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6
在革命老区兴安盟历史上,记载着一段蒙汉军队协同作战,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突泉县的情景。这就是时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嫩江省军区三十三团(洮南支队)副政治委员、洮南县民主政府县长胡秉权,兴安省政府内防厅厅长、著名蒙古族将领阿思根,率部增援嫩江省,解救在突泉县帮助建立红色政而被国民党逮捕的八路军某部汉族指挥员胡秉权等人,从而谱写了蒙汉团结抗敌、建立和保卫红色政权的辉煌历史。
胡秉权(胡秉权(1908—1973),吉林省洮南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八路军。历任晋察冀军区教导员、东北民主联军内蒙骑兵二师政委、辽吉军区哲里木盟军分区第二政委、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蒙绥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1945年12月,胡秉权奉命率领东北人民自治军嫩江省军区三十三团(洮南支队)十余名战士来到突泉县,开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作,主持建立了兴安盟第一个民主政府——突泉县民主政府)
胡秉权主持召开突泉县民主政府成立大会
胡秉权在突泉县开展革命活动时的住址
(一)临危受命
在国民党发动内战、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作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迅速开展东北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战略决策。1945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给晋察冀中央局和晋绥分局指示电中指出:“目前,在我党‘控制热察、发展东北、取得华北优势’的方针下,内蒙在战略上具有极重要的地位。”毛泽东主席在12月28日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中发出“将正规军队的相当部分,分散到各军分区,从事发动群众,消灭土匪,建立政权,粉碎国民党进攻”的指示。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方针,东北局决定组成下乡工作团,从清剿土匪入手建立革命政权。1945年末至1946年初,中共嫩江省委、西满分局、西满军区、辽西省委陆续派干部到兴安盟地区组建自卫部队,发展壮大民族武装力量。中共东北局西满分局派张策、胡昭衡、方志达、胡秉权等人到内蒙古东部开辟工作。当时,内蒙古东部地区的部分蒙古族革命者和青年知识分子及一些曾在伪满兴安省任职的官吏聚集于王爷庙街(今乌兰浩特市),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内蒙古民族自治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场剿匪反霸革命斗争在兴安大地轰轰烈烈展开。
1945年10月,八路军某部指战员胡秉权率部挺进东北,被任命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嫩江省军区三十三团(洮南支队)副政治委员、洮南县民主政府副县长,受中共嫩江省委书记、嫩江省军区政委朱光的委派,准备前往突泉开辟工作。突泉县军事战略地位尤为重要。东南部是草木茂盛的平原,西北部是森林覆盖的崇山峻岭,东接沃野千里的松嫩平原,南与西南是广袤无垠的科尔沁草原,西北靠林海茫茫的大兴安岭,东北部、东部与白城、洮南连成一片。处于内蒙古与东北三省交界地带,是通往呼伦贝尔盟、王爷庙街、哲里木盟、昭乌达盟、锡林郭勒盟、白城、洮南的陆路咽喉要道。如果突泉县被国民党反动势力占领,将切断蒙东革命根据地对解放东北的后方供给线,给全局战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1945年11月25日,胡秉权带领东北人民自治军嫩江省军区三十三团(洮南支队)十余名战士,在其北平东北大学同学、国民党突泉县党部教化科主任李兴孝的接应下进驻突泉,挂出“八路军招兵处”的牌子,开展革命活动。胡秉权一方面宣传中国共产党、八路军的政策;一方面通过突泉县地方维持会会长赵星九的社会关系,广泛接触突泉县上层人士,向他们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及对时局的政治主张。同时,积极倡导建立县民主政府,组织革命武装,维持地方秩序。
(二)组建政府
随着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突泉县人民摆脱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可各种反动势力为抢夺抗战果实,维护他们的独裁统治,纷纷粉墨登场。大地主高德恒拉拢一批伪满官吏豪绅,以维护地方秩序为名,成立了突泉县地方维持会,代行县政府,向全县人民发号施令,到处收缴枪支,扩充实势力。大量变卖伪政权留下的物资,任意挥霍。公开发行“地方流通券”代行货币。向百姓派捐要款,坑害群众。在国民党东北行营党务专员筹备处的指挥下,以老牌国民党分子张一揆为首的官僚政客、地痞流氓,成立突泉县国民党部,搜罗反动势力,发展国民党组织,开展反共宣传,污蔑共产党是共产共妻,并由国民党东北行营党务专员筹备处头目罗大愚,亲自为国民党羽张一揆颁发“委任状”。国民党东北“接受大员”董建平具体部署了国民党突泉县党部有关事宜。按照国民党东北“接受大员”的反动旨意,他们在突泉县掀起反共的高潮:主要是发展国民党党员,通过各种会议宣传编演大量的反共“文艺节目”,把国民党吹捧成“抗战功臣”。同时培植亲国民党势力,打击消灭共产党的进步人士,阻挠建立红色政权。
当地“草上飞”、“大主义”、“青山”等匪绺借助国民党反动势力,在突泉县残害百姓,无恶不作。以国民党第十一师骑兵旅旅长马海泉为首的光复军四处收罗残兵败将,扩充实力,反动气焰尤为嚣张,对红色政权的建立和巩固造成极大的危害。鉴于这种严峻形势,为尽快成立突泉县民主政府,胡秉权在赵星九等人的协助下,于11月27日主持召开地方各界名流、开明绅士、进步人士参加的联席会。胡秉权作了题为《抗战胜利后的时局》的报告,阐述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的两种前途、两种命运:一是共产党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命运;二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引中国走向黑暗的前途命运。同时,揭穿蒋介石背弃《双十协定》、“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并指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反内战、反独裁的斗争是正义的,呼吁与会各界人士推动爱国民主运动。在具体分析突泉县局势时,胡秉权提出改造地方维持会,建立突泉县民主政府,号召一切爱国人士为争取和平、民主局面而努力,报告受到与会者的拥护。
12月3日,胡秉权主持召开第二次联席会,通过协商,成立了突泉县民主政府,推举赵星九任县长、孙介斌任县参议会议长、李兴孝任县民主政府秘书长。县民主政府内设:财务科,科长胡秉钧(胡秉权之弟);总务科,科长闫世清;民教科。科长孙立奇;支应局,局长李秀石。公安局长由赵星久兼任。又将原县地方维持会控制下的公安队改编为县民主政府领导下的公安大队,任命周连庆为大队长、宫希武为副大队长。突泉县民主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突泉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党对突泉县的绝对领导。
(三)危在旦夕
在第二次联席会上宣布突泉县民主政府成立的同时,胡秉权向主要任职人员提出当前必须开展的四项工作:第一,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群众了解到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民主政府是为劳苦大众说话办事的,使群众对共产党和民主政府有信任感。第二,要征兵扩军,使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得到不断壮大,抵御国民党发动的内战。第三,通令县境各绺土匪必须率部投降,不得违抗,否则严加清剿。第四,要做好“反奸清算”斗争的准备工作。这个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反动分子的极度恐慌,他们开始密谋叛乱,做最后的垂死挣扎。
1945年12月5日,突泉县反动地主分子冯子臣(县公安大队中队长)、宫希武、刘海山(县公安大队队员)相勾结,发动反革命叛乱,国民党“光复军”第十一师骑兵旅和土匪“草上飞”占据突泉县城,建立了国民党党部和县政府,包围封锁了胡秉权的驻地,秘书长李兴孝不幸中弹身亡,胡秉权和警卫员等10余名战士遭扣押,三十三团被缴械。革命受到挫折,突泉县再度陷入反动统治之下。
接着,国民党“光复军”第十一师骑兵旅旅长马海泉率二十四、二十五两团和一个骑兵连共500余人开进县城,马海泉纠集的匪绺“草上飞”、“长胜”、西科中旗的匪绺得拉根也蜂拥而至,躲到乡下静观时局的国民党分子回到了县城。马海泉以“光复军”司令员的身份宣布复建国民党突泉县政府,任孙介斌为县长。一时县城再度兵匪为患。
(四)火速救援
身陷囹圄的胡秉权,秘密写了一封信,由关长安(后为第五街儿童团团长)以送饭为由,把信带了出来,由胡秉权的弟弟胡秉钧带着信与内防科科长孙立奇及其儿子孙志禹一行三人以查岗哨为由,把胡秉钧护送出县城。胡秉钧在白城子(今吉林省白城市)找到东北民主联军。嫩江省委书记、省军区政委朱光得知胡秉权被捕,突泉县城陷入敌人魔爪消息后,火速派员请求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部队出兵救助。阿思根闻讯后,于12月14日,亲自率领王爷庙街警备总队第二大队(大队长双宝)及赴哲里木盟工作团200余人向突泉进发,与嫩江第一支队李生、赵学文、刘玉、王希久、张贺礼五位同志随军协同承担营救胡秉权的任务。部队一路冲破沿途土匪和地主武装民团的拦截骚扰,于16日到达距县城二十五华里的戴家窑(现太东乡所在地)驻扎。
阿思根派侦察员到县城附近侦察得知,县城敌军已加强防守,重点是西面和北面,就决定于17日上午,部队向县城西南方向与西科中旗界邻的于家洼子前进。正在整队待发之际,突泉县敌伪县长孙介邠一行4人前来讲和。声称城内百姓不希望攻城,愿通过谈判解决问题。阿思根与双宝为突泉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着想,遂同意谈判并提出三项条件:第一,突泉历来隶属东蒙,现在东蒙已经解放,我们要收复突泉,国民党及其光复军必须撤出;第二,撤出时不准毁坏房屋、抢劫民财,杀害无辜;第三,保证胡秉权的安全并予以释放。敌伪县长孙介邠为难地表示回去向马海泉报告,并约阿思根明日(18日)派代表进城与马海泉直接谈判。孙介邠回城的当天下午,马匪的骑兵连出城向警备二大队挑衅,受到痛击后仓皇退去。鉴于此,阿思根料定马匪绝不会撤退,命令部队向于家洼子、大营子进发。
在行军途中联系到西科中旗100多人的民团,同意与二大队一起攻打突泉县城。民团首领础固拉扎希向阿思根和双宝介绍了县城敌情。守敌马海泉部的装备虽不及正规军,但强于我们。为死守县城,马匪加固了四周的城墙,在墙头构筑射击孔,墙内砌起射击台,四门增设碉堡,还特别加强了西、北两面的防御。阿思根、双宝根据守敌的兵力、装备、工事等情况,制定了攻城方案。
12月18日下午,阿思根派阿民、傅连举等10名代表进城去谈判。晚上9点多,阿民返回驻地,向阿思根汇报谈判经过:马海泉不出面,让伪县长孙介邠应付我们,全面否定我们的谈判条件。大家听后非常气愤,纷纷请战,要求马上消灭这股匪军。阿思根、双宝决定当晚夜袭突泉县城,立即部署战斗任务:一连避开城西、北两面绕到敌兵力薄弱的城东,摸进城里,打开城北门,以火为号,放进埋伏在城北门外的二连和民团。之后,一连攻占县政府,二连和民团攻占监狱,营救胡秉权。
夜,漆黑而宁静,部队在夜幕中悄无声息地行进。十一点钟左右,二连与民团埋伏在突泉县城北门外,一连绕到城东。黑暗中,二连连长罗旺扎布带领80多人沿着小巷,轻手轻脚地前进,翻墙越沟,先由东向西,再由南向北,1个多小时后才摸到北门。罗旺扎布仔细观察,除门里左右有2个石砌无顶的碉堡外,四处无人。不解决这2个碉堡,就不可能打开城门。于是,他把各排按战斗位置部署好,命1个班向碉堡射击,并高喊:“出来!”碉堡里没有动静。他又喊:“扔手榴弹!”战士们连续把两颗手榴弹扔向碉堡。“轰!轰!”两声巨响,里面仍没有动静。罗旺扎布急了,大喊一声:“再不出来,就朝里扔!”“轰!轰!”又是两声巨响。这时,敌人乱喊起来:“投降!我们投降!”说着,七手八脚地把枪扔出碉堡,六七个人也噼里啪啦地跳出来。有的站着不敢动,有的没命似的逃跑了。罗旺扎布率队立即跃到城门前,撬开铁锁,打开北门,按规定的信号点起一堆火。当看见联络信号,埋伏在北门外的二连和民团一股风似地冲进城里。包振亚同志带领二连直攻监狱,与马匪展开了巷战。顿时,轻重机枪和步枪声响成一片。包振亚带领二连冲在前面,在冲向县监狱时,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身负重伤,但他仍然坚持着,命令1个班继续向东冲,坚决把监狱打下来。12月19日凌晨,马匪方面枪声暂停,原来,马海泉趁天还未亮,就带着部队由东门逃走了。被监禁的胡秉权、张廷钧及十余名战士全部获救,突泉在此获得解放。此时,火红的太阳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灿烂的光辉洒满突泉城。许多百姓走出了家门,来到县政府大院欢庆突泉县的第二次解放。这次胡秉权解放突泉和东蒙古民族武装营救胡秉权的行动,是中国共产党开辟内蒙古东部地方工作的开端,也是内蒙古东部民族武装与东北人民自治军密切配合、亲密合作的成功典范,在内蒙古东部民族解放运动史上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被解救后的胡秉权紧紧握着阿思根的手,阿思根介绍了参加夜袭突泉县城的大队长、连长、嫩江一支队李生等同志们。胡秉权在阿思根、双宝的陪同下,到身负重伤包振玉连长的床前慰问,表达关怀和感激之情。可是由于伤势重、失血多,包连长于19日上午9时许光荣牺牲。对此,胡秉权深表哀悼和痛惜,把包振玉的灵柩运回了他家乡西科前旗阿力得尔乡傅家屯安葬。这场战斗共毙伤敌军60多名,缴获轻重机枪各一挺,长短枪数支。
(五)夺回政权
1945年12月21日,胡秉权、阿思根主持召开突泉县群众大会。在大会上宣布:由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民族武装解放突泉,复建县民主政府;留双宝部队驻守突泉,成立旗县联防司令部,由双宝任司令员,负责突泉、西科中旗地方治安。同时,胡秉权在大会上宣读了共产党接收东北、内蒙古的工作方针,号召突泉县人民迎接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到来。
1946年3月下旬,东北民主联军骑兵独立一旅司令员朱继先率两个团的兵力进驻突泉县剿匪扩军,建立巩固革命根据地。4月12日,辽西省委、省军区政委陶铸派辽西军区干部董荆玉到突泉组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突泉县人民政府。4月下旬,辽西省委、省军区政委陶铸派路霄寒、惠枫林(女)、朱榴(女)等一大批干部相继到突泉县,组建中共突泉县委,对外称“群众工作委员会”,路霄寒任县委书记,隶属辽吉省委。9月初,成立中心县委,又称“路南工委”,统一领导突泉、瞻榆、西科中旗和扎鲁特旗4个旗县的革命斗争。中心县委对外称路南工作团,朱继先任书记。1947年2月,突泉县中心县委撤销,恢复突泉县委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