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中共重庆涪陵县第一个党支部书记李焕堂

2021/10/18

  李焕堂(1889-1931),又名李志。清末涪州罗云坝(今重庆市涪陵区罗云乡)人。其父亲和祖父系文、武秀才。李焕堂自幼勤奋好学,敏于事而明于理。至清末,家境日下,仅有薄田数亩。1916年春,刘伯承在新盛镇组织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举旗讨袁,李焕堂与其父加入该部。部队攻克丰都县城,“父子兵”在军中传为美谈。后部队星散,被清乡军逮捕入狱,经营救方脱险。

  1926年2月,共产党员钟善辅奉派回乡发展农民运动。不久,与尹觐阳、刘伏洋等几位进步青年同时被吸收入党。中共罗云支部建立,李焕堂任支部书记。是年秋,李焕堂任罗云文昌宫小学校长,在青年学生和农民群众中广泛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等革命道理。他和进步教师利用晚上和假日以访问学生家庭为名,发动农民加入农民协会,很快在罗云的新场、老场、干龙坝等地建立了农会组织。李焕堂还发动建立妇女会,号召妇女组织起来,为反封建而斗争,并带头支持自己的女儿婚姻自主。次年2月,罗云乡农民协会成立,李焕堂被选为乡农会主席。会后,举行示威游行,数百名农协会员举着锄头、镰刀、长矛,喊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打倒土豪劣绅”的革命口号,使农民看到了自己团结起来的强大力量。

  大革命失败后,李焕堂又利用民间组织“土地会”敬土地菩萨的习俗为掩护,发展地下农协会。经半年多时间,在罗云及邻近几个乡场吸收土地会会员300余人。1928年6月17日,李焕堂与中共涪陵县委派去的曹义仁等根据省委“春荒暴动”指示精神,成功地领导了罗云土地会农民武装起义,击毙土豪恶霸20多人,取胜后及时组织转移,保存革命力量。7月,李焕堂化名李志到丰都县崇德乡观音庵小学任教,与当地党的区委书记李潜农等白天教书,晚上到离校20余里的磨刀洞组织发展农运。通过宣传,争取并改造了刘朝佐及其领导的“神兵”队伍,建立了农民武装并让刘朝佐当选为农会主席。9月底,发动了崇德乡农民武装起义。这支队伍坚持到1930年初夏,与四川二路红军游击队汇合。

  1929年初,李焕堂回罗云乡任教育委员,与打入国民党罗云乡政权的尹觐阳、刘伏洋等党员重振旗鼓,以办民团维护地方治安为掩护,选拔贫苦农民百余人充当团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军政训练,秘密建立地下农民赤卫队。

  1930年4 月,四川二路红军游击队成立,李焕堂任中共四川二路红军游击队前敌委员会(简称“前委”)常委兼农民赤卫队副司令,与总指挥李鸣珂、党代表梁歌等率部转战于涪陵、丰都、石柱等县边境;沿途宣传《红军目前十大纲领》,实行开仓济贫,帮助农民度荒;在丰都县境建立了“太平坝苏维埃政府”等13个红色政权。部队由于受左倾路线的错误指导,且遭到数倍于己的敌军围追堵截,至8月失败。李焕堂转移到重庆市郊大生场隐蔽。

  1931年秋,李焕堂被重庆21军特委会列入“共党要犯”通缉。在重庆难以安身,于9月中旬秘密返回罗云。不久,被地主刘佑卿等侦悉,以200元大洋收买李之妻弟刘元儒、姨侄谭再奎,于10月1日晚将李焕堂暗杀于家门附近。

  (重庆市涪陵区委党史研究室 冉启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