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1
没有历史,就没有回忆。走进普安小学大门的左侧,曾经是原四川省立剑阁县师范学校。简称剑师校。
剑阁师范校1936年旧址
学校创办于1936年秋全民抗战特殊时期,当时中国的东北已经沦陷。同年十二月,张学良和杨虎成两位将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西安事变”。全国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高潮,这所川北地区第一师范学校在此时落地生了根。
这所学校,建立过中共剑阁县特支。所谓特支,是中国共产党“特别支部委员会”的简称。在中国共产党1925年至1948年间,全国各地都曾建立过。即是中国共产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下,特定的人群中建立的基层秘密组织。
学校的教师,多数来自被日本占领的东三省,华北等地逃亡至此的进步知识分子。其中有参加过“五四”运动的学者。学生来自阆中、苍溪、南部、仪龙、巴中、广元、昭化、彰明、绵竹、青川、剑阁等二十几个地区。特别是阆中、苍溪、南部、仪龙、巴中等革命老根据地师生的脑海,满装着红军英勇奋战的身影和亲人们英勇牺牲的悲壮画面。这些对祖国的伤痛,对倭寇的仇恨,对独裁的愤怒,对人民的同情,建立了剑师校师生的命运共同体。决定了剑师校师生的青春就是传播革命真理的熊熊烈火。
中共剑阁县特支,由剑阁县农校和剑阁县师范校两校组成,受阆中中心县委领导。中共剑阁县特支的建立,使剑阁县内共产党的组织,由剑南边区发展到了国民党剑阁县政治中心——伪县政府所在地。
1938年7月,剑师校学生常显龙回阆中度假,经胥洪章、纪光欣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常显龙与农校学生陈和文(地下党员)接上组织关系,并在剑师校开展党的活动。紧接着,阆中、苍溪、剑阁等地的进步学生也加入了党的组织。十月,在剑师校建立了中共剑阁县特支。常显龙任书记。
中共剑阁县特支,成为了剑阁县党史上崭新的记录。特支,使剑师校学生运动名震巴蜀大地。
1、剑师校的课堂,是师生爱国激情燃烧的阵地。讲历史的教师对学生倾泄着中国近代历史的屈辱。音乐教师教唱《松花江上》时,感情完全融进东北父老兄弟遭受倭寇践踏的深深乡情之中……。没有硝烟的课堂,完全是一座历练蜀中儿女滚滚的爱国激情的大熔炉。
2、1938年11月,延安抗大(当时称民族革命学校)到成都公开招生。剑师校学生心向延安,积极报名参加。特支成员徐学礼(地下党员)被录取,返回延安,途经剑师校食宿。剑师校师生慰问演出时,当时剑阁国民党部表面支持,暗中阻挠。中共剑阁县特支成员想尽一切办法,保证了抗大师生顺利演出。徐学礼(退休前任四川民航局政委)也顺利到达了延安民族学校学习。
3、中共剑阁县特支,坚守剑师校革命阵地,抵制剑阁县国民党三青团到剑师校办理集体登记加入国民党反动党团的登记手续。这次活动,虽然没有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但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
4、1939年,在中共剑阁县特支的配合下,剑师校办起了党训班,对党员素质进行了全方位提高。通过进步师生,建立了“读书会、学友会、读报组、时事研究会、晨钟话剧团、晨呼歌咏队”等群众性组织。还经常举办《玲珑书画展》、《剑师壁报期刊》及歌咏比赛的篮球竞赛,以广泛联系进步青年来扩大党的影响。达到建国大业,育人为本,充实中国共产党力量。
5、1947年3月,国民党剑阁县三青团团部主办的《剑光报》刊登侮辱剑师校师生的诗文,引起剑师校师生强烈不满。中共剑阁县特支密议,于3月29日集会时质问《剑光报》编辑袁继安、继而砸烂《剑光报》吊牌。罢课罢教历时十余天,后经省政府督学傅述尧,国民党四川省党部委员李显威同绵阳专区剑阁县有关人员方才调停。学校工作即刻恢复正常。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党的长期培养,给剑师校注入了新的生机。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文明古国的剑师校有了巨大的发展。一批批剑师校学生身怀“广知、多能、一专”的绝技英勇奋战在祖国各条战线上。名师辈出,足以为剑师校增光添彩,让后辈敬仰。
为了造就更好的学习环境,在各级党政的大力支持下,剑师校于1978年迁址山清水秀的普安镇三江口南岸,并于1991年9月10月举行了五十五周年校庆活动。1938年中共剑阁县特支书常显龙被学校特邀回校,参加了隆重的庆典活动。在会上,常显龙慷慨激昂复诵剑师校对联“河岳英灵钟此辈,国家元气在斯文”。
剑师校历史悠久,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各级党政“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的校风,使学校对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学校享誉川北,名扬蜀中。由于教育体制改革四川省,省府办(1997)149号文件剑师校于1997年结束招生停办,后转办教师进修校,剑阁电大现移交给普安一小。
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所说。学校“教、学、做合一”为后继这块园地的电大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继的普安小学锐意进取,以质量求生存,以无私奉献求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剑阁县老促会 李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