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5 浏览量: 作者:万敬平 来源:中国老区网
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对于丰富旅游产业题材和内容,提高旅游品牌的质量和品位,推进全域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促进乡村振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冶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品质高贵,既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爱国爱党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发展文化旅游的优质资源。
一、大冶红色文化的主要特点
(一)大冶人民革命历史波澜壮阔,铺就了红色大冶的鲜亮底色。首先,大冶是率先觉醒的红色摇篮。早在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林育英就受党组织派遣来到大冶工矿区宣传革命真理,成立党组织、工会组织和工人纠察队。如此同时,曹壮父、曹大骏等在大箕铺农村成立青年读书班、龙山书社,传播马克思主义,成立党组织、驱毒会、天足会、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工农革命运动。是中华大地上率先觉醒的地方之一。其二,大冶是人民军队的红色故园。从1927年7月贺龙率领国民革命军第20军来到大冶整军,700大冶儿女参加南昌起义开始,大冶人民经过起义、失败,再起义、再失败的5次起义,创建了鄂东南地区第一支地方红军——红12军。随后,红5军第5纵队进入大冶,“模范的大冶兵暴”成功举行,红8军应运诞生,为劲旅红3军团在大冶成立奠定了基础。土地革命时期,大冶市参加红3军团(红一方面军)、红15军(红四方面军)、红16军(红二方面军)、红3师和红16师(新四军)就有2000多人。其三,大冶是红旗不倒的革命堡垒。从党的初创和大革命时期开始,大冶就是革命运动的风暴眼;土地革命初期,党中央在第69号通告中特别指示:“大冶是湖北4个重点区域(武汉、大冶、孝感、宣河)之一”,并强调“在创建无产阶级政党和主要路线时,要注意工作中心和党的力量的集中”。党的“八七”会议之后,大冶人民通过开展秋收暴动、反夺粮斗争、“四抗”斗争、反清乡斗争,逐步走出了低谷,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并逐步向周边发展,形成了“遍地红旗鄂东南”的壮观局面。1929年6月,大冶中心县委在南山头成立,领导鄂东赣北10余县的革命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大冶苏区失陷后,龙角山和南山头上仍然活跃着流动的党组织、苏维埃政府和红军游击队,直到全民抗战爆发。抗日战争初期,大冶中心县委率领大冶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建立八路军鄂南抗日第一、第二游击纵队。1942年,新四军5师14旅主力进驻大冶,建立了阳大、大鄂、鄂大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新四军鄂皖湘赣指挥部,夺取了抗战的最后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党在大冶秘密建立组织,开展反内战、反饥饿和护厂护校斗争,终于迎来了解放。做到了29年红旗不倒。其四,大冶是鲜血染红的烈士之乡。土地革命时期大冶县牺牲的红军战士、赤卫队员和革命群众有5万余人,载入《湖北省革命烈士英名录》的革命烈士3700余人,其中省军级6人,县团级以上80余人,影响荆楚的英雄模范人物2人。红色摇篮、红军故里、红旗不倒、红色沃土,红色成为大冶的鲜亮底色、鲜明标签。
(二)革命先驱在大冶的革命实践,提高了大冶红色文化的品位。首先,大冶留下了许多著名革命人物的光辉足迹。在大冶战斗过的著名革命先驱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彭德怀、贺龙、王震、柯庆施、何长工、滕代远、程子华、王恩茂;有我党早期工农运动领袖和军事将领:李立三、林育英、萧楚女、李灿、蔡申熙、谢振亚、张体学;有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100名英雄模范人物:陈潭秋、邓萍、吴运铎;有影响荆楚的50名英雄模范人物:曹大骏、曹壮父、吴致民;有大冶籍革命先驱:余立金、曹祥仁、乔信明、马龙、饶惠潭、侯政等。正是他们对大冶革命老区的关心支持、不懈奋斗,才使得大冶红色文化如此厚重,如此珍贵,如此熠熠生辉、光彩照人。其二,大冶留下了大量的红色文化墨宝。毛泽东给朱其升的信体现了人民领袖与大冶铁匠和深情厚谊;董必武给柯竺僧的回信展示了老一辈无产革命家对革命晚辈的真切关爱;孙中山给曹亚伯的题赠表明大冶革命历史源远流长;董必武、杨尚坤、徐向前、聂云臻、张震等83位革命前辈和名人为大冶革命老区的题词是对“英雄大冶、革命摇篮”的准确定位。这些书信、题词、题赠既是优秀的红色文化,也是宝贵的艺术珍品,值得格外珍视、倍加珍爱、永远珍藏。同时,大冶博物馆还珍藏着周安仁烈士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期学习时,听毛泽东、恽代英等讲课时的笔记,是该馆的镇馆之宝。这么多革命领袖对大冶关怀备至,这么多风云人物在大冶纵横驰骋,这么多领导人对大冶不吝赞誉,使得大冶红色文化出类拔萃,充满无穷魅力。
(三)大冶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丰富,具有高贵的时代价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冶人民紧跟中国共产党,前赴后继,英勇斗争,不仅创建了大冶革命根据地,还创造了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锻铸了彪炳史册的革命精神。如大箕铺曹家晚集中体现了建党精神,南山头体现了井冈山精神,果城里集中体现了苏区精神,灵乡谈桥集中体现了延安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崇高境界,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爱党信党、忠贞不渝的坚定信念,这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坚强保证;热爱祖国、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精髓;不屈不挠、不胜不休的顽强意志,这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源泉;生死相依、鱼水情深的光荣传统,这是建设千秋伟业的社会根基。可见,这种精神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更迭、时代的变迁而失去价值和生命力,反而历久弥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仍然放射出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四)红色文化遗址遍布全市,为发展红色旅游开辟了广阔前景。在大冶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红色故事口口相传,英雄事迹遍地传颂,红色遗址遗迹俯首皆是。据初步调查,大冶现存重要革命机构旧址81处,重大革命事件遗址35处,著名革命先烈故居50处,重要革命人物活动纪念地23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现建成红色博物馆、纪念馆(室)、档案馆、展览馆12处,烈士陵园6处,其他纪念设施数千处;建成红色教育、教学、研学基地和示范基地15个。“革命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是红色文化的孕育地、发展地、传承地,在这里我们的心灵会得到滋养、灵魂会得到净化、境界会得到提升,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发展文化旅游的优质资源。
二、大冶红色文化旅游的现状
(一)红色文化研究不断深入,但成果转化不够。红色文化自身的品质决定了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前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大冶市发挥组织、社会和个人的作用,加强对红色历史研究,红色遗址遗迹调查,红色文化提炼,并形成了《大冶市革命老区发展史》《大冶红色文化遗址遗迹概览》《红色大箕解读》《赤色果城》《果城英烈传》和电影文学《青春》等一批专著、论文和文艺作品,为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素材和依据,也为发展高端红色文化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整体而言这种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史实层面、故事层面、文化层面,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旅游素材,进而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没有找到良好途径和有效办法。
(二)景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但配套设施不全。近年来,大冶市在加大对大冶兵暴旧址、红三军团建军旧址、南山头红色遗址群、新四军鄂皖湘赣指挥部旧址、红八军建军旧址等红色文化遗址遗迹的修缮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同时,又建设了大冶烈士陵园等6座烈士陵园,对散葬于全县各地的3000余名革命烈士统一制作了墓碑,建成了曹家晚、南山头、黄京南、谈桥红色美丽乡村示范村,龙凤山红色文化展示基地,南山头红色旅游公路等一批红色场馆和基础设施,有效推动了红色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但大冶红色文化景区在吃、住、行、娱、购、演、研、学等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客观上制约了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全域文化旅游蓬勃发展,但整合融合不力。大冶市借助创建荆楚文化旅游名县和省级全域文化旅游示范区的东风,走农文旅、工文旅、商文旅、研学旅融合发展之路,精心设计打造了6条旅游精品线路,8条果旅融合采摘线路,编制了大冶市精品旅游地图和旅游画册,建设了一批3A、4A级景区和全国、全省旅游名镇、名村,举办了大箕铺红色文化旅游节、毛铺樱花节、保安桃花节、殷祖白茶节、龙凤山年货节等30多文化旅游主题节会活动,推出“文旅大冶视频40余期,2022年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5.6万元,2023年被国际旅游联合会授予“中国最美乡村旅游名县”。但整体面言各种旅游素材相互渗透、融合不够深入,红色文化与矿冶文化、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文化元素相互联系不够紧密自然,有彼此游离、相互脱节之嫌。
(四)红色文化旅游丰富多彩,但新质元素不多。大冶市把发展红色旅游作为全域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红色场馆布展,举办红色文化旅游节,开展红色研学和走红军路、穿红这衣、吃红军餐、唱红军歌等活动,推动了红色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初步形成了大箕铺镇曹家晚村、殷祖镇南山村、刘仁八镇龙凤山风景区和灵乡镇谈桥村4大红色文化旅游基地,建成了一批高校思政课教学基地、红色文化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党校团校教学基地,全市红色文化旅游可谓风生水起、渐入佳境。但整体面言各大景区、场馆还停留在文物展出、文字说明、图片标识和讲解员解说层面,内容雷同、形式单调、千篇一律、大同小异,没有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发展沉浸式、体验式旅游,无法引人入胜。
(五)经济社会效益逐年提高,但市场机制不优。近年来,大冶市红色文化旅游快速发展。南山村2020年游客不足4万人,2021年达到8万人。曹家晚旅游区2023年游客6万余人,旅游收入13余万元,2024年至10底已经突破10万人,旅游收入20余万元,较好地发挥了红色文化遗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老区精神、教育人民群众的功能,有效带动了革命老区的脱贫致富、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应该承认红色文化政治色彩明显,每逢大庆年、节庆日、纪念日,常常游客人满为患,平时则游客稀少。如何发挥市场作用,推进红色旅游健康快速发展,还有大量文章要做。
三、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思路
(一)深化对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认识。既要认识形成红色文化过程的历史地位,也要认识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时代价值;既要认识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对促进经济转型、乡村振兴,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也要认识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对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既要认识红色文化旅游的娱乐休闲、传授知识功能,也要认识其净化灵魂、启迪思想功能,提高红色文化旅游对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精神、社会和生态文明重要意义的认识。将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置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域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整体布局之中,确立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综合布局,整体推进。
(二)夯实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基石。一是要加强红色文化研究。成立红色文化研究会,对全市红色文化进行深入调查挖掘、梳理研究、提炼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抓好红色题材文学、艺术、影视作品创作,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激活红色文化素材的内存潜能,提高红色旅游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为发展高端红色文化旅游打牢基础。二是加强红色文化遗址遗址的修缮和保护,抓好纪念场所、纪念标志建设,推进红色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三是要抓好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旅游酒店、交通工具、娱乐场所、会议场馆、教学设施建设和纪念品开发,让旅客游得开心、吃得放心、购物随心、学有收获。四是要抓好讲解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党史、革命史知识水平,掌握展馆展示内容的史实故事、历史地位、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能够做到因情施策、因材施教。五是要抓好品牌推介和宣传,为红色文化旅游市场化发展铺平道路。
(三)建设红色文化旅游的精品品牌。首先要开展红色主题旅游活动。对大箕铺、南山头、刘仁八、谈桥等红色文化密集区开展突出一个主题、布好一个展馆、排练一台好戏、写好一部解说词活动等为主要内容的红色主题旅游基地创建活动,使全市各大景区既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又与其他景区相互关联,形成一部完整的大冶人民革命史展示。二是发展高端文化旅游。要因地制宜、因情谋划,发展沉浸式、体验式、互通式、研学式红色文化旅游,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开展穿红军装、走红军路、吃红军饭、唱红军歌、看红剧、演红戏等活动,提高红色文化旅游的感染力、吸引力。结合灯光、音乐、舞蹈、影像等元素,增强体验观赏效果。三是提高新质技术含量。根据经济实力和实际需要,适当引入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AI和XR技术、LBMR技术等新质生产力,增强旅客的参与度、沉浸度和互通性,提高旅客对景区红色文化的了解,使红色文化旅游有如春雨润物一样给人以汲取知识、思想启迪和精神激励。
(四)推动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一是要有机整合全市文化旅游资源。要以建设荆楚文化旅游名县和全域文化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冶丰富的矿冶文化资源、绿色文化资源、古色文化资源和地方民俗风情相整合,打造多种旅游元素相整合的精品旅游线路,与各种观赏节、采摘节和各类节庆活动相融合,提升红色旅游的人气和节庆活动的社会价值。二是要坚持全域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开展全域文化旅游名镇、名村、名区创建活动,抓好一批“农文旅”“工文旅”“商文旅”“康文旅”“学文旅”融合发展的先进典型,发挥好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将大冶红色文化旅游与周边红色文化旅游相融合。鄂东南地区特别是黄石地区的红色文化是一个无法分割的有机整体,可以整合大冶、阳新、黄石红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总之,要多方整合旅游资源,融合文化旅游元素,让优秀文化转化为先进生产力,让红色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社会价值,让大冶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