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努力形成老区宣传工作的“大合唱”

2012/06/06 作者:缪慈潮

 

福建省老促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缪慈潮

  福建省10多年来老区工作之所以能取得显著成绩,除了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老区工作机构比较健全外,还与全省宣传、新闻部门以及老区工作者持之以恒地努力形成老区宣传工作“大合唱”分不开的。

  近年来,福建省老区建设促进会按照党中央关于“饮水思源、不忘老区”和省委提出的“要进一步宣传老区,弘扬老区精神,进一步形成支持老区建设的共识和合力”的精神,与省老区办先后于2008年、2010年两次召开全省老区宣传工作会议,邀请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领导及省主要新闻媒体到会指导,特别是2010年7月的会议时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唐国忠同志亲自出席并作了重要讲话,对提升我省老区宣传工作水平提出具体要求,形成了老区宣传工作的“大合唱”。省老促会执行会长谢先文同志在全省老区宣传工作会议和全省设区市老促会会长座谈会上,多次强调订好用好《中国老区建设》和《红土地》两份杂志,尤其是《中国老区建设》,每期都看,赞扬它站位高、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是党政领导和老区工作者必备读物。由于省老促会领导的重视和推动,全省订阅《中国老区建设》由2011年的4200多分增加到目前的5400多份,投稿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从全省老区宣传工作的形式来看,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①宣讲宣传。坚持省老促会成员走到哪里就把老区宣传到哪里,宣传的对象主要是年轻的党政领导干部,使他们牢记老区历史贡献、牢固树立老区意识,真正做到把老区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例如:许集美会长于2007年9月应邀前往晋江,为农村党支部书记讲授革命历史课;2011年7月又以自己亲身经历,在纪念闽中地下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上讲述闽中革命历史的八大特点,使与会人员深受教育。常务副会长吕居永代表老同志在全省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作发言,产生了很大反响。

  ②书刊宣传。本会主办的《红土地》杂志,是全国省级老区三个公开刊物之一,年发行量都在1.3万份左右,每年刊发以本省为主的文章500多篇。与此同时,与主流媒体联手,在《福建日报》等报刊适时宣传我省老区,又如:2011年全省老促会系统在《中国老区建设》杂志发表的稿件达174篇,名列全国第四。此外,通过编写老区历史书籍和简报等广泛宣传老区,在中国老促会为庆祝建国60周年编纂的《共和国从这里走来》一书征文中,我省入选文稿20篇、5万多字,占总数的10.8%。

  ③影视宣传。除加强日常电视新闻宣传老区外,本会牵头拍摄了反映我省老区改革开放30年历史巨变的31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八闽红土地》,在福建电视台播映,还制成碟片,向全国出席纪念古田会议召开80周年大会来宾、全国老促会系统和社会各界赠送,收到较好的宣传效果。为缅怀省委老书记项南对我省老区作出的开拓性贡献,我会筹资在冠豸山建立纪念项南诗碑;目前又正在参与拍摄12集电视纪录片《项南》。

  ④史料宣传。我省革命遗址和革命文物十分丰富。从2009年开始,我会联络全省各地老促会,在各级老区办共同参与下,开展了为期一年多的革命遗址和革命文物普查工作,初步摸清了“家底”,并正式汇集出版。同时建议有关部门设立修缮专款,建立健全维修、保护和充分利用的管理办法,发挥其重要作用。省人大常委会在修订我省文物保护法规中,增列了这方面的专门法条;省老区办设立了维护专款,使全省革命遗址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得到加强。大力支持各地老促会广泛开展当地老区史料整理汇编工作,目前多数老区县已初步完成了这项有意义的工作。通过普查核实,编辑出版了《福建省老区革命历史纪念物》两辑1500多处,广泛深入地发掘“红色资源”,打造老区红色品牌,充分发挥好老区史料所具有的“资政、存史、教化”作用。

  ⑤网络宣传。由许集美会长题名并于2010年12月31日点击开通的“福建老区建设”网站(网址:www.fjslch.com或www2.fjslch.com),目前月点击率达到4万多人次,访问者包括45个国家和地区,国内覆盖到所有省、市、区。通过2011年12月举办全省老促会系统网站联络员短训班后,该网站初步形成了全省老促会系统“共办共建、共有共享”的网络格局,成为老促会系统的一个信息“窗口”、宣传“阵地”和履职工具。

  ⑥纪念活动。利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建国60周年、建党90周年的契机,积极主动地与设区市老促会及老区办等部门,共同开展主题座谈等系列活动,通过具有特殊意义的追忆追思与现实老区工作相结合,共同提升对老区是历史,老区是政治,老区是精神,老区是资源,老区是品牌的认识,形成老区是福建“一张响当当的名片”的共识。

  总之,福建老区宣传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江苏等先进省份相比,我们还有较大差距。借此机会,我们要下大功夫,持续宣传老区,使全社会认识老区、支持老区、弘扬传统、传承老区精神的氛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