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老区新貌】因地制宜 分类施策 重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取得新进展

——“老区新貌”系列报道之十一

2022/05/26 浏览量: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编者按: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革命老区考察调研,强调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2021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健全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1+N+X”政策体系,老区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近期,我委将陆续推出“老区新貌”系列报道,集中展示各有关省区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市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3号),深入推进城口县、黔江区、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和涪陵区等7个老区区县振兴发展,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区域协调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方面,加大支持和帮扶力度,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21年,7个老区区县地区生产总值为2744.42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1714.93亿元,增长166.58%。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兜牢振兴发展底线。2021年,重庆制定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21〕36号)和“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革命老区政策支持体系,制定年度工作要点,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7个老区区县的63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与全市、全国一道实现了全面小康目标。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建设配套产业园区,重点抓好产业和就业帮扶。加大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支持力度,2012年以来,累计为7个老区区县安排以工代赈资金5.58亿元,有力夯实老区发展基础。持续推进对口帮扶,为6个老区区县安排8个主城都市区结对帮扶,累计落实结对帮扶资金19.25亿元,持续加强产业合作、科技协作和人员交流等方面协作,增强老区内生动力。将5个老区区县纳入国家或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加强人员、资金和项目等支持力度,为城口县、酉阳县、彭水县3个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制定“一县一策”支持政策。

二、抓好产业提档升级,培育高质量发展动能。结合老区区县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特色农业、生态工业、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不断夯实老区振兴发展的基础。一是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稳步发展。做大做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壮大城口腊肉、酉阳油茶等特色品牌。2021年,7个老区区县农业总产值突破374.28亿元。二是生态工业提质增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打造新材料、新能源、消费品和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秀山县全面淘汰锰行业落后产能,关闭30多家锰矿开采企业和加工企业。三是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通过抓商旅带消费,优化布局商贸物流、电商直播、康养休闲等产业,商圈经济、夜间经济、小店经济等新经济不断繁荣。秀山县积极打造现代物流园区,形成线上村头、线下武陵生活馆的特色模式,黔江着力打造渝东南铁路和航空物流中心。四是创新发展持续推进。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缩减审批流程和时间,优化营商环境。深化产学研合作交流,搭建创新平台,2021年,为7个老区区县安排“三区”科技人才和市级科技特派员450名,新增培育科技型企业358家、高新技术企业75家。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基础条件。聚焦革命老区在交通条件、产业配套、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的欠账,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不断补齐基础短板。一是交通条件日益改善。推动老区区县建设一批铁路、高速等骨干交通项目,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国省干道和通村公路,全面打通断头路,逐步构建起“内畅外通远联”的交通体系,有效改善交通和区位条件。2012年以来,7个老区区县新增公路总里程24267公里,其中高速416公里,新增桥梁281座,建成一批“四好农村公路”,行政村通畅率达100%。二是水利能源基础不断夯实。全面推进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建设城乡防洪护岸提升工程,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有效保障饮用和灌溉水源。积极在老区推进220千伏及以下农村电网建设,大力开发“风光水储火”等能源。三是新型基础设施加速配套。持续推进4G网络、光纤宽带建设,加快布局5G网络、千兆光纤等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以来,7个老区区县累计建设5G基站8737个,主要城区5G信号实现基本覆盖。涪陵区启动建设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平台,背街小巷智能化视频监控实现全覆盖。

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补齐民生发展短板。坚持以增强老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出发点,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障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教育条件明显改善。持续加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投入,改扩建一批义务教育和高中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学前教育毛入园率稳步提升。2012年以来,7个老区区县累计投入120.09亿元,新建或改扩建学校1062所。二是医疗卫生能力有效提升。积极实施硬件条件提升行动,推进城口县、彭水县、酉阳县等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改扩建工程。大力推进医共体“三通”改革,推行分级诊疗机制,有效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降低群众医疗负担。2012年以来,7个老区区县新增卫生机构218个、床位10633个、卫生技术人员11370名。三是其他公共服务保障不断夯实。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实现“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应救尽救”。积极组织就业创业培训,开展定向招聘。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馆等建设,实现设施提档、功能提升。

五、统筹区域协调,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革命老区一盘棋,统筹推进区域协同和城乡融合发展,助推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一方面加速推进区域融合,推进革命老区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另一方面加速推进城乡融合,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实施城市更新和乡村建设行动,实施一批老旧小区改造、污水管网改造、棚户区改造和坡坎崖绿化等工程。2021年,有序推进74个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棚户区改造55.94万平方米,新建城乡污水管网559.64公里。2012年以来,7个老区区县新增城镇人口62.6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4.55%,提高了14.12个百分点。

六、厚植生态优势,筑牢绿色生态屏障。严守生态底线,扎实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行动,提升山水颜值和生态价值。一是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和长江流域“十年禁渔”等政策,守护好“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秀山县制定实施《秀山自治县梅江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梅江河获评全市最美城市河流。5个区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其中城口县森林覆盖率为72.5%。二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落实水源保护、污水治理、土壤修复、农药化肥减量和生活垃圾治理等行动。辖区内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城乡集中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三是加快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在老区区县积极落实生态横向补偿机制,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2021年,酉阳县积极推进菖蒲盖片区重庆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生态横向补偿7.5万亩,交易金额1.9亿元;石柱县已完成9.2万亩林地交易;黔江区与重庆高新区签订8.46万亩森林指标交易协议。

七、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纵深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一是加强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积极组织开展红色文物调查,修缮保护重点红色文化遗址遗迹,加强对著名革命人物和历史事件纪念碑(馆)、陵园、革命题材博物馆(展览馆)等红色设施的保护建设。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司令部旧址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广泛开展讲红军故事、诵红色经典系列活动,促进红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等。积极推进《长征日记》重要史料梳理,启动数字再现工作。二是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共计实施43个支撑项目,红三军司令部旧址、红三十三军旧址群和川陕革命苏区城口纪念馆改造升级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截至2021年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相关景区景点已接待游客427.8万人次。全面推进武陵山文旅发展联盟,组织开展“2021·中国武陵文旅峰会”。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编辑:胡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