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红色“传家宝”:寻访原长汀县红屋区区委书记谢炳昌的人生足迹

2021/04/30

  

  长汀县南山镇杨谢村,位于巍峨耸立的松毛岭南麓。这个普通的客家古村落,民国时期和邻近的塘背村同属一个行政乡,是1929年著名的塘背农民暴动发生地。苏区时期为红杨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第一批革命基点村。2019正月的一天,村民谢钿财、谢旺兴等人在翻修祖屋时,突然发现了爷爷谢炳昌留下的一叠手稿和马灯、手杖等遗物,谢家发现红色“传家宝”的消息不迳而走。近日,笔者闻讯前来采访,谢家子孙展读先人遗书,含泪讲述“传家宝”背后不为人知的家族红史。

区委书记的红色履历

  1989年出版的《中共长汀县组织史资料》明确记载,苏区时期谢炳昌曾任长汀县红屋区区委书记。但因各种原因谢炳昌解放后未参加工作,没有留下档案资料。直到近年发现谢炳昌手稿和遗物,后人对其生平经历才有所了解。

  谢炳昌的手稿写于1960年去世前2个月,时年65岁,这是一份没有完稿的申诉材料。据文中记载,1929年9月29日,谢炳昌与罗寿春、罗堂春、吴文标、杨胜标等人,到南阳(今属上杭县)与汀南党组织领导人罗化成接头,奉命在杨谢、塘背一带秘密发动革命。当年农历10月初四日,罗化成率领武装队伍到塘背,成功组织暴动,在塘背插上了第一面革命红旗。五天后,因罗化成率部返回南阳,反动势力疯狂反扑,谢炳昌等转入地下工作,继续秘密深入群众组织动员。1930年农历2月间,汀南党组织另一负责人张赤男率武装部队到来,由谢炳昌等人带路到附近的官坊、钟屋村发动群众举行武装暴动。随后成立农民协会,建立农民武装大队,谢炳昌任大队长,罗福昌任赤卫队长,二支队伍互相配合,组织训练武装人员,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张赤男部队撤走后,反动武装李七孜部屡次前来扰乱破坏,谢炳昌等率领农民武装大队和赤卫队,经过数次激战打退了匪军进攻。1930年春,李七孜率部到杨谢企图抓捕谢炳昌,谢炳昌事先得知避走深山,但家中的粮食、农具、牲畜等被掠夺一空。同年农历5月初,谢炳昌由杨胜标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农历5月13日,谢炳昌与罗寿春、罗堂春、吴文标、杨胜标、罗月老等六人,在杨胜标家刺血为盟,立誓“生在红旗下、死在红旗下”。同年九月,塘背乡苏维埃政府成立,罗月老任主席,谢炳昌任土地部长,杨胜标任文书。

  1931年农历2月间,塘背乡党支部成立,南阳人罗兰妹孜任党支部书记,罗寿春任组织委员,吴文标任宣传委员。7月间,谢炳昌接任党支书兼土地部长,组织完成当地的分田工作。6月18日,反动民团武装赖杉头二率众围攻,谢炳昌等退居高山密林,家中房屋被烧。后幸亏赤卫队闻讯及时出击,打退土匪扑救灭火。但在家中的谢炳昌母亲被匪徒开枪击中左脚肱部,一个多月后不治而死。1932年农历1月,谢炳昌兼任乡苏党的总代表,协助乡苏主席工作。1933年4月初七,谢炳昌任塘背乡苏主席,党支部书记一职由罗生发接任,乡苏总代表由罗标孜接任。谢炳昌于农历4月13日召开全乡群众大会,号召适龄青年参加红军,现场报名参军40人,得到区苏颁发的优秀红旗奖。5月间,谢炳昌又扩红13人,亲自带头参加红军。因工作需要,谢炳昌未能如愿参加红军,经县苏批准回乡。于当年7月任红屋区委组织部长,时任区苏书记黄举月(黄家庄人),宣传部长吴文标,裁判部长杨胜标;区苏主席蔡芬书(后蔡信书接任),秘书钟仁邦(后官马保、官炳辉接任)。10月,谢炳昌接替黄举月任红屋区委书记兼区苏副主席(组织部长职由林自招接任)。

  1934年农历7月7日,谢炳昌出席在长汀十里铺召开的福建省党代会。会上,张鼎丞就有关发展党团员、扩大红军、巩固农村革命政权、把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等问题,作了重要指示。7月15日,谢炳昌出任长汀县苏宣传科科长(区委书记由林自招接任,组织部长由钟汉元接任)。当时正值松毛岭保卫战前期,形势十分紧张,经县委紧急会议研究,谢炳昌于当晚调回红屋区协助做好支前参战工作。几天后,谢炳昌因患疟疾回家休养。一个月后回到县苏,因病体尚未痊愈,经县苏一再指示要求,谢炳昌留在红屋区工作。后因国民党大部队突破松毛岭防线,区苏、县苏工作人员转入敌后游击战争。谢炳昌与吴文标、杨胜标等人随红军游击队先后转战刘屋坑、河铺、涂坊等地,在涂坊受到反动派四面包围,突围到烂犁寮山区,以此作为秘密据点,坚持斗争。后因烂梨寮遭到白军多次进攻,谢炳昌等人被迫隐藏山林三月余。11月15日下午,团匪赖杉头二率众包围谢炳昌等人藏身的塘犁角,在地下接头户项二嫂的掩护下,谢炳昌等人机智逃脱。直到1935年春,由家中亲友凑钱联名担保,才得以返家,白天劳动生产,暗中联络革命同志,等待机会东山再起……

见证历史的“传家宝”

  作为向上级党组织提交的申诉材料,谢炳昌的记述详实,相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与地方党史的记载吻合。后代重新发现的三件遗物中,有一个由洋油桶铁皮改制的方箱,长约60厘米,高约50厘米,表面已经生锈风化,上面的“亚细亚”字样仍可辨识。一盏民国生产的“美最时”马灯,也已经锈迹斑斑。还有一根长约50厘米的短木棍,上面布满了疙疙瘩瘩的小树瘤。棍子一头嵌着锋利的小铁钩,另一头嵌着小小的铁吊环。



  谢炳昌的三孙子谢林财介绍:“父亲谢石保生前告诉我们,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复辟实行白色恐怖,爷爷曾经把自己的入党证、区委公章、个人私章、党组织文件等用防潮油纸包好,装在这个铁皮箱里,埋在祖屋附近小溪的山壁上。后来因为山洪暴发,溪岸塌方,铁皮箱里的资料全部冲走了,爷爷只捡回来一个圧瘪的空箱子。铁皮箱修理好后,家里用来装老人的寿衣,和寿材放在一起,才得以幸存。爷爷当年走村串户从事革命活动,打游击摸黑走夜路,这盏马灯是他一直使用的物件,后来被闲置在家中的楼盘上。关于这根不知名称的小手杖,父亲生前一再叮嘱我们,千万要保管好,不能丢掉。父亲说这是长汀革命先驱罗化成亲手交给爷爷的接头信物,爷爷随身带着,以做小生意为掩护,到各地联系工作、传递情报,就是凭这根小手杖。当年我们年轻都不在意,没想到父亲把它藏在爷爷用过的铁皮箱里,老人用心良苦啊。

  “父亲生前为爷爷落实革命工作人员身份撰写了很多材料,经历了太多痛苦折磨,这些是爷爷生前亲口告诉父亲的,所以才再三交代我们要妥善保存。因为爷爷带头闹革命,曾祖母被反动派开枪打死。爷爷的两个女儿春香(六岁)、二香(四岁)就被反动民团抓走卖掉,至今下落不明。家中房屋被反动民团纵火焚烧,乡亲们抢救出的一台老风车,至今还留有过火的痕迹。1930年,爷爷把19岁的亲侄儿谢益金寿送去参加红军,任红12军34师战士,1983年被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直到近年我们才知道,益金寿大伯是在湘江战役中英勇牺牲的。和其他革命者一样,我们家庭遭受了难以言说的苦难,但父亲遗言告诫我们,爷爷的遗物要作为‘传家宝’代代相传。教育子子孙孙一切向前看,遵纪守法,与人为善,敢于拼搏,把自己的家庭事业搞好才对得起前人的牺牲付出。”

知情人眼里的谢炳昌

  1960年,在写下这份申诉材料两个月后,年仅65岁的谢炳昌因贫病交加,溘然离世。身为苏区区委书记的谢炳昌为革命冲锋陷阵、家破人亡,一生饱经坎坷,直到去世也没能落实自己的苏区干部身份。但他的高大形象,仍点滴留存在村民的记忆中。现年93岁的原南山公社退休干部钟宜龙告诉我们:“1934年秋,红九军团在钟屋村(现为中复村)出发前夕,曾经在黄家庄山岗的大坪召开誓师大会。当时,谢炳昌曾代表区委上台讲话,动员红屋苏区群众正确看待主力红军战略转移,树立信心、坚持斗争。当时谢炳昌的儿子谢石保才7岁,我13岁,我俩都在现场,觉得谢炳昌讲话时很威武,很有激情。”

  81岁的退休教师吴马水是谢炳昌的生死战友吴文标烈士的亲侄儿。因为父辈们的战斗情谊,谢炳昌生前对吴马水关爱有加。吴马水老人回忆:“晚年的谢炳昌身材高大,满头白发。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待人和蔼,我经常主动和他交谈,听他讲往事。他告诉我,红军时期的红杨乡苏维埃政府就设在村里的谢氏宗祠,隶属红屋区苏管辖。乡苏的赤卫队平时都在村中的登岗背头大坪里操练,那里现在还留有一段百十米长的防御工事,全部都是鹅卵石砌成的矮墙,遇到敌人进攻,可以就地依托展开反击。因为谢炳昌是区苏领导干部,亲生儿子年幼,所以他不但自己带头参加红军,还把成年的侄儿益金寿送去参军。益金寿当过朱德的警卫排长,松毛岭战役时,护送朱德到过五杭村的石壁下视察部队。侄儿在长征路上牺牲后,谢炳昌心里很难过,把长孙谢水才过继给益金寿名下延续香火。就听我父亲讲,谢炳昌担任区委领导期间,领导威望高。在他的组织动员下,家家户户出劳力,人工开圳造陂,引水灌溉4000多亩农田,提高了粮食产量,当年的陂头旧址至今还在。谢炳昌还主持开办了列宁小学,聘请塘背的老秀才曹堂满当教师,为苏区的少年儿童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谢炳昌重情义,我的大伯吴文标牺牲后,他交代子孙年年清明都要上坟拜祭,一直坚持到现在。”

  在村东3里外的石门坑观音阁,吴马水告诉我们:“观音阁是一座横跨山溪的古廊桥,位于杨谢村通往连城方向的千年古道上。因为位置偏僻,地势险要,遇到紧急情况可以转移到朋口的云仙岩、黄岗一带,所以谢炳昌和吴文标等人当年常在这里召开秘密会议,酝酿塘背暴动,组织对敌斗争。主力红军长征后,反动派一次次前来包围抓捕苏区干部,谢炳昌等人常在这里出入。他们平时只能躲藏在深山老林里,夜晚偷偷下山回家弄点食物,和家人短暂会面。横岗背棠梨角有一座独立的泥土屋,是接头户项二嫂的家,谢炳昌生前说,多亏二嫂婆婆的接济和保护,不然他早就没命了。后来,观音阁被恼羞成怒的曹泮溪反动民团烧毁了,近几年才由村民集资重新修建。”

  空山寂静,鸟语啁啾。环顾四周,溪涧旁古木峥嵘,石壁上苍苔斑驳。出生入死的谢炳昌和战友们早已飘荡远去,但殷红炽热的血脉仍在代代传承。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谢炳昌光荣入党90周年。薪火相传,在他的孙子、曾孙、玄孙中,己有10人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有3人光荣参军。追随祖辈们奋勇前行的背影,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延续着谢炳昌当年的信念追求和家国情怀,遵纪守法、扎实工作,保持着整个家族100年无违法违纪的记录。

  (王  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