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鱼水情深、生死相依的光荣传统。”
“老区精神积淀着红色基因。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这些牺牲和贡献永远镌刻在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我们所生活和工作的紫阳县,是2001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补划的革命老区。近几年,党和国家陆续出台了加大力度支持老区发展的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当引以自豪和自信,树立打好老区红色文化这张牌的信心。
二、充分把握紫阳老区特点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
2001年省人民政府同时批准补划安康地区的革命老区县区有汉滨区、旬阳县、石泉县、紫阳县、汉阴县、宁陕县等6个县区。其中紫阳县的14个乡187个村是革命老区,后来经过几次撤乡并镇,从2017年起全县17个镇均为老区镇。由此,紫阳革命老区从横向比较具有“高、早、全”三个特点:一是1937年毛泽东、周恩来致潘汉年的电文指出的“陕南八个苏区县”中就有紫阳县,说明老区级别高;二是1933年6月红三十三军在紫阳建立了“五马乡农会,是全安康建立最早的农民政权组织;三是革命老区镇达到全覆盖,是本市同类县区的唯一。
上世纪90年代,县委县政府组织人员采集整理资料,成功申报紫阳革命老区的基础上,进入新世纪后,又经过第三次全国革命遗址遗迹普查,我县初步申报的14处革命遗址被录入《全国革命遗址普查成果通览》第五卷《陕西卷》;在2022年启动至2026年完成的第四次红色资源普查,安康市提前于2024年5月完成,我县又申报漏普和新普的革命遗址28处。这些革命遗址涵盖了各个时期、各个类型,充分证明紫阳红色文化资源很有开发利用的优势。
三、明确红魂绿韵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途径和方法
紫阳县是汉江水源涵养区,在受国家限制性开发的政策管控下,怎样寻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之路,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难问题。山还是那些寻常的山,没有比别的地方更有特点;水还是汉江任河水,还得持续加大环保力度才不会被污染;茶叶作为全县主导产业,在转型升级后虽然前景看好,可是市场的不确定因素,随时影响着茶农、茶企收入的稳定。其他适宜区域性产业,也只能是在苦苦探索中选择发展项目,靠碰运气。紫阳,坚信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那句话,开动脑筋,从中寻找更多的发展门路。
紫阳县早在2010年前后就有人呈报过调研材料,明确提出红色文化与绿色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2018年,销声匿迹12年之久的县老促会刚刚恢复,又向县政府呈送了这方面的建议性报告,县政府几位领导都作了批示,并随方案转发到相关部门牵头实施,结果石沉大海;接着是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名递交提议案,也不了了之。期间,县政协包联汉王镇农安村,县政协主席康树民看了县老促会的建议报告和方案,便向县政府要了260万元专项资金,建起了“五马乡农会陈列馆”,他首次提出了“红魂绿韵”的旅游发展理念,算是开了先河。随后,县政府拨款50万元交由县委党校牵头,档案馆、老促会配合,对芭蕉口地委机关遗址进行了简单布设,临时应对党史教育活动的需要。紧接着,县政府划拨360万元专项资金,由县档案馆实施“抗战时期芭蕉口地委机关陈列馆”项目建设。同时,每年还给县老促会划拨一定资金,用于设立革命遗址保护标志和红色资源挖掘整理。
那么,目前和今后就紫阳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而言,又遇到了大好特好的政策机遇。首先是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指引;再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赓续中华文脉,传承红色基因,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党的二十大三中全会关于“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了决定。再说,乡村振兴的五大战略中就有“文化振兴”,这个振兴就是要以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目标,红色文化和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们才具有地域文化的特色,是体现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
要想不再失去这次机会,就要从以下途径和方法入手:
首先,要弄清楚红色文化资源存量、特点,树立起自信心
紫阳是革命老区,不是空穴来潮,肯定是具备国家界定老区的标准的。但如果要和井冈山、延安、瑞金等许多高级别、重量级的红色资源比,那就啥也做不成了。要用小中见大、滴水见太阳的眼光来看待紫阳的红色文化。截至目前,紫阳红色文化资源存量有多少?优势在哪里?概括地说,已经形成的文本资源有《川陕革命根据地紫阳苏区》《红色记忆》《砥砺前行》《紫阳革命老区发展史》《中国共产党陕西紫阳历史》以及尚未成书的许多史料,这是按照中央党史研究室关于“党史编研要跟进党的历史进程,不能慢半拍”的部署要求,是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的结晶;形成的红色遗址遗迹以及纪念性馆、园有42处,包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这是我县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涌现的红色人物不少于百人之众,是我们今天和以后的紫阳人引以为荣、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紫阳的榜样和底气;产生的紫阳红色民歌歌谣达50多首,还有许多红色诗文、红色碑碣和党史题材文学作品等,是我们赓续红色文脉,创新传承红色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发展的资本。
第二,要达成共识,找到融合点,科学规划,分布实施
2018年11月,紫阳县档案史志局和县老促会向县政府呈文并经批示转办的实施方案的报告,就是以“整体规划,设计到位;整合资源,分步实施”的思路,根据遗址的分散、类型和规模,实现全面保护,不留空白的目标。一是由县级党史部门设立标记,实行属地管护,不再有人为破坏。二是对实施保护投资在10万元以下的由属地镇政府列入“乡村振兴”计划实施保护。三是将全县革命遗址保护纳入县政府“文旅兴县”项目建设,积极采纳党史部门和老促会建议,发挥保护利用效益。集中4年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四分之一,力争3—5年实现整体规划保护目标。
从现在来看,已经实施的保护效果,很利于“乡村游”,赋能于地方经济发展。已经建成的“五马乡农会陈列馆”和其它几处保护标志就是例子。这就需要达成一个共识:依托红色资源优势,打好老区这张牌;找准融合点,按照整体规划,推进分步实施。
第三,解放思想,主动作为,合力推动红色文化发展
“意识形态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只要是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就是我们营造社会风清气正,让我们的民族永远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目标追求。
一是走活舆论宣传之路,讲好红色故事,大力宣传革命老区
县级老促会要乘此大势,掀起宣传“老区精神”热潮,解决各级干部和群众对紫阳老区存在“三不知”的问题,以此树立自豪感,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作为县委宣传部门,应该积极受理和支持报送的实施方案,如果这也以“意识形态管控严”为托词,那“发展红色文化”就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了。现在看来,走活舆论宣传之路十分必要。其宣传的途径和方法:1.不同形式多平台的标语宣传,扩大对革命老区的知晓度。2.开展“四进”活动,即:进党校、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讲老区精神、讲红色故事、讲老区成因、讲老区发展成就。3.要重视培养革命遗址讲解员,解决青黄不接的问题,避免一些尴尬现象。4.再版印刷一批紫阳党史书籍,发行到每个干部、每所学校、每个村(社区)书屋,以供阅读。
二是走红色文化创新之路,让文学艺术作品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要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说话”这句话给我们灌输了一个“创新传承”的思想。同样的道理,赓续红色基因,必须从创新传承红色文化入手,必须与现代文化、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接轨,才能真正活起来,产生赋能作用。在这方面,紫阳是很有优势的。因为有一大批中老轻结合的文学艺术人才,这是希望;因为有一大批流传下来的红色文化作品和素材,这是底气;因为在民歌文化创新传承上已经有了丰硕的成果,这是经验。有了这三大要素,相信紫阳红色文化在创新传承中一定会大放异彩。
我们的地方党史正本和老区发展史,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史实依据。完全可以创作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作品。如利用红色民歌创作一批歌曲,进行演唱;创作一批红色故事,进行演讲;制作一批影视短片,进行传播;发挥全县文艺社团作用,排练一批红色文艺节目,开展“弘扬老区精神·建设幸福紫阳”主题巡演活动。
三是走党委政府支持之路,形成推动红色文化发展赋能的合力
笔者认为,党委政府激励支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 把红色文化发展列入“文旅兴县”发展范畴,县政府在公布革命遗址遗迹的同时,向上一级申报,提升保护级别;制定县本级革命遗址保护利用规划与旅游发展项目相融合。2.修订完善有关激励实施办法,调动文学艺术创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中国老促会支树平会长在全国老区新闻宣传暨红色文化传承振兴(鄂尔多斯)会议上的讲话中,分别引用“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发轫于革命战争年代的老区文化,对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载体都能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呈现出民族特征鲜明、思想引领突出、形式新颖多样、为绝大多数人喜闻乐见的特点。“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人民性是老区文化的基因底色。
今天,矗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座座丰碑、一处处革命遗址遗存、一座座革命纪念馆,一曲曲流淌在人们心中的优美旋律、一部部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红色经典、一幅幅壮美的英雄画卷,有许多是从真实的老区历史中走来。可以说,老区文化的每一个音符和代码,就是我们的先辈和他们的奋斗,就是无数革命先烈为中国人民翻身解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
我们应该意识到,紫阳只有走活“文旅兴县”之路,让红魂绿韵深度融合赋能,才能显现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振兴之魅力。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