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红色文旅走望垭

2021/09/12

  金秋时节,笔者应邀与四川省阆中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红军烈士纪念园相关负责人一道驱车前往阆中古城的东北大门望垭镇,这里地处阆(中)仪(陇)巴(中)三县市交界之处,特别是乡境内的护垭场,一条街道阆中、巴中各半边,在这50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居住着1.6万余秦巴儿女,这里山岳连绵,群峰叠起,谷狭沟深,溪流穿越。这里距县城较为偏远,多彩的山,秀丽的水,旖旎的田园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生态宜居的特色小镇,吸引了邻近县市游人商贾进入望垭口护垭场,既揽胜景,又行商贸,四通八达的交通,结束了这里“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秘境历史,新一届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要将望垭带入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开发的新时代。

  蕴量厚重的红色人文资源

  1932年12月下旬,总指挥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经陕南、越巴山,翻秦岭,进入川北地区,一举解放通江、南江、巴中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春,红军在通南巴协助地方建党建政,发动并领导人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砸碎了千年铁锁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这时紧邻通南巴的阆中人民心潮澎湃,激情涌动,急切期盼红军早日到来,在阆中的土地上,到处流传着盼望红军的歌谣“隔河望见柳树青,穷人天天盼红军,红军哥儿早早来,穷苦兄弟早翻身。”又有人唱到:“土豪劣绅莫要夸,红军已到通南巴,土豪劣绅莫逞强,红军快到老观场。”同时,在阆中的各级地下党组织积极向红军传递情报,组织群众准备迎接红军的到来。

  1933年6月20日(阴历历五月二十八日),红十一师一部(即后来的红三十军)八十八师二六四团,在师政委李先念的率领下,由巴中渔溪场出发,进入阆中东北边境的门户之地三庙场,之后兵分两路,一路直插“峰占观”(今峰占乡所在地),一路抵达鹤峰寺(今鹤峰乡所在地),于平头寨与国民党军阀李家裕的一个团和地方民团马少卿部相持。平头寨距鹤峰寺5里,距阆中县城65公里,寨呈三角形座落于高山梁的主峰之上,三面均为悬崖峭壁,涧深无底,从来为土匪盘踞,易守难攻,只有东寨门一条延伸六十华里的山脊,沿狮子、护垭一直到仪陇的木老、张公和巴中尹家。平头寨寨门寨墙均为巨石砌成,寨高而坚。寨门外是一天很陡的山梁,犹如刀背,背上仅有一条尺余宽的梯道至垭口,垭口紧连鹤峰山,上鹤峰山仅有一条在悬崖峭壁间凿成的二百余级陡而窄的石梯——石曲子,这里又是通往护垭、望垭的必经之地。8月1日政委李先念下达了消灭平头寨之敌的命令,红军避开正面进攻,采取巧取偷袭,迂回战术消灭敌人,于8月17日拂晓一举攻下山寨,拔掉了红军西进道路上的一颗钉子,为进军阆中打开了通衢。随即进入到阆中狮子坪、千佛场、护垭场、望垭口。并将望垭乡的办公地点设在护垭场的老戏楼处,由红军战士及警卫守护,望垭乡管理金子、狮子、鹤峰、三庙等地,下辖15个保。隶属于设置在巴中恩阳河的中共仪阆县委管辖。

  1933年8月红军进入望垭,配合仪阆县苏维埃政府于阆中东南边建立部分乡村苏维埃政权,望垭境内成立了三个苏维埃,即:“望垭乡苏维埃”,设望垭场,属仪阆县第十一区管辖,主席:陈照林。“护垭乡苏维埃”,设护垭场,属仪阆县第十二区管辖,编为第九乡苏维埃,主席:汤立明。“盖寺乡苏维埃”,设盖寺观,属仪阆县第十二区管辖,编为第六乡苏维埃,(主席不祥)。望垭在当时地理区位十分重要,一个乡内设三个苏维埃政权在当时的川陕省都不多见,川陕省苏维埃下设的仪阆县苏维埃,县委地址在巴中恩阳河下街大店,辖三庙乡、望垭乡、护垭乡、盖寺乡、凉水乡、马鞍乡、金城乡、磨叉河(今共和乡)。1933年9月,仪阆县苏维埃撤销,望垭、护垭、盖寺均属阆南县管辖。

  红军进入阆中境内后,为了巩固和发展苏区、保卫革命胜利成果、维护地方治安秩序的需要,积极建立地方武装组织,首先是组建赤卫队,其编制以县建团,以区建营,以乡建连,以村建排、班,阆南县当时参加赤卫队的工农群众达一万余人。其次是组建游击队,其主要任务是配合赤卫队、少先队、童子团搜山剿匪,以县建总队,区建大队,乡建中队,村建分队。再则是组建地方常备武装组织独立团(营),按团营连排班建制排列。1933年7月,二老千片区的老观独立营正式建立,望垭、护垭均属该营统一指挥,在保卫苏区和配合红军攻打老君山的战斗中,功劳显著,红军撤离阆中强渡嘉陵江西进开始长征时,独立营干部战士全部编入了红军。

  红军进入阆中将各级苏维埃政权建立起来后,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扩大红军队伍,壮大革命力量,消灭地主武装。1933年10月至12月,在阆中苏区内,普遍开展了扩大红军运动。“扩红”的主要方法是广泛宣传动员、自觉自愿、不勉强、不强迫、严格区分于国民党抓壮丁。设立参军报名登记站,通过政治审查和体检目测,组织入伍。通过优待红军家属,解决参军人员后顾之忧,安安心心入伍当兵。在扩红运动中,望垭、护垭当时有500多人踊跃报名参加了红军,宋烈、徐思富、杨挺新等人从此走上了从戎之路。1933年6月,望垭人杨朝东(后改名方明),在红军经过盖寺扩红时参了军,这些望垭儿女随着红军第三次撤离望垭时,渡江西进,走过雪山草地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延安和全国各大战场,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冲锋陷阵,浴血奋战,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大多数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根据革命烈士统计资料,望垭护垭革命烈士达276人,其中红军烈士262人,志愿军烈士10人,解放军烈士4人,流落失散红军52人。建国后在全国各地任职离休的望垭老红军12人,在乡老红军5人。其中宋烈将军成为望垭人的骄傲。1933年参加红军,后来任红四方面军独立营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保卫科科长,建国后人河南省公安厅厅长,监察署署长,武汉市委常委,副市长,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政委。1962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由豫西经开封到郑州,宋烈接到密令后,为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主席的安全,对保密工作和保卫工作作了周密部署,保证了毛主席视察期间的绝对安全,受到当时的公安部长罗瑞卿的高度赞扬。望垭人杨朝东(亦名方明),1933年参加红军,1934年入党,任中共恩阳县委秘书,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建国后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在政协辽宁省委常委、副主席任上离休。护垭何忠义为上校,望垭陈东为少校,望垭涂兴凯(原名涂必权)为少校,望垭袁学邦为上校,望垭涂兴凯为中校。这些人都从望垭这块红土地走出去,从战火纷飞的硝烟中走过来,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望垭可谓地灵人杰。

  星罗棋布的红色文化景区景点

  望垭成为阆中红色文化旅游的独立片区,她与三庙鹤峰峰占连片成为阆中东大门红色文化旅游景区。望垭——护垭——石曲子——鹤峰——峰占——三庙——红庙河——盖寺——望垭,沿着当年红军活动路线和战斗遗址,形成一条闭合的红色文化旅游环线,望垭盖寺再与巴中恩阳仪阆县苏维埃、老观苏维埃、阆南县苏维埃连成一条红色文化旅游大环线,望垭成为了金三一角。由此可见,望垭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势在必行,大有可为。

  望垭红色文化旅游景区。以座落在望垭镇政府后山“太阳坡”的“红军烈士纪念碑”为中心,现在的纪念碑于上世纪90年代修建,碑高10米,宽2米,厚1米,纪念碑呈方形,砖混结构,正面和背面均刻有“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的字样。紧傍纪念碑的是一段长廊,近30米长,柱梁框架已形成。纪念碑凝聚着宋烈老将军的期望,配套以红军故事长廊、英烈墙形成望垭红色文化的典型地标。

  将军故里游客中心。紧邻纪念碑景区,依托宋烈将军故居,开发将军广场、将军雕像、游客活动场所、乡土特产品陈展中心、将军生前事迹展示、遗存遗物等形成望垭的集散地。

  盖寺苏维埃陈列馆。盖寺,一座留有大唐时期的文化痕迹,现存抬梁穿斗清代建筑的名胜古迹,她座落于以寺为“界(盖)”的阆中仪陇交界处,曾经的红军宿营地,为阆仪巴军事要塞,这里留下的两条红军石刻标语,至今还留下一个迷,左联:“刘湘、杨森、田颂尧、刘存厚是卖国贼,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杀工农的凶手,工农群££££££££这般狗强盗军阀(£为风化不可辨认字迹),红六军二十七师政治部制”。右联:“愿来缴枪过来的官兵都接受苏维埃政府与赤区的欢迎,他们多半不愿意回家!红六军二十七师政治部。”这两条标语在目前阆中发现的红军石刻标语中内容最长,字数最多的标语。它位于望垭镇洛城寨村13社的盖寺内大殿下走廊的檐墙下。仔细研究,令人十分惊奇的是标语落款:“红六军二十七师政治部制”。红六军何时到过阆中?查红六军历史,前后有五支红六军部队番号,一是1929年东江地区赤卫队合编的红六军;二是1930年12月东江和闽西红军改编的红六军;三是1929年7月长阳地区自卫团和地方保卫团合编为红六军;四是1930年1月,江西红军独立团与湘赣游击队,赤卫队合编为红六军,黄公略任军长,毛泽覃任政治部主任,1930年7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五是1927年9月洪湖地区成立的红六军,这些红六军都是在不长时间内或撤销或改编。根本没有转战到阆中的历史记载。根据红军进入阆中相关资料,“1933年6月,红九军、红三十军、红三十一军进入嘉陵江以东广大区域”。1935年3月,红九军(许世友)攻破阆中城,红三十三军进住阆中(红三十三军系川东地下党领导的游击队改编而成)。根据望垭籍老红军袁学邦回忆录《红军时期的有线电通信情况》记载:“1933年2-3月间,我参加红四方面军总队电话队,部队驻旺昌坝。”“红四方面军的5个军,红四、九、三十、三十一这四个军每个军都有电话队,只有红三十三军是川东地下党领导的游击队编成的,人数少,机构小,武器装备等条件也差,没有成立电话队,每次行动都是由总部电话队向该军架线。”由此可见,红六军根本不属于红四方面军5个军的序列,进入阆中地区的都是红四方面军,没有从湘赣过来的红六军,望垭盖寺留下的红六军石刻标语至今留存,从何而来呢?尚待考证。

  盖寺在望垭打造红色小镇中,地理位置呈一定区位优势,在此建立了一个基层政权,打造一个“盖寺苏维埃陈列馆”大有可为。

  护垭红军办公点遗址。1933年红军第一次进入阆中,望垭乡办公地点设在护垭场“老戏楼”处,有警卫守护,当时管辖现在的金子、狮子、鹤峰、三庙一带、共设15个保,分别确定人员负责,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征粮食、建立苏维埃政府、扩军等工作,由于有一个团左右的人员驻扎,当时还在护垭场“水红庙”包上借农户的垫席搭建临时办公点,宋烈、徐思富、杨挺新等望垭男儿就是从这里参加红军,踏上了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奔赴各大战场的从戎之路。

  红军战斗遗址。望垭境内有记载和传说的红军战斗遗址众多,蒲家嘴、思大寨、三宝山等地均有战斗痕迹,血战涂家嘴,血染红庙河等战场遗址。其中红庙河红军在此遭到白军血腥惨杀多人,而且悬尸示众,甚为惨烈,极具爱国主义教育题材。

  红色景点。红军连体松,红军栓马桩,传说红军总指挥徐向前曾经拴马的石柱。

  红色文旅资源开发构想

  望垭打造红色文化特色小镇,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迎合于新时代保护、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形势发展需要,根据红色文化固有属性和特点,结合望垭优势和特色,须以“四个一”工程进入实施阶段,普及知晓度,扩大知名度,提升美誉度。

  建设一个主题公园。范围以现在“太阳坡”纪念碑长廊向北至宋烈故里“将军文化广场”。建设内容为一座碑:维修装饰现有的红军烈士纪念碑;一面墙:在碑体北侧新建红军烈士纪念墙,将望垭、护垭276名革命和红军烈士的姓名镌刻成榜,配之以缅怀纪念献花的平台,一条廊:即现行框架长廊,改造装饰为“红军廊”,展示以雕刻、图画、故事等;一广场:将军广场,将军塑像,故居遗存遗物,配套游客中心、群众文化娱乐设施、餐饮民俗健身锻炼等功能,为望垭场和游客的瞻仰纪念和娱乐休闲中心。

  打造一座红色展馆。在盖寺新建“望垭苏维埃陈列馆”,将原望垭、护垭、盖寺三个红军时期基层苏维埃政权15个保(村),以沙盘图画、文字、照片、蜡像、声光等集中成馆展现,将土地革命时期红军的纲领文件等制作影印件、红军标语、器具等实物和图片展示。此馆建成将弥补阆中红色苏维埃基层政权集中展示的空白。

  编撰一套宣传资料。一本书:《红军在望垭》,以事件、人物、传说、红色故事等。一张卡:将实体遗址、景区景点风光、土特产、民俗饮食等制作折叠彩页卡,一套LED宣传片,“两微一抖”微视频、H5等多种方式宣传。与家属配合为宋烈将军著书立说,宣传家乡望垭。

  保护一批红色地标。凡在望垭境内红色文化遗迹,必须埋竖标识标牌,拍摄地形地貌、山水风光图片、护垭场、思大寨三宝山、涂家嘴、红庙河、红军连体松、栓马桩等等,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将众多景点串珠成景区,使望垭红色文化发扬光大,成为阆中东北部璀璨明珠。

  (四川省阆中市老促会  莫子君  宋森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