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关于蕲春县和美乡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12/04  浏览量:   作者:蕲春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来源:中国老区网

“和美乡村”是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和美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新概念,是对“美丽乡村”和“宜居宜业”“和谐乡村”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根据黄冈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的工作部署和有关文件要求,蕲春县老促会先后到大同镇何铺村,檀林镇槐树村、裴围村、雾云山村,向桥乡王塝村、棠树岭村,张塝镇横路村,刘河镇胡凉亭村、汤冲村、河西上村,狮子镇董冲村,青石镇龙溪村、边街村,株林镇许山村,横车镇九棵松村、长石村、蒋山村、江坳村,彭思镇余凉村,赤东镇五斗地村、野塘咀村,漕河镇高山铺村、清水河村等20多个村,深入到村、组、企业、经济实体、农户,采取看(现场)、听(汇报)、问(情况)的形式,对全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和美乡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困难问题、意见和建议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在此基础上认真探索和思考,并就如何做好我县和美乡村建设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和美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改革创新促发展,强县富民谱新篇”工作主题,狠抓落实,团结奋进,有力地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和美乡村建设。

(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蕲春县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全面推进强县工程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顺利实施,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新识别监测对象354户1237人,消除风险监测对象149户551人,动态调整增加310人,动态调整减少1231人,确保在库人口精准有效。实施乡村振兴项目33类,投入四级衔接资金28739万元,促进了农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央定点帮扶和省内区域协作有效推进,落地招商局集团对口援助项目6个、涉及资金584.75万元,省直单位、省内高校、企业定点帮扶项目12个,涉及资金近亿元;对照后评估专项检查问题清单,找准问题,及时整改。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重点工作,建立了督查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完善了绩效考核办法,规范了运行程序,推进了乡村振兴领域督查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基本实现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全县农村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横车镇九棵松村基本实现了农村城镇化、农业机械化、工业科技化、垸村花园化、民居别墅化、农民职工化、养老福利化。

(二)农业转型步伐加快。立足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了产业提质增效,创建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千亩示范片30个,优质稻订单生产面积达到15万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2.5万亩。上半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亿元、增速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00元以上、增速8.5%。粮食种植面积70.2万亩,油菜收获面积38.1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1.98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29.95万亩,其中蕲艾种植23.49万亩,茶叶种植面积3.23万亩,水果种植面积8.66万亩,池塘养殖面积12.15万亩,小龙虾养殖面积20.12万亩。上半年全县生猪出栏48.4万头、肉牛出栏4.51万头、肉羊出栏4.5万只、家禽出笼557.5万羽、禽蛋产量6.02万吨,确保肉类、禽蛋等菜篮子产品供应稳定充足。进一步强化撂荒地整治,全县涉及8185个图斑、5.245万亩,已完成整治任务的70%以上。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型、普通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檀林镇槐树村,集中全村耕地、林地,发展绿茶、油茶,实现“两茶”兴村富民,组组通刷黑柏油路,户户住宽敞别墅房,村级养老院办得红红火火,成为全省文明村、富裕村、绿色环保村、宜居宜业村、生态旅游村。横车镇长石村80%的耕地集约经营,优质稻虾混养、水面精养、药材种植,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增效。

(三)和美乡村品质提升。聚力和美乡村建设,重点打造了刘河、株林、横车3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连片规划、整体开发。刘河镇以石马河区域为片区,倾力打造了“美丽汤冲、乡愁胡志高、户外飞跃、水乡董畈、生态张铺”五村和美乡村示范片,成为宜居宜业富民新亮点。“光亮工程”扎实推进,今年以来有75个村安装了太阳能节能路灯4500盏,方便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林地改造面积进一步扩大,道路两旁绿化、河道两岸绿化、垸村绿化美化硕果累累。新建改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4261户,改厕任务基本完成。以“村庄清洁日”为行动抓手,全面清理整治村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拉乱接、乱贴乱画等现象,集中拆除私搭乱建、残垣断壁、露天旱厕、废弃栏圈成效显著,基本形成了规范的村庄保洁长效管理机制。加大“治水”工作力度,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取得实效,规模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了89.38%;深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全县改造老旧小区90个,创建和美乡村示范村16个,实现乡村和谐、美丽、宜居、宜业发展。株林镇许山村创办8家村办工业企业,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过40万元,民富村强,事业兴旺,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村级“幸福食堂”不仅解决了本村65岁以上老人吃饭问题,还吸引周边村老人来就餐,方便了老年人生活。

(四)科技发展持续增强。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完成了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全县八大农作物农机化综合水平达81%。培训高素质农民197人、产业发展带头人600人。注重农产品质量检测,完成快速检测5421批次,定量检测农产品593批次,农产品合格率达99.10%。新增省级地方标准1项,全县应用“二品一标”农产品达25个。蕲艾字号产品、中药饮片、特色食品等领域实现深度开发,蕲艾产品已研发18个系列1000多个品种,全县蕲艾种植超过23万亩,创造出了百亿级的产业链,全县涉艾市场主体超过3000家,蕲艾加工企业达565家,其中产值过5000万元的企业25家,过亿元企业7家,过10亿元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注册商标近4000件,成为蕲春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赤东镇五斗地村集中全村4300亩耕地,连片种植蕲艾,成为远近闻名的“蕲艾专业村”,蕲艾年收入达120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过15200元,由原来的中度贫困村一跃成为小康村。积极参加第九届中蒙俄万里茶道城市合作大会、浙江武义有机茶合作交流大会、湖北农展招商选品黄冈订货会等展览展会,参与湖北省重点农业品牌遴选活动,入驻参展企业18家,参展单品160余种。涌现了蕲艾科技集团、香江电器、宏中药业等骨干企业,新上了石鼓冲绿色建材、花园抽水蓄能电站等特大项目。

(五)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起得实效,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729家,家庭农场达到1027家。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未出现乱占耕地建房情况。采取“统收统租型、项目带动型、景区带动型、能人发展型、工业带动型、产业发展型、公益设施型”等7种模式,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资产。深入推进“小田并大田”改革试点,全县11个乡镇23个村已完成“小田并大田”改造21897亩,新增耕地面积1153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争取扶持资金1620万元,逐步实现村村都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彭思镇余凉村,采取“村集体+合作社+企业+村民”模式,整合村级土地、人力、资金要素,搞规模化经营,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每年新增投资50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连续几年过200万元,户平年收入增长5000元。

二、和美乡村建设面临的困难

根据我们在基层深入调研的情况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蕲春县和美乡村建设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

(一)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经济总量还不大;开发区作用不够明显,产值与税收不成正比,招商力度不够,经济效益不高;税源不足,财政收入困难,县域发展的新动能尚未完全激活,以前的土地财政等传统动能难以为继;农业四化发展不充分、不协调。

(二)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农业水利排灌设施子系统老化毁坏严重;垅畈塝田均有摞荒;农村道路扩宽加固工程、洁水工程、小流域河道治理、塘堰改造、治污工程、环卫巩固等有待进一步加强;老城镇棚区改造、小区洁净、地面刷黑等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和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三)产业转型任务艰巨。主导产业效益优势不明显,主导产品优质品牌少;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不多,上市企业少;大健康、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势能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产业基地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不高,新发展和扩建产业基地受土管政策制约较大;农村劳力就近就业门路窄,农产品价格低,销路不畅,农民增收难。

(四)统筹推进力度不大。种、养、加,农、工、商,康、闲、游统筹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供应链体系还不健全;蕲春的好山、好水、好物产、好区位、好文化等比较优势还没有完全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公益事业、福利事业弱化,影响群众满意度。

(五)乡村治理有待提高。公共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基层组织中少数干部、党员存在软、散、玩和不廉洁、不透明、不公正现象;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形式主义、形象工程、劳民伤财行为;少数部门仍存在不作为、怕作为和乱作为;少数群众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农村部分干部群众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和美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是强县富民、提升农民幸福指数的必由之路,也是近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点。我们要在推动主导产业发展、助力农业转型升级、筑牢“三农”发展基石、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激活农业发展潜力等方面加力度、强措施。

(一)突出主导产业,推动蕲艾高效发展。蕲艾是蕲春主导产业,也是蕲春的品牌,必须持之以恒、一抓到底。一要守住道地性。强化政府引导,保障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种植;强化质量引领,保障高品质生产;强化科学检测,保障产品竞争力。二要疏通中梗阻。落实种植奖补,加强蕲艾收购点、烘干房等配套施设建设,实行保护价收购,解决收储痛点,加大投入,拓展“融”思维。发展新模式,扩展企业“+”思维;打造新路径,扩展业态“+”思维;建设新通道,扩展流通“+”思维;举全县之力打造 “中国艾都”。三要瞄准高端性。世界艾草在中国,中国艾草在蕲春,要瞄准艾草高端产业、高档品牌,注重艾草研究,不断创新艾草品牌,牵住艾草生产、加工、销售“牛鼻子”,制定蕲艾行业标准,始终把住艾草发展和艾草市场话语权。

(二)向内使劲挖潜,助力农业转型升级。一要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进乡村主体、业态、产业深度融合。二要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特色农产品“三品一标”创建,推广应用优良新品种,推动优质品种规模化种植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真正把“一村一品”“一片一业”做实、做强、做活。三要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立足主导产业,分析短板弱项,紧盯行业内龙头,有针对性地开展优质稻、水产、生态畜禽、中药材、油茶、茶叶、预制菜等产业精细深度加工。四要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提升解决村级公共事业建设、福利事业投入、村组干部保障的能力。五要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加强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发展多种盘活利用模式,实现农民致富,村级增收,乡村变美。

(三)守好三条底线,筑牢“三农”发展基石。一要保障粮食安全。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全县粮食播种面积98万亩、产量46万吨以上;强化综合供给,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水果生产,稳定生猪产能,培育打造名特优淡水产品,不断提升“菜篮子”种类和品质;拓展油料种植,稳定全县油菜种植面积38万亩以上,油茶规模化种植面积稳定在18万亩以上;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能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二要加强耕地保护。既要从源头上减少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占用,又要处理好守住保护红线与蕲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提升耕地质量,探索高标准农田项目和大中型灌区建设相结合,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三要守住返贫底线。强化监测预警,确保能及时发现处置致贫返贫风险;强化精准帮扶,提高低收入群体持续增收能力,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强化兜底保障,全面消除省防止返贫监测收入标准线以下农村困难群体家庭,确保“不落一户,不落一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四)推进重点工程,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一要突出重点。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和美乡村建设示范片区和一批示范村,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让乡村富美起来;要高昂蕲艾医药产业龙头,建强大健康产业、大工业、大采矿业,激活开发区企业项目,建设高标准绿色经济产业基地,支撑蕲春经济大发展;推动交通网络向乡村拓展,促进大商贸大物流向乡村流动,实现城乡商品一体配送;发挥骨干企业作用,推动资本下乡,赋能乡村振兴。二要党建引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注重培养选拔基层组织的领头人,建强组织,盘活队伍。三要强化治理。自治强基础,夯实基层治理;法治强保障,从源头化解矛盾;德治强活力,大力评选“人民公仆”“优秀党员”“蕲春好人”;智治强支撑,推进农村5G网络全覆盖,让农民搭上“数字快车”。四要崇尚新风。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狠刹大操大办、抺牌赌博、吵架斗殴歪风,让乡风民风好起来;构建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三级全覆盖,全力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借助“东坡庙会”“百花蕲放”“乡村大舞台”等具有蕲春特色的民俗活动,点亮夜经济;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建成文明、和谐、美丽、宜居家园。

(五)坚持管建结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一要持续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持续开展农村污水治理,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深入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推进农户前庭后院环境整治。二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补齐水利短板,抓好蕲水灌区新建扩建工程重大项目建设和全县几大灌区尾端水利设施建设;织密农村路网,积极探索农村道路常态化养护机制,争创“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开展示范创建,集中连片打造和美乡村示范区;扎实推进“光亮工程”建设,力争垸村、主干道路全履盖。三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作一批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民群众的文化产品;要强化新时代价值观引领,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强化基层群众共享自治,通过“爱心企业”及“五星家庭”评选等,激发社会正能量。四要加强风险防范化解。抓好社会矛盾排查和化解工作,促进社会稳定;抓好森林防火,防范森林火灾风险发生;抓好防汛抗旱工作,确保不发生重大灾情,维持社会稳定和谐。

(六)推进配套改革,激活农村发展潜力。一要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稳慎推进“小田并大田”改革试点,推广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二要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服务网点和村级供销社的全覆盖、功能全完善,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三要大力建好乡村振兴发展平台。按照“一业一协会”的要求,着力组建一批特色产业行业协会;围绕产业运营和品牌运营,依托“强县富民”信息“天网”,完善仓储物流“多业合一、县村直达”的流通“地网”,着力构建和完善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平台体系。四要推动“双集中”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支持农村产业向县城转移集中;鼓励市场主体在城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带动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网货电商,促进蕲艾等特色农产品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发展壮大。五要开展农业农村系统融合改革。以部门改革为契机,发挥好职能作用,实现管理型、服务型兼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系统融合发展,努力构建运行通畅、充满活力、令行禁止、风清气正的工作体系。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