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关于加强射阳大米品牌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24/12/06  浏览量:   作者:刘向东 陈德生  来源:中国老区网

射阳大米,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地理标志集体商标、中国农产品百强区域公用品牌,在全国有“北有五常,南有射阳”响亮的招牌,品牌价值245.32亿元。近年来,射阳县在品牌创建、品牌维护、品牌提质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增强了射阳大米的凝聚力、影响力和销售力,2020年产销达百万吨,一二三产销售额超百亿元。

一、主要做法

(一)注重品质促提升,夯实品牌基础。一是优选优良品种。早期选择武育粳3号,2015年后推广南粳9108,2019年建立射阳大米产业研究院研育出专属品种“鹤香粳”1号。二是加强基地建设。全县建成优质稻米基地60万亩,实行供种、育秧、栽培、管理、收购“五统一”管理,提高了优质稻米的纯度和射阳大米品质。三是强化达标仓储。全县新建高标准仓储80多万吨,达标仓储能力超百万吨,保证了70多家稻米加工企业80多条生产线、年300多万吨加工能力的原料供给。四是注重标准制定。2019年制定的地方标准,获得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DB32/T 1580-2019,促进射阳大米转型升级。

(二)注重质量抓安全,维护品牌信誉。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县委、县政府设立专项奖补资金,制定出台《射阳大米产业健康发展实施意见》等系列指导性文件,先后投入各类财政资金近15亿元,提升品牌建设。二是坚持追溯管理。2019年在全省率先对射阳大米加工企业产品实行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推进射阳大米质量安全溯源“双码”全面应用,2022年全县稻米加工企业追溯“双码”应用率达94.2%,2023年全县制码2000万枚,实现来源可查询,过程可追溯,质量可控制,安全无事故。创新管理射阳大米“双码”应用管理及“五挂钩”做法成为农业农村部全国50个典型案例之一。三是坚持绿色发展。全面实施全国首批绿色循环种养试点项目,稻米企业绿色食品申报达41家,获绿色产品证书28张,申报率达60%以上。四是坚持维权打假。年诉讼侵权、制假案30起左右,年均法院调解判处16起以上。

(三)注重推介广宣传,扩大品牌影响。一是建设宣传阵地,讲述品牌引领故事。投资200多万元,建设800平方米的射阳大米文化馆,现已成为江苏省粮油学会四星级粮油科普教育基地。二是汇集产业亮点,编著射阳大米书籍,出版发行了全国地理标志首卷20万字的《射阳大米丛书》。三是汇聚专家智力智慧举办产业论坛。2020年、2022年两次邀请10多名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厅局级领导,10多名国内顶级稻米专家,30多名大型粮食、数字化、互联网企业云集射阳,连续举办射阳大米产业发展论坛,提升了射阳大米品牌知名度,先后获得首届、第二届江苏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江苏品牌紫金奖等50多块,中国农产品百强区域公用品牌、中国国际粮油交易会金奖、中国十大好吃米饭、中国粮油饲料展金奖,中国20届绿博会金奖等40多块国家级奖牌。

二、存在问题

一是品牌的建设徘徊不前。一些企业宁可执行国家标准,也不愿使用特色鲜明的射阳大米地方标准(质量指标要求高于国家标准)。加上企业的创牌保牌意识也不如人意,品牌得不到很好的维护和提升。

二是品牌的效益不能凸显。稻米加工层次不高,中、高端小包装很少,产品主要是大包装统货为主,品牌的优势不能体现。

三是品牌的宣传力度不够。仅在粮交会、展览会和召开论坛会议做了些宣传,报刊、电视台、网络、新媒体、自媒体宣传不多。

四是品牌的提升措施乏力。小作坊加工厂生产的大路货,严重制约射阳大米转型升级;行业协会执行射阳大米“五挂钩”规定不到位,质量安全追溯“双码”应用不全面,生产企业的覆盖面不高。

三、对策建议

1、擦亮金色品牌。射阳大米品牌是射阳的名片,也是立县富民产业,需要我们千方百计持续发力打造,并且年复一年,持之以恒。

2、建立四大体系。一是质量标准体系,对照射阳大米标准,细化流程工序,制定种子、环境、种植、投入品、仓储、加工、产品、管理等方面产业标准;二是全程溯源体系,对种植、加工、运输、销售全过程实行数据上链管理,对境内稻米加工企业全面实行收储、加工、销售全流程台账管理,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可视化溯源管理;三是市场诚信体系,建立经营直销渠道和失信档案,曝光严处失信企业;四是宣传推介体系,根据水稻生产周期,制定从春种到秋收到餐桌全周期宣传方案,常态化宣传推介射阳大米。

3、提升发展品牌。在维护射阳大米母品牌的同时,企业要做出自身子品牌的差异化定位,努力实现品牌效益的最大化,促进稻农增收,企业增效,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