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红色史话系列】时代前进的号角

——红色文艺史话

2021/12/30 浏览量: 作者:《中国老区建设》记者 童善友  来源:《中国老区建设》

  

  冼星海指挥黄河大合唱
 

  6月28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在国家体育场盛大举行。《八月桂花遍地开》《十送红军》《长征》等节目再现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场景;当《怒吼吧 黄河》雄浑唱响,扬起了团结抗日的民族气魄;聆听着江姐、董存瑞等革命先烈的深情告白,人们仿佛又踏着《向前 向前 向前》的铿锵节奏,回到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胜利时刻……

  无论何时何地,当这些乐曲声响起,总有人会跟着哼唱。因为,这些音符、节奏、画面,已经成为民族基因里的红色印记。

  一幕幕戏剧再现历史场景,一首首歌曲重温光辉岁月,一段段舞蹈讴歌不凡历程,红色文艺的魅力至今不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

  从赣南苏区到长征路上,从延安窑洞到大别山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革命根据地和各种战场,文艺都是最为常见也最受欢迎的宣传革命、发动群众、鼓舞士气也娱乐军民的重要艺术手段,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

  从新文化运动的红色序章到早期革命文艺运动,从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歌谣到左翼作家联盟的奔走,从延安文艺座谈会到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追随、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红色文艺大军。这支红色文艺大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呕心创作、奔走疾呼,为建设中华民族新文艺而奉献自己的才华、青春和热血,点燃民族精神的火炬。他们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去创作。

  红色文艺始终和中国革命同行,始终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从序章到初创、形成和发展、再到高峰,经历了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序章:大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以来,陈独秀、李大钊等以《新青年》等刊物为阵地,高度重视新文化运动中文艺的作用。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共一大设立宣传局,在超过十人的地方委员会,设“宣传委员一人”。中共三大前后,党通过组织工人俱乐部等,创新性地运用民间艺术如说书、讲故事、民间大鼓等,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纲领、方针、政策,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认识。中共四大的《对宣传工作之议决案》,要求宣传鼓动工作中,“传单、小册子的内容,讲演人的口号均宜十分切合群众本身实际要求”。“五卅惨案”后,党在各类座谈、演讲之外,主动利用通电、广告、壁报、标语、传单等,采用人民群众接受度很高的小说、话剧、歌谣、鼓词,争取舆论战主动权,打击国民党右派反共势力。1926年7月,党的第三次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专门提到宣传工作“利用画报、标语、歌谣、幻灯、小说式的文字……不要作毫无兴趣的机械式的讲义式的灌输”。

  毛泽东在主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开办“革命画”课程,指导农讲所教员和学员把画笔当作革命武器。不少学员到达一个新的地区时,首先开办夜校,张贴革命漫画、宣传画,从解释革命画入手,启发农民群众的阶级觉悟,吸引广大农民参加学习,逐步把农民发动起来。当年的学员回忆说:“当时革命画成为在农村发动群众的有力的武器,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初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独裁统治下,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血腥镇压,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共产党被迫转入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歌曲》手抄本
 

  1928年,红军建立之初,它的宣传队就演出了文明戏《二七惨案》等。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指出,必须重视文艺形式的运用:要把各级政治部的艺术股充实起来,开展演戏、游戏、打花鼓、出壁报、收集和编写革命歌谣等活动。1931年,苏维埃中央政府成立后,设立了文艺性的机构和团体,颁布了《俱乐部纲要》《工农剧社简章》《苏维埃剧团组织法》等重要法规,规定了方针任务,使苏区的文艺活动更加趋向革命化、组织化和群众化。同年,苏区的第一个剧团——八一剧团成立。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党中央和上海“左联”陆续输送文艺干部、青年学生到苏区,如李伯钊、沙可夫、钱壮飞、胡底等到达中央苏区,成仿吾、朱光等到了鄂豫皖苏根据地。1932年9月,工农剧社成立,《工农剧社社歌》中明确提出“艺术是我革命武器”。1933年,工农剧社总社成立,创办蓝衫训练班,组织蓝衫剧团,附设高尔基戏剧学校。不久,成立了苏维埃剧团。许多县都成立了工农剧社分社和蓝衫剧团。高尔基戏剧学校的教育方针是:“给学生以戏剧运动及革命文艺运动的基本常识”,“有组织的分派到各地的俱乐部、剧社、剧团去实习”。

  

  斯诺拍摄红军剧社演员
 

  1933年除夕之夜,红一军团战士剧社演出四幕话剧《庐山之雪》。剧情是:蒋介石在庐山训练军官,在指挥国民党军队围攻中央苏区时,接二连三被粉碎。最后只会像庐山上的雪,在火红的太阳照射之下,融化净尽。林彪扮演红军司令员,聂荣臻扮演红军政委,罗荣桓扮演红军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则扮演蒋介石,童小鹏扮演宋美龄……

  全剧接近尾声,一名红军指导员向司令员报告:敌人被们全歼了”。这时候,台上台下群情激奋,欢呼声,鼓掌声,经久不息,兵演兵,将演将,官、兵、民同乐,热常非常。

  

  红军时代战斗剧社部分领导同志
 

  除戏剧外,还出现了成千上万首革命歌谣。1934年1月,《青年实话》出版了《革命歌谣选集》,后记中说:“我们也知道这些歌谣,在格调上来说,是极其单纯的;然而它是农民作者自己的语句作出来的歌,它道尽农民心坎里面要说的话,它为大众所理解,为大众所传诵,它是广大民众所欣赏的艺术。”

  在革命歌谣中,有歌颂红军英勇打仗和军民关系的,有描写迎红军、送红军、盼红军的,有表现送子参军、送郎参军的,等等。歌颂党的领导、革命领袖和表现翻身后的喜悦,也是其主要内容。还有不少情歌,但它们并不是表现个人爱情的欢乐与不幸,而是把爱情和革命联系起来,同红军联系起来,例如送郎当红军就是这些情歌的重要主题。

  鄂豫皖边区革命歌谣的创作、演唱活动空前活跃。例如,有发动群众的《农友歌》《发动歌》《土地革命歌》;有拥护红军的《送郎当红军》《穷人向红军》;有歌颂革命政权的《苏区处处见太阳》《八月桂花遍地开》;有红军建设的《红军三大任务》等。湘赣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当兵就要当红军》《送郎当红军》,以及群众编的许多民歌民谣,如《拿起梭标跟贺龙》《苏维埃干部好作风》等广泛流行。一些民间艺人还编唱反映现实生活的鼓词,如《大战十万坪》等。红军所到之处便书写革命标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红军的纪律。如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标语“为创建陕西苏维埃政权而战”“打土豪分田地”“取消苛捐杂税”等;红二十五军和红七十四师政治部宣传队,每到县城、集镇,遇有集会即演文艺节目。

  1935年正月初二,红二十五军宣传队在葛牌镇演出,适逢文公岭战斗消灭敌军两个营。当演到《敌人给我们送枪炮》时,俘虏、枪炮就摆在台前。群众说:“这个年过得真热闹,红军打仗,我们看戏,看了台上看台下,真假俘虏都看了。”

  1933年2月,川陕革命根据地在通江县沙溪区红云岩刻的“赤化全川”四个大字,每字高约5米宽3米,笔道深30厘米,十里外也可看到。红四方面军入川不久成立了“蓝衣剧团”,1933年8月,剧团与省社会文化科创办的剧团合并为“川陕省工农剧团”,直属省委宣传部领导,自编自演节目《送郎当红军》《扩红谣》《土地革命》等,先后出版了歌曲集《工农小曲》6集。

  在湘鄂西、闽浙赣、湘鄂赣、左右江、琼崖、湘赣等革命根据地也都成立了剧团、乐队以及俱乐部等,利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说唱形式热情颂扬共产党和红军,讴歌新生活。

  红色文艺使中国人民在文艺中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凝聚起来,而后又反向发力,使中国人民在现实中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凝聚起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不仅重新发现中国,使广袤的农村浮现在世人面前,而且重新组织中国,打破阶级区隔,特别是使广大农民浮出历史地表,成为革命主力。红色文艺完美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进程。

  这时期,文艺的主角不再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是工农兵,也就是人民群众。他们大多是文盲,只有内容浅显、文字通俗的作品,他们才能听得懂、看得懂,才能受到他们的欢迎,更好地为他们服务。而且由于战争形势变化很快,需要迅速地创作出不同形式的文艺作品,有时甚至是边创作边演出,所以,这时期的文艺作品大多小巧通俗,采取诸如墙头诗、革命歌谣、标语等短平快的文艺形式。
 

  形成与发展:抗日战争时期

  “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感召下,大批爱国知识青年和艺术家奔赴延安。他们与长征来的、陕北红军中的文艺战士一起歌唱、写作、演戏、作画,到战斗前线去、到老百姓中去,播撒红色文艺的火种,为抗日救亡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弹药。

  

  延安青年剧社在延安街上教唱歌曲
 

  1936年11月22日,“中国文艺协会”成立。毛泽东说,“现在我们不但要武的,我们也要文的了,我们要文武双全”“从文的方面去说服那些不愿停止内战者,从文的方面去宣传教育全国民众团结抗日”“发扬苏维埃的工农大众文艺,发扬民族革命战争的抗日文艺”。

  1938年4月,鲁迅艺术学院成立。毛泽东指出,要在民族解放的大时代去发展广大的艺术运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指导下,实现文学艺术在今天的中国的使命和作用。“鲁艺”的成立,是党探索培养具有革命信念的文艺工作者的新的有效方式。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主持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高规格大规模的文艺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说,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的”。“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所以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第二是为农民的,他们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第三是为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的,这是革命战争的主力。第四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他们也是革命的同盟者,他们是能够长期地和我们合作的。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

  1943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明确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文艺运动的基本方针,这是中共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党的文艺政策”概念。

  1944年11月,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通过了《关于发展群众艺术的决议》,指出:反映人民生活又指导人民生活的艺术,已证明是一个伟大的教育的武器。新的艺术,乃是新的政治、经济所必不可少的同伴之一……

  

  于蓝、蒋玉蘅演出《挑花篮》
 

  作为身兼宣传员、艺术家、革命者身份的文艺工作者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革命力量,他们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到农村去,到工厂,到部队中去,成为群众的一份子”,积极践行“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宗旨,奔赴前线、乡村,开展革命宣传、教育活动,激励军民树立正确的革命意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诞生,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郭沫若的《屈原》;鲁艺师生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的《白毛女》;延安新秧歌和新型秧歌剧《兄妹开荒》《霸王鞭》,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冼星海、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贺绿汀的《游击队歌》;郑律成与公木的《八路军进行曲》,古元的木刻画《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等。

  

延安的新秧歌运动和新型秧歌剧——霸王鞭
 

  《白毛女》用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际遇,表达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每次演出结束,都会收获雷鸣般的掌声。有一次,饰演黄世仁的陈强在部队表演,当剧情发展到黄世仁逼死杨白劳、强占喜儿时,台下一名小战士咬牙切齿地抬枪瞄准了陈强,正要扣下扳机,被排长发现并制止。之后,部队规定观看《白毛女》一律不准带武器。可仍然挡不住有人向“黄世仁”扔鸡蛋,甚至是石头。

  到1944年10月,仅陕甘宁边区有994个秧歌队、114个自乐班、62个皮影班、25个旧戏班,另有说书等民间艺人散于各地。

  

  延安民众剧团演出《血泪仇》
 

  全国其他抗日民主根据地文艺活动也蓬勃发展,涌现出知名剧作家几百人,成千的剧团建起来了,演出剧目很受人民群众欢迎。如晋绥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七月剧社从1939年至1946年,演出《血泪仇》等剧目1500场以上,观众约300万。

  在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诗歌、戏剧、音乐、美术等方面都出版了刊物,如《边区诗歌》《文艺通讯》等。文艺形式多种多样,有话剧、歌剧、河北梆子、秧歌剧等。如《到山那边去》《参加八路军》等。曹禺的《日出》《雷雨》等也排演过。田间、邵子南等出版了诗集,王林、孙犁等创作了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仓夷、周游、魏巍等写出了许多水平较高的战地通讯和报告文学,木刻、漫画、连环画等作品也层出不穷。《晋察冀画报》发表的沙飞、吴印咸、石少华等人拍摄的3000多幅照片,系统地反映了抗日军民的战斗生活,被中外人士称为“奇迹的奇迹”。

  

  木刻版画《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
 

  

  木刻版画《打靶》
 

  晋冀鲁豫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华北文化界救国联合会、文艺作家协会等纷纷成立,并创办了《华北文艺》等期刊。据1941年统计,晋冀鲁豫抗日民主根据地共有期刊38种,大小剧团1800余个,临时性的秧歌队2000多个。他们以当地的新人新事为素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编剧和演出,深受群众欢迎,如鲁大余社演出的《沙区“扫荡”》、前锋剧社演出的《控告亲日派》等。邓小平在晋冀鲁豫地区文化人座谈会上强调,文艺工作者要进一步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指出:“要为广大群众服务,必须了解群众的生活和要求,要接近群众,才能提高群众。”

  

  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部分成员合影
 

       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成立了鲁迅艺术学校、山东省文化界救亡协会等,八路军一一五师成立了战士剧社。滨海区莒南县、鲁中区的沂南县等地的剧团数目都过百个,戏剧、诗歌、摄影、绘画等也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

  1941年2月,在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在盐城开办。7月之后,苏北文化协会、湖海艺文社等成立。这些协会剧社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日,繁荣根据地文艺,培养文化艺术人オ,鼓舞军民抗日斗志。苏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文艺作品《反扫荡歌》《傀儡的末日》也流传甚广。

  在淮北、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部队和地方都成立了文艺工作团,如抗敌剧团、拂晓剧团等。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办有淮南艺术专门学校。抗敌剧团创作演出的话剧《最后的命令》《立煌之夜》,歌曲《茂林血债》《整训歌》得到了嘉奖。1943年9月成立的路东联防办事处宣教团(后改为大众剧团),演出的剧目题材来自工农兵,深受群众欢迎。各剧团都活跃在斗争第一线。由于文艺工作出色,华中局决定将淮南路东区作为新文艺运动的实验区。

  1944年1月,浙东抗日民主根据地,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发布的《施政纲领》提出,要“奖励抗日书刊的发行,提高科学知识与文艺运动,欢迎各地艺术人才来根据地工作”。此举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和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

  1943年12月,东江纵队流动剧团在东江抗日民主根据地成立。代号为“拖拉机”的纵队政治部政工队,是东纵得力的文艺宣传队伍。

  琼崖抗日民主根据地则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座谈会,编演抗日戏剧,印发传单,出版壁报、漫画,写标语等,宣传抗日救国,揭露日军暴行。其中,文昌抗日话剧团、琼侨服务团歌剧队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豫鄂边区创办了30多种刊物,报道时事和边区动态,宣传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和马列主义,刊登各种专论和文艺作品,被誉为“政治大炮”。1940年10月,区党委建立了十月剧团,挺进纵队政治部建立了文工队。1941年4月,新四军第五师成立后,组织文化工作队、文工团、楚剧队,分赴农村、连队、阵地,进行抗日宣传和慰问演出。

  在东北抗日游击区。1932年,萧军和中共地下党员、进步青年共同开展文艺活动。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萧军完成了表现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斗争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

  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以后,红色文艺得到了很大发展。红色文艺在人民战争中形成,其任务一方面是教育人民,另一方面又改造教育文艺工作者自己。人民战争使得红色文艺在一个广阔天地生长,投身这个潮流的文艺工作者,和投身这个潮流的所有人一样,在革命的同时,自己也成为革命的对象。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文化实践中,明确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并且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指明文艺的根本方向。他曾经用“枪杆子”和“笔杆子”比喻人民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军事战线和文化战线,称之为“文武两个战线”。“枪杆子”和“笔杆子”相互配合、密切合作,才能实现人民战争的革命目标。他说:“我们的工作首先是战争,其次是生产,其次是文化。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高峰: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红色文艺的发展达到了高峰。

  1945年9月至1946年6月底,解放区处于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文艺运动较为活跃,新的文艺社团、刊物相继创办,反映解放区现实生活的长篇作品开始问世,创作上呈现了初步繁荣。例如,仅1946年2月至5月,先后建立了华中文化协会、中华全国文艺协会张家口分会、晋冀鲁豫边区文协分会等一批文艺团体。各解放区都有文艺刊物,如《文艺杂志》《新文艺》等(东北解放区刊物多创办于1946年下半年以后)。

  1946年下半年至1948年上半年,许多文艺工作者投身于解放区实际工作,有的随军转战南北,带给了读者一批报告文学或新闻体小说;有的则深入农村,投身于土地改革运动等。这一阶段,文艺活动虽然不多,文艺刊物也明显地减少,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却给文艺工作者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思想营养和创作素材,广大文艺工作者以此为创作的富矿、母矿,磨练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潜心创作,打造精品。

  

  1949年,木刻画《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
 

  1948年下半年至1949年7月,各解放区的文化团体出现了大联合的发展趋势。如1948年8月,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边区的文联合并,成立华北文艺界协会。与此同时,东北地区的《群众文艺》、华北地区的《华北文艺》、延安的《群众文艺》、天津的《生活文艺》等一批新的文艺刊物也创办起来。1949年5月起,《中国人民文艺丛书》陆续出版,共收入戏剧作品27种:《白毛女》等;通讯报告7种:《诺尔曼·白求恩片断》等;小说16种:《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诗歌5种:《王贵与李香香》《东方红》等;曲艺作品2种:《刘巧团圆》《晋察冀的小姑娘》。丛书基本上反映了解放区文艺创作的全貌。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解放战争时期文艺的中心内容是反映、支持和歌颂人民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如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关于开展解放区文化创作的决定指出,“目前解放区人民正进行着大规模的爱国自卫战争,我们的文艺应该为爱国主义的自卫战争服务:反映战争、鼓励士气、歌颂人民的英雄主义,反映人民的生产、拥军、优抗和一切为了取得胜利的行动与爱国热忱。同时,我们的文艺应该反映中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土地改革运动,广大的贫苦农民获得了土地,打碎了几千年的封建枷锁;也只有翻了身和翻了心的农民,大量的涌向前方,将使自卫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决定提出的要求,事实上成了当时晋察冀和其他解放区文艺创作中的共同主题。

  

  《暴风骤雨》
 

  随着北平解放,华北解放区的大批文艺工作者进入北平,长期在国统区艰苦奋斗的文艺工作者也陆续来到北平,再加上原来在北平坚持的文艺工作者,形成了中国新文艺大军的第一次大会合。

  7月2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华北、东北、华东、西北、中原五大解放区文协都有人员出席。6日,毛泽东在全体大会上说:“……因为你们都是人民所需要的人,你们是人民的文学家、人民的艺术家、或者是人民的文学艺术工作的组织者。你们对于革命有好处,对于人民有好处。因为人民需要你们,我们就有理由欢迎你们。”郭沫若作了题为《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茅盾作了《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十年来国统区革命文艺运动报告提纲》的长篇报告,周扬作了题为《新的人民的文艺》的报告。作家丁玲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归结为一句话:“千真不假地做人民的文艺工作者”,音乐家贺绿汀说:“活着,就是要为人民做事啊!我拿起笔,我写,我拉琴,我弹琴,我指挥,都想着人民,要为人民……”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既是国统区和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的第一次大会师,也是对解放区文艺运动所进行的第一次大总结,标志着新中国文艺制度的真正建立。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正是红色文艺唤起工农千百万,向前冲、齐心干,凝聚起同仇敌忾、摧枯拉朽的革命伟力。

  红色文艺凝结着党领导文艺工作的生动创造,是党的文艺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集中体现;它记录着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和精神谱系的生动载体;它承载着中华儿女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力量,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彰显着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编辑:刘浩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