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长征历史上的今天 ——1935年5月23日

2021/05/24

  当日,冕宁县革命委员会在文庙大成殿正式成立,成立大会有1000多名彝、汉两族群众参加。红军总司令朱德在大会上讲话:“彝、汉是一家,穷人要团结起来,打倒蒋介石和四川军阀,才能翻身过好日子。”。

  冕宁县

  与此同时,红军特委书记王首道还主持建立了党的秘密组织中共冕宁县工委,书记由陈野苹担任;建立凉山州第一支地方革命武装——冕宁县抗捐军,由红军干部黄应龙任总司令,陈野苹任政委,萧佩雄任大队长。抗捐队员均佩戴红袖章,由红军配发部分枪支,他们立即开展了斗争。

  当日,红一军团参谋长左权、红二师政委刘亚楼率领的红军第二先遣队红一军团红二师红五团到了大树堡附近。红军接近大渡河渡口的消息引起了川军的恐慌,川军王泽浚派出一个连,从大渡河的北岸渡到南岸,在大树堡渡口以南的鱼塘要隘上放了一个排,在渡口上放了一个排,其余的兵力驻扎在大树堡镇的街里。他们命令这里的群众在街上堆放木柴和稻草,准备红军一到就放火烧街。

  到达鱼塘要隘的红军第二先遣队决定分三路进攻大树堡:一路占领要隘。一路攻击大树堡镇,一路直接占领渡口,大树堡镇里的川军还没有来得及放火,红军就冲了进来,俘虏了川军的连长。防守渡口的川军一听响起了枪声,争相上船逃往北岸,赶到渡口的红军没有向他们射击,故意放他,回去报信。

  左权、刘亚楼将攻占大树堡情况报告毛泽东后,立即布置部队佯装红军主力,大造红军大部队要在这里渡河的声势。他们在大渡河南岸的树上牵了许多铁丝;征集渡船和船工准备渡河,到处搜集造船材料,准备造船;砍断竹子,扎制渡筏;派出宣传队员在群众中传播红军要从这里渡过大渡河,攻打富林,直取雅安、成都。毛泽东的这一声东击西战术十分成功,就连红军战土都认为真的要从这里渡河,个个摩拳擦掌,认真作好渡河准备。

  大树堡对岸守敌更是认为红军要从这里渡河无疑,整日惶恐不安,一封又一封求救急电不断飞向刘文辉、刘湘和蒋介石那里。因而蒋介石对红军主力要在大树堡渡河确信无疑,急电各路川军倾力向这里奔集,并令富林敌军死守待援,企图将红军围歼于大树堡、富林一带。这样一来,蒋介石却放松了对安顺场渡口和泸定桥的防守。直到25日,红军一部已在安顺场抢渡大渡河成功后,毛泽东命左权、刘亚楼突然撤离大树堡,赶赴安顺场。红军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敌军大惑不解,又怕中计,等了两天才派兵过河,仍不知红军去向。

  上午,沽基族首领小叶丹带领中央红军北上先遣队红一军团红一师红一团,从大桥镇出发,在沽基家彝民的欢呼声中进入彝民村寨。小叶丹依依不舍地告诉刘伯承说:“我不能再走了,前面不是我管的地方了。我派4个人送你们到前面的村寨,另外挑选20多个人到红军里来学习军事,学会了回来打刘文辉。”刘伯承说:“后面红军大队还很多,拜托你一定把全部红军安全送过彝区。红军走后,你要打起红旗,坚持斗争,将来我们会回来的。临别之前,送你一点薄礼。”警卫员抬过来擦得油亮的10支步枪,小叶丹大受感动,坚持要把他的坐骑一匹精壮的大黑骡子送给刘伯承。

  顺利通过冕宁彝区的红军先遣部队向大渡河疾进。到黄昏时,刮起大风,下起大雨,战士们的衣服淋湿了,山间的小路滑得实在难走。特别是处处悬崖峭壁,稍有不慎摔下岩去,就有粉身碎骨的危险。天黑时,战士们才进入石棉县境一个名叫筲箕湾的小村子。天漆黑,雨很大,前面又是高山悬崖,战士们行军一天还未吃饭,因此部队首长决定在这里埋锅造饭,就地宿营。

  彝海结盟后,经过彝人出面交涉,先遣队的前进之路都很顺利。每过一个村寨换一个带路的彝人向导,交接很有秩序。小叶丹忠实地执行了刘伯承的嘱托,将彝民组织起来,护送红军后续部队过境。

  红军指战员为感谢彝族兄弟的支援,每人都准备了一件礼物,赠给彝族兄弟。红军所到之处,充满着彝汉兄弟团结的欢声笑语,彝族同胞到处传颂红军纪律严明,爱护群众的动人事迹,许多彝族青年还踊跃地参加了红军。

  经过7天7夜,在广大彝族同胞的帮助下,红军顺利通过了彝族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利用彝汉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隔阂,以阻止红军前进的计划。

  “彝海结盟”使红军能够和平顺利地通过彝族区,为抢渡大渡河、粉碎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战略企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当日,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发出的《关于我军到袁居海子(即彝海)边的行动指示》电文中说:“刘、聂率我一团于昨日在冕宁北五十余里处之袁居海子边,为彝民之罗儿(洪)、老五(伍)、沽基三族所困,经交涉,沽基与我为盟,老五中立,罗儿截去我工兵一部、器材及枪三十支后,为我击溃。沽基蛮王允今二十三日护送我一团经拖乌、筲箕湾赴岔罗。岔罗到纳儿坝渡口则为汉族居地。”

  在后来与其他黑彝家支的械斗和川军地方武装的斗争中,小叶丹和参加其他沽基支队武装的彝民的许多财物都丢掉了,却千方百计地保存刘伯承赠与的“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的队旗。他们按照刘伯承讲的“一个指头没有劲,十个指头捏在一起就力量大了”的话,联合其他黑彝家支的人,共同抗击国民党军。小叶丹对妻子和弟弟说:“不要忘了刘伯承的嘱托,不要忘记共产党红军的恩情。红军一定会回来的,刘伯承我信得过,他绝不会骗我,万一我死了,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这面红旗,将来把它亲手交给红军。”

  1942年5月下旬,小叶丹在国民党地下头目(亦称土军阀)用“以彝制彝”的手段,有意挑起彝族内部械斗中身亡。

  小叶丹的妻子

  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冕宁后,小叶丹的妻子遵照丈夫的遗嘱,将“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亲手献给人民解放军。现在,这面队旗作为革命文物,珍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成为党和红军民族政策伟大胜利的实物见证。

  解放初期,刘伯承曾对时任中共西康区党委书记的廖志高讲:要做好少数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对中国革命是有贡献的,当年与小叶丹结盟就是我们重视民族工作的结果。彝海结盟是报告了中央决定的,如果不结盟,再推迟三天,蒋介石的重兵就调到大渡河堵住我,就可能走石达开的下场了。彝海结盟60周年时,廖志高在一封信中说,彝海结盟对中国革命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功不可没。

  在彝海结盟50周年时,1985年,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在自治州首府西昌建立了纪念碑。目前,彝海边和西昌市的这两处纪念碑,都是州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今,冕宁县城建起了红军文化广场,广场里有一尊《彝海结盟》大型雕塑,刘伯承、聂荣臻、小叶丹叔侄等人站在一起,举杯结盟,神情愉悦。广场外,有潺潺流水、茵茵芳草和行行绿树。

  广场上,还有老人吟唱《盼红军》;“红军啊,“三斗三斤”;红军一去已数春啊,也不啊,捎个信儿。彝家盼红军啊,三天三夜啊,说不尽;吃饭想红军啊,燕麦糌粑吞不进;走路想红军啊,浑身都无劲;彝家想红军啊,成了“相思”病。彝家受尽千年苦啊,彝家有苦无处倾;一心啊,盼红军,盼你啊,回来救恩人。”

  (根深叶茂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