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百年党史,闪光印记

——讲好兴安盟老区故事,厚植爱党与爱国情怀

2021/07/06

  兴安盟所辖乌兰浩特市、阿尔山市、突泉县、扎赉特旗、科右前旗、科右中旗均是革命老区,曾为内蒙古民族解放和统一以及东北解放战争作出了突出贡献。据统计,目前兴安盟保存着各级各类革命旧址遗迹40多处、红色文物文献1600多件。这些红色遗存记录着在党的领导下,兴安盟各族人民参加内蒙古民族解放运动、支援东北解放战争那段波澜壮阔的英雄历史,为祖国和人民奋斗牺牲的革命精神和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在中国共产党创建10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寻访在党的领导下,发生在兴安盟这片红色热土上的红色记忆,旨在弘扬老区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厚植爱党爱国爱民情怀,让红色永不褪色永不淡化,从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精神动力。

  追忆兴安盟老区发展历程,所取得的一切辉煌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跟党走的远大理想、政治信念、信心和决心,始终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这是全盟各族人民克敌制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胜利的力量源泉与保证。根据自己多年对本地老区史的研究,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可将兴安盟老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出的重大贡献总结为3条,并择选6个红色经典故事与大家分享。

  兴安盟革命老区三大贡献

  一是1947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在兴安盟成立,开创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先河,为中国共产党正确解决国内的民族问题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极其重要的依据;二是在党的领导下,以参加1945年“八一〇”王爷庙街(今乌兰浩特市)、“八一一”葛根庙武装起义的兴安陆军军官学校的进步师生,以及此后组建的民警大队、警备大队和警备部队为基础,率先创建了内蒙古第一支武装力量——内蒙古骑兵第一师。这支部队为巩固扩大东北大后方革命根据地、保卫新生红色政权、剿匪除霸、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和支援东北解放战争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三是为稳定牧区民主改革,同时保障牧主经济权利和牧民利益,制定和实施了牧场公有、放牧自由、不斗、不分、不划阶级、牧工牧主两利的“三不两利”的政策,对牧区民主改革的胜利完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为全国牧区改革提供了成功范例。

  六个红色经典故事

  ——抗日英雄丛世和严守党的机密被日本警察厅残酷杀害。丛世和于1895年生于今吉林省洮南市,1926年迁居兴安盟扎赉特旗,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指挥员。1931年11月,丛世和组织扎赉特旗爱国青年参加了“江桥”抗战。之后又参加了抗日义勇军,经人介绍认识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军长赵尚志,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7年丛世和又被任命为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3团1营营长。1940年7月,丛世和受东北抗联第三路军第三支队支队长王明贵的指令,回到扎赉特旗等地开展革命工作,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和党的民族政策,组织和发动群众,壮大抗日武装力量,秘密建立党员联络站,培养党的积极分子。很快,丛世和组织在音德尔、新林、罕达罕、巴彦扎拉嘎、胡尔勒、好力保、努文木仁、景星、龙江等地秘密发展党员12人,培养积极分子56人。在此基础上,组建了一支由77人组成的抗联队伍。1940年至1941年,抗日分队在抗联三支队队长王明贵指挥下,丛世和带领的抗日分队,骁勇善战,在碾子山、扎兰屯、阿荣旗、北安、甘南、龙江、扎赉特旗、阿尔山、索伦、王爷庙街、突泉一带,一面发动群众,一面开展游击战争,不时给日寇以痛击,多次重创敌军,仅在1941年,就取得28次战斗胜利,袭扰敌人营地、哨所,破坏捣毁日军交通设施,消灭日伪军300多人。当时,日军齐齐哈尔警察厅在《重要事件概要》中惊呼:“王明贵麾下第一营长丛世和及部下70多人于北安打游击,活动于甘南、碾子山、龙江、扎赉特旗、景星等地相当频繁”。丛世和率部英勇杀敌的行为,得到了党组织的赏识,更遭到了日军的疯狂报复。后来,由于叛徒告密,丛世和被捕。在狱中,丛世和面对日军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没有泄露半点军事秘密,于是被日军在1943年杀害,展现了共产党员钢铁般的意志和爱党爱国主义情怀。

  ——东北人民自治军某营教导员张义成在王爷庙街剿匪除霸。张义成是东北人民自治军嫩江一支队某营教导员,是早期来到王爷庙街进行革命活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一。王爷庙街作为抗战胜利初期东蒙古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尤为激烈。1945年“九三”光复后,惯匪出身的阎振山投靠了国民党,被任命为国民党王爷庙街保安司令兼维持会会长。阎振山很快拼凑起50多人的反动武装——“维持队”,并与王爷庙街周边地区的国民党“光复军”相勾结,残害百姓,成为王爷庙街一霸。为了维护王爷庙街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稳定和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扫除影响内蒙古东部民族解放的阻碍,兴安总省内防厅长阿思根经与王爷庙街警备大队大队长都固尔扎布共同研究后,决定向东北人民自治军驻白城嫩江第一支队司令员夏尚志请求支援。1945年11月中旬,受夏尚志指派,张义成率领由12人组成的小分队从白城来到王爷庙街,奉命配合王爷庙街警备大队攻打以阎振山为首的“维持队”。张义成及其所部来到王爷庙街的当天夜里,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团部为张义成及其小分队举行了联谊会,以表示对共产党、八路军的尊敬和欢迎。张义成向与会者简要介绍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解放战场形势之后,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民族政策,号召蒙古族兄弟团结起来,坚定不移跟党走,为民族解放而斗争。随后,他们又专门研究了剿除阎振山及其“维持队”的对策。由于阎振山及其“维持会”驻于深宅大院,炮楼耸立,易守难攻,不宜实施强攻。张义成和都固尔扎布认真研究后,制定出“引蛇出洞、内外夹击”的作战方案。得知张义成来到王爷庙街的阎振山一直坐卧不宁,因为他深知共产党、八路军对汉奸、恶霸的政策。苦思冥想了一夜,阎振山决定先把张义成请来探个虚实。张义成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只身赴宴。深入虎穴的张义成浑身是胆,举止坦然地与众匪周旋。“赴宴“归来的张义成即与都固尔扎布等人商量也邀请阎振山,同时加强了对阎宅的监视。不料这会儿阎振山已风闻到了八路军此行的目的,立即决定一走了之。然而,阎匪刚从大门里露头,就被一阵密集的弹雨逼了回去。枪声一起,张义成决定强攻阎宅。在民警大队的配合下,张义成率领部队迅速将阎宅围得水泄不通。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成功攻破了“阎宅”大院,彻底解除了阎振山“维持会”武装,处决了所谓的“快马神枪”阎振山,王爷庙街及周边的百姓对此无不拍手称快。张义成一行在王爷庙街的军事活动及革命活动,使内蒙古东部民族进步人士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内蒙古东部民族解放的进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八路军胡秉权不顾生命安危帮助建立突泉县民主政府。抗战胜利初期,突泉境内日伪残余、土匪恶霸、维持会、国民党分子相互勾结,令百姓苦不堪言。1945年11月25日,中共嫩江省委、省军区派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三十三团(洮南支队)副政委胡秉权来到突泉,开展组织建党建政建立革命根据地活动。面对几股势力角逐的复杂局面,胡秉权广泛接触突泉各界人士,依靠进步力量,分化瓦解反动势力,争取中间分子,发动群众参军,扩充三十三团力量,很快稳定了突泉局势。12月3日,突泉县民主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突泉接收工作初见成效。12月5日,突泉县反动势力密谋发动了反革命武装叛乱,包围封锁胡秉权的驻地,与胡秉权正在研究工作的秘书长李兴孝不幸中弹身亡,胡秉权与警卫员张廷钧奋力抵抗一小时,终因弹尽力薄而被捕。当晚,胡秉权的三十三团被缴械。12月6日,国民党“光复军”第十一师骑兵旅旅长马海泉率部进驻突泉,成立了国民党县党部和县政府。胡秉权被捕后,县民主政府县长赵星九劝他赶紧离开突泉,但为了不让突泉的民主政权中途而废,胡秉权早已把生死荣辱置之度外,坚持留下与反动势力作抗争。嫩江省委书记、省军区政委朱光得知胡秉权被扣押后,火速派东北人民自治军驻白城嫩江一支队某营的教导员张义成与东蒙古王爷庙街驻白城联络站负责人业喜扎拉森取得联系,要求王爷庙街出兵营救胡秉权。内防厅长阿思根闻讯后,于1945年12月14日亲自率领王爷庙街警备总队第二大队及赴哲里木盟工作团200余人向突泉进发。12月16日,抵达距突泉县城25华里的戴家窑驻扎下来。在与马海泉协商无果的情况下,阿思根决定于12月18日连夜发起攻击。经过周密部署后,王爷庙街警备总队第二大队在西科中旗民团的配合下很快攻入县城,与敌军展开激烈的巷战。12月19日凌晨,胡秉权及被监禁的同志全部获救。12月21日,胡秉权、阿思根主持召开突泉县群众大会,重新组建了兴安盟第一个县级民主政权——突泉县民主政府,成立了旗县联防司令部,维护突泉县、西科中旗(今科右中旗)地方治安。这次胡秉权解放突泉和内蒙古东部民族武装营救胡秉权的行动,是中国共产党开辟内蒙古东部地方工作的开端,并未建立突泉中心县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共产党员新四军蒋弼仁等英烈用生命保卫新生政权。随着内蒙古自治运动重心向东转移以及革命的蓬勃发展,兴安盟地区剿匪任务更加繁重。1946年8月,受中共兴安省工委书记张策派遣,新四军三师中共党员、侦察科长宋振鼎、三师中共党员干部蒋弼仁、潘祖胜和王金海等人组成西科前旗(今科右前旗)群众工作团,深入巴拉格歹努图克(现为巴日嘎斯台乡),领导组织发动群众,改造旧政权,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以宋振鼎为团长的工作团首先缴了“民警署”的枪支,解散“民警署”,建立了巴拉格歹努图克人民政府,组织了基干队(自卫队 ),蒋弼仁任副努图克达,潘祖胜任基干队指导员,王金海任基干队班长。后来又发展了李国芳等10名兴安盟第一批农村党员。9月1日,在兴安镇建立了内蒙古东部地区第一个农村基层党组织——兴安镇党支部。对于工作团发动群众和新组建的红色民主政权,引起了以当地反动地主武装民团头目赵玉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极端仇视。9月21日至23日,他们先后进行了三次反革命密谋,最终确定23日晚在巴拉格歹努图克北大墙外面的玉米地里汇合后偷袭。危机迫在眉睫,蒋弼仁和同志们因熟睡未能知晓。在战斗中,蒋弼仁、潘祖胜、王金海和战士张才,为保卫新生的革命政权,献出了宝贵的年轻生命。蒋弼仁、潘祖胜、王金海等人被杀害后,西科前旗人民政府派以官布扎布为团长、道尼儒布为副团长的工作团来到巴拉格歹组织恢复工作,继续开展剿匪斗争。11月6日拂晓,匪徒们再次包围了巴拉格歹努图克人民政府大院,随即向院内射击,道尼儒布不幸中弹牺牲。这两起共产党员、东蒙古军政干部誓死保卫红色新政权、捍卫革命成果而被残忍杀害的事件,史称“巴拉格歹惨案”。后来,“巴拉格歹惨案”的制造者、匪首赵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剿匪部队的追击下,在高力板一带被击毙。叛徒赵印、土匪骨干张久山、赵发 ( 赵四 )、土匪陈庆谦、王魁、丁树春等在剿匪斗争和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先后落网,被在蒋弼仁等烈士墓前处决。叛徒何国喜、付林,土匪赵二尖子、姚景阻、姚静波、芦芳、马云、白天宝、白金柱等也先后被捕判刑。在惨案中牺牲的蒋弼仁、潘祖胜、王金海、道尼儒布、张才五位烈士以舍小家、为大家对党无限的忠诚信念,誓死捍卫红色政权,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守护了这片炽热的土地,最终换来了人民的幸福生活。

  ——内蒙古东部军政干部唐永祚等人组建喜扎嘎尔旗人民政府和旗自卫军教导团及公安队。1946年承德“四三”会议后,内蒙古东西部的民族自治运动取得统一。4月,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派军政干部唐永祚、鲍永吉等人到喜扎嘎尔旗(今科右前旗)政府所在地索伦开辟工作,组建了喜扎嘎尔旗人民政府和旗自卫军教导团及旗公安局,唐永祚任旗长兼教导团团长,鲍永吉任旗公安局长。新生的喜扎嘎尔旗人民政权坚决贯彻党中央制定的巩固东北根据地、保卫解放区的方针,一面派出教导团、公安队深入到土匪活动猖獗的偏僻地区剿匪,一面在全旗范围内广泛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一批罪大恶极的国民党特务分子、土匪、帮会头目相继被镇压,当地的反动势力土崩瓦解,各族人民欢欣鼓舞。包括喜扎嘎尔旗在内的东蒙地区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有力地支援了东北的解放战争,为党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作出了贡献。这也引起了日伪残余分子、国民党特务及土匪等反动势力的惊恐和敌视。他们密谋决定10月7日发动反革命武装暴乱,企图推翻新生红色政权。当天夜里,匪徒们趁夜幕秘密包围了教导团团部。唐永祚发现团部被包围后,立刻派人把教导团副团长吉格木德、参谋长阿兴嘎、公安局长鲍永吉、政治教导员那德木德、公安队长宝音乌力吉、政治指导员官布舍冷召集到团部开会,追查政治谣言,揭穿敌人的阴谋。然而黎明时分,反动民团头目白金柱突然猛咳一声发出了武装暴乱的信号,匪首唐克臣立即掏出手枪对准唐永祚连开数枪,众匪徒也纷纷开枪射击,唐永作、阿兴嘎、鲍永吉、那德木德、宝音乌力吉5人当场牺牲。吉格木德和官布舍冷勇敢地跳出窗外,与匪徒们激烈枪战,击伤部分匪徒,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壮烈牺牲。索伦反革命武装暴乱发生后,根据中共兴安省工委、兴安省政府和兴安省军区紧急会议决定,先期派出兴安盟盟长乌云达赉率领工作组赶赴索伦,一方面安葬烈士遗体,妥善处理善后事宜,另一方面与民团叛乱分子进行“谈判”,以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乌云达赍带领工作组到索伦后,在7位烈士的牺牲地,就地掩埋了烈士的遗体。同时,以“谈判”为名稳住叛匪头目。10月15日,又命令内蒙古骑兵一师师长王海山、副政委都固尔扎布奉命率领骑兵一团和三团立即出发进军索伦平息叛乱,坚决消灭叛匪。17日拂晓,战斗打响,叛匪大部分被歼灭,匪首唐克臣被击毙。武科甲在化装潜逃中被捕获,持枪北窜企图越境叛逃的乌云必力格在境内被活捉,后被双双处决。反动民团头目白天宝、白金柱、唐双喜先后捕获并被处决。其余乌合之众纷纷缴械投降。至此,反革命武装暴乱被彻底平息。“索伦惨案”中牺牲的烈士们,虽然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倒下了,没能看到革命的最后胜利,但是他们和千千万万的烈士一起,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奠定了新中国与内蒙古的基石。

  ——骑兵勇士嘎瓦仓卜和陶高在攻克大虎山中战绩显赫。嘎瓦仓卜是内蒙古骑兵第1师3团4连指导员,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基层政治工作者。在1947年大虎山战斗中,嘎瓦仓卜身先士卒,策马跑在最前面,端着机关枪射杀十几名敌人,以不惜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从而保证了连队此次战斗任务的完成。陶高是4连的一名战士,在党的教育下迅速成长。在大虎山战斗中,为压住敌人火力,他凭借自己精湛的骑兵技术和百发百中的枪法,单身跃马驰骋,杀伤了负隅顽抗一个班的阻击之敌,为生命为后续部队打开了通路,保证了战斗的胜利,被称为骑兵杀敌勇士。乌兰夫得知嘎瓦仓卜和陶高的英雄事迹后,亲笔提书:“陶高、嘎瓦仓卜同志在蒙古民族人民解放战争中,奋不顾身,与敌作战,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是共产党员的最好品质和崇高民族气节的表现,内蒙古革命同志应该向他们学习!”

  其实,在那炮火硝烟的战场上,在党的带领下,发生在兴安盟的红色经典故事不止这些。据统计,在解放战争中,仅骑兵第一师就歼灭敌人1500多名,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现在乌兰浩特市烈士陵园安放其烈士骨灰盒就有325人,其中87人只有名字没有骨灰盒,为了新中国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他们勇于奋斗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留下的是一座历史丰碑和宝贵精神财富,值得人们永远学习、崇敬和纪念。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十四五”发展任务目标已经确定,让我们牢记初心使命,时刻保持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在不同的岗位上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祖国、更加美丽的兴安盟革命老区而贡献自己力量。

  (兴安盟老促会 孙连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