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7
从普通的家庭妇女到革命的先锋战士
谢慈,1888年出生,常州人,后落户在江都县大桥镇。她本姓魏,出嫁谢家,被称为谢魏氏。1939年参加革命以后,因她对待同志慈祥和善,新四军挺进纵队民运工作队的同志给她起名谢慈。她生有三男三女,丈夫谢德荣在汉口中南银行当职员,全家靠她丈夫的工资维持生活。
谢慈在旧社会,因为儿女多,家累重,靠丈夫的工资勤俭持家,只能勉强维持生活。1937年八一三以后,日军占领上海,沿沪宁线向西进犯。谢慈在常州目击敌机到处狂轰滥炸、街道毁坏、同胞炸死的惨状,激起了她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根。上海沦陷以后,苏、常危急,谢慈便带领儿女逃难,先是想去武汉,到达镇江后,因到武汉的轮船停航,便决定回苏北老家大桥,沿途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亲身的经历使她这个普通的家庭妇女第一次把家庭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国不保,何以家为?
谢慈回到大桥后,日军已侵占了我国大片国土。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江都境内的仙女庙、邵伯等地也已成为敌人据点。大桥处在敌人的威胁之下,曾两次遭受驻扬州仙女庙敌军的侵犯和敌机的轰炸。在国难日益深重的同时,谢慈又和远在汉口的丈夫断绝了音信,家庭生活越发困难,谢慈陷人焦虑忧愁之中。
1939年1月,新四军遵照党中央“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方针,派遣挺进纵队渡江北上,来到江都大桥、嘶马一带,这给苦难中的江都人民带来了希望。挺纵政治部民运工作队深入群众,宣传抗日,激起了广大群众的抗日热情,很多青年受到革命的启蒙教育,走上了革命道路。谢慈虽已年过五十,头发花白,但她从亲身经历中体会到当亡国奴的痛苦,在民运工作队同志的启发下,毅然走出家庭,投身革命。她参加革命后,组织上见她待人热情大方,善于接近群众,就分配她在大桥镇做群众宣传工作,担任大桥镇的妇女抗日联合会会长。她在革命队伍中经过学习和锻炼,政治觉悟不断提高。1939年下半年,经民运工作队高敏介绍,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她的政治生活揭开了新的一页,她更加自觉地积极为党工作,立志为党的崇高事业贡献一切力量。从此,她由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转变为革命的先锋战士。
抗日的鼓动员革命的宣传员
谢慈在参加革命工作的5年中,一直从事党的抗日宣传工作。她虽然没有文化,但经过党的教育和革命工作的磨炼,她以高昂的革命激情,艰苦奋斗的精神,联系群众、深入实际的作风,为党的抗日宣传工作做出了出色的成绩。
谢慈身材高大,声音宏亮,镇定自若而又热情奔放,她既善于和三两民众亲切交谈,又能在大庭广众中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大桥地区的老人至今还清楚记得,谢慈扛着大旗,在关帝庙广场集上百人开会,她站在大凳上,愤怒控诉日军侵华暴行,沉痛诉说当亡国奴的痛苦,明确指出抗日救亡必须组织起来的道理,很多群众深受感动,她白发拂面、慷慨陈词的形象,在当地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谢慈在做群众宣传工作中,善于联系实际,用事实启发教育群众。她向群众宣传侵华日军的罪行时,以她在常州亲目所睹敌机轰炸民房、炸死无数同胞的事实,用近在眼前的万福桥惨案一次枪杀400多民夫和仙女庙暴行一次毁300多间民房的事实,来激发群众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1941年在苏中参政会上,她以亲身缠足的痛苦体会,痛诉妇女在旧社会的悲惨生活。她说,我们妇女要解放,就要打掉锁链,不再做奴隶。她的讲话使许多妇女代表受到了启发。她将珍藏多年的金银首饰献出来给党作革命活动经费。与会人员无不为她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
谢慈全心全意干革命,从来不怕艰苦,不顾危险。1940年4月,日军侵占大桥,她就转移到大桥北乡花荡、吴桥一带农村,继续开展群众宣传工作。1940年夏天,她随新四军东进,在黄桥决战中,她不顾年老脚小,不怕炮火纷飞,率领群众坚持到达前线,有力地支援了战斗。谢慈来自普通的家庭妇女,和人民群众尤其是妇女群众联系密切。她每到一地,总要争取时间走村串户,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疾苦,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人民群众建立起亲密的关系。1942年,谢慈在三周乡工作时,听说有一姓郑的童养媳受婆婆虐待,她立即专程前往会同地方干部制裁了这个恶婆婆,保护童养媳返回娘家,后来这个饱受封建压迫的农村姑娘参加了革命。在革命队伍里,谢慈经常以长者的身份,对青年人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帮助,深得同志们的敬爱。她在群众中被尊敬地称为“谢老太”,她在同志中被亲密地称为“老妈妈”,“抗日的谢老太,革命的老妈妈”,在江都官河两岸远近闻名。
无私的革命妈妈 光荣的革命家庭
谢慈参加革命以后,无私地献出了自己的毕生精力,也为革命无私地献出了自己的亲人。她生育了6个儿女,除长女谢玉英1937年在常州出嫁,次女谢月英在1938年病故以外,其余4个儿女都在母亲的教育鼓舞下,相继参加了革命队伍,她的丈夫也在她的影响下于1944年从沦陷区回到解放区。
在谢慈的影响和支持下,她的大儿子谢祖培于1939年四五月间在大桥参加青抗会,同年入党,1940年随军东进,1943年调回江都,担任敌后地下交通员。1944年春,谢祖培执行任务通过扬泰封锁线,不幸被日军逮捕,祖培坚贞不屈,坚守党的秘密,日军竟残酷地放出狼狗将他活活咬死,壮烈牺牲。谢慈还竭力支持在大桥受到革命熏陶的三儿子谢祖德(即张少堂,解放后任江都第一任县长)参加革命。1939年,21岁的谢祖德就担任大桥青年抗日会会长和大桥镇党支部书记。1941年夏,苏中抗日根据地正在发展壮大,大量吸收人员参加工作,谢慈特地写信给已在镇江成家立业的二儿子谢祖荫,动员他到抗日根据地工作,祖荫不久就来到苏中参加了革命。
祖培牺牲以后,谢慈曾经几次叫她的幼女谢华写信给分别多年的丈夫,劝他不要只身羁留沦陷区,希望他回来参加革命工作。这年秋天,谢德荣从汉口返回江都看望家人,而谢慈已不幸牺牲,他未能见到老伴,却被谢慈的革命精神所感动,便留在解放区参加江都利民公司工作。
谢慈的小女儿谢华英(后更名谢华),从12岁起就跟随母亲东奔西走,一起参加抗日宣传工作。1940年在随母亲东进,后编在区委“小鬼”班。她从小就受到党的教育和母亲的影响,在革命的熔炉中锻炼成长。
谢慈是无私的革命者,她为革命事业贡献出了全家的一切。
革命到底 坚定不移
谢慈参加革命后,意志坚定,在任何情况下毫不动摇。当时敌我斗争激烈,形势险恶,生活条件也很艰苦。她的大姐知道后曾从上海来信,劝她不要参加新四军工作,带领孩子到上海去,生活由他们负担,并说已给祖德在上海国华银行谋到了职业。谢慈见信后毫不动摇,立即回信大姐,婉言谢绝了。
1942年,谢慈调回江都,继续从事妇女抗日救亡工作,任江都县参政会候补委员。她将全部精力投身到工作中去,深受同志们的赞誉。这年冬天,日本侵略军实行大“扫荡”,形势异常紧张,领导决定让她和小女儿到农村隐蔽。她带着女儿找到区委领导说:“我是下决心参加革命的,我把全家都动员起来参加革命了,我已无家可归,党组织就是我的家。”党组织见她态度坚决,取消了决定。1943年6月,在江都县第二届参政会上,为表彰她全心全意干革命的精神,授予她“革命的妈妈”光荣称号。
1944年7月,在反“扫荡”斗争中,谢慈在江都三周大霍庄一带动员群众转移公粮,组织慰问部队。她日夜工作,备尝辛劳。一天傍晚,天下着小雨,突然发生紧急情况,谢慈带领群众迅速转移,不时提醒大家小心路滑,她自己却在通过坝头一个大缺口时,被担在缺口上的旧船板锈钉戳伤跌倒,谢慈不仅腿骨折断,而且又感染了破伤风。病情十分严重,因战争环境下医疗条件所限,医生建议施行截肢手术。她知道后向组织要求说:“我活着一天还要干革命,没有腿怎么行呢?"组织上决定转院治疗,但就在这天夜里,谢慈不幸与世长辞。同志们和当地群众闻讯后,无不为失去一位“革命的好妈妈”而悲痛万分。1988年5月,三周乡人民为了永远纪念谢慈,由原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题写“革命烈士谢慈殉难处”,在她跌伤的地方立碑纪念。
革命烈士谢慈殉难处石碑正面(重建)
革命烈士谢慈殉难处石碑背面(重建)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樊川镇老区扶贫开发协会 吴建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