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2
杨廷桃,1915年出生在河南省济源市坡头镇毛岭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祖籍泰山庙的庙沟村,距毛岭村西不足5里。那里南邻黄河,拥有蓼坞、河清两个渡口,是重要交通要道。抗战期间,毛岭、泰山庙村都是杜八联抗日根据地。1935年,杨廷桃从济源师范毕业后回泰山庙第十六完小教书,受进步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的各项宣传活动。1937年夏天,他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冬季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杜八联抗日组织“革命十人团”成员之一。1938年4月,杨廷桃随济源县委书记杨柏笙所率领的抗日武装参加唐天际司令员领导的八路军晋豫边抗日支队(简称唐支队),后部队编入新一旅。他先后担任指导员、教导员、总支书记、太岳四分区组织科长、48团政治委员等职。在屡次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英勇善战,被太岳四分区誉为文武双全的优秀指挥员。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在河南安阳战役北流寺战斗中,他头部受伤,仍坚持战斗,在率部队发动第二次冲锋时,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1岁。他牺牲后太岳四分区为他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太岳四专署授予他杀敌英雄“人民功臣”光荣匾额。杨廷桃的英雄事迹在革命老区相传,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然而,杨廷桃的家庭也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苦难岁月盼解放
20世纪30年代,杨廷桃家在当地是一个大户人家,有60多口人。他父亲兄弟六个,堂弟兄两个,八弟兄中排行老二。杨廷桃这辈叔伯弟兄众多,解放前近四十人,他排行老十。在家里他是一个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关心兄弟姐妹、说话算数,很有威信的人。1930年之前,杨廷桃的祖父在毛岭村买了两个宅院和近70亩土地,后来他父亲兄弟分家时,分给了杨廷桃和杨廷棉两父辈弟兄。当时杨家有土地300余亩,瓦房30余间,窑洞30余孔,大小牲畜9匹(头),家中开有油坊、粉坊、染坊和两个中药铺,其中一个在毛岭村,家庭生活比较富裕。1930年以后,自然灾害不断,农业收成不好,国民党政府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加上军阀混战,士匪猖獗,生产不能正常进行,家景逐年趋于困难。1938年2月,济源沦陷后,日本鬼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推行蚕食政策,生活上更是雪上加霜。为了生存,一家人主要靠采集各种野菜和树叶加工储存,节制度日。最困难时靠剥树皮,刨草根充饥。1942年秋,遭蝗虫危害,秋粮绝收。那时,土匪横行,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老百姓十室九空,挣扎在死亡线上。尤其是日本鬼子占领了杜八联后,推行“强化治安”,强迫群众拆房并村,搞无人区。日本侵略者见人就杀,见房就烧。老百姓有的无家可归,有的有家不能回,有地不能种,只能四处躲难。1943年春天,生活实在难以维持下去,杨家和其他家庭一样,部分亲人外出逃荒要饭,杨廷桃的父亲和他的四叔、四婶三个亲人被活活饿死。为了换取一点救命的粮食,他七叔无奈将三个年幼的孩子卖掉。1944年春节前,家里已多日揭不开锅,在山西八路军当兵的弟弟杨廷楷得知家里情况后,费尽周折,弄到了30斤谷子和秕糠,在年三十晚上从部队赶回,解决了燃眉之急。后来有一天,一位老人赶着一头毛驴,驮着半口袋小米,说是西边山上(指共产党)送来的,说完后放下口袋,连姓名也没留就走了,这半袋米救了一家人的命。在此情况下,这个有60多口人的家庭就此自谋生计。那时,受苦受难的人们多么盼望把侵略者赶出国门,过上和平无忧的生活呀!
(二)坚定信念跟党走
困苦和灾难面前中国人从不会低头,日寇的罪恶行径更没有让中国人屈服。杨廷桃家庭和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一样奋起反抗侵略者,为建立一个新中国奋斗着。他们始终坚信只有毛主席、共产党才是人民的大救星,只有拿起武器,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打垮国民党反动派,人民才能得解放,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杨廷桃的父辈们都受过良好教育,勤俭持家、办事公道、家庭和睦。他们思想进步,支持抗日,同情学生运动。特别是大伯父杨之海利用担任济源县财务局长的身份,为防止匪患,他倡办河防,组建河防队,保护沿黄地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他非常关心教育,在当地开明绅士杨材藻的倡导下,创办革命学校——济源县第十六完小。在抗日战争最困难时期,他为自卫团筹措资金购买枪支弹药,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我党同志和党的地下工作者,为共产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杨廷桃家庭和睦、团结、上进,在当地有声望和影响力,深得党组织信任,1937年杜八联“抗日革命十人团”就在他家粉坊院的新窑洞里宣誓成立。杨家除杨廷桃外,其弟杨廷标也参加了十人团。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解放、与新中国的繁荣富强紧紧的连在一起,决心齐心团结,共同抗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武装起来,誓死保卫家乡。
杨廷桃叔伯兄弟姊妹当时大多都在上学,都是进步青年。他们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经常利用假期对学校和社会上贪污腐败现象进行公开揭露,靠近党组织,积极要求进步。1937年7月以后,杨廷桃全家先后有叔伯侄辈21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革命形势发展很快,根据上级地下党组织“发展党员和党组织,发动群众抗日,做好统战工作”的指示。地下党组织在不公开的情况下,根据杨家党员人数多、思想进步青年多、大多数都在第十六完小学校、都是抗日积极分子、家庭政治基础好的特殊情况,决定在杨廷桃家成立一个家庭党支部,这在全县尚属首例。党组织任命杨廷桃的弟弟杨廷柄、杨廷楷分别担任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同时还派来多名党的干部,其中包括张秉青、王玉琴(即王毅,刘雪尘的爱人,刘当时任县委书记),就住在杨廷桃家开展工作,期间家庭党支部先后发展了8名党员。支部活动都是按照上级党组织的安排进行,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当时就得到了很好发挥。抗战期间,杨廷桃一家在他的影响下先后有8位亲人参加自卫团,都是抗日的骨干分子,17位亲人参加八路军和解放军,其中杨廷桃、杨廷标、杨廷柏、杨廷柱、杨琦、杨廷朴、杨廷梧、杨丕栋8位亲人在革命队伍里后来都成长为团职以上领导干部。家庭中还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枚、三级解放勋章四枚、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两枚、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一枚、抗美援朝功勋章一枚,为共和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为国捐躯英名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杨廷桃一家先后有5位亲人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是杨廷桃,杨廷桃的哥哥杨廷林,弟弟杨廷松、杨廷楠、杨廷梅。
杨廷林,又名杨改,1914年出生在坡头镇毛岭村,革命烈士,也是杨廷棉老人的胞兄。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参加八路军,在太岳四军区基干二团担任机枪排排长,先后参加过历史上著名的百团大战和五一反扫荡等多个战役。杨廷林对敌人有着刻骨仇恨,他和妹妹杨廷珍相继参加八路军后,家里只剩下父母和年幼的弟弟,1942年大灾荒中父母双双饿死在家里,留下了弟弟杨廷棉流落街头,在地下党的救助下生存下来。他没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时刻记党恩,在部队苦练杀敌本领,是一名优秀的机枪射手,多次战斗中荣立战功。1944年,在豫北战役解放毛岭的战斗中,他主动报名参加突击队。战斗深夜打响后,杨廷林凭着熟悉家乡地形,占用有利地势对敌人进行了狠狠打击,扫清前进道路上的敌人有生力量。正当大部队冲锋时,突然遭到一小股敌人的疯狂阻击。为掩护部队战士,他不顾个人安危,端着机枪拼命压制敌人的火力,不幸中弹牺牲。战斗持续到次日凌晨,当战士们找到杨廷林时,他仍双手紧紧托着机枪,怒视着敌人,时年30岁。
杨廷松,1923年出生,1942年入伍,生前系太岳军区四分区基干二团战士。1944年,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21岁,革命烈士。
杨廷楠,1927年生,1942年入伍,太岳军区司令部电话排排长。1944年夏季,他随部队在晋南保卫夏收中,不幸被伪军陈子文部俘去。面对凶恶的敌人,他毫不畏惧,在遭受严刑拷打,被追问八路军去向时,他威武不屈,最后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年仅17岁,革命烈士。
杨廷梅,1925年出生,1943年参军。在太岳四分区独立营服役。一次部队急行军中突发疾病,当时医疗条件极差,无法抢救,病死在行军途中,年仅18岁。
一家好儿女,始终坚定信念,为了革命事业,出生入死,精诚报国,无怨无悔。这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庭,一个伟大的英雄家庭,让我们永远铭记英雄,怀念先烈。
(济源市老区建设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