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启东市白港村:“一棵梨树”书写的富民传奇

2020/09/28

  朋友,假如您有机会途经长江崇启大桥北桥头堡,一定会被两侧郁郁葱葱又几乎一眼望不到头的成片绿色景致所吸引。

  春天时,这里梨花桃花满园;秋天时,这里梨子桃子压枝。如此绿色与丰收景象,多年来引得大桥上南来北往无数旅人齐赞叹,也让辛勤劳作于此的启东市寅阳镇白港村1300多户果农,收获着由“一棵梨树”而衍生的持续40年的致富果实。

  9月18日上午,细雨蒙蒙,白港村3组老果农黄维明在田头指这一片果园说:“这陆续采摘上市的红心猕猴桃要每斤15元呢。”“种多少?”“足有两亩。”“能透露收成吗?”“哈,今年刚开始产果,不过,亩收入10000元稳笃笃!”一问一答间,让笔者对人称“水梨精”的黄维明顿生更大兴趣:这古稀老人,咋就种成了在当地尚属“稀奇货”的红心猕猴桃?

  黄维明侃侃而谈,道出了白港村40年念活“水果经”齐走小康路的不凡经历。原来,1970年代未,白港村因贫穷而尝试引种梨树;之后,因梨子高效而不断拓展至一家一户,共计1000多亩;多年后,又因品种退化而成功改良出“丰水梨”;再往后,则因追求果品多元化而拓展桃、柿、枣、杏、枇杷等果树,直至形成总面积超500亩的葡萄基地,并引种了全新的猕猴桃。在此过程中,村党总支为乡亲拓宽了更多增收渠道,又建设了400亩扣蟹塘、200亩果树苗木基地、100亩西瓜园……白港村农民的致富经,因注入了更多创新元素,而倍添生机活力。

  农民致富,最相信眼见为实。但这样的思维与行为,常会变成盲目的跟风、投入、模仿。弄清个中道理,白港村前后多任党组织,坚持将创新务实体现于推广引进的每一个重要致富项目。早在30年前,当传统系列梨子刚在品质、产量上显现颓势时,村里就在县、乡支持下,敢为人先引种日本“丰水梨”品种。几年后,当市内外多个专业梨树村纷纷消失时,白港村却凭借“丰水梨”,在国内梨业界叫响品牌、享誉市场,顺利实现了梨园第二、三代的更新,果农净收入亩均7000元以上。

  仅仅一只梨,毕竟难担致富大任。本世纪初,村党组织动员各家各户开展立体种植,并组织陈冠球、黄维明等能人先行先试,短短几年间,果农们争相引进桃、杏、枣、柿、枇杷等品种,全村很快变成了一年三季有果的大果园,新增了300多亩由零星田块汇成的果园,户均净增收又提高了5000元。尝到甜头,胡建斌、倪惠平等130多户放眼大市场,先后规模种植了500亩葡萄,培育了200亩果树苗木,家家又赚了个盆满钵满。

  一块地,除了上述果品,可否还有其它增收项目?2017年秋天,黄维明、张启生敏锐获得信息,在国内外保健水果领域大出风头的猕猴桃,竟然完全符合长江口地区的气候与土壤特征。在不少人疑虑的目光中,两人从浙江成功引进了国内少有的高甜度红心猕猴桃品种,历经3年引种扩种,目前种植面积已有40亩,且显现十分诱人的经济效益。在此同时,村干部施敏健今年从崇明引进半亩金瓜新品种,虽产出、产量、效益尚未定论,但已引得越来越多果农的关注。白港村的乡亲,早已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学会了抢抓商机。

  乡亲致富,除了果品产销,还有村党总支部定制的附加项目。几年来,村党总支组织郁红星、沈勇等30多户开展扣蟹养殖,一举化解了400亩低洼水塘开发难道,还“水里捞金”,实现了每亩四五千元的年收入;以“一对一”“户帮户”等方式带富贫困户,全村43个建档立卡户全部摘帽,贫困户陆介康还成为有存栏山羊60只的专业养殖户。

  长江岸边,以白水汪汪闻名的白港村, 40年常念常新“致富经”,续写了由“一棵梨树”书写的致富传奇。9月下旬前,全村百姓仅通过各式果品而创造的财富保守估计就达2500万元,折算到户,户均超1.9万元。

  (姜斌 梁松波)

相关文章