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北平往事

2021/05/13 浏览量: 作者:本刊记者  漆志恒 田文玲  

《中国老区建设》记者  漆志恒 田文玲

  
       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城,北平和平解放。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炮声,打破了国民政府以最大的退让换哪怕最可怜的和平的迷梦。北平的沦陷,以及古老的文明所遭受的野蛮蹂躏都超出了许多北平人的极限想象能力。在那段北平历史上最黑暗、最困难、最无助的日子里,人们希望有人能告诉他们:希望在哪里?共产党、八路军给绝望中的北平人民带来了希望,也给古老的北平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气象。

  当北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平北同征,血战艰危”的时候,古老的北平也在劫难中获得了新生。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平城虽然被国民党重兵接管,但经历了战火淬炼和革命精神洗礼的北平,在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的簇拥之中已如襁褓中的新生婴儿一般,等待着投入新中国的怀抱。
 

  西山,希望所在

  六百年的建都史上,北京也数次经历“城头变幻大王旗”;皇朝更替、政府易帜,对于许多北平人来说,就是家门前换面小旗子的事情。“北平无战事”是许多“老北京”的常态信心。

  最爱和平的中国和最爱和平的北平,带著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著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著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不为什么,不为什么,突然的被飞机与坦克强奸着它的天空与柏油路!

  就如老舍在《四世同堂》中的描写,善于从容周旋和接受的北平人忽然发现,所有的骄傲都不堪一击,连好好地活着都成了奢望。

  1942年,当齐白石听闻八路军平西抗日捷报后,登临北京陶然亭,遥望西山,挥毫写下了“西山犹在不用愁,自有太平时候。”

  那时的西山,是八路军领导北平抗战的中心所在,更是所有北平人心中的希望所在。

  1938年八路军开进平西,创建抗日根据地,给沦陷的北平人民带来了希望和新生

  “红旗挺立,飞舞在北平城周,抗日枪声,响彻在香山脚下,日寇望之,动魄惊心;汉奸闻之,魄飞胆丧……”

  八路军出击宛平、房山、周口店,在永定河畔摧毁敌人铁路,在黑山扈打下鬼子飞机,两次攻占昌平县城;多次兵临妙峰山、北安河、石景山、香山、八大处等北平近郊。八路军的宣传品,经常出现在北平火车站、城门上,抗日传单更是贴到了西直门城墙上。

  当年的北平,共产党、八路军无处不在,守卫着国土,保护着人民。

  战斗在这里的有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有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中华好儿女;更有不甘做亡国奴,挺身靖难的北平大学生。

  “树叶充饥,草窝为炕,冰雪止渴,树底为房”是当时平北抗日战士们战地生活的真实写照。

  “告诉同志们,多大困难也要坚守住我们的根据地”,这是丰滦密抗日联合县县长沈爽留给战友的最后一句话。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重重包围,沈爽举枪自尽,时年46岁。一同牺牲的还有中共昌延县委书记徐智甫。

  在冀东,几乎无日无战事,3万多战士牺牲,他们中很多人连名字都没留下来;数千干部牺牲,其中团级、地委级以上干部数十人,冀东最早组建的八路军第12团建团初期团职领导全部牺牲……

  三千中共北平地下党,开辟了一条条秘密交通线,打通了敌人严密封锁和监控下的北平城与根据地的联系。

  门头沟的妙峰山、潭柘寺,海淀的东北旺、西北旺、温泉……一个个工作站,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运转自如。

  当年的北平形成了这样的抗战局面:沦陷后的北平城,不仅没有成为侵略者稳固的战略支点,反而成为了抗日根据地各种紧缺物资的“供应站”;日军企图以北平为据点,出击和分割华北抗日根据地,最终却被连成片的抗日根据地包围。
 

  《毕业歌》

  当年,在北平以北,有一支特殊的部队,那是八路军中唯一的知识分子团——被称作“老十团”的冀热察挺进军第十团。这支部队就是今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部队的前身。

  同学们,大家起来,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

  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

  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

  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

  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唱出了国难当头时一代大学生的悲壮抉择。

  老十团是一支以大学生为骨干组成的队伍,排以上领导都是参加过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大学生。他们中很多人求学于北平,面对日寇入侵、国土沦丧,投笔从戎,舍身报国。

  被称作“小白龙”的白乙化是挺进军十团首任团长,“一二·九”运动的学生领袖。他带领“老十团”挺进平北,像一把尖刀插入日伪统治的模范治安区,开辟根据地,建立抗日政权。他们不仅英勇善战,而且是不停地出击,主动寻战。因为,他们的心底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要用一次次胜利告诉北平的父老乡亲,曾求学于北平的大学生们,没有离开北平!

  1941年,白乙化被恨之入骨的日军狙击手远距离狙杀在战斗中,时年29岁。

  “风点点,雨丝丝,瘦柳残梧诉恨时。谁解小楼不睡意,砧声笛韵和离词。夜悄悄,露迟迟,明月孤灯两不知。擦泪静思离别日,别离还是去年时。”今天,读到征战中白乙化写给孕妻的这首家书小令,忍不住从心底和泪涌出“遥想公瑾当年”的崇敬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慨叹!

  抗日战争时期,老十团编制1380人,牺牲1200多人;七十多名大学生,仅王亢、吴涛等三十多位迎来了抗战胜利。

  1943年11月11日,曾写下“反正杀鬼子给东北同胞报仇才是好男儿”的十团政治部主任,被称作军中“高尔基”的王波在指挥南香峪战斗时不幸被俘,英勇就义,时年32岁。

  1945年7月4日,曾任十团参谋长,被称作“小诸葛”的才山在遵化县杨家峪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5岁,距抗战胜利仅一月有余。

  电影《无问西东》中,大后方西南联大的学子在敌机的轰炸下艰难求学的场景让人唏嘘流泪。西南联大的许多学子后来成长为民族栋梁。但“白乙化们”的舍生取义,用生命撑起了民族的希望。

  曾任十团政委的吴涛在回答女儿当时为什么要选择留在日寇扫荡最激烈的冀热察根据地时说:“我是党员,是年轻人,就要在最前线狠狠打鬼子!” 他在缅怀白乙化的诗中这样写道:“绥西共起,平北同征,血战艰危八载甚,残敌待灭,伟业垂成,惊心噩耗已千秋!”

  一位曾在平北战斗过的老同志回首当年岁月时说:“人世间最艰苦的日子我们经历了,生离死别最痛的时刻我们经历了,我们可以毫无愧色对后人说,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我们挺身而出,付出了能付出的一切。”

  在密云群山中的白乙化陵园,一排排松柏下安葬着当年追随白乙化抗日的十团战士终老后的骨灰。这些老战士不留名、不留字、不刻碑,只愿永远陪伴自己的老团长。白乙化的继任者王亢将军,1992年病逝于北京。有关部门遵从他的遗愿,让他长眠在昔日的老团长、老学长白乙化身边。

  今天,当人们流连于京郊的绿水青山时,可知道,当年曾有一群大学生在这里浴血奋战。你走过的每一个山洞都可能是他们曾经的栖身之所,你跨过的每一条溪流也可能被他们的鲜血染红过。
 

  兵民乃胜利之本

  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一样,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当年,八路军经略平北,“延安的触角”刚刚伸入日伪“模范治安区”的时候,也曾有老百姓因害怕日军报复而跪求八路军离开。从平西到平北,八路军三进两出,平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何其艰难?但八路军英勇顽强,对敌斗争不死不休的英雄气概鼓舞了人们抗战胜利的信心。共产党人视人民如亲人,不惜舍命相护的真情,老百姓感受到了。践行民主政治,开展减租减息,推动普遍的文化教育,使共产党团结起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受到了最广泛的拥护,子弟兵的队伍一天天壮大,根据地的面积一天天扩大。

  北平老区人民积极投身民族解放运动,积极参军、参战、支前,涌现出了一大批英模人物。图为当年参加地道战的部分焦庄户老民兵合影

  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们以前所未有的主人翁姿态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中,古有慷慨悲歌的燕赵大地再次成为“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光荣之地。

  这里有毁家纾难,献出丈夫爱子七人的“当代佘太君”邓玉芬,有护理了100多名伤病员的晋察冀英模代表赵顺,有被称作“海坨山上一枝花”、为保护文件而跳崖的碾沟村妇救会主任杨金花,有用鲜血和生命护卫了军用物资的陈喜富……

  当年的抗日根据地,村村为营、户户为堡,真正筑起了敌后抗战的铜墙铁壁,呈现出了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的史诗般的壮美景象。这不仅是一次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世界宣告,更是一次民族精神升华的高峰登临。

  兵民乃胜利之本!大哉斯言!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943年,抗日战争已经出现了胜利的曙光,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在《中国之命运》一书中声称:“没有中国国民党,那就是没有了中国”。一时舆论哗然。

  10月,晋察冀边区群众剧社的曹火星和战友们来到了平西抗日根据地的霞云岭乡堂上村,他们白天写抗战标语、组织文艺演出、发动群众减租减息,晚上在老乡的土炕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搞创作。

  曹火星虽然参加抗日斗争时间不长,但他目睹了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挺身而出,战斗在抗日的最前线,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更是将抗日战争上升到了民族解放的战略高度,中国共产党从心底唤起了人民群众当家做主人的历史觉悟,针对“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的谬论,一个鲜明的主题,在他脑海中升起。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由此诞生。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手稿

  很快,这首歌唱遍了平西,唱遍了晋察冀,唱遍了各个抗日根据地。伴随着解放军胜利的步伐,唱响全中国。

  抗战胜利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歌词中“他坚持了抗战六年多”一句改为“他坚持抗战八年多”;1950年,毛泽东又亲自为这首歌加了个“新”字。

  从井冈山、延安、西柏坡到北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在党旗指引下,浴血奋战二十余年的老区人民从心底涌出的真情呼唤。

  平西、平北、冀东、平南……从现存的北京革命根据地旧址的分布,我们依然能够遥望出当年陷敌于人民战争汪洋大海之中的波澜壮阔,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北平回到人民怀抱,成为北京的历史必然!

编辑:田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